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自是有情痴_此恨不关风和月_评析三大悼亡词_张锡梅
【精品文档】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范文word版 (1页)

【精品文档】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范文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出自北宋诗人欧阳修的《玉楼春》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赏析
作者清醒地认识到,离情别恨是人与生俱来的感情,与风花雪月无关。
离别的歌不要再翻新曲了,因为一曲已经令人柔肠寸断。
到此词人却宕开一笔:“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他和同伴相约,一定要在赏尽洛阳名花之后,才与春风一道毫无遗憾地离去。
二句想象奇特,豪情纵横,寄寓词人对美好事物的爱恋与对人生无常的悲慨。
此词引入对人世大背景理性的思索,感情深挚,不同凡响。
于豪放中有沉着之致。
深得后人激赏。
为后来的豪放派词开了先河。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摘要:贾宝玉是整部《红楼梦》中极为重要的人物,人们无不感叹其情之痴、其情之醉。
贾宝玉的痴情正是源于他最重要的品格特征——诗意的情怀。
他的诗意品性既承天所赋,又得以在适当的客观环境中保留下来并进一步发展。
在诗意情怀的感召下,贾宝玉沉醉于“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
贾宝玉的诗意情怀以“痴”的特征表现出来。
本文旨在从小说的角度对贾宝玉的诗意情怀进行力所能及地分析。
关键词:贾宝玉;诗意;情怀;痴首先,何为诗意?《牛津英汉大词典》中解释:“poetry:a beautiful and graceful quality”。
诗意是一种美丽而优雅的品质。
一个人如果具有诗意的情怀,那他至少应该具有以下三种品质:1. 感性2.纯真烂漫3.超脱(超凡入圣)。
纵观整部《红楼梦》,贾宝玉在七百三十二个人物中最符合以上三点。
他感性而纯真,对美的理解和欣赏上自钗黛、迎探惜三姐妹,下至袭人表妹、村野丫头甚至戏子。
不同于耽于酒色的纨绔子弟,贾宝玉对美的欣赏超出了肉欲的范畴而达到一种超凡入圣的境界。
正如欧阳修《玉春楼》中的一句词,“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一.诗意情怀上承天赋清代涂瀛在《红楼梦论赞》中曾评价宝玉,“宝玉之情,人情也。
为天地古今男女共有之情,为天地古今男女所不能尽之情。
”警幻仙子亦称其“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
宝玉的奇情,千古之人无出其右,每每读来都会令人拍案惊奇。
惊奇之余我们也定会产生疑惑,宝玉的奇情从何而来?在《红楼梦》第二回首次谈及贾宝玉时,曹雪芹借贾雨村之口娓娓道来,与董仲舒之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彼残忍乖僻之邪气,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中……若生于富贵公侯之家,则为情痴情种。
”作者于这段话中明显强调,人的本性和天地间的灵恶之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天地之灵气、邪气赋予人相应的性情品格,这是人最初的也是最本质的性格特征。
二.大观园是诗意情怀的“温柔乡”贾宝玉的诗意情怀集天地灵秀乖僻之气,浩然养成于青埂峰,固然“可豫而不可去”,但他的这种情怀要想在大观园中得以完整保留并进一步发展,没有一定的客观环境亦行不通。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意思-全诗赏析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意思|全诗赏析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城,始共春风容易别。
樽前拟把归期说定,一杯心切情切,欲说时佳人无语滴泪,如春风妩媚的娇容,先自凄哀低咽。
啊,人生自是有情,情到深处痴绝,这凄凄别恨不关涉楼头的清风,中天的明月。
饯别的酒宴前,莫再演唱新的一阕,清歌一曲,已让人愁肠寸寸郁结。
啊,此时只需要把满城牡丹看尽,你与我同游相携,这样才会少些滞重的,淡然无憾地与归去的春风辞别。
作者:佚名此词咏叹离别,于伤别中蕴含平易而深刻的人生体验。
上片,尊前伤别,芳容惨咽,而转入人生的沉思: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中天明月、楼台清风原本无情,与人事了无关涉,只因情痴人眼中观之,遂皆成伤心断肠之物,所谓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下片,离歌一曲,愁肠寸结,离别的忧伤极哀极沉,却于结处扬起: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只有饱尝爱恋的欢娱,分别才没有遗憾,正如同赏看尽洛阳牡丹,才容易送别春风归去,将人生别离的深情痴推宕放怀遣性的疏放。
当然,这豪宕放纵仍难托尽悲沉,花毕竟有尽,人终是要别,词人只是以遣玩的意兴暂时挣脱伤别的沉重罢了。
此词上、下两收拍皆为传诵的名句。
这首词开端的尊(同樽)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两句,是对眼前情事的直接叙写,同时其遣辞的选择与结构之间,词中又显示出了一种独具的意境。
尊前,原该是何等欢乐的场合,春容又该是何等美丽的人物,而尊前所要述说的却是指向离别的归期,于是尊前的欢乐与春容的美丽,乃一变而为伤心的惨咽了。
这种转变与对比之中,隐然见出欧公对美好事物之爱赏与对人世无常之悲慨二种情绪以及两相对比之中所形成的一种张力。
归期说之前,所用的乃是拟把两个字;而春容、惨咽之前,所用的则是欲语两个字。
此词表面虽似乎是重复,然而其间却实含有两个不同的层次,拟把仍只是心中之想,而欲语则已是张口欲言之际。
第6课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宋代爱情词串讲

古代女性对梳妆特别看重,有“早起三光,晏起 三慌”的民谚。元稹有一首著名的诗“山泉散漫 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闲读道书慵未起,水 晶帘下看梳头”。温庭筠代表作《菩萨蛮》“小 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 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 罗襦,双双金鹧鸪。”苏东坡短短两句词,写出 了诗人与亡妻十年前那种和睦、温馨的夫妻生活。 极富人情味,也很亲切,充满了生活气息。上片 的“纵使相逢应不识”只是一种设想,现在,真 的在梦中相逢了,他们该是倾诉,一别十年的离 别吧!妻子该是惊诧丈夫的衰老和憔悴吧……然 而诗人都没有写,诗人只选取了夫妻相见惊定之 后的那一刹那的场景来写,
词的下半片记述梦境,是虚写。由实写转入虚写, 生发出新意来。用“夜来幽梦忽还乡”一句过渡 引入梦境。“忽”字表现梦境的迷离恍惚,准确 生动。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四句具体记述梦中的情景。“轩”是小房子, 教材379页选入明归有光《项脊轩记》,“小轩窗 ”即小窗户。这几句用窗前梳妆日常生活图案, 刻画亡妻生前的形象。这个细节描写非常生动, 说明诗人生前对亡妻的这种形象是非常熟悉欣赏 的。女人梳妆是最能表现女性味的时候
“相顾无言”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惊感交至,一时 反而不知从何说起,而且又思绪茫茫,一时怎么 能说得清楚呢?世间有许多感情,并不是都可以 用语言来表达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或者可 以借用陶渊明的诗意“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 言”。但是,“无言”却有“泪”,此时此刻, 语言似乎是多余的。这是全词最感性、最动人之 处。诗人抓住了人物在特定情境之下的表现,恰 到好处地把它传达出来。这就是艺术功力,虽然 惜墨如金,但每一个字都点击到读者的内心深处。 词的最后三句,是诗人梦醒后的感慨、悬想。“ 短松岗”指王弗的葬地,
欧阳修——人生自是有情痴

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总被是这一句深深打动着,“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古人有云:“太上忘情,其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我辈”。
这人生之自有情痴,原不关于风月,我爱你,原无需更多的理由,也无关别人的看法,只要我知道我是爱你的,这依然就足够了,所有的痴情与眷恋,都是压抑不了的念头,都是来自于心的感觉。
而这千古名句,正出自于北宋的文学大师——欧阳修之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汉族,原为江西省吉水县沙溪(古时沙溪属吉水,现划归永丰县管辖。
)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创作实绩亦灿烂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
其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
那是充满痴情与哀伤的《玉楼春》,当诗人端起酒杯之际,拟通报回归之期,可是刚欲说话,容颜悲恸而无以言。
那“尊前”,原该是何等欢乐的场合,“春容”又该是何等美丽的人物,而“尊前”所要述说的却是指向离别的“归期”,于是“尊前”的欢乐与“春容”的美丽,乃一变而为伤心的“惨咽”了。
但人生一世,本来就有痴情在,而此时的离情别恨并不关风花与雪月。
这时,一曲离别之歌已经使人柔肠寸断,他劝君切莫再唱新的曲子了。
徒增伤悲了。
此刻,我们更应该去赏遍洛阳城的各色花卉,一起去沐浴着春风,轻身分手道别。
然而这“洛城花”却毕竟有“尽”,那“春风”也毕竟要“别”,在深重的离别的哀伤与春归的惆怅中,诗人却用豪宕之力的口吻,表现了一种遣玩的意兴,但在这背后又实际上隐含了他自己沉重的悲慨。
那是充满寂寞与幽恨的《蝶恋花》,庭院深深,谁也不知道其间到底有几重深?杨柳依依,飞扬起片片烟雾,一重重帘幕不知有多少层。
殊不知,自己的丈夫正驾着镶玉雕花的华贵坐骑,游乐在长安城内某处妓院歌楼,但是在这深深的宅院内,她登楼向远处望去,她的目光正透过重重帘幕、堆堆柳烟,向丈夫经常游冶的地方凝神远望。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原文、赏析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出自宋代欧阳修的《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原文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创作背景:这首词道离情,写作于公元1034年(景祐元年)春三月欧阳修西京留守推官任满离洛之际。
译文
饯行的酒席前就想先把归期说定,一杯心切情切,欲说时佳人无语滴泪,如春风妩媚的娇容,先自凄哀低咽。
人的多愁善感是与生俱来的,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花月痕·诗词赏析]
![[花月痕·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080c20d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78.png)
[花月痕·诗词赏析][花月痕·诗词赏析]云阴瑟瑟傍高城,闲叩禅扉信步行。
水近万芦吹絮乱,天空一雁比人轻。
疏钟响似惊霜早,晚市尘多匝地生。
寂寞独怜荒冢在,埋香埋玉总多情!——韩荷生旧时烟草旧时楼,又向江亭快楔游。
尘海琴樽销块垒,春城写燕许勾留。
桃花如雪牵归马,湘水连天泛白鸥。
独上锦秋墩上望,萧萧暮雨不胜愁!——韦痴珠《台城路》萧萧落叶西风起,几片断云残柳。
草没横塘,苔封古刹,才记旧游携手。
不堪回首。
想倚马催诗,听莺载酒。
转眼凄凉,虚堂独步迟徊久!何人高吟词畔,吊新碑如玉,孤坟如斗?三尺桐棺,一杯麦饭,料得芳心不朽。
离怀各有。
尽泪堕春前,魂销秋后。
感慨悲歌,问花神知否?——韦痴珠灞陵驿时客停车,惜别人来徐月华。
浊酒且谋今夕醉,明朝门外即天涯。
玳梁指日香双栖,此去营巢且觅泥。
絮絮几多心上语,一声无赖汝南鸡。
——韦痴珠神山一别便迢遥,近隔蓬瀛水一条。
双桨风横人不渡,玉楼残梦可怜宵!——韩荷生《金缕曲》转眼风流歇。
乍回头、银河迢递,玉萧呜咽。
毕竟东风无气力,一任落花飘泊。
才记得相逢时节,雾鬓烟鬟人似玉,步虚声,喜赋《瑶台月》。
谁曾料,轻轻别!旗亭莫唱《阳关叠》。
最惊心、渭城衰柳,田桥风雪。
翠袖余香犹似昨,飓尺河山远隔。
恐两地梦魂难接。
自问飘蓬成底事?旧青衫,泪点都成血。
无限事,向谁说!——韩荷生冰绢雾毂五铢轻,记访云英到玉京。
苔径晓烟窗外湿,桂堂初月夜来明。
菱花绰约窥新黛,仙果清芬配小名。
最是凝眸无限意,似曾相识在前生。
银壶漏尽不成眠,乍叙欢情已黯然。
萍梗生涯悲碧玉,桃花年命写红笺。
四香和泪常无语,理鬓熏衣总可怜。
莫话飘零摇落恨,故乡千里皖江边。
——韩荷生玲珑宝髻重盘云,百合衣香隔坐闻。
秋剪瞳人波欲活,春添眉妩月初分。
紫钗话旧泽如梦,红粉怜才幸有君。
杜牧年来狂胜昔,只应低首缕金裙。
黄昏蜃气忽成楼,怪雨盲风引客舟。
水际含沙工伺影,花前立马几回头。
——韩荷生同心小柬传青鸟,偕隐名山誓白鸥。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说痴情

觉上 的“ 失常 ” 描写 , 恰恰 正是 本诗“ 常” 超 不凡 、 最能动人 心
弦 的地方 。这个 带有几分稚气 的举动 , 非亲历者所不 能道 , 凝聚 了主人公 多少 深挚的情意 。敦煌 曲子词 《 望江南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上
满腔怨愤洒 向“ 秦淮水 ” “ 、江上船 ” 。大家 知道 , 水载船 , 船载
感情 太过丰 富 , 为情所 困 , 表现虽不 足取 , 其 但她们 那一腔
痴情却使人 为之一掬同情泪 。因为这种情 是率真地 以生命
为代价 、 真诚地以感情 的全部投人为依托 的。 痴情 , 往往是 一种迷恋 , 一种 真情 的极度投入 。一个人 , 如果深于情 , 专于情 , 就会因情而痴。 情则无痴 可言 。 无 林黛
关键词: 痴情; 反常合道 ; 切景合情
我 国金代 文学 家元好问 曾在 自己的词 作 中发 出过这样
怜花惜玉之情 。宋代郭 茂倩 编辑 的《 乐府 诗集 》 , 录了一 里 收 首产 生于汉代 的情诗 《 上邪 》 表露 的是 一位女子 痴迷 而挚 , 烈 的爱情誓 言。在诗 中 , 主人公 面对 她所 挚爱的人 , 女 以一
收 稿 日期 :0 1 1- 2 1- 1 6
作者简介 : 孟繁恒 (9 3 )男 , 16一 , 河南偃师人 , 偃师市 山化五中高级教师。
古代文学研究
语文 知识
2 l 年第 4 01 期
令《 中吕 ・ 红绣鞋》 有云 : 四更过 , “ 情未足 。情未足 , 夜如 梭。 天哪 , 闰一更妨甚么 !” 更 五更将 至 , 眷恋之 中的情人 良宵苦
抗争 , 更见她对爱情 的执 著与追求 。她这种“ 葬花” 的痴行 ,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翻译及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出自宋代欧阳修的《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1全诗赏析此词咏叹离别,于伤别中蕴含平易而深刻的人生体验。
上片,尊前伤别,芳容惨咽,而转入人生的沉思:“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中天明月、楼台清风原本无情,与人事了无关涉,只因情痴人眼中观之,遂皆成伤心断肠之物,所谓“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下片,离歌一曲,愁肠寸结,离别的忧伤极哀极沉,却于结处扬起:“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只有饱尝爱恋的欢娱,分别才没有遗憾,正如同赏看尽洛阳牡丹,才容易送别春风归去,将人生别离的深情痴推宕放怀遣性的疏放。
当然,这豪宕放纵仍难托尽悲沉,花毕竟有“尽”,人终是要“别”,词人只是以遣玩的意兴暂时挣脱伤别的沉重罢了。
此词上、下两收拍皆为传诵的名句。
这首词开端的“尊(同“樽”)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两句,是对眼前情事的直接叙写,同时其遣辞造句的选择与结构之间,词中又显示出了一种独具的意境。
“尊前”,原该是何等欢乐的场合,“春容”又该是何等美丽的人物,而“尊前”所要述说的却是指向离别的“归期”,于是“尊前”的欢乐与“春容”的美丽,。
古诗江梅引·人间离别易多时翻译赏析

古诗江梅引·人间离别易多时翻译赏析《江梅引·人间离别易多时》作者为宋朝诗人姜夔。
其古诗全文如下:人间离别易多时。
见梅枝。
忽相思。
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
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
寒侵被、尚未知。
湿红恨墨浅封题。
宝筝空、无雁飞。
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
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
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
漂零客、泪满衣。
【前言】《江梅引·人间离别易多时》是南宋词人姜夔所作的一首词。
上阙写因睹梅花而生发的相思之情,结想成梦;下阙写醒后相思,和泪修书,欲寄却无从寄的苦痛情怀。
全词情意真挚,缠绵悱恻,抒发了词人梦断青楼的相思之恨,也寄托了词人天涯羁旅的飘泊之苦。
【注释】1 江梅引:词牌名,全名《江城梅花引》,又名《摊破江城子》。
双调八十七字,有平、卜、去声叶韵与伞押平韵两体。
2 丙辰: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
3 梁溪:在今无锡市,相传因东汉梁鸿曾居此而得名。
4 诣(yì)淮(huái):到淮南去。
合肥在淮河以南。
诣,往。
5 幽梦:幽远的梦。
6 湿红:一说,红泪。
《丽情集》载蜀妓灼灼以软绡聚红泪寄裴质。
一说,泪水湿透红笺。
7 恨墨:表达运筹别恨的书信。
8 封题:封缄书信。
9 宝筝:筝的美称。
10 无雁飞:即无人弹奏,雁柱不动。
11 俊游:胜游,亦指良伴。
12 算空有:意为算来空有……借指回忆过去。
13 旧约:往日之约。
14 淮南:指隐士淮南小山刘安。
15 萋(qī)萋:草木生长茂盛的样子。
【翻译】人世间的离别容易看重时节,见梅枝,相思情忽地涌上心头。
几回小窗内幽深的梦里,花间漫步手牵手。
今夜梦中找不到你,我徒自徘徊独游。
梦中我还未感觉,寒气已将衾被浸透。
眼泪沾湿了红笺,怨恨饱和着墨迹。
淡淡地封了信函,题了信头。
宝筝空放久不弹,没有飞雁把书投。
风流地游荡在大街小巷,想来只有古树斜阳空自留。
旧目小舟共载的盟约,美好的心愿已付之东流。
唱罢淮南小山“王孙不归”的诗句,恰好又是春草萋萋的时候。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原文译文及赏析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原文译文及赏析【原文】此恨何时已。
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①。
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
料也觉、人间无味。
不及夜台②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
钗钿约③,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④。
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
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⑤。
待结个、他生知已。
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
清泪尽,纸灰起。
【译文】这遗恨何时了结?檐雨滴空阶,夜雨已停歇,又到了暮春花落时节。
魂梦悠悠已三载,从梦中早该醒来,再不愿把无味的人世咀嚼。
你看那冷清清一片埋愁地,把芳魂与人间阻隔。
竟抛弃了百年之约。
若是黄泉有信来,也好知她与谁为伴,三年来是苦是乐?深夜里怎忍听声声哀弦外,我独自终宵难寐成转侧。
想与她结个来生知己,却又怕两人无缘都命薄,各自在残月冷风中漂泊。
清泪落尽,纸灰飞起,愁心欲裂!【注释】①葬花天气:指春末落花时节,大致是农历五月,这里既表时令,又暗喻妻子之亡如花之凋谢。
②夜台:指坟墓。
③钗钿约:钗钿即“金钗”、“钿合”,女子饰物。
暗指爱人间的盟誓。
④“重泉”句:重泉即“黄泉”、“九泉”,指生死两隔;双鱼,书信,典出古乐府。
⑤“忍听”句:湘弦,即湘灵鼓瑟之弦。
传说舜之妃子溺湘水而亡,后为水神,古代诗词中常用琴瑟代指夫妻,这里指纳兰不忍再弹奏那哀怨凄婉的琴弦,否则会勾起悼亡的哀思。
【背景】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19岁的纳兰性德与17岁的卢氏成婚。
纳兰卢氏父亲卢兴祖官至两广总督,是两省的最高军政长官,封疆大吏。
有关卢氏的记述道“夫人生而婉,性本端庄,贞气天情,恭客礼典。
明珰佩月,即如淑女之章,晓镜临春,自有夫人之法……幼承母训,娴彼七襄,长读父书,佐其四德”。
从中可以知道卢氏是一个美丽端庄、有教养、有文化、三从四德的标准淑女。
纳兰性德成婚3年后,妻子卢氏因难产而亡,年仅21岁。
生离的无奈已令词人哀愁,不期而至的死别就更令其肠断了,从此以后,“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无论是亡妻的生辰、忌日,还是词人身在家园塞上,始终没有停止他的哀吟婉唱。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和月]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和月]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https://img.taocdn.com/s3/m/0c3279e75f0e7cd185253616.png)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和月]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樽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曲,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宋欧阳修《玉楼春》从唐风宋韵到明清的风烟,已记不清这是第几个落花天气了。
繁华一场,云水千年,看时光如潺潺流水流去,那些来不及言说的故事,都散落成淡淡的墨迹。
相逢在最深的红尘里,每个人在不同的故事中,演绎的都是相同的主题,在花开之前,我们就已明白,人生不过是一场萍聚。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这样的情多无关风月,却又真的离不开风月,有时候,感情就是那样无法自已,不能控制。
众生是人,任何时候无法做到六根清净,五蕴皆空。
没有曾经沧海的人,怎会懂得难为水的滋味?就连活佛也无法修得圆融自在,情僧苏曼殊一句恨不相逢未剃时,仓央嘉措一句不负如来不负卿,纵是经历涅槃,他们也无法做到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在一千多年前的某一个春日,一个叫欧阳修的人,就已经将这句话生动地演绎在我们面前。
欧阳修,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人生饱受挫折,人格别有魅力。
他始终保持一种豁达与豪情,任人唯贤,博览群书,以文章冠天下。
他的《醉翁亭记》、《秋声赋》等美文千古传诵。
这阙词就是他离开洛阳时,写的是在送别筵席上,触发的对人的感情的看法,在委婉的抒情中,表达一种人生哲理。
樽前拟把归期说,樽前是一个多么欢乐美好的时刻啊,与亲朋好友相聚小酌,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应该是多么地惬意!然而,这场聚会并非是共叙亲情、友情,而是一场离别的酒宴,是一场令人断肠的离别酒。
拟把是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心里想的意思。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在这场送别的酒宴上,明明知道自己的归来可能是遥遥无期,可是为了安慰送别的友人,还是强颜欢笑,心里想告诉她一个归期。
欲语春容先惨咽,欲语是想说但还没有说出口。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欧阳修玉楼春欧阳修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
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人间自是有情诗,此爱不关风和月”。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读千古最美情诗。
我们在前面讲了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讲了他的“庭院深深深几许”、讲了“泪眼望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既然如此,又怎能错过他那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呢!况且我们这个千古最美情诗的开篇,每一次我总是说,要么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
”要么说:“人间自是有情诗,此爱不关风和月。
”其实不论怎么说,都是从文忠公的这句千古名言化来。
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聊聊他的千古名作——《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词云:“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切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只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个词牌——“玉楼春”,很多人都把它和“木兰花令”混为一谈。
事实上到了宋代之后确实像苏东坡、欧阳修等人在做《玉楼春》的时候和《木兰花令》都按照一个格式来做。
其实据学者考证,那么在唐五代的时候,《木兰花令》和后来的《玉楼春》并不一样。
有人认为《玉楼春》其实是柳永所创,是为了写那些与他堪称知己的,虽然身陷风尘却有别样风采的玲珑剔透的女子们的,所以唐五代时的“木兰花令”应该是典型的长短句式,而“玉楼春”呢,则是七言八句、五十六字,很像律诗的格式,但是它的格律、平仄和律诗完全并不一样。
但是因为在形式上的这种七言八句跟诗歌的创作,尤其律诗的形式倒是挺像的,所以宋初的词人特别喜欢写《玉楼春》,尤其是欧阳修写作了大量的《玉楼春》的词牌,那么其中最典型、最优秀、最突出的毫无疑问就是这一首《尊前拟把归期说》,很典型。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人与他心爱的知己把酒告别,所以首句点出“尊前拟把归期说”,这个尊前的“尊”。
人间自是有情痴--读徐志摩的《我等候你》

人间自是有情痴--读徐志摩的《我等候你》
刘云
【期刊名称】《宿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018)001
【摘要】徐志摩的情诗是他爱情生活的留痕,<我等候你>是他对陆小曼痴情的见证.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徐志摩的爱情观、生活观,即追求爱、自由与美;也体现了他的艺术观,即诗歌的目的不是表现政治理想,而是抒发内心情感.这首诗按情感的自然流动分行,不讲究压韵和格式的整齐,具有浓厚的散文风格,同时兼具绘画美与音乐美,被认为是他最好的一首抒情诗之一.
【总页数】3页(P50-51,59)
【作者】刘云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5
【相关文献】
1.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评析三大悼亡词 [J], 张锡梅
2.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浅析贾宝玉的情痴形象 [J], 高宇燕
3.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浅析贾宝玉的情痴形象 [J], 高宇燕;
4.人生自是有情痴——论《聊斋志异》爱情模式 [J], 李秀春
5.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红楼梦》宝黛爱情故事研读 [J], 李爱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唐明皇形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唐明皇形象在古代文学
作品中的演变
王璐瑶
【期刊名称】《平顶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33)001
【摘要】唐明皇与杨贵妃缠绵哀婉的爱恋,永恒闪烁在浩瀚灿烂的历史星空.从《长恨歌》到《梧桐雨》,再到《长生殿》,唐明皇这一艺术形象逐渐由王权主宰者演变为人间至情的守护者.这种演变一方面受时代风尚和文学体裁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由不同时代创作主体的创作意图的差异造成的.
【总页数】5页(P55-59)
【作者】王璐瑶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此恨不关风和月,人生自是有情痴——浅论《小山词》抒情特色 [J], 胡红梅
2.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从董小宛到林黛玉 [J], 孙欣婷
3.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说痴情 [J], 孟繁恒
4.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浅析贾宝玉的情痴形象 [J], 高宇燕
5.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浅析贾宝玉的情痴形象 [J], 高宇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说痴情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说痴情
孟繁恒
【期刊名称】《语文知识》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情是人世间最丰富、最细腻的一种心理体验,而痴情则是多情到了痴心程度的一种情感。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大量关于痴情的描写。
文学作品正是通过对人们痴情的状写和阐发,形成一种感人至深的力量。
【总页数】2页(P15-16)
【作者】孟繁恒
【作者单位】偃师市山化五中,河南偃师4719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28
【相关文献】
1.此恨不关风和月,人生自是有情痴——浅论《小山词》抒情特色 [J], 胡红梅
2.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唐明皇形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J], 王璐瑶
3.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评析三大悼亡词 [J], 张锡梅
4.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浅析贾宝玉的情痴形象 [J], 高宇燕
5.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浅析贾宝玉的情痴形象 [J], 高宇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与评论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
——评析三大悼亡词
○张锡梅
124
作为抒情性的文体,从词登上文坛始,其所歌咏的爱 情,几乎是清一色的婚外恋,男人们把他们风流多情的一面 给了他们的红颜知己,很少有人在词中关注他们的妻子,当 然也有例外,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沉痛地表达 了自己对已逝十年的妻子的深深的怀念;贺铸的《半死桐》 回忆了情逾金石的糟糠夫妻的生活;而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却可以让我们同他一起哭泣,感动于他对亡妻的痴情。
三、超越时空的爱恋——纳兰性德和《金缕曲》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己。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 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 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 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 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满清二百多年的文化中,就出过一个词人。他是不可一 世的康熙大帝的御前侍卫,是强壮骁勇的标准满洲汉子。一 个身居高位的壮夫,他的词却有太多的哀愁,他的眼泪究竟 是为谁而流呢?原来他把一生的哀婉都交给了结发仅仅三年 的卢氏,卢氏何其幸运!纳兰性德为卢氏写过近三十首悼亡 词,而以《金缕曲》为胜。 《金缕曲》写于妻子逝去三年后的忌日。同样是三年, 前三年婚姻欢乐不终,后三年永诀哀思无限。 这首词起得突兀,“此恨何时已?”此乃化用李之仪 《卜算子》词“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成句,劈头一个 反问,道出了词人心中对妻子之死的深切绵长、无穷无尽的 哀思。 卢氏卒于农历五月五月三十日。此时已是夏天,争奇斗 艳的百花已大都凋谢,故称“葬花天气”。容若不谓“落 花”,而称“葬花”,“葬”与“落”平仄相同,自非韵律 所限。是因人死方谓“葬”,用“葬”字则更切合卢氏之 死,容若更怜亡妻之死如花零落。 妻子死了整整三年,仿佛大梦一场,但果真是梦也早该 醒了。被噩耗震惊之人,常会在痛心疾首之余,对现实产生 某种怀疑,希望自己是在梦境中。梦中的情景无论多么令人 不快,梦醒则烟消云散。可是哪有一梦三年的呢?惨痛的现 实使词人不能不予以正视。妻子之死已无可怀疑,那是什么 原因使她不留恋人间的生活弃我而去的呢?词人设想:“料 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二 句承上句来,人间无味,倒不如一抔黄土,与人世隔开,虽 觉冷清,却能将愁埋葬。 “钗钿约,竟抛弃”二句,谓你因 觉人间无味而撒手归去,却不顾我俩当年白头到老的誓言, 竟使我一人痛苦地生活在人间。虽是无理之语,然却见其至 情。 上片写词人对亡妇的深切怀念。过片则驰骋想象,设想 卢氏死后的生活,使对死者的追念更深一层。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依?” 在词人看来,人死后精神是不死的,所以他寄信与九泉之下 的亡妻,关心她别后几年生活的苦与乐,关心谁与她相伴, 此乃由生前之恩爱联想所及。词人在题为《蝶恋花》的词中 说:“辛苦最怜天上月。上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是月轮 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在他妻子死后,他还要不畏严 寒为她送去温暖,真是深情人作深情语。 据叶舒崇所撰卢氏墓志,性德于其妻死后,“悼亡之吟 不少,知己之恨尤多。”词人不仅把卢氏当作亲人,也当成 挚友,在封建婚姻制度下,这是极难得的。词人欲“结个他 生知己”想要相约来生,“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
125
Modern chinese
XIANDAI YUWEN
2007.03
读书与评论
试论李群玉涉佛诗的入世思想
○徐 兵
所谓涉佛诗,就是诗歌中涉及到佛教题材的作品。本文 对李群玉涉佛诗的考量以诗题为准,包括登临题咏寺院、赠 僧访僧、参禅拜佛等内容。学者们对李群玉诗歌的研究多以 其登临山水、怀人送归的诗篇为主要观照视野,却忽略了在 其作品总量中占有一定比重的涉佛诗,这些诗歌在抒发胸臆 的同时,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涉佛诗作,渗透出极其明显的 入世思想,构成了其诗歌创作的的多元性。
作者用虚实结合、叙述白描的写作手法来表达对亡妻的 怀念之情,对妻子的悼念之中又有对自己身世的无限感慨, 故而将夫妻之情表达的深沉而执着,感人至深。
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曾用“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 泉”评赞此词。读此词,确实能看到它字字都浸着血泪,听 到作者锥心裂肺的恸哭之声。
二、此憾绵绵无绝期——贺铸与《半死桐》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 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 谁复挑灯夜补衣? 在中国文学史上,贺铸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据史载,他 相貌丑陋,长身青面,人称贺鬼头。然而他并不在意,因为 他天生心性旷达且诗才横溢。张耒称赞说:“贺铸《东山乐 府》妙绝一世,盛丽如游金、张之堂,妖冶如揽嫱、施之 怯,幽索如屈、宋,悲壮如苏、李。”豪放与婉约兼长的贺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沉浸在缅怀里 的作者已无法把情绪从凄清中撤回。闪映在头脑中的是更为 荒寂的场景。原上之草,很可能已现枯黄之态,在展露初晞 后,飘曳无依,更显憔悴。“旧楼新垅两依依”一句直逼苏 轼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旧日曾居的小楼伴着近旁 的新坟,何止是凄凉,多少恩爱情深还仿佛在眼前,这小楼 里处处还有昨日的痕迹,依稀空里还流转着她的气息,仿佛 触手就可以感觉到她的余温,然而这一切却被眼前冰冷冷的 孤坟惊破。触景情伤,悲情之处不可自抑,一场幽梦惊醒, 只落得断肠复断肠。因此,作者在词的结尾写出了这样的句 子:“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是作者内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望的呐喊,也是低声沉痛的追问。总之,这是全诗最催人 泪下的的句子。读了前边种种悲苦的意象,我们的情绪会变 得阴郁低落,但总还是处于一个阅读者的位置,看着作者在 忧伤。及至读到最后两句,我们的心中不禁悚然一惊,然后 揪然一恸。逝去的是永难追回了,不管世事如何变迁,亲人 已经入土为安,即使以前熟视无睹的种种日常生活也不可能 重现,妻子的一颦一笑都已成为奢侈的回忆。故人亲手缝制 的衣衫尚针脚细密,转眼间却已是人去屋空,只剩一个半百 之人独对南窗风雨了。蕴藏着的落魄伤怀,凄凉辛酸,相较 于“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直白,更 多了一种失落的幽叹和怀恋之情。媲美纳兰的“谁念西风独 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 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更多了一层生活 气息。
XIANDAI YUWEN
Modern chinese
2007.03
读书与评论
铸,他的缠绵并非寻愁觅恨,有意为之,而是情郁于中,由 笔端自然倾泻。
《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实际上是一首鹧鸪天 (又名思越人),贺铸填词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其词的词牌名 都是从其词中抽取出来的,不作寻常的词牌名。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这是作者感怀 往事的触发点,曾经携手历经风风雨雨的柴米夫妻、曾经海 誓山盟不离不弃的恩爱伴侣,为何如此轻易就生死相隔、音 书不通了呢?遥想当年,两人共尝人生甘苦,即使再艰难的 日子也互相扶持,颠沛流离亦无怨无悔。如今,重过阊门, 物是人非。 “何事不同归?”问得十分无理,他妻子又何尝 愿意先他而去呢?文学就是这样,讲“情”而不讲理的,极 “无理”之辞,正是极“有情”之语。作者撕心裂肺的悲 痛,已经包含在这泪尽继之以血的一呼天抢地之中了。“梧 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比喻贴切,动人肺腑。 “清霜”营造了寒冷凄楚的氛围,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的梧 桐,早已失去活泼的生命力。失伴的鸳鸯也必是心如死灰, 如一潭绝望的死水。在这里,“梧桐”和“鸳鸯”都是作者 的化身,很形象地刻画出了作者的孤独和凄凉。
一、悠悠生死别经年——苏轼和《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 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 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以悼亡为题材作词,在苏轼是第一首,在词的发展史上 也是第一首。故而这首词在内容的开拓上有它的独特意义。 在这以前,文人填词,凡涉及女性的,大多为偎红倚翠之 辞。到了苏轼开始有所转变,不完全为应歌而作,转而表现 她们的情怀。比如他的《贺新郎》(乳燕飞华屋)词,写了 一个品性高洁的女子,表现她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行。《江 城子》又前进了一大步,不但扩展了词的题材,对词的品格 也有所提高。 王弗十六岁嫁于苏轼,夫妻感情一向笃厚。但是,她二 十七岁时不幸去世。经过了十年宦海浮沉的苏轼,在这首词 中表达了对亡妻深挚的怀念之情。 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了,生者对死者是一无 所知,而死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两茫茫”既写彼此的思 念,也写自己无边的惆怅和空虚的情怀。作为首句,为全文 奠定下了感伤的基调。“不思量”,未必时时想起,但亡妻 的形象却深深地络在脑中,难怪词人说“自难忘”。由此可 见夫妻感情之深挚。如果说这是写生死分别时间之久的话, 那么接下来的两句“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则是写生者 和死者在空间上的相距之遥了。当时苏轼在密州(山东诸 城),亡妻则葬在四川故乡,故曰“千里”,妻子孑然一身 埋于坟茔,所以说“孤”。遥远又孤单,满腔的凄苦无法向 人诉说。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情话,即使坟墓近在身 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 面,鬓如霜。”即使生死可以沟通,夫妻得以重见,又能如 何呢?大概妻子也不认得我了。在这妻子离开的十年里,苏 轼与变法派的政见不合,被当权派排挤出京,先是任杭州通 判,再移知密州。仕途的失意与生活的颠沛流离使他过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