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复习课(第2课时)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第六单元 单元复习课件(新人教版九年级下)

上水、逆流 (4)溯洄 从之,道阻且长 __________________ .
语文·新课标(RJ)
下册 第六单元 ┃ 基础积累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徧”通“遍”,遍及,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普遍 “反”通“返”,往返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惠”通“慧”,聪明。 (3)甚矣,汝之不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厝”通“措”,放置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新课标(RJ)
下册 第六单元 ┃ 基础积累
6.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B )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文: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 虚报,一定以实情相报。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文: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她认为我自私。 C.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文:凭你的气力,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挖平,能把 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D.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译文: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语文·新课标(RJ)
下册 第六单元 ┃ 基础积累
4.下列句子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D ) A.何以战?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语文·新课标(RJ)
下册 第六单元 ┃ 基础积累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 是( D ) A.可以 一战 .. B.宫妇左右 莫不私王 .. C.何苦 而不平 .. D.参差 荇菜,左右流之 ..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课件全套精品版

内容概括
导思1.《私心》中
通过哪几件事写第
五伦的大公 无私? 关键词: 廉洁无私
人之常情
导思2.你怎么看第
五伦的这些私心?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私心》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称,当时的人们把他比作西汉以明经洁行著称的
贡禹。但是他缺少宽容,又不整饬自己的威严, 也因此被有些人看轻。
原文: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
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
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 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
乎?”
。诸子中有人有时候劝止他,他就斥责并让他们
走开,官吏陈述的书面意见有利于国家的,他也 一并把它们封好上报,他就像这样毫无私心。
原文: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
方之前朝贡禹。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 见轻。
注释:
悫:恭谨,诚实。 方:比拟,比作。
译文: (第五伦)生性诚实,缺少文采,做官以清廉著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原文: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谏
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 其无私若此。 注释: 尽:竭尽。 谏:劝告。 辄:就。
便宜:指对国家有利的事。
并:一起。 此:这样。
译文: 第五伦奉公守法竭尽忠诚,说话办事从不迟疑
人即会选择放弃公心,社会则会恶性循环。
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做到清正廉洁的吧!
1. 认读生字,能准确的朗读课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巩固复习-最新教学文档

第六单元知识巩固复习一、通假字(1)邹忌修八尺有.(yòu)余(“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2)孰.(shú)视之(“孰”同“熟”,仔细) (3)必能裨补阙.(quē)漏(“阙”同“缺”,缺失) (4)不知饴.(yí)阿谁(“饴”同“贻”,送给) 二、古今异义词间⎩⎪⎨⎪⎧古义:参与。
例:又何间.焉?今义:隔开;不连接。
鄙⎩⎪⎨⎪⎧古义:浅陋。
文中指目光短浅。
例:肉食者鄙.。
今义:粗俗;低下。
狱⎩⎪⎨⎪⎧古义:指诉讼事件。
例:小大之狱.。
今义:监狱。
讽⎩⎪⎨⎪⎧古义: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例: 邹忌讽!!!....齐王纳谏。
今义:讽刺。
私⎩⎪⎨⎪⎧古义:偏爱。
例:臣之妻私.臣。
今义:自私。
地方⎩⎪⎨⎪⎧古义:土地方圆。
例:今齐地方..千里。
今义:某一区域。
左右⎩⎪⎨⎪⎧ 古义:君主左右近侍之臣。
例:宫妇左右.. 莫不私王。
今义:方位名词。
刺⎩⎪⎨⎪⎧古义:批评,指责。
例: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今义: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
开张⎩⎪⎨⎪⎧古义:扩大。
例:诚宜开张..圣听。
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
所以⎩⎪⎨⎪⎧古义:……的原因。
例:此臣所以..报先帝 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秋⎩⎪⎨⎪⎧古义:时候。
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今义:秋季。
四、文言虚词五、词类活用六、文言句式七、重点句子翻译八、古诗文默写九、常考文学常识1.《左传》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曹刿论战》出自该书。
2.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岑参是唐代边塞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4.文天祥,字履善,号文山。
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代表作有《过零丁洋》《正气歌》。
5.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文学家。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复习课件 语文

来衬托他的真无私。 • ②语言朴实,发人深省。“其可谓无私”一句发人深省,让读者扪心自
省。 • ③选择典型事例,刻画鲜明人物形象。如选第五伦有私心的两件事来塑
人物,真实可信。
奇思妙想点滴
• 与朱元思书
• • 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慨呢? • 因为作者此时可谓陶醉于大自然的绝美景色之中,自
•
掌握一点常识
• 文学常识真空
• (1)《四知》选自_____,作者____,___(朝)史学家, 字___。
• (2)《私心》选自_____,主人公是____,____是复姓。
• (3)《后汉书》以___为体例,与___、___相同,它分为__ __、___、___合为百篇。
• (4)“前四史”是指《后汉书》、____、____、_____。
广州起义 • (2)白居易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3)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4)巾短情长 尚有万千 模拟得之
掌握一点常识
• (1) 《黄鹤楼》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诗人;中国古代的“四大名 楼”是___,____,____,_____。
• (2) 《钱塘湖春行》作者是________,号________居士。
和对想像、幻想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爱悦之 情。 • 3.《黄鹤楼》:本诗抒发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情景,通过凭吊古 迹,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情。 • 4.《钱塘湖春行》:这首诗通过湖水、云脚、新燕、乱花、浅草、柳阴, 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 无比喜悦和对西湖的热爱之情。 • 5.《相见欢》:这首词是李煜降宋之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 6.《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借“出猎”抒发了作者保卫边疆打击敌 人的报国热情。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课件全套

二读——要读顺:
请读出下列句子的节奏
•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请读出意味: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反对意味 否定意味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语调低缓,解说意味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背景资料——
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 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jǔ)国和鲁国 避难。后来齐襄公被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 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 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 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 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 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 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 强大的齐国。
课堂检测:
公与之乘 小大之狱 登轼而望之 公将鼓之
代曹刿 的 代齐师
一字多义
其乡人曰 下视其辙
他的 代齐军
公问其故
望其旗靡
代曹刿 代齐军的
音节助词,无义 代齐师
故克之
作业:背诵、创镜,可以 正衣冠;以史 为镜,可以知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 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 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 kūn 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 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 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 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 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 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 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 治,齐国大治。
乡人劝阻,反衬出曹刿对国事关心和他对 当时形势深刻的洞察力,尤其对鲁庄公的政治 能力和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感到忧虑,这表现 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同时,这一小插叙,也使 故事一开始就横生波澜。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九下语文第六单元复习课件

【知识博览】 1.作者名片 刘向,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
录学家、文学家。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 祖。整理国别体史书《战国策》。
2.图解课文
知识链接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
集。由汉代刘向编订,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 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 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 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逼真、生动。在艺术上有很高成 绩,对后代文人的影响很大。
【知识博览】 1.作者名片 列子,本名列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
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毕生致力于道德 学问,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 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先后著述二 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 《汤问》《黄帝》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后被道教尊奉 为“冲虚真人”。
2.图解课文
)
必以分人( )
答案:(1)原因,缘故/所以 (2)实情/信用 (3)他的, 指曹刿/其中的 (4)用,靠/按照,根据/把
2.古今异义
(1)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监狱
(2)牺. 牲. 玉帛
古义: 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
(3)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轻视;看不起
(4)弗敢加.也
3.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
服:名词用作动词,
)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
私:形容词用作动词,
)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
答案:(1)在早晨 穿着 (2)认为……美 偏爱
人教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复习ppt课件2

做一做〔重点字词〕
注音
又何间〔
〕焉
牺牲玉帛〔
〕
望其旗靡〔
〕
窥( )镜
期(
)年
窈窕〔 〕
荇〔 〕菜
跻〔 〕
涘〔 〕
肉食者鄙〔
〕
吾视其辙〔
〕乱
昳(
)丽
谤(
)讥于市朝
雎鸠〔 〕
逑〔 〕
溯洄〔 〕
坻〔 〕
参差 〔
〕
芼〔 〕
通假字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孰视之
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亡以应
汝之不惠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2、翻译下面各句。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3、《曹刿论战》生动地刻画了曹刿这一人物形象。其乡人
劝阻曹刿请见鲁庄公的话从侧面衬托了曹刿的
,而
鲁庄公关于“何以战〞的回答又反映出曹刿的
。
4、文题既为“论战〞,你觉得曹刿对如何在战争中取胜作 出了哪些重要的论述?
5、文中的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请写出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1、识记本单元文学常识,积存和掌握常用词语;
2、能够依据注释准确而流畅地翻译一些重要语 句;
3、反复朗诵,背诵经典课文;
4、回忆课文从中汲取名族智慧,评价作品的积 极意义。
《曹刿论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愚公移山》 《诗经》
以“通过记叙〔描写〕----------,表现〔说明〕---------〞
【2013年·山东省聊城市】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以下题目 1.解释下面黑体词。〔2分〕 ①皆美于徐公②时时而间进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文中齐威王和邹忌,你更欣赏那一位?说说你的看
统编版语文九(下)第6单元 23《出师表》第2课时 精品课件PPT

精读课文
字词句式·古今异义
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由是感激
古义:感奋激发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扩大 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
不宜异同
古义:不同 今义: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精读课文
愚以为宫中之事
古义:我,谦称 今义:愚笨
非常,十分
精读课文
译文: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兴复汉室并取得成效; 如果不能取得功效,那就惩治我的罪过,来告慰先帝的英灵。 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话,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 的怠慢,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自己谋划,询问(治 国的)好办法,明察采纳正确合理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 遗诏。(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现在正当离朝远征, 面对奏表热泪纵横,不知该说些什么。
•
B.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C.悉以咨之
•
D.每与臣论此事
•
仿佛若有光
•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已而之细柳军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奸,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事情。 忠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忠善事情。
(3)此皆良实
良实,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精读课文
字词句式·词类活用
(4)优劣得所
优劣,形容词用作名词,德才高的低的人。
(5)亲贤臣
亲,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
(6)远小人
远,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
精读课文
判断句
字词句式·文言句式
精读课文
所以
早晚,日日夜夜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
九下第六单元文言文复习课件

5、课文后半部分主要追述哪几件事? 有什么用意?
①主要追述自身身世、临危受命、白帝城 托孤之事,交代这次出师的背景,以及思想基础、 物质准备,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 决心。
②后半部分追述这几件事,一方面,极力 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表达效忠 刘氏父子的心愿;另一方面,将出师和谏言联系 起来,希望刘禅亲贤远佞,听取贤臣的“兴德之 言”。
插叙。既补充说明了邹忌向妻、妾、客发问的原 因,也使下文“忌不自信”显得非常自然有据。
4.邹忌是如何向齐威王进谏的?这种进谏方式有何好 处?
邹忌设喻说理,类比说理,以小见大、语言委婉从生活 的小事推至齐威王的治国大事,运用委婉的说法,启发诱导齐威 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其懂得纳谏的重要性。
这种采用暗喻、暗示来讲道理、表明意见的方法,语言显 得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2、第三段开头描述了陈胜发动起义的哪三个步骤?
智杀两尉,将士兵置于自己的领导下。 召令徒属,晓之利害,坚定起义信念。 为坛而盟,组成一支团结战斗的起义军。
3、陈胜为何杀尉后才“召令徒属 ?其目的是什么?
计划周密,机智勇敢,富有谋略,以防不测。
晓之利害,坚定起义信念。
4、本文以事件发展的顺序来组织全文,详略得宜地 写了起义的前前后后,详写了什么?略了什么?有什 么好处?
共同点: 都说他比徐公美。
先从正面热情赞扬邹忌,再与徐公比较,语气十分肯
妻: 定,极尽赞美,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
不
溢于言表。
同
妾: 少了“君美甚”,肯定程度有所不同,不像妻那样热情
称赞,表现了地位低微的妾的畏怯心理,言语拘谨。
点 客: 用陈述句,语气平淡,表现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复习教学案(新版)新【部编版】

第六单元一、复习目标设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2)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3)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
2、教材分析本单元所选的诗文是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篇。
它们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
复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联系学过的文言诗文,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
3、中招考点近年来,河南省中招以课标推荐背诵的16篇古文为考查范围,注重对词、句、篇的考查。
2012年、2015年河南中招对《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曹刿论战》的考查点出了实词的解释和句子翻译外,还有文意理解和迁移运用。
4、学情分析学生文言基础比较薄弱,本单元学习结束后,基础知识还需要复习强化掌握,对作品主旨的理解还需通过练习巩固。
二、复习目标1、通过朗读复习课下注释和有关资料,梳理和区分本单元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
2、通过翻译练习,能运用翻译“五字诀”准确翻译重点文言句子,尤其是一些特殊句式。
3、通过填空练习和问题解答,能进一步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4、通过问题解答,能说出人物特点,说出从中受到的启发。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同桌合作,梳理本单元重点文言词语。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找出每篇课文的主旨句和几个特殊句式,同桌互相翻译。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口头填空解答。
4、针对目标4,设计一个活动,口头填空解答问题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目标1、通过朗读复习课下注释和有关资料,梳理和区分本单元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
2、通过翻译练习,能运用翻译“五字诀”准确翻译重点文言句子,尤其是一些特殊句式。
复习过程:(一)文学常识和字音检测(1)文学常识检测:《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类结构
借助 描写 通过 通过 分析 背景 故事 介绍 注意 把握 作者 评价 分析 看清 劝说 对象 明确 劝说 目的 注意 劝说 态度 重视 劝说 技巧 交往 梳理故 启发 事情节 揣摩人 物言行
第 六
形象
单
元 复 习
理解 寓意
细品结 尾语句
目标三:通过填空练习和问题解答,能进一步理解 文章基本内容。
• • • • 复习检测三:《愚公移山》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移山的主张得到全家拥护的句子是:
杂然相许 • 4.表现愚公移山艰难而路途遥远的句子是: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5.愚公认为移山定能成功的句子是: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 6.表明愚公移山愿望实现的句子是: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第六单元复习课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
3、通过填空练习和问题解答,能进一步理解文章 基本内容。 4、通过问题解答,能说出人物特点,说出从中受 到的启发。
背诵检测
1、《曹刿论战》全文背诵。(推火车) 2、《邹忌讽齐王纳谏》全文背诵。(推火车) 3、《诗经》两首背诵。(齐背)
目标三:通过填空练习和问题解答,能进一步理 解文章基本内容。
目标三:通过填空练习和问题解答,能进一步理解 文章基本内容。
复习检测三: 《曹刿论战》 (1)理解填空。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体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句子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战中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战后分析中,曹刿认为最佳追击敌军的时机是: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换个思路天地宽!
目标四:通过问题解答,能说出人物特点,说出 从中受到的启发。
要点归纳
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1)通过故事把握。(2)借助描写分析。 (3)通过背景理解。(4)注意作者评价。 劝说的方法和技巧: (1)看清劝说的对象; (2)明确劝说的目的; (3)注意劝说的态度; (4)重视劝说的技巧。 理解寓言寓意的方法: 1、梳理故事情节 ; 2、揣摩人物言行; 3、细品结尾语句。
目标三:通过填空练习和问题解答,能进一步理解 文章基本内容。
复习检测三: 《邹忌讽齐王纳谏》 (2)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纵观全文,请你 说说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这句话在 文中有何作用?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战前,认识到“取信于民”是作 战的先决条件;战中,沉着冷静,善于观察战场形势,把 握有利的进攻时机和追击时机;战后,细致分析取胜原因, 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战前, 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少数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战中:不懂得观察战场形势,急躁冒进;战后,茫然不知 取胜原因。此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句,具有总领全篇的作用, 引出下文二人的表现,也突出了曹刿的远见卓识。
目标四:通过问题解答,能说出人物特点,说出 从中受到的启发。
复习检测四:《曹刿论战》 (1)结合全文,分别概括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曹刿:有强烈的爱国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有“取信于民” 的政治远见;军事上沉着冷静,善于观察形势,把握战 机,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是一位深谋远虑的政治家 和军事家。鲁庄公:政治上目光短浅,军事上急躁冒进; 但他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礼贤下士,是一位才能平庸的 开明君主。 (2)结合文章,概括鲁国能“以弱胜强”的原因。 战前,鲁庄公在曹刿的引导下认识到“取信于民”是战 争的先决条件,并作了充分准备;鲁庄公听取曹刿一件, 礼贤下士,知人善任;战中,曹刿指挥得当,善于把握 进攻和追击的战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目标四:通过问题解答,能说出人物特点,说出 从中受到的启发。
复习检测四:《邹忌讽齐王纳谏》 (2)邹忌是怎样成功说服齐王的?对我们今天人际交往有 何启示? 邹忌用自己的家事来设喻说理,以小见大,类比推理, 自然巧妙地推及到国事,使齐王明白除弊纳谏的道理。 启示:良药也可甜口,忠言也可顺耳,只要讲究说话的 方式方法、场合、身份,充分尊重对方,含蓄委婉地劝 说,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即使批评、意见也能让 对方愉快地接受。
自学指导三:
内容:21、22、23课。 方法:看ppt出示问题,从文中寻找答案,独立解答。 时间:10分钟。 要求:独自完成口头解答。
目标三:通过填空练习和问题解答,能进一步理解 文章基本内容。
《曹刿论战》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体现 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句子是: 。曹刿战中阻止鲁庄公追击 的原因是: 。战后分析中,曹刿认为最佳追击敌军的时机是: 。(2)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纵观全文,请你说说曹 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邹忌讽齐王纳谏》用文中原句填空:邹忌将自己的家事与齐王的 国事对比,得出的结论是: 。邹忌认为齐王受蒙蔽的原因是: 。 齐王的三赏是: 。能表明齐王因纳谏而达到国内大治的句子是: 能表明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句子是: 《愚公移山》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3.愚公移山的主张得到全家拥护的句子是: 4.表现愚公移山艰难而路途遥远的句子是: 5.愚公认为移山定能成功的句子是: 6.表明愚公移山愿望实现的句子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目标三:通过填空练习和问题解答,能进一步理解 文章基本内容。 复习检测三:《邹忌讽齐王纳谏》
(1)用文中原句填空:邹忌将自己的家事与齐王的国事对 比,得出的结论是: 王之蔽甚矣。 邹忌认为齐王受蒙蔽的原因是: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 有求于王。 齐王的三赏是: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 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表明齐王因纳谏而达到国内大治的句子是:能表明齐国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胜于朝廷”的句子是:
目标四:通过问题解答,能说出人物特点,说出 从中受到的启发。
复习指导四: 内容:21、22、23课。 方法:看ppt出示问题,小组合作解答,并做好小组发言 分工。 时间:10分钟 要求:联系文章主旨和当下生活。
目标四:通过问题解答,能说出人物特点,说出 从中受到的启发。
复习指导四: 《曹刿论战》(1)结合全文,分别概括曹刿和鲁庄公 的人物形象。(2)结合文章,概括鲁国能“以弱胜强” 的原因。 《邹忌讽齐王纳谏》 (1)邹忌是怎样成功说服齐王的?对我们今天人际交往有 何启示? (2)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 《愚公移山》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你从哪里得出的结论?你认同 这一观点吗?
(3)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
有善于进谏的臣子邹忌,有勇于纳谏、勇于改过的国君 齐王,君臣精诚团结。
目标四:通过问题解答,能说出人物特点,说出 从中受到的启发。
复习检测四:《愚公移山》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你从哪里得出的结论?你认同这 一观点吗? 人定胜天?
不畏艰险终会有人助其成功?
自立! 自强!
目标三:通过填空练习和问题解答,能进一步理解 文章基本内容。
复习检测三: 《曹刿论战》 (2)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纵观全文,请你 说说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这句话在 文中有何作用?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战前,认识到“取信于民”是作 战的先决条件;战中,沉着冷静,善于观察战场形势,把 握有利的进攻时机和追击时机;战后,细致分析取胜原因, 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战前, 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少数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战中:不懂得观察战场形势,急躁冒进;战后,茫然不知 取胜原因。此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句,具有总领全篇的作用, 引出下文二人的表现,也突出了曹刿的远见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