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政策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标展示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 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 的经验教训
考纲要求
考点聚焦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 及评价 ①赫鲁晓夫改革的背
斯大林模式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 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 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 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从赫鲁晓夫改 革到戈尔巴乔 夫改革
景、内容、评价 ②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 容、特点、评价 ③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 容、结果
(2)工业:______________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 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____________。 (3)商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________。 3.意义:经济迅速恢复,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是 ________________的正确途径。
参考答案: 1.农民 自由贸易 政治危机 2.粮食税 中小企业 私人小企业
3.评价 (1)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 证了 ________的胜利。 (2)许多措施超出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很多消极影响。
参考答案: 1 .武装干涉 商品贸易 国内战争 2. 余粮征集制 工业国有化
不劳动者不得食
3.军事斗争
新经济政策
1.必要性:________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苏维埃 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____________。 2.内容 (1)农业:以固定的________代替余粮征集制,税后余 粮由农民自由支配。
参考答案: 1.农业集体 性计划 行政 2. 30 3.公有制 高度集中 市场 指令
4.工业化
特别提示: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前期是必要的,而且起 到了很大的作用。只是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 事求是的原则调整生产关系,此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 展。
赫鲁晓夫改革
1.原因:“________”的弊端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 2.内容 (1)农业:实行________制,允许农民拥有________和 牲畜;开荒,大种玉米;将农业机械出售给集体农庄。 (2)工业:下放企业管理权,企业拥有调整工资的权 利,推行“________”原则,调动生产积极性。
3.问题备竞争,经济全面滑坡。
参考答案: 1.新经济体制 2.自主权 3.经济体制框架
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的边缘。 2.措施 (1)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原有的经济体制,承认企业是 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打破单一的________形式,允许________经济存在。
典题示例
(2011· 海南· 20)“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 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 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 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A.二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 B.十月革命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
【答案】D
网络感知
第三单元
第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1
目标定位
4
典题示例
2
基础梳理
5
课堂巩固
3
互动探究
6
课后强化作业
目标定位
课标展示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
考纲要求
考点聚焦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
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 战时共产主义 行的原因、内容、作用 势,认识战时共产主 政策和新经济 ②新经济政策实行的原 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 政策 转变的必要性 因、内容、作用③两大 经济政策的比较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工业化的危害。意在考查考生对材 料信息的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从材料信息可知,苏联 的农产品价格日渐降低, 而工业品价格日渐升高。 而 1928 年~ 1953 年是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该体制下工农业生产 比例失调,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化的实现服务。据此可知题干 材料反映的正是这一状况。因此正确的答案选 D 项。A、B 各 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该时期苏联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 制,因此 C 项也不对。
材料三
商品交换是新经济政策的基本杠杆。如果不在工
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或产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 民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就不可能建立正确的 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同时,实行商品交 换可以刺激农民扩大播种面积和改进耕作技术。 ——《俄共 (布 )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 经济政策的决议 (节录 )》
(3)实质:前者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行 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后者在一定限 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 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4)分配原则:前者实行平均主义分配。后者是按劳分配。
(5)经济运行机制: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实行计划调节。 后者则把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6)成效:前者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但战争结束后引 起了社会动乱,证明这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者 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找到了向社会主 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问题: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对苏联经济改革历程的理解,谈 谈你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 点拨提示: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 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 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解析】抓住关键词“国家资本主义”、“小生产和社会 主义之间”可以反映出其政策应该是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体 现在固定的粮食税、自由贸易措施上。故选 D 项。
【拓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 (1)目的:前者侧重于应对战争,并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 渡。后者侧重于恢复发展生产,并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2)生产资料所有制:前者是绝对的公有制。后者实行以公 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问题: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点拨提示: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应战争形势的应急政策。 (2)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性开始 暴露。 (3)国内出现大干旱,发生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4)是加强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发展生产力,巩固苏维 埃政权的必然要求。
互动探究
探究 1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 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在评价“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说:“当时
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 “俄罗 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 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 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 地„„”
3.评价 (1)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冲破了________的束缚,也 取得一定成效。 (2)局限性: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局部调整;其 “__________________”的目标脱离了实际。
参考答案: 1.斯大林体制 观念 建成共产主义 2.收购 自留地 物质利益 传统
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为了纠正赫鲁晓夫改革带 来的混乱。 2.内容 (1)工业:推行______________,注意运用价值规律, 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2)农业:扩大农庄的________,降低收购指标,提高 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3.过渡到社会主义
斯大林体制
1.背景:斯大林领导苏联实施工业化和________化,实 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 2.时间:20世纪________年代中期确立。
3.特征:实行单一的________;实行____________的 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主要以________手段管理经济。 4.评价 (1)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 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________。 (2)但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水平,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 进一步发展,并对东欧国家产生了不良影响。
【答案】 D
【规律】唯物史观。 1.理论阐释 (1)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是研究人类 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 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 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 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
材料二
1920 年~1921 年,苏联遭遇大旱灾,导致粮食
匮乏,许多人死于饥饿。粮食、原料和能源的缺乏,使得大批
工厂无法开工, 大量工人到乡下谋生, 工人阶级队伍涣散。 „„ 余粮收集制的强化引起了在战争期间默默承受重负的农民的 强烈不满。 农民和工人的不满情绪也牵动着军队士兵。 小说 《静 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 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 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 ——摘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为人谨慎,
比较保守,习惯于因循守旧,按陈规 办事,最怕重大的变革和转折,从不 采取急进冒失的举动。他在开会或讨 论问题时,总是先听大家发表看法, 然后尽量照顾各方面的立场和利益加 以折中,采取中间路线。所以,有人称他为“妥协能手 ”。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
弃苏联的传统做法,提出了 “ 加速 发展战略”,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 继续下降。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 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 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 的解体。
(2011· 江苏· 16)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 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 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 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 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1.(1)苏俄(联)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经济 政策调整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确 立。 (2)苏联对斯大林体制的多次改革,收效不大,显示了社 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具有曲折性和艰巨性。
2.(1)私有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为适应生产力发展变化,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不断进行 调整。 (3)国家大力干预经济使资本主义经济体制重新激发出了 活力,但它不是万能的,因而还不断变化。
探究2 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右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次陪同外宾参观的过
程中,赫鲁晓夫手持玉米,正在兴高采烈地 向外宾介绍他的玉米种植计划。玉米是赫鲁 晓夫的最爱,他认为,通过大规模种植玉 米,发展畜牧业,就能解决苏联的粮食问 题。但是,他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盲目扩 大玉米种植面积,违背了自然规律。在气候 十分寒冷的苏联北部地区种植玉米,其结果只能是颗粒无收。
(2)提出了“________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 上,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调。宏观决策缺乏可行的配套措 施;企业自主权无法真正实现。 (3)结果: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 逐渐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参考答案: 公有制 个体 加速发展
特别提示: 1.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 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 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 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基础梳理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英、法、美、日等对苏俄进行________; ________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 (1)农业:实行________。 (2)工业:普遍实行________。 (3)商业:取消________,实行实物配给制。 (4)强制劳动:实行“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