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的整体性例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觉的整体性例子
【篇一:知觉的整体性例子】
与感觉不同,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个别特
性和属性,而是多个个别属性的有机综合,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
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
知觉
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个成分的特点。
如点子图,尽管这
些点子没有用线连起来,但仍能看到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如
果点子数量不同,其空间分布不同,我们知觉到的几何形状也不同。
另一方面,我们对事物个别属性的知觉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
如
观看缺口的圆环,没顶的三角时,心目中仍能将缺少的部分补足,
完成一个整体的形象。
在此过程中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常常能提供补
充信息。
在知觉活动中,人们常常会对整体的知觉先于个别成分的知觉,如
走进一间房子,面对一个陌生人等。
示例/知觉整体性
【篇二:知觉的整体性例子】
学生在知觉几何图形的过程中,可以将一些画得不完整的几何图形
进行补充,这主要是知觉的()。
a.整体性
b.理解性
c.恒常性
d.选择性
解析:把握题干的关键词:“不完整”、“补充”。
也就是说,针对缺
失的内容,我们可以结合已有的已知信息,把缺失的成分补充完整,强调我们对事物整体属性的认知。
所以题干表述意在说明知觉的整
体性。
可能有同学会问:把信息补充完整难道不需要借助已有经验吗?不
是知觉的理解性吗?确实,知觉的理解性能促进人们对事物的整体
认知。
但区别在于:知觉的理解性更强调的是人的差异(每个人对
事物的认知有所差别),知觉的整体性强调已提供的信息和未知信
息的联系(或者事物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不强调差别。
比如举两个例子:
下图,你可以知觉到一个三角形,即使三角形不是完整的。
是不是
强调共性呢?每个人都可以知觉到三角形。
(虽然,刚出生的小孩
子肯定不知道这是三角形啦)。
所以反映的是整体性。
再看下面的图,
告诉老师你们看到什么了?答案绝对不是一模一样的。
有的看到牛,有的看到狗.....强调的是人对于知觉到的事物的理解不同(根据每个
人能已有经验进行认知,当然,个体的经验本身存在差异。
)
答案:a
【篇三:知觉的整体性例子】
知觉的整体性范文一:知觉整体性与感觉不同,在知觉过程中,人
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个别特性和属性,而是多个个别属性的
有机综合,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
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
知觉
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个成分的特点。
如点子图,尽管这
些点子没有用线连起来,但仍能看到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如
果点子数量不同,其空间分布不同,我们知觉到的几何形状也不同。
另一方面,我们对事物个别属性的知觉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
如
观看缺口的圆环,没顶的三角时,心目中仍能将缺少的部分补足,
完成一个整体的形象。
在此过程中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常常能提供补
充信息。
又如,实验者先给被试者呈现一张图片,上面画着一个身穿运动服,正在奔跑的男子,使人一看就断定他是球场上正在锻炼的一位足球
运动员。
接着给被试者呈现第二张画片,在那个足球运动员的前方,有一位惊慌奔逃的姑娘。
这时被断定了一幅坏人追逐姑娘的画面。
最后实验者拿出第三张图片,在两个奔跑的行人后面,是一头刚从
动物园里逃跑出来的狮子。
这时,被试者才明白了画面的真正意思:运动员和年轻的姑娘为躲避狮子而拼命地奔跑。
可见离开了整体情境,离开了各部分的相互关系,部分就失去了它确定的意义。
在知觉活动中,人们常常会对整体的知觉先于个别成分的知觉,如
走进一间房子,面对一个陌生人等。
it is ture that you dont enjoy something until you mastered it and practice makes perfect.
不用知识就是零分,用的话,虽然不是满分,但是可以得到折扣分原文地址:知觉整体性与感觉不同,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
刺激物的个别特性和属性,而是多个个别属性的有机综合,反映事
物的整体和关系。
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
知觉
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个成分的特点。
如点子图,尽管这
些点子没有用线连起来,但仍能看到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如
果点子数量不同,其空间分布不同,我们知觉到的几何形状也不同。
另一方面,我们对事物个别属性的知觉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
如
观看缺口的圆环,没顶的三角时,心目中仍能将缺少的部分补足,
完成一个整体的形象。
在此过程中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常常能提供补
充信息。
又如,实验者先给被试者呈现一张图片,上面画着一个身穿运动服,正在奔跑的男子,使人一看就断定他是球场上正在锻炼的一位足球
运动员。
接着给被试者呈现第二张画片,在那个足球运动员的前方,有一位惊慌奔逃的姑娘。
这时被断定了一幅坏人追逐姑娘的画面。
最后实验者拿出第三张图片,在两个奔跑的行人后面,是一头刚从
动物园里逃跑出来的狮子。
这时,被试者才明白了画面的真正意思:运动员和年轻的姑娘为躲避狮子而拼命地奔跑。
可见离开了整体情境,离开了各部分的相互关系,部分就失去了它确定的意义。
在知觉活动中,人们常常会对整体的知觉先于个别成分的知觉,如
走进一间房子,面对一个陌生人等。
it is ture that you dont enjoy something until you mastered it and practice makes perfect.
不用知识就是零分,用的话,虽然不是满分,但是可以得到折扣分
范文二: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观的客观
事务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组织加工的过程。
知觉的整体性
与知觉对象的特性及其各个部分之间的结构成分有密切关系,格式
塔学派把它们归纳为以下法则:
接近法则(law of proximity):视野中空间位置相近容易合成一组。
如上图我们倾向于把图a知觉成正方形;图b知觉为四个横排;图c 知觉为四个纵排。
相似法则(law of similarity):在形状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以及在
亮度和色彩方面相同或相似的图形倾向于合成一组。
连续法则(law of continuity):视野中有延续倾向或连续的刺激往往被看成为整体。
如图a易被看作一条直线与一条波浪型的曲线;
而图b因为不连续,很难被看作是整体。
对称法则(law of balance):对称或平衡的整体,有利于组合。
如上图凡是对称的,不论是白色还是黑色,看起来都舒服顺眼。
闭合法则(law of closure):轮廓闭合的对象比轮廓不全的对象易被看成一个整体,但我们对自己十分熟悉的对象,即使轮廓缺少一部分,仍然倾向于将他知觉为一个整体。
如上图我们很自然地将它们看作圆形、方形和“hello”。
无法获得整体知觉经验的图形称为不可能图形(或不合理图形)(impossible figure)。
对于这类图形,如果只观察图形的局部,每一部分都是合理的。
但如将图形做为整体的知觉刺激看,就无法获得明确或合理的知觉经验。
一、目的
了解知觉整体性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
二、使用仪器
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
三、方法
1.选中左侧实验列表“普通心理学演示实验”中的“知觉的整体性”,右边呈现实验说明。
单击“进入实验”弹出演示内容目录窗口。
主试就可依次呈现相关的图片与背景知识。
2.通过图片演示知觉整体性的概念和相应的组织法则,以及若干不可能图形。
四、讨论
试分析不可能图形的原理并尝试设计一个不可能图形。
五、参考文献
1.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06~409
2.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72~175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3~136
4.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22~124范文三:与感觉不同,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个别特性和属性,而是多个个别属性的有机综合,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
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
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个成分的特点。
如点子图,尽管这
些点子没有用线连起来,但仍能看到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如
果点子数量不同,其空间分布不同,我们知觉到的几何形状也不同。
另一方面,我们对事物个别属性的知觉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
如
观看缺口的圆环,没顶的三角时,心目中仍能将缺少的部分补足,
完成一个整体的形象。
在此过程中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常常能提供补
充信息。
又如,实验者先给被试者呈现一张图片,上面画着一个身穿运动服,正在奔跑的男子,使人一看就断定他是球场上正在锻炼的一位足球
运动员。
接着给被试者呈现第二张画片,在那个足球运动员的前方,有一位惊慌奔逃的姑娘。
这时被断定了一幅坏人追逐姑娘的画面。
最后实验者拿出第三张图片,在两个奔跑的行人后面,是一头刚从
动物园里逃跑出来的狮子。
这时,被试者才明白了画面的真正意思:运动员和年轻的姑娘为躲避狮子而拼命地奔跑。
可见离开了整体情境,离开了各部分的相互关系,部分就失去了它确定的意义。
在知觉活动中,人们常常会对整体的知觉先于个别成分的知觉,如
走进一间房子,面对一个陌生人等。
范文四:老子的“道”与整体性知觉的关系
关键是如何理解老子关于有和无的看法,还有道指代什么?以下是
道德经的原文,以及我对这些原文的相关注解。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
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
曰远,远曰反。
有一种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已经形成了,在天地万物还没有出现的时候。
寂兮寥兮,始终是这种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再运行着,没有别
的东西,它反复的运行着。
我不知道这种东西叫什么名字,就勉强
称之为“道”,它的行为就称为“大”。
它反复运行着,不断的变大,
大到似乎看不见它的存在,看不见它的存在是非常非常遥远的地方,到了非常非常遥远的地方,它又重新开始运行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依上面一段话的注解来理解
这一句话,道生一,一也道;一生二,二也道,二生三,三也道;
三生万物,万物皆道为。
有一种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已经形成了,在
天地万物还没有出现的时候。
寂兮寥兮,始终是这种不知道是什么
的东西再运行着,没有别的东西,它反复的运行着。
我不知道这种
东西叫什么名字,就勉强称之为“道”,它的行为就称为“大”。
它反
复运行着,不断的变大,大到似乎看不见它的存在,看不见它的存
在是非常非常遥远的地方,到了非常非常遥远的地方,它又重新开
始运行了。
当道大到一定的时候,在道里面就生出一来,一的实质
也是道,一跟道一样反复运行着,不断的变大,大到一定的时候,
一里面又生出二来,二的实质还是道,就这样独立而不改,周行而
不殆,也就产生了万物。
老子,道也;道之所为,以无为也;为无为则无不为。
天下万物皆生于有,有生于无。
产生一切事物的母亲有本身也是由
无中产生的。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真正的德行是不以德来衡量一切的,这也就是德行;下德的人不想
失去自己的德行,所以才刻意让自己学习道德,表现自己非常有德
那样。
真正的德行是以原始之道而作为,这也是原始之道的作为;
失去自己德行的人呢也是认为自己是效仿原始之道而作为,但本身
并不是那一真实的原始之道的作为。
人们常常会把“有”当成是原始
之道,而非“无”。
就好像人们常常会把父母
当成是让人存在的原因,而并非“道”。
道为始因,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万物。
三在二里,二在一里,一
在道里。
但都是道。
三也就为我们所能看见,听见的存在物;二就
是所有存在物所存在的世界;一就是比存在物所存在的世界更加广
大的世界。
所谓整体性知觉就好像是道三归道二、道一、道的引导。
如果没有道二,就不可能会有道三;如果没有道一,更加不可能会
有道三;如果道是不存在的,那么也没有任何存在的可能。
对于道
来说,它是依赖于初始原因而存在的,它本身也就向往那一初始的
原因。
关于老子的“道”是如何产生世界的,这一方面可以看我发表的相关
文章。
在《宇宙的本源》里我写到的能量基质的问题,跟“道”是非
常像的。
对我来说,根本就是指代同样的东西。
范文五:作者:沈烈敏
心理科学 1996年01期
1 前言
汉字识别被现代认知心理学作为研究人们的知觉过程中信息加工的
一个重要内容。
汉字除了其音、义属性之外,字形结构的属性研究
已早被人们重视。
在有关字形结构属性对汉字识别影响的研究中,
有的强调字形知觉的整体性,有的强调字形知觉需经过特征分析。
而较多的研究则认为这两种加工方式随一定的条件变化。
如郑昭明
用reicher 范式证实了汉字识别中的“字优效应”,同时发现高频字不显示这种效应;陈烜之用课文阅读中的部件检测法证实了“字劣效应”的存在。
这些研究都说明了在速示或非速示条件下字形整体的优先性,也证实了这种优先性会随着人们对字的熟悉度的不同而变化。
喻柏林等人用“部件识别法”来研究汉字识别中的字形知觉整体性是
如何随知觉经验的发展而变化的,其结果揭示了:独体字命名不同
于成字部件命名的知觉任务效应;单部件命名中不同部位之间的部
位效应;双部件命名中顺读与逆读的分解方式效应和上下字不同于
左右字的结构方式效应。
这些效应的实质是部件识别主要受到了字
整体知觉的牵制。
显然,这种字形知觉的整体性越强,上述效应就
表现得越明显。
鉴于上述研究,我们设想:如果字形知觉的整体性
是随着人们的这种知觉经验的发展逐渐形成的,那么,不同经验水
平的被试对字形知觉的整体将会有明显差异。
2 实验1
表1 三组被试对部件字命名的平均反应时(ms)和错误率(%)
注:*p<0.05;**p<0.01;**p<0.001:下同。
2.1 实验方法
2.1.1
被试
大学生17名,初一预备学生17名,小学三年级学生20名。
2.1.2
材料
从《现代汉语频率词典》选出40个真字。
根据高、低两种频率与上
下或左右两种结构将其分成四组,每组10个字。
各组的平均字频(180万字次)和笔划数依次为:高频左右字,1793.7次,9.2划;
低频左右字,1.1次,9.5划;低频上下字,1.9次,10.3划。
这些
字都由两个成字部件或部件字组成,且大部分是不可再分的独体字;所有的部件都是高频字,即属于《按字音查汉字频度》中的Ⅰ、Ⅱ
级字。
按部件字在每组字中的所在部位,将上述部件字分成8组,其中每
组10个部件字。
如云、王、令等,作为本实验的刺激材料。
另选择
8 个无关的独体字作为本实验的练习材料。
2.1.3
仪器
三视野速示仪,三视野速示仪控制器,反应时仪,数字毫秒计时器,话筒。
2.1.4
程序
2.2
结果与讨论
由表1可见,各年级组被试对各组部件字的平均反应时未见显著差异。
表明各组部件字的识别难度是均等的。
然而,大学生组错误率
明显低于初一预备班组,推测大学生组的反应时并不比初一预备班
组慢,而初一预备班在命名时较冲动,常未看清便发音,这两组的
总体平均反应时可能不存在差异。
他们对高频少笔划独体字的识别
是熟练的,而小学生组的总平均反应时明显慢于大学生组和初一预
备班组(t[,14]=19.17,p<0.001;t[,14]=17.94,p<0.001),说明小学三年学生的汉字识别技能明显不如这两组被试。
3
实验2
3.1
实验方法
3.1.1
被试
三年级小学生40名,初一预备班32名,大学生120名。
他们均未
参加实验1。
3.1.2
材料
采用三种结构不同的字,它们是真字,假字(不违反一般构字规则,但无此字,故字形整体性较真字次之,如高频左右字“动”和“料”两
个真字重新搭配即成“”与“”两个假字,非字不仅无此字,且违反一
般构字规则,故字形整体性最差,如对调假字中每个部件字的位置,且其部件字从不在此位置出现,如“”和“力米”,为两个非字。
三种
字各40个。
3.1.3 仪器
同实验一。
3.1.4 程序
实验地点,仪器,过程同实验一。
大学生组分为6组,每组20人,
初一预备班与小学三年级组各分成两组,前组每组16人,后组每组20人。
除了大学生组增加了“字频效应”,三年级组与初一预备班组
未接受非字组的部件命名外,其余均一致。
每项实验都要求被试只
念整字中的单部件。
3.2
结果与讨论
由表2看到:(1)不论在哪种呈现条件下,随着被试阅读技能的提高,部件命名平均反应时逐渐减小。
除了部件字条件下大学生和初
一预备班之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余的平均数之间均达到显著性水平,表明阅读经验影响对整字中部件识别的速度。
(2)对每个发展水平
的被试组来说,从部件字命名→假字中部件字命名→真字中部件字
命名,平均反应时都逐渐增大。
但初一预备班和小学生在真、假字
部件命名的结果上未表现出显著差异,而其余情况下的结果却有明
显差异。
这个结果表明:阅读技能越高,相对假字而言真字整体字
形知觉对部件识别的影响则越来越大;阅读技能越低,则反之。
由
表3 看出字频差异并没有对部件识别产生影响。
表2不同字度条件下被试部件命名的平均反应时(ms)
真字假字非字部件字
三年级组 1022.36 955.32/ 722.65
初一预备班
905.40
865.19/ 514.03
大学生
788.34
700.41l 671.70 540.43
表3大学生组在两种字频条件下部件命名的平均反应时(ms)
高频低频d(差值) t
单部件命名 798.69 777.98 20.71
0.77
4 一般讨论
4.1 字度对部件识别的影响
本实验采用三种不同的字度,分别代表人们对汉字的不同程度的知
觉经验。
在本研究中不同阅读技能的被试在对三种字度下的单部件
命名时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即真字→假字→非字,且都快于部件字
命名。
表现出“字劣效应”其中真字与假字,真字与非字的差异都达
到显著水平,大学生组(t[,3]=3.49,p<0.05;t[,3]=6.08,p<
0.01);而且在不同年级组都呈现同样的趋势,它表明:人们对字的知觉经验的增长,字形整体对分离部件的牵制会逐渐增加。
用联结
主义解释此现象,可以认为:同一层次各节点间的联结是彼此抑制的。
在音码模板上,真字的读音码激活需竞争:即整字读音与部件
字读音的竞争,而假字与非字在音码模板上没有竞争点,在形码模
板上,真字激活部件时的特征分析需时最长,假字因尚存构字规则,则需时次之,非字因无构字规则,则需时最短。
三组不同阅读水平
的被试都反应了这一整体趋势。
4.2
字频对人的对汉字结构知觉整体性的影响
在另一项实验中发现高频字命名时短,低频字命名时长。
而在本实
验中用单部件命名的方法未见显著差。
这可能是命名方法不同所致,但仍能说明知觉的整体性。
即当被试从带字中分离部件时的反应,
其难度的显著性大于人们使用字多寡所造成的难度区别。
按照联结
主义观点,人们对高、低频字的整字反应与从整字中分离部件字反应,在形码模板特征分析的时间上,前者较后者长。
也即各自虽然
都需先特征分析,激活部件字,然后激活相应的整字读音码,但激
活部件字的读音码要较整字读音码花时少。
这样高频字与低频字中
的部件命名便无显著差异了。
(1995—08—03修回)
作者介绍:沈烈敏上海教育学院
范文六:知觉的基本特性究竟是恒常性还是整体性
知觉的基本特性是教育理论考试中,心理学部分的核心重点考点。
在很多考试的客观题中都会出现一道考查知觉基本特性的单项选择题。
题目往往以应用理解性的例子的形式对考试进行知识点的考试,即题干给出一个例子,要求考生辨别是反映了何种知觉基本特性。
这样的考题一方面难度较大,对学员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
另一方面,也会出现较多考题难以在两个特性间进行选择。
成为了很多考
生甚至是部分老师都觉得头疼的考点。
知觉的基本特性主要包括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在这
四个基本特性中经常会出现考题中的某一个实例看上去和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特性都很接近,让考生觉得难以下手的情况。
这是因为在
知觉的过程中,知觉的所以的基本特性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
而往往考试的时候我们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来作为我们的正确答案,也就是说往往答案是和题目最为吻合的一个选项而不是唯一看上去
合理的选项。
所有在进行选题时必须选择最为贴切和与题干中要点
最为契合的选项。
今天我们主要想要给大家辨析和阐述的就是关于知觉的恒常性的问题。
知觉恒常性是指当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
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恒常性包括: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例如:一面红旗,不管在白天或晚上,在路灯下或阳光下,在红光
照射下或黄光照射下,人都会把它知觉为红色。
从物理特性和生理
角度看,当色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由于色光混合原理的作用,其
色调会发生变化,但人对物体颜色的知觉并不受照射到物体表面色
光的影响,仍把物体知觉为其固有的颜色。
因而很多同学会任务知觉的恒常性就是知觉的不变性,所有在解题
的过程中将带有“不变”、“仍然”、“始终”这样词汇的题目都当做知
觉的恒常性进行选择。
这样的做法确实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说恒
常性的考题一定会带有“不变”、“仍然”、“始终”等词汇,但并不能
说有这些词汇的题目就是恒常性。
恒常性的本质是物理条件在变而
知觉的结果始终不变。
而忽略条件仅仅说知觉的结果不变是不能武
断的选择,如果是事物整体中有一部分没有发生变化而最终推断出
事物整体的知觉的不变性那就不能选择恒常性而是整体性。
例如:一个人换了衣服和发型,我们仍然能够认出他。
在这个例子
中人的外部条件在变化,但是其中的核心部分-脸始终是没有变的,
我们通过人脸推断出整个人没有变,仍然能偶认出他来,符合知觉
的整体性关于从部分推断整体的基本要点,因而应该选择整体性。
再例如: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国歌,我们仍然能偶辨别出是国歌。
很
多同学也是一看到仍然就选择的恒常性。
实际上,国歌换乐器演奏
的过程中,变化的音色、音高、响度、节奏等外部条件,但核心要
素旋律是没有发生变化的,我们通过旋律这一局部来推断国歌的整
体也符合整体性的解题要点,故选择整体性比恒常性就跟我贴切。
以上是两个关于恒常性和整体性的辨别的例子。
那么我们在题目中
如何精准的辨别恒常性和整体性呢?当题目中带有“不变”、“仍然”、“始终”等词汇时大家就要小心了,这些词汇其实代表的一个含义,
即知觉结果不变。
那么知觉结果不变就可以做两种选择:一是恒常性;二是整体性。
那么如何进行选择呢?
恒常性一般为:“远处的牛比近处的老鼠小,但我仍然知道牛更大”、“远处飞机的声响比近处人的说话声音小,仍然知道飞机声音大”、“一面红旗在不同光线下看上去还是红色的”这类题目。
这些题目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