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3.两税法的影响 积极影响:
新在哪?
积极 作用
①税种:繁杂多项—简化征收 ②标准“:舍地税人”
“舍人税地”
以人丁为主 以土地财产为主
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 国家的财政收入。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 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 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古 古代 代国 政家 治治 制理 度体 不系 断不 完断 善完

三省发挥的功能不同
中书省和门下省为何离太极宫最近?
中书造命,门下审复,尚书奉行。 ——《职官类·唐六典》
特点1:分工明确, 集思广益,提高效率
2、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中央官制的变化与创新
【材料三】中书掌定旨出命,门 下给事中掌握封驳,尚书受而行 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 为三。
——钱穆《国史大纲》
妇人二十亩……老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 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 夫一妇,调帛(或布)一匹、粟二石。民十五以上未娶者,四人 出一夫一妇之调……奴婢八人,耕牛20头,亦出一夫一妇之调。 租(田亩税):粮食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 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 收其庸,每日三尺。
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 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时间:不定时—基本定时
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消极影响
统一税额取消、人口流动不受限制,各地税负轻重不均
材料六:臣出使经行,力求利病。窃知渭南县长源乡本有四百户,今才一百余户。……
其他州县,大约相似。访寻积弊,始自均摊逃户。凡十家之内,大半逃亡,亦需五家摊
2.三省六部的运转机制
中央官制的变化与创新
皇帝
封驳
中书省
门下省
草诏 阅读课文思考:
审议
(1)三省分工如何?
政事堂
(2)三省如何运作? (3)三省长官的地位如何?
(中书门下)
都是宰相
(4)群相制下,如何防止低效率?
审议 通过
尚书省
执行
吏户礼兵刑工
3.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中央官制的变化与创新
太极宫是皇帝寝居临朝的地方,三省离皇帝住的 地方的距离为何不同?

选官制度 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的变化与创新
1、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
【材料一】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桓灵时童谣
【材料二】太尉汝南王亮、司空卫瓘亦上疏曰:“魏氏承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 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今九域同规,大化方始,臣等以为宜 皆荡除末法,咸用土断,自公卿以下,以所居为正,无复县客,远属异土,尽除中正 九品之制,使举善进才,各由乡论,则华竞自息,各求于己矣。”
延续与变迁:制度创新,遂开先河,帝国强盛,文明扩大 温情与敬意:“制无美恶,期于适时,变无迟速,要在当可”
隋 唐 选官制度


的 变
中央官制


创 新 赋税制度
本课小结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庶族与士族的博弈中趋向公平
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
皇权与相权的较量中走向专业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制 人丁与财产的流变中走向简约
·考试科目及内容以儒首学创经武义举为和范殿畴试,使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明清时期八股高取官士主,科文举化,专科制考加地强位,高束缚人们个性与才能的发展
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3.总结: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并思考,从西周时期到隋唐,中国 古代的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选官标准是什么?
税一部分要留在州政府,一部分交给了节度使。 ——据郭建龙《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1.背景:唐代中后期 ①账籍制度的松懈与错乱 ②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导致均田制瓦解,贫富两级分化加剧 ③安史之乱等各种因素相互叠加,税收权力下移 ④唐政府的财政危机加剧
租庸调制不再适应社会环境的新变化,—两税法应运而生。
2.两税法
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
——《通典》卷14
被 评 者 —州—郡中—正—官品—评——— 确 定 乡 品 —司徒—府复—核—,吏—部—选官————
授官









族选官制Βιβλιοθήκη 的变化与创新2、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西晋刘毅评“九品中正制”有八损
一损:取官全凭一时之权势而非真实才能 二损:下不得州里民心,上与大臣互有嫌隙 三损:中正不受皇帝赏罚,受枉抱怨之人亦无从上诉 四损:仅任用自己认可或者只听别人推荐都有偏颇之嫌 五损:不能按才能适配,以至于所有位置的官员品状相仿 六损:抑功实而隆空名,长浮华而废考绩 七损:各任爱憎,以植其私 八损:优劣倒错
选官 方式
商周时期
依据 血缘 标准 关系
战国—秦朝
汉代
魏晋南北朝
军功
品行
才能
“人口流移,考详无地” 地方大族名士操控选官
隋唐—1905年
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3.总结: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的趋势
——庶族与士族的博弈中趋向公平
世官制 (夏商周)
官位世袭 血缘、家世
察举制 (汉朝)
地方推荐
孝、廉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中央选官
品德 门第
科举制 (隋—清)
考试选拔
才学
★演变趋势
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 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
选拔方式:由血缘、推 荐、地方评论推荐演变 为考试选拔
选拔原则:趋向制度化, 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 对公平、公开、客观的 原则
贰 中央官制 的变化与创新
中央官制的变化与创新
综观秦汉以降的两千年中国政治制度,我们不难发现:唐 初的宰相制度无论比起前后的哪一个历史时期,都具有显著的优 越性。也就是说,在君主专制制度的既定框架之内,在古代中国 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下,
标准
趋势
魏晋 唐初 唐中期 明代
租调制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一条鞭法
按户征粮纳绢
可以庸代役
以人丁为主到
按土地和财产收税
以土地财产为主 人身控制逐渐松驰
按亩征收银两 不定时—基本定时
清初 摊丁入亩
取消人头税
历史的经验
古人说:“凡将立国,制度 不可不察也。”制度优势是一个 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 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 家稳。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 民族之所以能迎来从站起来、富 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根 本的是因为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 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税。似投石井中,非到底不止。
政府若加征杂税,百姓负担更重 ——陆贽
材料七: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 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沒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 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以货币征税,商人易随意指定物价 —《白居易集》卷2《重赋》
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材料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 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 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 秋、夏两征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
问题:两税法的内容?
量出制入 户无主客 贫富为差 居人之税 夏秋两征
2.两税法
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材料三: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迭,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乃
盗起兵兴,财用益绌,而租庸调税法,乃陷于败坏。
—《新唐书》
材料四:唐玄宗天宝年间,人口不过891万户,免税的有350万户。安史之乱后,人口只
剩下天宝年间的1/3,而免税户达到总户数的2/3。皇帝规定了更加高昂的税额,但这些
——《晋书》卷三十六《卫瓘传》
问题:察举制实行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社会动荡 户籍管理失控 地方大族操纵选拔权 乡里清议失效
问题:九品中正制实行的初衷?
将评品人物之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选拔人才
1、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
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材料三】魏氏革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取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
材料八:定税之数,皆计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往者纳绢一匹,当钱三千二三百 文;今者纳绢一匹,当钱一千五六百文。往输其一,今过于二。
—陆贽
结果:土地兼并、贫富差距扩大,两税法名存实亡
4.一赋税、制三度国演变与发西展晋的趋势?
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人丁与财产的流变中走向简约
赋税制度的演变
时间 赋税制度
——王觉仁《大唐兴亡三百年》
1.中央官制的流变
中央官制的变化与创新
秦 朝
三公九卿制
西 汉
中外朝制
东 汉
尚书台、三公
魏晋
南北 三省制(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隋 唐
三省六部制+政事堂(唐太宗:给品味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中书门下(唐玄宗: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有独立印信,三省一体化)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7课
隋唐五代时期是我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承 上启下、趋向完备的时期。隋唐统治者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的旧 制,革弊创新,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制度,极大地加强国家的控制能 力,从而也使皇权进一步加强,这是隋唐国力鼎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因为如此,隋唐的制度对赵宋以降的制度有深远影响。
—《旧唐书·食货志》 调 ( 人头税) : 帛 或 布
朝代 赋税制度
征税标准
意魏义晋:以庸租代调役制保证按农户民征有较收充粮分和的绢生帛产时间,以百均姓田生制产为积基极础性提高; 政府的赋税收入有所保障;
唐前期租庸租调庸制调规制定了按农人民丁负纳担税的服上劳限役,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庸 : 用 帛 或 布 代 徭 役
相互牵制又分工合作
(图 唐代告身格式示意图)
特点2:权力制衡,三分相权
中央官制的变化与创新
3.与三公九卿制相比,三省六部制有何创新?
秦朝三公九卿制
唐朝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下 1.明确了政府的职责、分工明确——专业化 2.集体商议,减少了决策失误——高效化、科学化 3.相权分割,君主专制加强——集权化
官员素质低
家世成为唯一标准
官员选拔权掌握在中间阶层
门阀势力
(西晋刘毅像)
2、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1)积极方面: ·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设,进扩士大科了,统科治举基制础形,成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读科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选举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社制的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增有加利考于试提科升目社,会进文士化和水明平经为主 ·被完西方国家借鉴,发展为现代文官制度。 (2善)消极方面:
叁 赋税制度
的变化与创新
赋税的变化与创新
三、赋税之变:从租庸调制到两税制
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
国家
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即田税 以户为基础的财产税,即户税(调)
以成年男子为基础的徭役和兵役
百姓
-财政支出:养兵、赈灾、工程、官吏工资···
1.租调制、租庸调制
材一料一、:三(国北魏与孝西文晋帝改革)“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
——曹大为、赵世瑜等主编《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下》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7课
学习目标 1.能够收集并运用史料,认识古代到隋唐选官制度演变历程,认识其 演变趋势及历史意义; 2.概述汉唐中枢机构演变历程,认识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与相权 不断削弱的历史趋势; 3.梳理古代到唐朝赋税制度发展历程,认识其变化对经济发展与国 家稳定统一的重要性,增强民本意识与民生治国理念的认同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