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第20课 六国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作者在第一段中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课文第二段是怎样来证明这个分论点的? 【参考思路】 通过对比进行论证。先以秦“攻取” 获得土地与受赂所得土地进行对比,再以诸侯赂秦所 亡与“战败而亡”作对比,说明“赂秦”造成的严重 后果;接着以六国先祖创业的艰辛与子孙的无能作对 比,说明割地赂秦是有愧祖先的事,同时也反映了诸 侯中以地事秦的情况;接着以“诸侯之地有限”与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分析得出: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二)
通过以上对比,说明了诸侯割地的情形和后果,我 们从中得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结论。
4.作者在本文中引用古语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思路】 这句古语形象地反映了割地事秦的 严重后果。作者引用古语,使自己的见解更有说服 力。
艺术鉴赏
议论精辟 气势磅礴 苏洵的这篇《六国论》,见识深远,眼光犀利,议 论精辟透彻,气势纵横磅礴,主要特色有:
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分析这篇文章,应着眼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本 文属于史论,目的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 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 立自己的论点,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因此,本 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 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 要害,表明了作者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 宋“暴秦之欲无厌”对比,以“奉之弥繁”与“侵之 愈急”作对比,说明以地赂秦对国家安危没有什么 好处。这段论述,从情与理两个方面证明了赂秦是 不可取的。
3.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原因的?用 了哪些对比?各有什么作用? 【参考思路】 第二段从第一个方面即“赂秦而力 亏,破灭之道也”这个角度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 (一)
文学常识
文体知识——论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 理。可分史论和政论两种,史论是在史书人物传 记结尾处的议论评价,政论是议论古今时世人物 或评价经史之言。“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 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 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意旨探微
本文着重论述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但作者并非 为论史而论史,而是以此为立论的依据,借古 讽今,批评北宋王朝对辽、西夏的军事侵略采 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劝谏北宋 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被“积威之所劫”,而要 奋起御侮以维护其统治。
整体感知
合作研讨
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 提出的?有什么特色? 【参考思路】 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 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不仅紧扣题目,明 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 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领全篇的主导作用。两个 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 点)两个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 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跟。
第20课 六国论
苏洵
作家剪影
眉山三苏之一——苏洵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散文家。 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均属“唐宋八大 家”之列。宋仁宗嘉祐元年率子苏轼、苏辙到汴京, 以所著文章22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深得欧阳修 赏识与力荐,一时朝野争相传诵,名声大噪。著有 《嘉祐集》十五卷,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资料存盘
以史论理,借古讽今 北宋建立之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军人 干政,统治者解除了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严令将帅 不得专兵,致使军队战斗力减弱,加之社会矛盾尖 锐,政治腐败,便造成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对不断 进犯东北、西北边境的契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协退 让、屈辱求和的政策。
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统治者为求苟安,每 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 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其结果,助长 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 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为讽谏 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奋起御侮,苏洵写下了本 文。
5.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但文中使用了不少形象描 述的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参考思路】 作者除了运用对比、类比、推理及 比喻等论证方法以外,还使用了形象描述的方法。 如写先人创业的艰难过程,用“暴霜露”“斩荆 棘”;写土地得来的不易,用“以有尺寸之地”, 运用了夸张手法,极言其所得甚微。对于割城赂秦 的具体方式,“今日”“明日”,夸张地说明了 “赂秦”的频繁;
“五城”“十城”,用层递的方式揭示赂秦的数量 越来越大,换来的只是“一夕安寝”,实在是损失 巨大,收效甚微。一个“视”字,一个“又”字, 用类似漫画的手法刻画出割地求安者的痴态和秦国 侵略者的贪婪。“起”与“寝”紧紧相应,突出秦 兵来得急,苟安已不可得。这样描写,把历史大事 写得活灵活现,让读者身临其境。
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本文为论说文,它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 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 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 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加以论证; 接着通过假设进一步论述如果不赂秦六国就不会灭 亡,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论 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
的感情。这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再加上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错落有致的长短句, 使文章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破亡之故事”。全文纲目分明,脉络清晰,结构完 整,逻辑缜密。此外,文中还综合运用了例证、引 证,特别是对比论证的方法,大大增强了说理的力 量。
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议论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 点之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如:在论证中 穿插“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的描述, 引古人“薪不尽,火不灭”之言形象说理,用“食 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极大地增强了 文章的表达效果;而且文章恰当地运用“呜呼” “悲夫”等感叹词,在夹叙夹议之中,流露出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