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师们无所适从的新课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教师们无所适从的新课改
本文主要针对新课改的六大改变,分析了新课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以期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注意,以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
新课改实施多年了,有的地方改得的很成功,但是据我多年的调查研究和教学实践发现,因为新课改并没有标准的模式可以套用,新课改在实施过程中令许多教师感到无所适从。
这非常令人担心,到底新课改诸方面不能真正落实的原因在哪里。
下面我针对新课改的六大改变简要分析一下当前新课改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1 课程目标方面
新课改要求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仍然注重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对于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涉及的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具体原因很多。
主要有两个:(1)应试教育大背景,只需理解试卷上出现的知识和技能,做对相应的题目得到高分就行。
试卷上对于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考察很难体现。
(2)很多学校不做实验,不让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为了应付考试,只能让学生背诵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
这样以来,在大课改的背景下,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同课改前并无根本不同,也许只是列出了三维目标,但是从其教学过程来看,无法体现。
这也是目前很多教师的无奈之举。
2 课程结构方面
新课改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校根本不重视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及综合实践活动,原因:(1)没有时间,学生大部分时间在题海中度过。
对于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极其重要的技术类、艺术类、体育类课程因为没有时间而被搁置,只在上级部门进行督导检查时象征性的应付几节。
(2)这些科目在中考中不考或占很少的象征性分数比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科目无关紧要。
而实际上,这些科目才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平台。
目前现状,让本来雄心勃勃的这些科目的教师重新闲置下来,让位于所谓的“主科”,从而形成了主科教师吃香、争相占用技术、艺术、体育课时的现象。
3 课程内容方面
新课改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教材是变了,但考试内容却经常出现超出教材的“难、偏”问题,教师们不得不将原来的那些“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重新补充讲解,学生们不得不购买大量的辅导资料来应付当前的中考和高考。
看看学生们的课桌里书包中,各种版本的辅导资料可谓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
这让本来的让学生减负的课改目标整个落空。
4 课程实施方面
新课改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学生要学”,说来简单,有些科目,如化学,只是部分知识的简单讲解,更多的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或自己探究,可是学校不让学生做动手实验,学生的时间让繁重的作业题占据了,学生怎么去自学,对于探究合作,迫于新课改的压力,有的学校将班级学生的课桌进行了调整,形成了以组为单位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教学理念的缺失,收效甚微,反倒不如传统教学模式。
这些问题,着实让现在的很多教师头痛,但却无力改变。
5 课程评价方面
新课改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要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一致。
比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没及格,老师可以给他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学习。
?但是,这样做平时可以,中考或高考时是不可以的。
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评价时,仍然是按照实际的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不管是评选学习之星、进步之星、文明之星,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就是根据学校的要求的名额限制,按照月考或期中、期末考的成绩,从高分往低分来划分的。
这种评价机制,严重违背了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但是,一般教师对此也没有什么好的对策,仍旧执行着,学习成绩不好,其它的就“一票否决”的评价机制。
6 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但是,实际情况是,地方教材和学校教材虽然印刷出版了,但是几乎没有用,只是督导检查的必需品而已。
教师们讲授正规与考试有关的教材的时间还比较紧张,还会用几乎与中考和高考无关的地方或学校教材吗?奇怪地是,没有一个学校的教师会说他们没有校本教材。
学生们手中的很多这样的所谓教材,根本无人教,只好当作废品卖掉了,真是有点可惜。
教师们对于这种课程管理方法,感到痛惜却又无能为力。
总之,我们必须承认新课改从理论来讲非常科学,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培养大量创新型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但是,新课改的执行力度着实令人担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我想,每一个从事基础教育的人心里都十分清楚,关键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现状,这才是值得大家认真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