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学视角下博物馆的空间叙事与隐喻表达——以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介学视角下博物馆的空间叙事与隐喻表达

以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为例
丁文秀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北京100024)
【摘要】现代的博物馆文化经历了几个世纪发展,其不只是“物”的档案馆。

本文从媒介学视角出发,认为博物馆不 只是承栽信息的中介,还具有社会传递的作用。

文章以黑龙江省密山市的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为倒,分析纪念馆本体以 及展品陈列的散播空间叙事,以此探究博物馆作为一种媒介隐喻出的观念是如何嵌入到人们的思维活动和行为实践中的。

【关键词】媒介;社会传递;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空间
新闻传播
N e w s D is s e m in a tio n
前由于全球传播和现代性带来的失忆和认同危机已 3
成为普遍现象,在回答"我们是谁?”的存在性问 题上有所存疑是这个时代的症结之一。

因此,在不断逝去 的历史脉络过程中寻找个人或族群的社会文化记忆就显得 尤为重要。

博物馆作为文化机构和人类精神文明的集聚地 之_,已逐渐成为一个公共文化表达空间。

本文基于一种 媒介学的视角,将博物馆视为一种媒介化的存在去探讨博 物馆的意义生产,为了更好地研究其意义生产过程和笔者 自身的文化身份的接近性,将选取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 为个例,通过研究该纪念馆这一博物馆本体和藏品的建造 与陈列,来考察其在当地历史与现代、未来联结中发挥的 作用,纪念馆与人的联结和要凸显的被遮蔽的,以及观念 秩序是如何建构的。

一、相关研究(一) 媒介学理论介绍
媒介学这个新名词第一次出现是在1979年雷吉斯•德 布雷的著作〈法国的知识权力》中,随后的论作将其解释 为一种跨学科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包括历史和信息传播理 论等。

111媒介学中的媒介认为是一种精神躯体化存在的模 具,承担并赋予延续某种精神的功能。

此外,媒介学的核 心是"媒介域”,它是指通过具有主导作用的记忆技术, 集体心理得到平衡和稳定,成为社会决定性能力的焦点和 被统治媒体(或人)的重组中心。

支配是将符号标记付诸 记忆和传播的关键手段。

这个支配手段相对应的是信息传 承的某一范畴。

这个范畴决定了一定类型的控制性信仰, 具有特殊的实践性和团体组建的某个方式。

他们的联合打 上了集体特性或是一个时代统一风格特征的烙印。

P 1意在 说明媒介域通过符号作用于记忆生产的信息,影响着社会 秩序观念的确立和变化,具有时代性,也具有传承意义。

(二) 博物馆媒介化的相关研究
博物馆的中心是"物”,用于收藏、保护和研究展示 等。

131英国学者罗杰•西尔弗斯通很早就将博物馆作为一种 传播媒介在研究,讲述其认为博物馆有如其他媒介,具有 娱乐、讲述故事和建构观点、教育公众和议题设置等功 能,也将不那么好理解和接近的转化成相对好理解和接近 的,在它的文本、技术和展示中提供关于世界的观念性陈
述。

w 国内严建强教授通过回溯博物馆文化的公共化和社 会化的历程,指出在全世界“终身学习”的概念下博物馆 媒介化的必要性,认为博物馆的展品需要通过深入的阐 释,让观者理解与深藏在物质中的文化意义发生接触,观 者与物品的生产者及其时代的对话被沟通了,知识也就停 留在观众头脑中。

(!1两者都认为博物馆是一种媒介(介 质),发挥承载信息传递信息的功能,以及作为一种文化 沟通不同观者。

但没有重点阐释媒介背后的工具性的“心 理因素”(一种思想力量),也即博物馆及其制度配置是如 何导致观念的生成和改变。

因此,本文以北大荒开发建设 纪念馆个例从媒介学的角度思考博物馆的意义生成以及隐 喻性的功能就很有必要。

(三)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是收藏、研究、展示和 传播黑龙江垦区开发建设历史及其环境物证的综合性博物 馆,坐落在密山市八五一O 农场兴凯湖当壁镇旅游度假区 内,始建于1993年,2001年9月迁建新馆。

161此外,其被 列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二、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作为社会传递的界面(一)空间营造与文化记忆传递
博物馆本体的存在实则是一种纪念性空间。

北大荒开 发建设纪念馆是作为承载着北大荒地区开发建设的记忆实 体存在,是具有物质性建造和弘扬北大荒精神的社会功能 场所,书写着向’'荒原进军”垦荒历史的时代文化语境。

在20世纪50年代建设■•北大荒”的□号响起后,先后有

作者简介】丁文秀,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传播学专北硕士研究生。

新闻传播
N e w s D is s e m in a tio n
包括转业官兵、大学生、知识青年等百万人奔赴北大荒,曾经的风土样貌已随着历史的车轮远去,但纪念馆可以作 为曾经尤其是离开北大荒的垦荒人员一个回忆青舂表达思 绪的物理空间。

由于新技术所带来的全球化传播的冲击,当今世界尤其是我国面临着历史与现代记忆断裂的问题。

该念馆作为北大荒精神流通和场地的关键因素,成为将以 前和现在连接起来的公共文化空间,帮助不同主体间实现 跨越时空的交流,如今它已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和打卡地 标,越来越多的人在休闲娱乐中通过纪念馆来想象北大荒 开垦初期的生存环境和文化以及不同人物的生活状态等,了解建设北大荒的历史;其也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一大批中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纪念馆,而 这一行为又会在参与者的世界里留下痕迹,通过不同种唤 起记忆的方式,北大荒精神在不同主体身上蔓延和增殖着 形成_种想象的共同体,增加对这片土地的认同。

(二) 建政记忆的生产
博物馆作为一种媒介根据建立方的叙事逻辑建构人们 的记忆网络,成为维护革命、确立社会政治运动的合法性 以及占据领导权的工具,因政治运作模式与观念的生产方 式不能脱钩,唯有此才能完成对人民尤其是非社会运动亲 历者的记忆书写。

进入北大荒纪念馆中可以看见宏大和雄 伟的整体建筑,形成严肃和神圣的氛围,纪念碑和雕塑等 象征符号也有着神奇力置,建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 苦奋斗的拓荒运动的历史叙事和集体记忆,能够将观众感 化产生信服,间接认同国家政权的合法性,同时也为了生 成长远持久的政治社会化效果。

此外,展厅内陈列着的领 导人革命生涯照片和用过的工具物品等,刻画了在这场社 会政治运动中的统筹形象,以及人民军队无私奉献为人民 服务的亲民肖像,生动再现了当时的革命乐观精神,唤起 观众珍惜现有生活的无限感慨。

(三) 展品的分离与观念建构
博物馆在建构集体记忆中存在着凸显和遮蔽机制。

在20世纪60年代为响应建设国家政策的号召,_大批来自 五湖四海的被称为‘'城市移民”的知识青年投身到北大荒 建设中,在这里抒发着“浪漫主义的革命情怀。

在纪念 馆的第三展厅主要陈列着为纪念54万知识青年投身建设 北大荒历史的照片和物品,用讲故事和榜样带头人物的方 式把知识青年的物品和照片从大批建设者群体的物品中区 分抽离出来。

而博物馆对物品的分离不仅仅是关系到制造 意义碎片的物理行为,它也关系到分离态度和生产意义。

m该纪念馆中将知青群体单列一个展厅中则凸显出知青群 体在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对比来看,同样在北大荒建 设过程中的广大农民群体的叙事则较少出现,在宏大叙事 中农民的真实生活状态、贡献被弱化,社会地位并没有得 到提高。

从纪念馆这_陈列逻辑和书写记忆的方式可以看 出这是一种建构的话语方式,在文化资本处于弱势的农民群体是没有传播声音的,农民的历史主体性也被削弱和遮
蔽,在无形中农民也潜意识地弱化自己主人翁地位,消解
掉为建设贡献力量的意义,反而认为是生活的一种常态。

(四)物质性力量的联结感
纪念馆的第四展厅展示的是北大荒三代人所取得的成
就,展示的是北大荒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北大
仓,包括农业的现代化、全国驰名的完达山奶制品公司等
信息。

青山绿水的盛世景象,与历史上一片荒芜与贫瘠形
成强烈的对照。

纪念馆将现在的成就纳入博物馆作为社会
记忆器官的新叙事中,又发挥了将现在和未来联系的作
用,再次形成一种散播空间,完成对新时代记忆的凝塑以
示未来。

"北大荒”到“北大仓”的成功转型也在表达北
大荒精神在时代的变迁中所形成一种物质性力量取得的系
列成就,纪念馆和其展品则提供了不同历史时期进行对话
的空间。

结语
媒介学聚焦于文化和某一精神进行社会传递的物质和
制度条件,以一种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视角去分析传承信息
的载体的社会功能。

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作为一个具有
媒介(中介)性质的博物馆完成人与物之间的联结,实现
不同代际之间的历史传承,为历史、现在和未来不同时期
提供回忆、对话和交流的空间;而从纪念馆对物品和馆藏
设计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表征的背后的一套建政
记忆的意指系统,同时不同的北大荒建设者群体的历史地
位也被凸显和遮蔽。

此外,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将"艰苦奋
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内化
成为一种物质力量,在宏大叙事下实现微观小我与宏观社
会的良性互动。

但本文没有进行量化分析,不能说明纪念
馆实际的传播效果和社会效用。

参考文献:
m陈卫星.传播与媒介域:另一种历史阐释⑴.全球传媒
学刊,2015(03).
[2] 雷吉斯•德布雷著.刘文玲,译.陈卫星,审译.媒介学 引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45、129.
[3]严建强,梁晓艳.博物馆(MUSEUM)的定义及其理 解⑴.中国博物馆,2001(〇3).
[4] 陈霖.城市认同叙事的展演空间—
—以苏州博物馆 新馆为例U].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08).
|5]严建强.博物馆媒介化:目标、途径与方法〇].自然科
学博物馆研究,2016(07).
[6]王宇萌.记大荒变迁,忆壮士伟业——北大荒开发建
设纪念馆巡礼[J].党的生活,2019(08).
[7】屈雅君,傅美蓉.博物馆语境下的性别文化表征—

以妇女文化博物馆为例⑴.南开学报,2009(03).
[8]刘迪.规训、惯习与认知语境:论博物馆媒介场域与观
众认知间的关系U].文化与传播,2017( 1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