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19:7.2.2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下列关于物种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常见的物种形成方式
B.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新物种的形成与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无关
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所起的作用有差别
2.2011年古生物学家发现了最早的驯养狗化石,距今大约有
3.3万年历史。
该化石与现代格陵兰萨摩犬在形态大小上最为接近,而与狼在牙齿特征上特别相近。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狗可能是人类通过驯养狼演变而来的
B.现代格陵兰萨摩犬与狼不存在生殖隔离
C.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的改变
D.生物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如图甲、乙、丙代表不同的种群,已知甲和乙原本属于同一物种,都以物种丙作为食物。
由于地理隔离,且经过若干年的进化,现在不能确定甲和乙是否还属于同一物种。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甲和乙在一起还能进行自由交配,则它们就一定不存在生殖隔离
B.甲、乙与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对生物进化是不利的
C.若甲和乙仍然为同一物种,则它们具有共同的基因库
D.自然选择使甲、乙和丙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了进化的方向
4.对于二倍体西瓜来说,四倍体西瓜是一个新的物种,原因是()
A.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B.产生了生殖隔离
C.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D.出现了新的基因
5.生殖隔离的形成包括()
①动物因求偶方式和繁殖期不同造成不能交配②植物因开花季节和形态不同而不能交配③动物胚胎发育早期死亡④产生的杂种后代没有生育能力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据2014年11月《科学》杂志报道,在美国南部森林中生活着一种绿色变色蜥,当矮壮健实的褐色蜥蜴侵入该森林,绿色变色蜥被迫在树上生活,仅仅经过20代,绿色变色蜥就长出更大、黏性更强的护趾,帮助它们在较高的领地上定居。
研究人员认为这一过程给人们展示了一个正在发生的生物进化过程,这是因为他们认为()
A.树上的绿色变色蜥种群中一定产生了新的基因
B.褐色蜥蜴的入侵决定了绿色变色蜥变异的方向
C.褐色蜥蜴的入侵可能改变了绿色变色蜥种群的基因频率
D.褐色蜥蜴的入侵导致绿色变色蜥种群中产生了生殖隔离
7.地球上已有的生物约200万种,其中只进行无性生殖的原始种类不过1%~2%,而进行有性生殖的种类占绝对优势。
关于这一事实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有性生殖提高了物种的变异性
B.有性生殖大大加快了生物进化的步伐
C.有性生殖出现在真核细胞起源之前
D.有性生殖形成合子,丰富了子代的遗传信息
8.在北极的一个山脉中,原始的狼已经在体格和生活习性上进化成不同的变种,其中一种狼的体重较轻,四肢发达而灵活,以猎鹿为主;另一种狼的体重较重,足短而力强,常常攻击羊群。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狼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
C.在生存斗争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
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差异很大,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
9.关于生物进化方面的证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1四种地雀喙的差异是由于不同环境食物的刺激所致的不同变异
B.图2昆虫的两类翅形的形成是对环境的主动适应
C.图3是两种体色的桦尺蛾,它们的性状分化证实了物种形成的机制
D.图4中两种动物之间的关系对两者都是有益的,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10.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B.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C.异地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11.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
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
家蝇种群来源敏感性纯合子/%抗性杂合子/%抗性纯合子/%甲地区78202
乙地区64324
丙地区8415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
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
C.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
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2.如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图中上为甲岛,下为乙岛,A、B、C、D为四个生物群体及其演化关系,请看图回答问题:
(1)由A生物群体进化为B、C两个生物群体的内因是,外因是。
(2)甲岛上的B生物群体迁到乙岛后,不与C生物群体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迁到乙岛的B生物群体可能会。
(4)假设甲岛中B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60%,aa的基因型频率为16%,则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
13.寄生在某种鸟的羽毛中的羽虱大量繁殖会造成鸟的羽毛失去光泽和尾羽残缺不全,影响雄鸟的求偶繁殖。
(1)若该种群中对羽虱具有抵抗力的个体AA和Aa分别占20%和40%,则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2)下面甲图是该种群一段时间以后相关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由图可知(填数字)代表A基因频率的变化,(填数字)代表a基因频率的变化。
(3)研究者认为雄鸟能否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与雄鸟尾羽长短有关,为了验证这个观点,做了如下实验,结果如乙图所示。
①将若干只尾羽长度相似且生长状况一致的雄鸟均分成A、B、C三组,B组雄鸟的尾羽不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
将组雄鸟的尾羽剪短,把剪下来的尾羽用黏合剂粘在另一组雄鸟的尾羽上。
给三组雄鸟带上标志后放归野外进行观察。
②实验结论:。
14.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种形成、生物多样性发展机制的理论探索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
如图是科学家利用果蝇所做的进化实验,两组实验仅喂养食物不同,其他环境条件一致。
(1)第一期时,甲箱和乙箱中的全部果蝇属于两个。
(2)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之后,甲箱果蝇体色变浅,乙箱果蝇体色变深。
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出现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以此推断,甲、乙品系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体现的是多样性,判断的理由是。
(3)经过八代或更长的时间后,两箱中的果蝇体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两箱分养造成,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由于不同,导致变化,形成两个群体体色的很大差异。
(4)下表是甲、乙两箱中果蝇部分等位基因[A-a、T(T1、T2)-t、E-e]的显性基因频率统计的数据:
甲箱乙箱
世代
果蝇数A T1E果蝇数A T2E 第一代20100%064%20100%065%第四代35089%15%64.8%28597%8%65.5%第七代50067%52%65.2%42096%66%65.8%第十代56061%89%65%43095%93%65%
甲、乙两箱果蝇的基因库较大的是,频率基本稳定的基因是,第十代时,甲箱中果蝇该等位基因杂合子出现的频率是%。
参考答案
1. C
2. B
3. D
4. B
5. D
6. C
7. C
8. B
9. D 10. B 11. D
12. (1)遗传变异甲、乙两岛环境不同且有地理隔离
(2)两者间已形成生殖隔离
(3)形成新的物种(答案合理即可)
(4)72%
13.(1)60%
(2)12
(3)①A②长尾羽的雄鸟更能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
14. (1)种群
(2)物种(或基因)由于存在同体色交配偏好,造成两品系果蝇之间发生生殖隔离现象(或虽然交配选择上有体色偏好,但可能依然不影响两者交配的行为与后代的可育性)(3)地理隔离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食物的差异与选择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
(4)甲E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