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优秀案例: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语言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园教师优秀案例:幼⼉⾓⾊游戏中教师语⾔指导
幼⼉⾓⾊游戏中教师语⾔指导教师运⽤语⾔指导⽅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每⼀种语⾔指导⽅式的使⽤都有较强的情境性,为了更为有效地指导幼⼉的游戏,教师必须对⾓⾊游戏的情境具有较强的判断⼒,并能选择灵活多样的语⾔指导⽅式。
防⽌建议变指令
建议式语⾔指导是教师在幼⼉⾓⾊游戏中运⽤最多的⼀种指导⽅式,指的是教师运⽤询问或者陈述的⽅式向幼⼉表明⾃⼰的看法和主张,以此提⽰或暗⽰幼⼉解决问题的指导⽅法。
建议式的语⾔语⽓柔和,句末往往出现“吧”“好吗”“啊”等语⽓词。
建议式语⾔指导有两个主要特点:⼀是⾮强迫性,即教师不是直接帮助幼⼉解决问题,也不是以不可抗拒的命令⽅式要求幼⼉按照教师的⽅法解决问题,⽽是给出⼏种可供选择的解决⽅法,幼⼉既有选择的⾃由,也有拒绝的⾃由;⼆是语⾔中暗含解决问题的⽅案。
但是,建议式语⾔很容易演变为指令式语⾔,研究者在归类时也常常为判断某⼀指导语⾔是建议式还是指令式⽽感到困惑,这实际上也反映出教师在指导幼⼉游戏的过程中为了尽快达到⽬的,容易将建议演变为指令。
案例1:幼⼉进⾏医院游戏时,由于没有病⼈,“医⽣”⼀个⼈坐在医院⾥摆弄材料,此时教师扮作病⼈介⼊。
A⽼师:医⽣,这是我挂的号。
(幼⼉将挂号单⼦放在盒⼦⾥,并在筐⼦⾥寻找可以看病的仪器。
)
A⽼师:你还没有问我哪⼉不舒服,你就拿这些东西啊?你都不问我哪⼉不舒服啊?
“医⽣”:你哪⼉不舒服啊?
A⽼师:哎呀,我感觉我的喉咙特别疼。
(幼⼉⼜站起来到筐⼦⾥找仪器,这⼀次拿了⼀个听诊器。
)
从案例1可以看出,教师试图运⽤建议的⽅式帮助幼⼉丰富游戏情节,但她忽略了中班幼⼉以⾏动思维占主导的年龄特点,也没能准确把握幼⼉的游戏脉络,因⽽她这种较为主观的指导⽅式没能对幼⼉发挥作⽤。
于是,教师为了达到指导⽬的,连续运⽤了看似建议式实为不可选择的指令式语⾔对幼⼉的游戏进⾏指导。
虽然教师的⽬的达
到了,可是幼⼉的意愿却被湮没了。
如果教师能够在了解幼⼉游戏特点、尊重幼⼉意愿的前提下,根据游戏情节发展的脉络对幼⼉进⾏积极的指导,将能达到更好的指导效果。
防⽌指令变独断
指令式语⾔指导主要在幼⼉违反游戏规则或材料使⽤不当等情况下出现。
指令式语⾔语⽓严厉,教师直接告诉幼⼉必须做什么或者不能做什么。
指令式语⾔指导可分为两种类型,⼀是有指令⽽⽆解释的指导,⼀是既有指令也有解释的指导。
解释意味着教师运⽤规则或习俗来约束幼⼉的⾏为,既使幼⼉了解了游戏规则,⼜制⽌了幼⼉违反规则的⾏为;⽆解释则传递着这样⼀个信息——没有任何理由,你只能照我说的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指令式语⾔的⼀个重要特点,即不可选择性,⽆论教师是否给予⾜够的理由,是依据规则还是利⽤个⼈权威,其⽬的都是让幼⼉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
如果教师仅仅利⽤个⼈权威命令幼⼉,那么教师的指导很容易演变为独断⾏为。
案例2:娃娃家游戏中,教师发现娃娃家的厨房没有⽤围栏围起来,于是介⼊指导。
K⽼师:你们家厨房在哪⼉呢?
“爸爸”:(指了指墙⾓)
K⽼师:来,把这个(搭成围墙的⼤型积⽊)拿过去。
“妈妈”:这个是围墙(隔开理发店和娃娃家)。
K⽼师:来,就拿这个过去。
快拿过去吧。
(教师离开,“爸爸”将⼤型积⽊搬过去围厨房。
)
案例2中的指令性语⾔是教师权威的集中体现,只有指令⽽⽆具体的解释,对于幼⼉来说具有不可质疑和不可拒绝性。
即使幼⼉强调了这些⼤型积⽊的⽤途,教师仍然命令幼⼉将围墙拆了去搭建厨房。
幼⼉虽然不情愿,但迫于教师的权威只能照做。
这样的指导谈何尊重幼⼉的意愿呢!因此,教师应慎重地选⽤指令式语⾔指导⽅式,⼀般来说,只有当游戏中出现安全隐患或幼⼉产⽣攻击性⾏为时才可适当运⽤。
防⽌询问变质问
询问式语⾔指导是指教师运⽤提问的⽅式提醒幼⼉当前游戏中
存在的问题,并激发幼⼉思考解决⽅案。
教师运⽤询问式语⾔指导通常分两个步骤进⾏:第⼀步,教师通过询问暗⽰幼⼉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其⽬的是引发幼⼉的问题意识;第⼆步,教师通过各种提⽰激发幼⼉对问题的思考。
根据幼⼉思维参与程度,我们⼜可以将教师提出的问题分为确认性问题、事实性问题和解释性问题,其中确认性问题最容易回答,解释性问题则最难回
答。
如果教师对于幼⼉游戏中的问题以及幼⼉当前的游戏状态把握不准确,或是提问指向性不明确,他们的提问可能使幼⼉茫然不知所措。
当教师反复地追问时,询问就变成了质问。
因此教师运⽤询问式指导时应该注意问题的明确性以及提问的语⽓。
案例3:⾓⾊游戏刚开始时,教师观察到⼀个“不安分”的“爸爸”不在⾃⼰家⾥收拾东西却来到“⼩吃店”看⼩朋友们系围裙,因⽽介⼊指导。
M⽼师:你是谁?我问家豪,你是谁?你今天是做什么游戏的?
家豪:我是玩娃娃家的。
M⽼师:你是娃娃家的什么⼈?(家豪诧异地看着⽼师,不说话)你是娃娃家的什么⼈?(教师显然有些⽣⽓地说)妈妈还是爸爸?
家豪:爸爸。
M⽼师:有爸爸这样跑过来的吗?(对于教师的反问,家豪不知是没有明⽩,还是故意如此,他仍然站着看⼩朋友们系围裙,⼏秒钟后才突然跑回⾃⼰的游戏区域。
)
从案例3可以看出,教师劈头盖脸连续问了七个问题,不免给⼈以压迫感,⽽重复式询问也使幼⼉产⽣严重的焦虑感。
这种紧张情绪使得幼⼉即使⾯对容易回答的简单事实性问题也不知如何回答或不愿回答了。
可见,询问式语⾔指导虽然是⼀种教师⽐较认可的有利于激发幼⼉思维的指导⽅式,但如果运⽤不当,就会给幼⼉带来压⼒,使幼⼉对教师的指导产⽣反感。
因此,研究者认为同样的问题最好不要连续地重复询问,对于幼⼉不作回答的问题,如果不是幼⼉没有听清楚,就是幼⼉对教师的问题不理解或者难以回答。
教师此时要做的不是简单的重复,⽽应在全⾯把握幼⼉游戏动机的基础上,给幼⼉⼀个⽀架,让他⼼情愉悦地利⽤⽀架解决游戏中存在的问题。
如案例3
中家豪可能更想玩⼩吃店游戏,也可能对系围裙的经验很感兴趣,教师此时可以运⽤询问的⽅式了解家豪的兴趣所在,⿎励和引导他把感兴趣的游戏情节纳⼊娃娃家游戏中,并帮助他丰富游戏情节。
防⽌陈述变独⽩
陈述式语⾔只是在说明⼀个事实,这个事实可能是当前游戏中存在的问题,也可能是教师提供的⼀个解决问题的⽅法。
由于仅仅是陈述事实,既没有直接的建议,暗⽰性也不强,对于幼⼉来说需要较强的理解能⼒才能明⽩教师在陈述中表达的指导意见,因此,陈述式指导容易演变为教师的独⽩,很难达到教师指导的预期效果。
案例4:娃娃家游戏中,“妈妈”正在收拾房间,教师发现“微波炉”放在地上,于是介⼊指导。
Z⽼师:你看,你们家的微波炉放在地上的啊。
“妈妈”:(看着教师,没有说话。
)
Z⽼师:可以放在哪⼉呢?(“妈妈”将“微波炉”从地上拿起来放在桌⼦上。
)
案例4中幼⼉对于教师的陈述式语⾔指导没有明显反应,⼀⽅⾯幼⼉可能并不认为教师提出的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微波炉不是不可以放在地上,或者因为⾃⼰正在收拾屋⼦,微波炉放在地上只是权宜之计;另⼀⽅⾯也可能是幼⼉没有理解教师指导的真实意图——希望幼⼉将微波炉拿起来放在桌⼦上。
当幼⼉确实没能理解教师暗⽰性的陈述时,教师可以通过建议或询问进⼀步表达⾃⼰的意思。
本案例还有⼀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教师应反思游戏材料的摆放问题是不是游戏指导的重点,⼀般说来,教师在指导幼⼉游戏时,要把握当前游戏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不宜轻易打断幼⼉的游戏。
⼩⼼⿎励变味
⿎励式语⾔指导是指教师运⽤赞扬、夸奖等语⾔对游戏中幼⼉的⾏为给予表扬和肯定,⽬的是强化当前幼⼉良好的游戏⾏为。
教师及时发现幼⼉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反馈能充分调动幼⼉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幼⼉清楚什么样的⾏为是值得推崇的。
值得思考的是,在研究者收集到的481个案例中,⿎励式语⾔指导仅占4.4%。
如果不是幼⼉在游戏活动中确实缺少良好的⾏为表现,就是教师缺乏
发现和⿎励幼⼉良好的游戏⾏为的意识。
同时,研究者发现在仅有的⼏次⿎励式语⾔指导中,⿎励往往成为说教的附属品,失去本真味道。
案例5:饼⼲屋游戏中,教师经过长时间观察,发现“收银员”始终忠于职守,⼀直坚守在收银机前。
为了强化幼⼉的良好⾏为,教师介⼊指导。
H⽼师:哎,你⼀直在这⾥,你怎么不出去玩呢?
“收银员”:不能出去。
H⽼师:为什么不能出去啊?你坐在这⼲什么的?
“收银员”:收钱。
H⽼师:那如果你出去了会怎么样呢?(幼⼉看着教师不回答)你出去了这⾥有没有⼈了?(幼⼉摇头)那别⼈来买饼⼲怎么办呢?所以你应该怎么样啊?呆在这⼉?(幼⼉点头)嗯,你真的不错!那你什么时候可以去玩啊?下班的时候出去玩,好吗?
⿎励应该是⼀种⾃然⽽然、发⾃肺腑的表扬,如果添加了过多的说教反⽽让⼈觉得不真实。
如果幼⼉在获得表扬前必须回答⼀系列问题,详细回顾⾃⼰做出良好⾏为的原委,那么⿎励便成了压⼒,失去了积极的意义。
邱学青(2003)认为,游戏是幼⼉的需要,幼⼉不是成⼈愿望的执⾏者,他们是根据⾃⼰的需要和愿望来玩游戏的。
〔4〕因此,即使是⿎励式指导,也要考虑怎样才是幼⼉乐于接受的。
注意⽰范
当幼⼉在教师的提⽰下仍然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往往直接提供幼⼉可供模仿的语⾔或⾏为,这就是⽰范式指导。
⽰范式语⾔指导的优点在于它是幼⼉最容易理解的指导⽅式,当然也是开放程度最低的⼀种指导⽅式。
然⽽,⽰范式语⾔指导如果运⽤不当也容易让幼⼉感觉压抑。
因为既然是⽰范,就意味着对于幼⼉来说就没有选择余地,也不可以有⾃⼰的意愿,只能按照教师⽰范的去做,⽽且需要做得⼀模⼀样。
⽽且有些⽰范是超越幼⼉原有经验甚⾄是不符合幼⼉当前需要的,虽然容易达成教师的指导⽬的,却使幼⼉的游戏失去了⾃主性。
案例6:教师扮成顾客参与到理发店游戏中,为了进⼀步丰富游戏情节,教师对幼⼉进⾏指导。
Q⽼师:你问问我“要剪多少”。
(幼⼉看着教师,不知道要怎么说。
)你问问我呀。
(幼⼉还是⼀脸茫然)你说“请问你想剪多少头发?”(幼⼉仍然踌躇不决)你问我,我就会告诉你。
“理发师”:请问你想剪多少头发?
Q⽼师:哦,我只想剪⼀点点哦,可别剪多了哦。
谢谢你哦,帮我剪吧。
(理发师开始给教师“剪发”。
)
教师的⽰范显然与幼⼉原有经验有很⼤落差,因⽽幼⼉⼀直犹豫不决。
在教师连说四遍“你问问我……”的时候,即使是成⼈也会感到压抑和反感。
这种呆板的语⾔⽰范难以达到预期⽬的。
其实,教师如果发现幼⼉对理发师⾓⾊的原有经验⽐较匮乏,可以尝试扮演⼀名理发师介⼊到⾓⾊游戏中,⽤动作⽰范代替语⾔⽰范,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指导效果。
由此可见,教师在运⽤⽰范式语⾔指导时应考虑当前游戏情境以及幼⼉的经验⽔平和个性特点,不可要求幼⼉机械模仿、⽣搬硬套。
教师语⾔指导开放程度的层次性
上述七种语⾔指导⽅式从语⾔本⾝表现出的开放性和封闭性来看有⼀定的层次性:询问式和建议式是开放程度较⾼的语⾔指导⽅式,指令式、⽰范式和责备式是开放程度较低的语⾔指导⽅式,陈述式和⿎励式开放性程度适中。
开放意味着给予幼⼉⾜够的⾃由和想象空间,封闭则意味着唯⼀和不可抗拒性,语⾔指导开放程度的层次性表征了幼⼉游戏⾃由度的范围。
从⼀个⾓度看,指导语⾔开放程度的降低意味着教师的指导越来越具体和直接,也越来越容易为幼⼉所理解和接受。
从另⼀个⾓度看,越是开放的指导⽅式越能够激发幼⼉的开放性思维,越能够调动幼⼉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从⽽推动幼⼉游戏能⼒的发展;越是封闭的指导⽅式则越束缚幼⼉的思维和⾃主性,制约幼⼉游戏能⼒的发展。
因此,教师对语⾔指导开放程度层次性的准确把握有助于教师根据具体游戏情境和幼⼉个体差异选择、组合、调整指导⽅式以指导幼⼉⾓⾊游戏。
当⼀种语⾔指导⽅式⽆法达到预期效果时,教师往往会主动采⽤另⼀种幼⼉更易理解同时也更为封闭的语⾔进⾏指导。
因此,随着幼⼉年龄的增长和经验⽔平的提⾼,较为开放的语⾔指导⽅式的使⽤频率也有所提⾼。
中班幼⼉处于承上启下
的过渡年龄段,教师已开始逐步使⽤较为开放的语⾔指导幼⼉的⾓⾊游戏。
当她们意识到当前的指导⽅式⽆法有效帮助幼⼉解决问题时,她们会逐步降低指导的开放性,从⽽在幼⼉原有的经验⽔平上给幼⼉以合适的“⽀架”,让幼⼉理解和接受教师的指导。
案例7:理发店游戏中,教师以顾客的⾝份介⼊游戏,在“理发师”剪完头发后,教师希望“理发师”接下来能够给顾客洗头,于是采⽤语⾔指导。
L⽼师:你剪好了吗?(“理发师”点点头)剪好了,然后⼲什么呢?(“理发师”帮教师解围裙)啊,这样就拿掉了?剪完了,还要⼲什么啊?剪完了以后要⼲什么?(说着,“理发师”已经将教师⾝上的围裙拿掉了)啊,把这个拿掉吗?我的头发还没有洗啊。
“理发师”:到那边洗。
(指着洗头发的地⽅。
)
上述案例中,教师先是运⽤较为开放的询问式语⾔指导,希望以此丰富幼⼉理发游戏的情节,但在连续询问三遍后,“理发师”仍然没能理解,于是教师降低了语⾔指导的开放程度,通过运⽤陈述式语⾔表达⼀个事实,意思是你现在应该给顾客洗头发。
这时候理发师终于领悟了教师的意图,于是给予积极回应,由此达到了教师的指导⽬的。
可见,询问式语⾔指导是⼀种开放程度⽐较⾼的指导⽅式,对于这样的问题幼⼉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回答,不仅体现了幼⼉游戏的⾃主性,更给予幼⼉创造空间。
陈述式语⾔指导则是⼀种较为封闭的指导⽅式,教师对于事实的陈述意味着幼⼉可以沿着教师提供的思路拓展或延伸游戏情节。
因此,开放式指导虽然对于幼⼉的发展来说更有意义,但是对于⼩年龄幼⼉来说不易达到指导的⽬的,教师在选择语⾔指导⽅式时应根据幼⼉的发展⽔平把握合适的度。
读后感:
阅读完此⽂,让我明⽩幼⼉⾓⾊游戏时教师语⾔指导的七中⽅式:建议式、指令式、询问式、陈述式、⿎励式、⽰范式。
这些语⾔上的指导⽅式极难把握和控制好度。
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幼⼉、不同的情境采取相应的语⾔指导措施,千万不能盲⽬和以⾃我为中⼼。
教师指导直接影响到幼⼉游戏是否顺利进⾏。
因此在上前进⾏语⾔指
导的时候,⼀定要事先对幼⼉游戏的情况进⾏全⾯的观察,⾯对⼀些紧急状况的发⽣也要及时的制⽌。
教师不能⼀味的否定幼⼉,给幼⼉⼀定的思考空间,多采⽤建议式,尊重幼⼉的意愿,适当时候,以⾓⾊扮演介⼊,在情景中让幼⼉学会游戏。
如何做到适当、有意义的语⾔指导,这需要教师不断的去观察、学习。
教师在孩⼦的⾓⾊游戏中起着举⾜轻重的作⽤,其语⾔举⽌影响着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