2016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0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命题探究(原卷版)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频考点解读】
一个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两大主题: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现代中国外交发展的曲折历程。
三大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热点题型】
题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
例1、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
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提分秘籍】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新时期,经过拨乱反正,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日益完善,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政治保证。
在“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指导下,首先实践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两岸关系得到新的发展。
题型二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与调整
例2、(2014·江苏单科,9)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
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
杜勒斯针对的是
()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提分秘籍】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20世纪70年代,中美、中日关系改善,促成外交重大突破;新时期实行不结盟外交政策,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题型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思想——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追求的核心理念
例3、(2014·江苏单科,8)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
……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
”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提分秘籍】
实现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和普遍追求,也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
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就是这一理念的充分体现。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题型四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和平崛起——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和”为核心的外交理念例4、(2014·广东文综,18)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
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
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放弃“一边倒”政策
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提分秘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和平”始终是中国外交的渴望与诉求,“和”始终不渝地贯穿于中国外交理念和实践中。
它不仅反映了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演
变,同时也表明一个国家只有真正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才能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发展道路,并为本国不断走向繁荣富强提供保障。
历史在不断向前发展,我国的和平外交理念也不断得到丰富、深化与发展。
题型五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的异同
例5、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也是人类在长期奋斗中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
从继承的角度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的民主形式有()
①代议制②政党制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①②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提分秘籍】
题型六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社会转型折射出的经济、思想、教育的变化
例6、观察下列图片。
图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①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用普选的方式产生人民代表
③《共同纲领》是选举的法律依据
④选举产生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提分秘籍】
1949~1956年,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在政治上表现为巩固政权;逐步确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并走向国际舞台,从政治的变化可以折射出该时期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变化。
(1)从经济折射点看: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同时进行,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完成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基础。
(2)从思想折射点看:1949年,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政治理论准备;1956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在社会
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为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起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高考押题】
1. “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
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指中国的()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民主集中制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下图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表,以下分析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一届人大奠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
B.“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C.1978年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历了曲折发展历程
3.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
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是()
A.保障人民民主权利
B.保障人民政治权利
C.保障人民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D.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4.老照片是尘封的历史。
图1和图2共同见证了新中国()
A.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的组成
B.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C.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D.依法治国方针的确立
5.有学者认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
改革开放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取得的。
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下列内容属于改革开放后30年的“民主增量”的有()
①健全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②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④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1992年8月1日,台湾某机构发布的文件中写道:“我方则认为一个中国应指1912年成立迄今之中华民国,其主权及于整个中国……台湾固为中国之一部分,但大陆亦为中国之一部分。
”此言论在当时有利于()
A.“一国两制”的制定B.和平统一方针的确立
C.“九二共识”的达成D.两岸“三通”的实现
7.“为了尽早结束中华民族陷于分裂的不幸局面,我们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双方可先派人接触,充分交换意见。
”这段文字应出自()
A.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B.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C.1992年“九二共识”
D.1995年《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8.2013年1月6日,美国举行了前总统尼克松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尼克松的长女帕特里夏认为,尼克松的真正遗产是倡导自由、向一个曾被视为美国敌手的国家伸出友好之手。
材料中尼克松“向一个曾被视为美国敌手的国家伸出友好之手”的做法() A.宣告美国对华孤立政策破产
B.助推了新中国重返联合国
C.实现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
D.直接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
9.下图为某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地区分布示意图,它反映出()
A.我国得到欧洲普遍承认
B.我国全方位外交成就辉煌
C.亚洲国家走向国际联合
D.意识形态分歧影响我国外交
10.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说:“如果苏联多担心一点我们的对华政策,我们就可以少担心一点对苏政策。
”这一说法说明美国() A.外交重心由对苏转向对华
B.逐步放弃反苏反共政策
C.积极谋求世界和平与稳定
D.试图利用中国牵制苏联
11.下图是20世纪七十年代某期美国大众性期刊《时代周刊》的一幅封面漫画,画中文字意为“为了和平去北京”,画中的两个人物分别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
对此封面漫画所含历史信息说明正确的是()
A.顺应两国人民愿望实现了中美建交
B.美国放弃“冷战”思维谋求世界和平
C.美国舆论关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D.主流民意深刻影响改变美国对华政策
12.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指出,要“……坚持民主集中制丝毫不排斥广泛的地方自治,只要‘公社’和省自愿坚持国家的统一”。
这可能为我国下列哪一制度的理论提供参考和可借鉴之处()
A.“一国两制”构想B.行省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村民自治制度
13.(90多年来中共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政治民主、国家富强的中国梦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目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有两个前途。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
这是个光明的前途,我们要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
”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
材料二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
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相互监督……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
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
材料三第二条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材料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宪法修正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战胜利后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为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所做的政治努力。
(5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提出“长期共存,相互监督”方针的目的。
(6分)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新时期以来党和政府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做了哪些探索和创新?(3分)
(4)综合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论述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性和艰难性。
(6分)
1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中美两国均对对方呈现过不同的媒体报道,从中亦可见证两国交往历史的变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
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历史时期。
——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
(18世纪~1950年)》
材料二《人民日报》对美报道语态所占比例对比统计
材料三2010年美国人给中国打分为49%,基本是处在所有被调查国家的“中间地带”。
超过半数(52%)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既不是合作伙伴也不是敌人,25%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合作伙伴,只有17%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敌人。
——据美国知名民意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
材料四中国国内民族情感的上升,美国经济的紧张,以及中国经济模式的改变,所有这些都会影响中美的共同利益。
……来自中国最大的挑战并不是在国际上的地位,而是中国对于现在全球化体系的不满。
——《时代周刊·来自中国的新挑战》(2010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并结合所学简述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10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媒体对美国形象的塑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5分)
(3)据材料三、四分析,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的主要印象是什么?美国认为中国在哪些方面对其形成挑战?(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