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化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二节城市化
一、教材第32页探索
1.上面的资料集中反映了城市化现象。
2.城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长期存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显现出来,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及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使之能吸收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无力为众多的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城市劳务市场的开放,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城市粮油计划供应制度的取消,都加速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和流动,促使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
二、教材第40页复习题
1.首先要了解和熟悉身边的城市化现象实例,如人口、地域、经济、景观、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过程,然后围绕“变化”或“过程”这一重点归纳、概括城市化的概念。
下表可做参考:
人口城市化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总量及其比重上升的过程
地域城市化城市数量增多、城市用地规模扩大的过程
经济城市化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的过程
的不同特点。
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是指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
逆城市化则是指不仅中心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结果城市人口出现了负增长的过程。
3.当今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有:(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发达国家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进行,城市化水平高,目前,速度已逐渐减慢或趋于稳定,甚至出现城市人口向郊区和农村倒流的现象;发展中国家多是城市化先于工业化,大量农民流入城市,造成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
(3)特大城市迅速发展。
(4)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
三、教材第38页活动
(1)加强城市的规划,合理配置城市功能区。
(2)加强城市管理,防治城市污染。
(3)建设垃圾场,集中处理。
如掩埋、焚烧、发电,最好能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4)建立污水处理厂,实现污水达标排放和净化处理。
(5)加强城市绿化,扩大绿地面积。
(6)合理规划城市道路,解决交通拥堵和交通污染。
(7)大城市建设卫星城和城市新区等。
四、教材第39~40页思考
从郊区城市化的标志入手展开调查,如近郊区人口的大幅增长,工业向郊区扩展,商业向郊区扩散,近郊区景观的改变等。
郊区城市化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项:①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②中心区危旧房改造与郊区新区新住宅建设加快;③城市交通,通信条件的改善等。
[课堂小结]
学业达标
下表为我国某地区城市发展情况统计表。
读表,回答1~2 题。
项目1999年
甲城市数目/个37
乙工业总产值/万元36 200 1 765 000
丙城市人口/万56340
丁城市人口比重/%30.448.6 1.
A.甲B.乙C.丙D.丁
2.近年来,该地区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B.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
C.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D.城市中心区的萎缩
解析:第1题,城市化有三个主要标志,即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表中显示城市数目增多,隐含了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这一标志。
第2题,该地区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很可能与当地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有关。
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是逆城市化的主要成因,城市中心区的萎缩是逆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答案:1.B 2.C
读某年份世界城市化水平分布图,完成3~4题。
3.由图可知乙国的城市化水平较高,其原因是()
A.经济发展水平高B.机械化水平高
C.社会福利制度好D.历史悠久
4.下列现象与甲国的城市化进程特点不相符的是()
A.城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B.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C.许多大城市中心区域人口呈减少趋势
D.农民工进城务工数量增多
解析:第3题,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美国是发达国家,其城市化水平高与经济发展水平高是相联系的。
第4题,我国城市化并未处于郊区城市化阶段,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并未减少。
答案:3.A 4.C
下图为某国城市人口数量、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统计图。
读图,回答5~7题。
5.该国()
A.自1953年以来城市人口数量持续上升
B.20世纪60年代城市数目减少,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C.以来城市化已步入后期稳定阶段
D.近半个世纪以来城市化处于中期加速阶段
6.该国可能是()
A.印度B.中国
C.美国D.印度尼西亚
7.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A.市政建设破坏了原有河网系统
B.容易造成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C.强烈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
D.信息更加发达,文化观念得到提升
解析:第5题,结合图示可直接读出结论,即自1953年以来城市人口数量持续上升是正确的。
第6题,图示显示,该国家城市人口和城市人口比重在20世纪60—70年代出现波折,80年代以后城市化速
度和城市数量迅速增长,以上变化和我国城市化进程一致。
第7题,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属于人文地理环境方面,是正确的。
答案:5.A 6.B7.D
8.某市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研究本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通过搜集并查阅相关材料,分别绘制了市区1960年、1990年、的平面示意图。
试比较三幅图回答问题。
(1)该市从1960—1990年城市变化特征是: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
(2)1990年前后该城市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3)该城市从1990—城市的发展变化特征是什么?
(4)市中心区工业向郊区迁移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城区面积由小到大城区工业区由少到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
(2)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社会治安较差等。
(答出3点即可)
(3)人口、工业区向郊区迁移;城区周围新建绿化带;郊区建卫星城和高速公路。
(4)市中心区土地价格升高,城市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土地价格较低。
能力提升
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
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
A.甲B.乙
C.丙D.丁
10.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
C.城市环境趋于恶化
D.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
解析:第9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世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最高,对应着图中甲折线;我国城市化具有起步晚、速度快的特点,对应着图中的丁折线;世界平均水平应介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对应着图中的乙折线,余下的丙折线则对应发展中国家。
第10题,以后发达国家进入城市化停滞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中心的人口有所减少,环境有所改善。
相对应的发达国家的产业构成特征是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最高,而工业产值比重相对下降。
答案:9.D10.A
11.下图是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略图。
该省级行政区的城市发展特征是()
A.城市化水平高
B.城市南多北少
C.处于逆城市化阶段
D.城市沿河分布明显
解析:从图中不难判断该地区城市具有沿河分布的特征。
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没有发展到逆城市化阶段;图中城市明显北多南少。
答案:D
中国“宜居城市”排行榜中,过半入选城市为地理位置优越、空气清新、风景优美的海滨城市,如厦门、大连等。
读世界城市化水平的国别差异图,完成12~13题。
12.有关图中各国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国城市化水平高是因为经济发达,⑤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B.⑥国城市化水平较低是由逆城市化造成的
C.②⑦两国城市化水平高的主要原因是畜牧业发达
D.③国城市化起步晚,速度慢,④国城市化起步早,速度快
13.宜居城市应该是()
①能与历史遗迹和大自然保持良好的关系②规模都很大,重工业发达,高楼密集③景观优美宜人、文化丰富厚重、城市交通便捷④填平城市中的湖泊,以增强城市环境的舒适度和自净力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解析:第12题,从总体状况看,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水平低;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但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
④⑤两国城市化水平高是因为城市经济畸形发展;⑥国城市化水平低,是因为城市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工业而不是畜牧业。
第13题,在评价一个城市是否适合居住时,“交通方便快捷” “城市干净整洁、无污染”和“空气质量好”是必要条件。
同时宜居城市应该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活、景观、公共安全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答案:12.A13.C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 575 306,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 149 546,占50.32%。
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 137 093,乡村人口减少133 237 289,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预计,我国的城市化将达到65%以上。
城市人口达到10亿左右,形成1个世界级城市群,2个国际级城市群,7个国家级城市群,若干个区域性的中小城市群。
我国部分城市群分布
材料二
材料三某城市市中心与郊区下午4时的气温差表。
时间1月4月7月10月全年
气温差/℃ 5.2 6.0 5.4 6.0 5.5
(1)
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比较沿海地区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和农业产值比重下降速度,并分析这种状况会引发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3)简述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地理意义。
(4)根据材料三表中数据,分析该城市城、郊之间污染物迁移的原因与方向,并提出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数据49.68%上升至65%,可知为加速发展阶段。
第(2)题,直接从图乙中得出结论。
第(3)题,城乡一体化的地理意义需要从对城市和农村两个方面的影响回答,其最终目的是缩
小城乡差距。
第(4)题,在城市中心区与郊区存在着热力环流,所以要合理规划城市,避免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的环境因热力环流受到影响。
答案:(1)加速发展阶段。
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聚集,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大幅度拓展,出现城市密集地区和城市群。
(2)从总体上说沿海地区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下降速度小于农业产值比重下降速度。
这种状况会使劳动力剩余。
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乡镇企业等是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的主要措施。
(3)有利于缓解城市压力,壮大城市经济实力;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4)原因与方向:城、郊气温差产生了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或城市热岛效应);上空污染物由城市向郊区扩散,近地面污染物由郊区流向城市。
措施:在郊区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时,应该布局在热力环流下沉气流之外的区域;提高郊区绿化率。
第11页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