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新移民”生态叙述与地域文学的现代转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 年从四川南充乡村到广东东莞打工的郑小琼 是广东“新移民”作家的一个代表。这位在获得人民文学 奖、庄重文学奖之后拒绝进入作协并始终坚守在诗歌第 一现场的 80 后女诗人,用她六年多在东莞东坑镇黄麻 岭的生活经验和都市印象,以《黄麻岭》为名创作了汇总 一百多首短篇和数首长篇的诗歌集。这部被喻为城市化 背景下村庄书写的打工者诗篇的典范,写出了在南方都 市中“村庄”变迁及工业化过程中流动人口多样生命体 验。而作为其中广东众多“城中村”的一个缩影,黄麻岭 的凤凰大道、寒溪河等都构成了诗人笔下的村庄意象, 这些意象让真实的城市和村庄在她的文字中呈现、复 活。虽然和所有的流动女性一样,满怀着漂泊感和孤独 感,但显然,她对黄麻岭这个承载着无数打工群体梦想 的南方村庄是有感情的,她把“青春丢失在这里”,城市 化进程中由农业村庄转变为城市村庄的种种阵痛,让她 的笔端流露出了对南方城市现实的锋利与脆弱,这正恰 如张清华对其的评价:“她和时代之间会构成强烈的互 证关系。”②
一、都市村庄与农民市民化叙事
三十年来,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广东的“新移民” 作家群体,一直以来以一个独特的创作姿态和精神能 量,承载了与国内其他地区所不尽相同的岭南文化基 因,外化出有别于京沪等地的文学生态。回顾新世纪以 来,广东“新移民”作家群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文学作 品,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蒋述卓曾有过这样一个 统计,即以广东作协编辑的 《2005—2006 广东小说精 选》和《2007—2008 广东小说精选》为例,统计出两书收 录的七十多篇中短篇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作者为外 地迁入广东的中青年作家。这些活跃于全国文坛的作
68 南方文坛 2013. 杂燥怎贼澡藻则灶 悦怎造贼怎则al 云燥则怎皂

本满意小老板的赔偿,但是在为工人维权的律师周城 “帮助”下他们的反悔却致使了小老板无路可走,自寻短
见。他重新把资本放在人性的面前进行了考量。而后者 《无碑》则以城中村为背景,写出了在珠三角普通打工者 十多年的人生历程,写出了一个时代、一个村庄、一家工 厂、一群人的沧海桑田,在“瑶台”这个珠三角边上的城 市村庄,演绎了“新移民”及底层生存者的悲欢离歌,再 现了当代农民工在“市民化”过程中所面临的社会困境 和个人局限。而其中对于岭南都市及村庄的民风民俗感 受和体验尤让人深刻,王十月在《无碑》中极力地表现了 南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参与者、缔造者的生命历程和心 理诉求。
家,无一例外地刻有“新移民”的印痕,如曹征路、南翔、 魏微、盛可以、王十月、鲍十、郑小琼等。为此,张燕玲感 叹道:“近十年,我们真的难以在国内其他地方看到有如 广东如此庞大的文学队伍,他们悄然地改写着中国的文 学版图。尤其近十几年来,全国各地涌到广东的新移民, 在‘经济至上’的生活氛围里,居然就出现了一批又一批 以人生作文、以心性写作的人们,而且以青年人居多,以 新移民居多。写作队伍的庞大、写作激情的高扬、写作形 态的多样,构成广东文学的突出景观,也令中国文学的 版图发生了变化。”①
. A统ll农业Ri文g明ht向s现R代e商se业r文v明ed转.型的必然趋势。直至篇
末,村支书“大伯”将全村人安妥为城镇居民后,自己仍 然保留了村民身份转去仙岭村落户,深刻地表明现代人 在城市化面前的坚守,表现了农民“市民化”过程中人内 心深处沉重的土地情结。而另一位在新世纪被广泛关注 的深圳“新移民”作家曹征路,他以中篇小说《那儿》被誉 为当代“底层写作”的杰出代表。从《那儿》到《问苍茫》他 都以敏锐的目光反映社会底层的问题,书写了在珠三角 现代化进程过程中被时代忽略了的芸芸众生,在《问苍 茫》中,国企转业官员、职业经理人、私企老板、台商、二 奶、大学教授、打工妹……他们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幻想、 挣扎和蜕变,以及在此过程中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 构成了深圳经济社会结构的另一横截面,浓缩成为当代 中国社会艰难转型路上一个长长的剪影。
王十月,这位以《国家订单》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 奖的青年打工作家,2009 年再次以《无碑》而引起学界 的关注。在《国家订单》中,王十月从全球化工业化背景 中去重新审视了长期被极端处理的劳资关系,从另一个 层面客观地表现了当代雇主与工人之间休戚与共的唇 齿关系,改变了以往作品在处理劳资关系中长期“妖魔 化”资本和老板的倾向。在作品中死者张怀恩的家人原
南方城市村庄在“新移民”作家叙事中逐渐地消 逝,伴随着种种复杂的情绪。被喻为“珠三角的史诗”展 锋的长篇《终结于 2005》,讲述了珠江三角洲一个村庄 的姬姓家族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面对土地流失并从村 民转变为市民的问题。叙事围绕现实空间和历史线索展 开,在浓郁的岭南乡土环境与人情风俗背景下,展示城 市村庄中农民的繁衍史和精神史:男人与耕种、女人与 土地、生殖与种植、繁衍与收获等。作品从多个层面反思 了珠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中人与土地的关系,揭示了传
岭南“新移民”生态叙述
与地域文学的现代转进
陈超
进 入新世纪以来,地处中国南方的广东,在 城市化进程中以其独特的文学创作精神 和姿态在中国文学版图中展现出别样风 格,如珠三角地区打工文学持续发酵、都市文学不断演 绎、底层文学代表作品《那儿》发表、第一部网络手机小 说的出现等等,这些前沿的文艺现象与地区文学地理环 境、创作群体的生成发展有着至关紧密的关系。从总体 上看,广东既有以廖红球、程贤章、廖琪、梁凤莲等当地 作家为代表的岭南原乡文化展现作家群,又有以王十 月、郑小琼、曹乃迁、盛可以等人为代表的“新移民”作家 群。新时期以来,岭南以偏于一隅的文化地理格局和处 于中国改革漩涡中心的经济背景,共同构筑了当代岭南
. 文Al化l和文Ri学g的ht格s局R,e促s进er了v地ed方.文化新内涵的生成,这
种文化现象及文学表现,较之当下文学地图中的内地、 港台及海外华人板块,虽然存在根基上的族群同源、文 化同一,有着深厚、牢固的国族心理和情结纽带,但其中 所体现出来的异质性和独特性,却常常为人所忽略。伴 随着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南方”却悄然在民工潮、 农民市民化的进程中,开启着“孔雀东南飞”的历史行 程,在逝去的村庄与繁华都市空间下,感受着来自现代 人内心的彷徨、人性的变异和生存艰辛。其中所表现出 来的乡愁情结、城市欲望和历史诗学的纠缠,映现出了 当下岭南文学的复杂生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