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语言的接触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语言发展演变的不平衡性:
语言系统各个构成要素发展速度不平衡。 词汇 语法 不平衡性在语言的同一要素内部也有反 映。 一般词汇、基本词汇
第三节、语言的分化
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
语言分化的两种结果:方言和亲属语言
一、方言: (一)什么是方言: 方言是社会分化的直接结果,是不同地 域、不同言语社团的人所使用的语言,是全 民语言的地域分支或社会变体。 (二)方言形成的原因: 1、地理条件 2、社会政治经济条件 3、语言内部变化
双语(或多语)现象 地区多语现象会使得各个语言都出现非 母语者所说的、带有其他语言味道的语言变体, 而各个语言就有可能在这些语言变体的影响下逐 渐趋同。( 教材P216) 回辉语
三、语言的替换和底层(教材P207、218):
(一)语言替换:
是语言深度但不平衡接触的结果。指优势语言 排挤和替换其它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 具,弱势语言则因被替换而停止使用。
第五章、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
第一节、语言发展演变的原因 外部原因、内部原因
一、外部原因: (一)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强大动力。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比 词汇、语法 (二)社会的统一和分化导致了语言的发 展。 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和推广与社会的统一 分不开。 拉丁语因罗马帝国的崩溃而分化成法语、 罗马尼亚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 语等。 (三)社会的接触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借词
• 借词比重不大。除专有名词外,主要集中在化 学元素、化合物、药物、理化单位、货币名称 等比较专门的领域。日常词汇中的借词,数量 不多,但涉及的方面比较广。 音译+意译: champagne 香槟酒 车 miniskirt 迷你裙 凌 icecream 冰激
tank
坦克
• 音译兼意译:
• 借词在语音和意义上都与外语原词相近,但 完全用本族语的材料和规则,并且不要求内 部形式相同。 gene-基因 cool-酷 • 更多的音译兼意译词的内部形式义是对外语 词义经过各种不同角度的联想而创造的,关 系是间接的。 benz pampers carrefour 奔驰 帮宝适 家乐福
(一)语言联盟:
也称语言的区域分类。指一片地理区域内的不 同语言不仅在词汇上相互有大量的借贷,而且在语 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也十分相 似,但各语言仍有相当数量的核心词根彼此不同。 是不同民族深度且相对平衡接触的结果。 巴尔干半岛语言联盟 东亚/东南亚语言联盟
(二)系统感染:
• 指处于同一地区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系统的 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逐渐趋同,但仍然保持 了各自语言的本质——有相当数量继承于自己语 言祖语的核心词根。(教材P215)
二、亲属语言: (一) 亲属语言(教材P197、203): 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 此有同源关系,称作亲属语言。 亲属语言原来依附的语言称作母语,亲属语言 则称作子语。例如: 汉语、藏语 原始汉藏语 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 尼亚语 拉丁语 英语、德语、荷兰语、瑞典语、丹麦语 日尔曼语
汉民族、汉语与西北、东北的一些少数民族及 其语言
(三)自愿替换与被迫替换(教材P221)
自觉地 不得不
在我国的历史中,就总的趋势看,隋 唐以前,以自愿替换占优势,隋唐以后, 被迫替换的比重大一些。
鲜卑、羯、氐、羌 契丹、女真(包括后来满族)
(四)语言替换的过程(教材P223):
必须经过双语或多语现象阶段 是否替换,要看社会历史条件
(二)语言替换的社会原因:
• 不同民族必须在同一地区有较长时间的杂 居生活。
南北朝以来前后入主中原的鲜卑(北魏)、 契丹(西夏)、女真(金)、满族(清)诸族 蒙古族(漠北地区民族独居的大本营 入汉族地区也基本保持相对聚居) 进
• 优势语言在经济、文化上处于先进地位。
政治上是否处于统治地位,并不是决定 的因素
• 语言联盟与语言替换的异同 • 教材P226
四、通用书面语、民族/国家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 语的层次(教材P226):
(一)通用书面语与地方语: • 一个国家中通用书面语对各地方言或语言的影响
• 文白异读与汉语方言中的通用语层次(教材P227) • 我国的壮族在历史上很长时期借用汉字并以汉语作为自己的书面语 (P229-231)
五、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
(一)“洋泾浜”(教材P233-236): 是当地人没有学好的外语,是外语在当 地语言的影响下出现的变种。
洋泾浜的特点: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的适当 改造,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词汇的项目比较 少,往往要借助于迂回曲折的说法指称事物。
洋泾浜语只有口头形式,没人把它作为母语或 第一语言。 亚。
(五)语言换用与底层遗留(教材P225): 被替代的语言在胜利者语言中留下的痕 迹被称作“底层”。 • 底层最主要的表现:
•
一些特殊的发音习惯 地名、特有地貌、物产
• 拉丁语的音位/u/在法语中变成了/y/,是由 于拉丁语与高卢语(属凯尔特语族)发生 替换的时候,高卢人放弃了自己的语言, 但把自己的发音习惯带进了拉丁语,使后 高圆唇元音/u/变成了后来法语的前高圆唇 元音/y/。这是失败的高卢语留在胜利的拉 丁语(后来的法语)中的底层。
(三)方言的分类: 社会方言、地域方言 1、社会方言(教材P196、198-200) 指的是由于性别、年龄和社会分工不同 而形成的不同群体所使用的语言。社会方言 是全民语言的社会变体。 用词上的不同 2、地域方言(教材P196、200-203) 是传统的方言概念所指的内容,它是全 民语言的地域分支。 语音 划分方言的根据
高新技术开发区
巧克力
• 借词方向决定于两个社会接触时文化 传播的方向。
– 双向:汉代中国与西域 “葡萄”“石榴”“狮子”“玻璃”(汉语) “丝”(西域诸语言)
– 单向:汉代之后佛教传入中国 “菩萨”“和尚”“塔”“罗汉”
(汉语)
• 往返借用 汉语和日语之间
二、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教材P207、 214):
(三)世界语(教材P240-241):
一种人工创造的国际辅助语 柴门霍夫 1887年 特点
• 世界语不能代替自然语言作为人们的母语或第一语言。 又由于它以印欧语系为基础,其他语系的人学习起来 仍然困难重重。
• 一般把借词称为外来词,把意译词称为本族词, 如果是新翻译的,也把它归入新词之列。 意译词(含仿译词)所用的构词材料和构词 规则都是本族语中原有的。仅从语言的角度看, 意译词与通过对构词成分的选择和用构词法构成 的新词并无差别。 而借词则由于借入了外语的音义结合关 系,从语言角度看,它常常与本族语的新词有明 显差别。
• *意译词: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 成新词,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进来。
• 有的意译词的内部形式(即所选择的语素 和组合方式)与外语原词没有关系。 墨水-ink • 仿译词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 语素,把原词的意义和内部构成形式(语 素和组合方式)也转植过来。 超市-supermarket
世界上现在最有活力的洋泾浜语应用于新几内 与殖民主义的扩张有密切关系
发展前途不外两个:一个是随着社会制度的改 变而消亡;一个是发展为混合语,成为某一地区人 们通用的交际工具。
(二)混合语(克里奥耳语)(教材P236):
洋泾浜作为母语
洋泾浜语和克里奥耳语有共同特点:一种语 言远渡重洋,立足异域,或者作为特殊语言使用 范围有限,或者在那里落户生根。在这个过程中, 它必定和当地语言发生密切的关系,吸收对方的 一些成分,放弃自己的一些特点,结果在基本保 持原有素质的条件下使自己增加移植变体。 洋泾浜语和克里奥耳语是语言“远征”的结 果,是语言随着殖民者深入异域的产物。
• 构词成分的选择和构词结构规则的选择也叫做“ 词的内部形式”,词的具体读音也叫做“词的外 部形式”。
• 一般意译词既不借入词的内部形式也不借入词的 外部形式,只借入外来的概念,仿译词是意译词 的一个特类,它是借入词的内部形式而不借入词 的外部形式的外来概念词。
• 借词则是借入词的外部形式的外来概念词。
(二)语言的谱系分类:
以语言的亲属关系为标准对语言的分类。
凡是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一个语系。 同一语系中的语言还可以根据它们的亲属 关系的亲疏远近依次分为语族、语支、语 群、语言。 印欧语系、汉藏语系
教材P204
第六章、语言的接触
• 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 • 社会接触方式、深度不同,相应的,语言接触也就有各种不 同的结果。据此语言接触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教材P207、208):
不同的社会或民族在地域上不相邻且接触程度不深,则语 言的变化就只限于向对方语言借用自己语言中所没有的事物 或观念的名称,音位的聚合系统和组合规则、词法、句法等 都不发生变化。 借词
• 借词:也叫外来词,指音与义都借自 外族语或外方言的词。(教材P208)
(二)共同语
• 是资本主义之后出现的更高形式的通用语, 是有具体音值标准的、涵盖书面语和口语两 种变体的通用语。
1.民族共同语 2.国家共同语
1.民族共同语(教材P231):
• 一个民族的通用交际语 我国的“普通话” 基础方言
2.国家共同语(教材P232):
• 一个国家各个民族共同的通用交际语,简 称“国语”或“国家通用语”
二、内部原因:
语言系统内部(教材P192) 汉语 藏语
第二节、语言发展演变的特点
一、语言发展演变的渐变性: 交际工具 远古时代的汉语,否定式中的代词宾语 位于动词之前,即“否定词+代词+动 词”,到先秦时代这种格式仍常见,后来 出现了“否定词+动词+代词”这种格式, 但这两种形式并行多年,最后在南北朝时 期后者才完全取代前者,这一过程经历了 一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