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静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静电》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引导幼儿发现并感知摩擦起电现象。
2、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气球、塑料梳子,各种布料(丝绸、绒布、棉布等),小纸屑若干。
2、用于示范的电容器(各种金属罐、塑料罐、纸杯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环节:激发幼儿的兴趣,导入活动。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看看是什么呢?(教师出示一个气球)教师:“看,这是什么呀?你觉得这气球好玩吗?”“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气球,它里面藏了一个关于静电的小秘密,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那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吧!”
二、探索环节:引导幼儿发现并感知摩擦起电现象。
1、教师示范操作,让幼儿观察。
教师:“让我们来把气球变成一个‘魔力’气球吧!”教师将气球在头发上摩擦后,将气球靠近一些小纸屑,让幼儿观察发生了什么。
幼儿会发现气球吸起了小纸屑。
这时,教师可以说:“看,我们的气球现在有魔力了,它会吸起小纸屑来。
”
2、幼儿自由操作,感受静电现象。
教师为幼儿提供各种材料,让幼儿自由操作,感受静电现象。
比如,用塑料梳子在头发上摩擦后,靠近小纸屑;或者用丝绸布在头发上摩擦后,靠近小纸屑等等。
让幼儿探索不同的材料对静电产生的影响。
三、总结环节:引导幼儿总结并巩固对静电现象的认识。
教师:“今天我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静电现象。
通过操作,我们发现不同的材料摩擦后,可以产生不同的静电效果。
这个奇妙的现象是由摩擦产生的电,我们叫做‘摩擦起电’。
”通过这次活动,幼儿们对静电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和习惯。
大班科学《奇妙的声音》活动反思
《奇妙的声音》它主要是让幼儿通过操作认识一些乐器,并能根据声
音判断乐器。
我们班的孩子虽然对乐器不是陌生的,但是对于声音的奥秘和探索还是第一次。
因此,我设计了这个活动,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提供各种乐器和材料,让孩子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讨论等不同的方式来探索声音的奥秘,并通过乐器发出声音,感受声音的美妙和神秘。
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我出示了一个自制的神秘箱子,箱子里装了各种不同的乐器,请孩子们听一听、猜一猜,这是什么乐器?孩子们对神秘的东西总是充满了好奇心,都听得非常认真,并能根据听到的声音猜测出乐器的名称。
接着,我请孩子们自己上来操作,摇一摇、听一听,自己感受一下声音的奇妙。
孩子们都很兴奋,跃跃欲试,有的孩子还跟着音乐跳起舞来。
在第二个环节中,我请孩子们自己探索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让乐器发出声音。
孩子们的操作非常认真,他们尝试了各种不同的方法,如敲打、弹奏、摩擦等。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还通过与同伴的比较和讨论发现了不同乐器发声的方法和特点。
同时,我也注意到了孩子们在操作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例如有的孩子喜欢用力地敲打乐器,发出很大的声音,打扰到别人;有的孩子则比较胆怯,不敢大胆地去操作。
针对这些问题,我及时地给予了
指导和帮助,引导他们正确地使用乐器和控制自己的力度。
最后一个环节中,我请孩子们用自己操作的乐器来为乐曲伴奏。
孩子们都非常兴奋,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尽管孩子们的演奏并不是很专业,但是他们用自己探索到的方法来感受音乐的魅力,体验到了成功和快乐。
在伴奏的过程中,我也给予了孩子们一些提示和指导,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节奏和音乐的情绪。
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不仅认识了一些乐器和声音的奥秘,还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实践感受到了声音的美妙和神秘。
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和完善。
例如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对于一些细节问题的处理还需要更加细致;在对孩子们的指导中,还需要更加他们的个体差异和需要等等。
《奇妙的声音》这个活动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活动的准备和实施过程,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孩子们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
同时我也通过反思和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和教育素养为以后的教育教
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班科学游戏活动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是发展他们智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
而
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游戏化方法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获得知识和经验,下面我就对大班科学游戏活动进行一些探讨。
一、利用操作材料,激发幼儿的兴趣
在大班科学教育中,我们常常需要利用一些操作材料来进行游戏化的科学教育。
这些操作材料可以是玩具、工具、植物、动物等等。
这些材料可以让幼儿通过亲自操作,感知科学现象和规律,从而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沉与浮”的活动中,我们提供了各种材料如塑料瓶、石头、纸张等,让幼儿在操作中观察它们的沉浮现象,并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总结出哪些物品会沉在水底,哪些物品会浮在水面。
这样的游戏化操作可以让幼儿更加深入地理解沉浮现象,并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
二、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探索
在科学游戏活动中,设置问题情境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磁铁的秘密”活动中,我们设置了磁铁能吸引哪些物品的问题情境,让幼儿通过实验和观察找出磁铁能吸引的物品,并引导他
们了解磁铁的磁性作用。
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设置,可以让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磁铁的特性和作用,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探索能力。
三、借助游戏形式,巩固科学知识
在大班科学游戏活动中,我们常常需要借助一些游戏形式来巩固幼儿所学的科学知识。
这些游戏形式可以是猜谜语、拼图游戏、抢答游戏等等。
例如,在“动物的秘密”活动中,我们通过猜谜语的游戏形式来巩固幼儿所学的动物知识。
我们给出谜面和答案,让幼儿猜出对应的动物名称。
通过这样的游戏形式,可以让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动物的特性和习性,并巩固他们所学的动物知识。
大班科学游戏活动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有效教学方式,它可以通过各种游戏形式和操作材料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在游戏化过程中要注意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能力,设计出符合他们年龄段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发现生活中会转动的物体,并感受转动的有趣。
2、激发幼儿对转动现象的兴趣,并乐意用自制的陀螺等玩具进行探索。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表达的能力。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PPT课件(各种会转的物品)。
2、制作陀螺的材料:圆片、彩笔、竹棒
3、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导入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些东西,请你们看看是什么?(教师出示一个陀螺)师:那这个陀螺是怎么转的呢?请你们去玩一玩。
二、基本环节
1、探索发现生活中会转的物品。
师:刚刚小朋友们都玩的很开心,还有哪些东西也是可以转动的呢?在家里,或者在街上、公园里看到过哪些东西是可以转的呢?
师小结:原来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会转的东西,真有趣。
2、探索转动的奥秘。
师:那这些东西为什么可以转动呢?谁来猜一猜?(幼儿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原来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当它有支点时,可以左右、上下、前后转动。
21、看图示猜转动的方向并进行记录。
师:老师这有几张图片,看看上面画的是什么?它会转动吗?朝哪个方向转呢?请小朋友们猜一猜,并在记录表上做好记录。
211、制作陀螺并尝试进行实验操作。
师:老师也为小朋友们准备了材料,请你们自己动手做一个陀螺,做好后请你们去操场上试试看,你的陀螺转起来了吗?朝哪个方向转呢?再用你刚才画的记录表记下来。
三、结束部分师:今天我们做了很多转动实验,大家玩的开心吗?那我们一起把刚才做的实验整理一下。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沉浮》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使幼儿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
2、初步学习简单的记录方法。
3、激发幼儿对沉浮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记录表、彩色笔;两人一份 (玻璃珠、钥匙、塑料瓶、小石头、小木块、泡沫板)、一个塑料盆。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教师直接引题“今天我们要来做个有趣的实验”。
2、教师介绍篮子里准备好的材料,思考:这些材料放在水里会怎么样?(浮上来、沉下去)
今天,我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东西,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试验,你们看看篮子里有什么?如果把这些东西放到水里,它们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呢?
二、试验:沉与浮
1、教师示范。
教师取一块积木请幼儿来猜猜:这块积木放在水里会怎么样?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请幼儿把准备的材料进行猜测,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你们猜木块放在水里会怎样?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表,把猜测的结果这张记录表上。
木块浮上来的,那就在在“?”这一列中,我们就在“?”这一列中,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上面加一个小帽子)如果是沉下去,那我们就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下面加一个小帽子)。
2、实验,把实验的结果记在记录纸上。
幼儿按意愿动手实践,教师注意观察记录,针对性地指导;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
钥匙是浮上来还是沉下去呢?是不是这样的,那其它的东西是不是和我们猜想的一样呢?老师准备好水了,我们端上这些东西到那边去试
一试就知道了。
试好后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小手”这一列中。
3、根据记录表对两种结果进行对比,大家集中交流最后结果。
提问:“有没有试验结果和猜测结果不一样的?”
总结:(出示表格和实物并演示)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浮上来的东西有“沉下去的东西有......”
三、提升实验操作:怎样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1、幼儿尝试使原来沉在水底的东西浮起来?师:“我们已经知道这么多东西是沉下去的,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们浮起来呢?”幼儿尝试操作,鼓励幼儿和别人不一样的方法。
2、幼儿介绍方法并总结:使原来沉在水底的东西浮起来可以借助辅助材料。
延伸:怎样使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师:“我们已经想了这么多的办法使原来沉在水底的东西浮起来,那我们能不能想办法使原来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沉下去呢?”幼儿尝试操作,要求幼儿和别人不一样的方法。
四、经验迁移
发大水时,我们人会沉到水里,请幼儿想办法使自己不沉到水里而得救?(划船、趴在飘浮的物体上等。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热胀冷缩》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
2、引导幼儿在实验中感知、理解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
3、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幼儿每人一支记录表、笔。
2、实验材料:玻璃珠、小苏打、白纸条(宽1厘米)、玩具车。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经验,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昨天下了雪,今天变得特别冷,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取暖吗?
二、引导幼儿感知热胀冷缩的现象。
1、引导幼儿大胆猜想。
师:今天我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些材料在冷热不同的环境下有什么变化好吗?
2、引导幼儿实验并记录。
(1)玻璃珠遇热水变大。
师:请小朋友拿一个玻璃珠放在热水里,你发现了什么?
请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并用笔画下来。
(2)小苏打遇冷气变小。
师:小苏打遇到什么变化了?请小朋友猜测一下。
请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并用笔画下来。
3、引导幼儿看记录表讲述自己的发现。
师:小朋友把自己的发现讲给同伴听一听好吗?
三、引导幼儿归纳实验的结论。
1、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在受热后都会发
生变化。
请小朋友讨论一下还有哪些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呢?并说一说为什么?
2、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物体,我们来一起看一看它们在受热后有什么变化好吗?(播放课件)你们看这些物体在受热后都有变化呢!请小朋友说一说为什么?原来它们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3、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呢!请小朋友回去后找一找、看一看好吗?并把你们的发现来告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