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戈铁马到灯火阑珊——历史人物辛弃疾素材解读与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材活用\素材万花筒□编辑/王莹
卢望军
“词中之龙”字稼轩,
下的济南,曾参加起义军,在军中担任掌书记。

的柔情,
朝廷禁止朋友、门人为其送
对国家忠义,对朋友仗义,
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热爱生活。

诗词卡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在黄沙道上行走的那夜,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那该是一个晴朗的夏夜。

月光也许刚挣脱了云层或者远山的束缚,坦坦荡荡地露出脸盘。

那个瞬间,如水银乍泄、宝镜初开,惊起枝头的宿鸟。

这只睡眼惺忪的鸟儿,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懵懵懂懂地绕着枝头打转。

它与大唐王朝那只“时鸣春涧中”的小鸟,一唱一和,遥相呼应,它们的叫声寂静了整个夜晚。

一只鸟,被月光唤醒,欣然振翅,不是惊吓,而是惊喜。

在暑热渐渐消退的夏夜,在这白天繁华、晚上安静的黄沙官道上,稼轩一个人,就一个人,与夜色同行,脚步轻快,心情轻松。

下两三点雨又有何妨!有人说,“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体现了他的喜悦——不是因为躲雨,而是一种“原来你还在这里、原来我已经到了这里”的会心一笑,嘴角上扬。

26
素材万花筒\素材活用在黄沙道中这一夜,辛弃疾不是“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的青年
豪杰,不是醉里挑灯看剑的失意英雄,不是男儿到死心如铁的抗金名将。


就是一个赶路人,迈着或快或慢的步伐,走在那一夜的黄沙道上,以独行的
姿态,会晤了清风、明月,听取了蝉鸣、蛙声,闻到了若有若无的稻花香,然后,定格了与旧时茅店重逢的刹那间的淡淡喜悦。

内心丰富,进退自如,张弛有度,这是辛弃疾,也是古代文人的浪漫。

他说,瘫软的南宋,没有一个辽阔的沙场,可以让我策马杀敌,最起码,
要造一个无垠的心域,安放生活的多彩多姿。

词人辛弃疾的可爱之处在于,既能上马杀贼、下马策论,气吞万里如虎,又像一个真正的农民,关心粮食和蔬菜,听白发翁媪的吴音软语,听
稻花香里蛙声一片。

那一刻,他不是抗金名将,只是个兴致勃勃的“生活家”,在平凡之中寻得了微小感动的美。

每个人的内心都揣有一幅灿烂图画,以四时颜色装点,或许,我们也
曾经在某个宁静的夏夜独行在乡间小路上,安闲地欣赏晴朗的夏夜,享
受生活之美。

聆听鸟鸣、蝉鸣、风鸣,心里充满刹那的喜悦,响成一首轻
快的歌,每个音符,都有淡淡的稻花香!
【适用文题】心中的风景;遇见_____;会心之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以五十人对抗五万人,这不是电影中才有的情节,是辛弃疾的一段真实
经历。

公元1140年,靖康之变后的第13年,五月,在山东济南历城,辛弃疾出生。

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因极其敬重钦慕西汉名将霍去病,为其取名辛弃疾。

辛弃疾从小文武双修,立志抗击金军,收复中原。

公元1161年,这一年辛弃疾21岁,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辛弃疾聚集当
地两千多人,加入了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

后来,张安国投敌叛国,并将耿
27
素材活用\素材万花筒
京杀害,带走大部分起义军,投靠金人。

情急之下,辛弃疾率领营地仅剩的五十名骑兵连夜杀进敌军大营,以雷霆万钧之势,从五万之众的金军大营活捉叛徒张安国,交给南宋朝廷处置。

至此,辛弃疾一战成名。

归宋后的辛弃疾满心盼着带兵收复失地,谁曾想到,27年来,他没有再上过一次战场,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但此时,宋高宗赵构去世,主战派活跃起来。

这其中以陈亮最为著名,就是这首词标题中的陈同甫,陈亮与辛弃疾相约,来到了江西上饶的带湖共商抗金大计。

陈亮一番慷慨激昂的论述,再次点燃了辛弃疾收复失地的梦想。

陈亮走后,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写了这首《破阵子》。

这首词一共10句,前9句,一气呵成,酣畅淋漓,有声有色,慷慨激昂,热烈豪放,将豪情壮志渲染到极点,而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陡然跌落,现实将梦想击得粉碎。

千百年来,读此诗句,结千百情绪,惊的是英雄点兵,叹的是醉里看剑,喜的是功成名就,流芳百世,悲的是大梦初醒,一切成空。

公元1207年,辛弃疾终于等到朝廷召令,宋宁宗下旨,任命他为枢密院都承旨(副宰相),钦差昼夜兼程,一路狂奔,赶到铅山时,六十八岁的辛弃疾,却已在弥留之际。

四十年后,南宋亡于蒙古人。

回看辛弃疾这一生,少年峥嵘,锐不可当;中年归隐,从此望断天涯;晚年落寞,耗尽毕生,最终还是没能盼到他梦里的千秋。

但,千百年后,当我们再次朗读这首《破阵子》时,仍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辛弃疾内心的万丈豪情。

梁衡评价说:“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的心;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

在他的人生经历与诗词创作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始终在坚强乐观地寻求生命价值的人。

爱国情怀是绵延不可断的,眼前不可见,却不代表永不可期。

他用生命书写作品,用生活来实践作品,即使是孤身一人的风雨夜,也有万水千山的张力,这慷慨激昂的词作告诉着每一个人:虽然世间万事大多事与愿违,但坚持却是唯一不二法门。

心中有念,便能继续期待。

【适用文题】点燃;家国情怀;这一次,我全力以赴……
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