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强:建设微中心带动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对接上海大都市圈推进宁波制造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对接上海大都市圈推进宁波制造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作者:汪东芳苏慧琨来源:《宁波通讯·综合版》2020年第07期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进入实质性全面深化阶段。
今年1月,《浙江省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提出,要主动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加强宁波都市圈与上海大都市圈协调联动。
宁波作为宁波都市圈中心城市和上海大都市圈主要城市,发挥自身制造业优势,提升与上海的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是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争取主动、抢抓机遇的关键举措。
宁波与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基本情况对比分析今年1月,上海出台《上海市贯彻〈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以“1+8”范围推进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宁波、嘉兴、舟山及湖州等九大城市。
《实施方案》指出,围绕长三角城市共同打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世界级制造业集群,推动船舶、汽车、化工、钢铁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促进区域空间协同和一体化发展。
目前,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制造业基础较好,在集成电路、汽车、纺织服装、高端装备、新能源等产业中各具优势。
一体化效应既可能带来资源的流入,也可能加剧资源的流失,将进一步强化产业发展合作与竞争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区域发展格局。
圈内城市基本情况对比。
宁波主要发展指标在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处于中上游水平。
2019年,宁波GDP达11985.1亿元,人均GDP为14.0万元,在上海大都市圈中分别位列第三位、第五位,较上海、苏州、无锡等地有一定差距;常住人口规模为854.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3.6%,在圈内城市中均位列第三位,反映出较强的城镇化发展能力;在交通通达性上,宁波与圈内其他城市基本形成了高效的高速铁路连接,且即将进入上海“1小时交通圈”,但与苏州、无锡、嘉兴等地相比,来往上海高铁趟次较少,与上海的交通紧密度仍需加强。
圈内城市产业结构对比。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上海大都市圈是一个由上海市和周边城市组成的城市群,是中国重要的城市群之一。
上海大都市圈内集中了许多的国际金融、航运、贸易、汽车等产业和总部经济、创新型企业等高端产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任务。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是建设在以上海为中心,以周边城市为辐射的城市圈。
强调上海大都市圈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是“一体两翼”的城市空间结构,既要保障上海的中心地位,又要充分发挥周边城市的支撑和辐射作用。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目标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群,整体提高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
1.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统筹规划和协调城市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高效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提升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和物流配送效率,加快交通枢纽建设,推进数字化建设等,以提高上海大都市圈整体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2. 加强产业协同和创新协同: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产业协同和创新协同,发挥上海的产业引领和周边城市的产业配套作用,推动跨城市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协同发展。
在创新方面,要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搭建合理有效的创新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通道,促进共同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成果形成。
3. 完善环境保护体系: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体系,提高环境保护水平。
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环境问题的监测和评估,打造一整套全方位、全过程的环境治理体系,强化污染防治措施,促进城市之间的环境协调共治。
4. 推动城市文化交流: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需要进一步推动城市文化交流,加强文化建设。
要加强各城市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建立文化创意产业联盟,推动文化资源的共享和对接,促进新型城市文化发展。
总之,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新发展机遇,以实现城市协同互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生活质量。
都市圈发展逻辑

都市圈发展逻辑
都市圈发展的逻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地理位置:都市圈通常是由一个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组成,这些地区相互靠近,交通便利。
地理位置的优势使得都市圈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口、资金和资源。
2. 人口聚集:都市圈通常拥有大量的人口,这些人口密集的区域可以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和市场需求。
人口聚集也会带来更多的企业和机构的设立,从而形成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3. 经济基础:都市圈通常拥有较为发达的经济基础,包括工业、商业、金融等行业。
这些行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4. 基础设施建设:都市圈通常会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通信、水电等方面的建设。
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提高都市圈的整体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5. 产业协同效应:都市圈内的企业和机构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形成了产业链和价值链。
这种协同效应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都市圈发展的逻辑是通过地理位置优势、人口聚集、经济基础、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协同效应等方面的综合作用,实现经济增长和社
会发展的目标。
扛起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江苏使命加快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扛起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江苏使命加快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作者:信长星来源:《当代世界》2024年第04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提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堅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并就“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重要部署。
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
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我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作为经济大省、开放大省,江苏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深切关怀、殷切期望。
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亲临江苏考察,两次参加全国人代会江苏代表团审议,对江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勉励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强调“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苏考察,指出“江苏有能力也有责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赋予江苏“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的重大任务。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强调“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深切认识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其中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充分认识其对江苏发展、对全国大局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深邃考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其中重要内容作出部署,强调“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150商业经济研究 2019年12期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2018年国家正式公布《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简称“上海2035”),明确了上海的远景目标、发展模式、空间格局和任务举措。
上海大都市圈的重磅登场,标志着长三角区域协同进入新阶段。
上海大都市圈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力量加强规划引领,以高水平规划引领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上海2035”为上海未来近20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上海市连同江苏、浙江两省酝酿出台的《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将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把握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机遇,并从区域层面构建开放协调的空间格局。
《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发挥了空间协同规划的引领作用,对区域内各城市总体规划起到了一定的指引作用,从而加强了上海大都市圈内各城市功能、交通、环境、设施方面的衔接,最终促进了区域空间协同和一体化发展。
强化战略协同,构筑上海大都市圈发展新优势。
上海大都市圈的建设适应了新一轮扩大开放的机遇,有利于复制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成果,有利于加快推进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建设,更能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带动作用,从而加快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
聚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助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
“上海2035”以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为目标,推动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其优化了产业布局,推动了产业链深度融合,并通过共同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助力长三角地区打造成为全球经济发展高地。
程善兰(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9)基金项目: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研究——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实证分析”(课题编号:18YJC880150);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需求对接的导向与路径研究”(课题编号:ZYB323);苏州市社科基金“苏州与上海大都市圈协调发展的竞合关系研究”(课题编号:Y2019LX090)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推进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共同打造长三角更优营商环境。
围绕高质量发展砥砺奋进

“围绕高质量发展砥砺奋进”: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塑造新动能新优势——22年两会解读江苏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拥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产业基础坚实、科教资源丰富、营商环境优良、市场规模巨大等优势,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有义务在新征程上勇挑大梁、走在前列。
在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
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表示,“高质量发展”是贯穿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主线。
今天的江苏,正在逐步展现“强富美高”现代化建设新图景,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砥砺奋进,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锻造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
加快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在路上。
“作为相对传统的机械制造企业,近年来公司一直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省政协委员、江苏泰隆集团总经理殷爱国深耕减速器制造多年,他说,企业几年前陷入发展瓶颈,后来被数字化转型盘活了。
从“要我转”到“我要转”,企业逐步实现数字化的研发设计和精益化生产,去年10月,集团投资的泰隆传动科技产业园竣工投产,使生产方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形成年产传动机械15万台(套)的生产能力。
积极投身数字化转型浪潮,企业走上一条中高端发展之路,“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全面融合。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筑牢实体经济之基,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省政协委员、中江国际集团董事长宋勤波表示,“今年集团要稳中提质,创新发展国际工程承包海外相关资源的合作开发,努力形成国内国际‘双轮驱动’协同发展的新格局;积极推动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建设,并大力开展‘数字化’改造与创新,进行建筑信息模型领域的技术研究和推广。
”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行动计划的表述,让省政协委员、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授王维婷思考许久。
“人工智能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上海大都市圈地处中国东部沿海,是中国国家战略规划中重要的经济区域,也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上海大都市圈由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和江苏省的苏南地区组成,拥有丰富的经济资源和人文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城市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如何推动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进行探讨。
上海大都市圈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因此其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应当是立足国际化,走向世界。
具体而言,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定位。
首先是以全球视野来布局。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不仅仅是在中国范围内进行城市联动,更应当充分考虑全球因素,以全球市场为依托,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城市群。
在此基础上,进行产业协同发展,推动资源配置和要素流动,实现生产力的最大化。
其次是以产业链协同为主线。
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分工协同关系,因此在城市协同发展中,应当以产业链协同为主线,通过不同城市间产业优势的互补和协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上海作为金融贸易中心,可以与南京、苏州等城市形成金融业、贸易业的产业链协同,从而实现产业链的互补和联动发展。
再次是以人才流动为纽带。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需要以人才流动为纽带,吸引、培养和留住各类高层次人才,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各城市之间要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形成人才共享、人才互补的良好局面,为城市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最后是以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为基础。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需要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为基础,通过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共同推动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打造城市的宜居环境和宜业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路径是多元、多层次、多领域的,需要全面推进。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路径探讨。
首先是加强规划协同。
关于新发展阶段都市圈理论与规划的思考

关于新发展阶段都市圈理论与规划的思考作者:肖金成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年第04期【摘要】都市圈是城市圈的特殊形态。
都市圈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从其形成之日起,单个城市的竞争力就转变为都市圈整体的竞争力。
研究都市圈、规划都市圈、建设都市圈,应把握城市发展的极化效应和回波效应。
围绕提升都市圈发展质量和现代化水平,探索编制都市圈发展规划,可以强化都市圈规划与城市群规划、城市规划的有机衔接,确保协调配合、同向发力。
【关键词】都市圈城市群都市圈规划【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DOI】10.16619/ki.rmltxsqy.2021.04.00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
笔者拟就都市圈理论、都市圈与城市群的关系、都市圈规划展开论述。
都市圈理论从理论上说,以都市为核心,其辐射影响的范围谓之都市圈,是城市圈的特殊形态。
城市越大,辐射影响的范围越大。
辐射半径以城市规模、空间距离、联系强度综合计算确定。
关于城市规模,一般认为城市常住人口规模在300万人(一型大城市)以上谓之都市,城市常住人口超过500万人可谓之大都市。
城市常住人口一定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口,不包括农村人口,甚至也不包括20公里之外城市和城镇的人口,不能把行政区的人口甚至市辖区的人口都算作城市人口。
所谓常住人口是在该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人口,虽然户籍不在这个城市,但长期在此工作与生活,就应该统计为常住人口,而虽然户籍在该市,但不在该市工作和生活,则不应统计为常住人口。
关于空间距离,一般以货车而非轿车和高铁,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一小时至一个半小时的距离作为辐射半径。
2021年《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发布人: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康各位记者朋友:上午好!首先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南京都市圈建设的关心支持。
作为全国都市圈先行者,南京都市圈在各相关城市共商共建中已经走过了20年发展历程。
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3月22日江苏和安徽两省政府正式印发,成为国家层面批复同意的第一个都市圈发展规划,标志着南京都市圈建设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
关于这个《规划》,我着重从三个方面向大家作介绍。
一、《规划》出台背景当今世界,都市圈通过在更大城市地域范围内高效配置资源,日益成为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
2019年国家专门出台《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对我国都市圈建设进行系统部署。
南京都市圈地处长江下游,横跨江苏、安徽两省,是连通东部中部两大板块、衔接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的枢纽区域,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乃至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16年出台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南京都市圈同城化发展,2019年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加快南京都市圈建设,2020年又把支持南京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年度任务。
按照这些要求,南京市牵头,镇江、扬州、淮安、常州、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8市共同开展大量的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江苏省、安徽省发展改革委进行了衔接和修改,最后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
3月22日江苏省、安徽省政府联合将规划正式印发。
这个规划的出台,前后历时近2年,期间在重要节点都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悉心指导,是一个上下联动、两省协作的高质量成果,对于更高层级更大力度推进南京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具有重大意义。
二、《规划》主要内容和考虑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着眼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深刻把握都市圈建设规律,结合实际对南京都市圈发展进行系统务实谋划。
合肥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路径与策略分析

合肥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路径与策略分析摘要:文主要介绍了合肥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各个方面。
文章详细阐述了产业协同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生态环保协同和社会治理协同等核心策略,强调了这些策略在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文章还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优化举措,包括交通网络优化布局、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智慧交通建设以及交通安全保障等方面,这些措施旨在提升区域交通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文章强调了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推进的重要性,通过教育资源、医疗卫生服务、文化体育设施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共建共享,提升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居民福祉。
在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地方面,文章探讨了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重点项目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式创新实践、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构建以及生态文明理念普及推广活动开展等多个层面,旨在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最后,文章展望了合肥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未来趋势和挑战,并提出了持续改进的方向和目标设定,同时强调了加强区域合作和拓展国际交流的重要性,以共同推进区域繁荣进步。
目录第一章合肥都市圈一体化背景与意义 (1)一、合肥都市圈概述及发展历程 (1)二、一体化发展政策背景与支持 (2)三、高质量发展目标与愿景 (3)四、研究意义与价值阐述 (4)第二章合肥都市圈现状分析与评估 (4)一、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剖析 (4)二、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情况 (5)三、创新能力与科技资源分布 (6)四、存在问题及挑战识别 (7)第三章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8)一、产业协同发展与优化升级策略 (8)二、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创新与实践 (9)三、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10)四、改革开放深化与营商环境优化 (11)第四章策略分析:创新驱动能力提升 (12)一、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发挥机制构建 (12)二、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体系完善 (13)三、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模式探索 (14)四、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与优化 (15)第五章策略分析: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实施 (16)一、中心城市功能完善和辐射带动能力提升 (16)二、周边地区协同发展策略部署 (17)三、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优化举措 (17)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推进 (18)第六章策略分析:绿色低碳发展 (19)一、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重点项目推进 (19)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式创新实践 (20)三、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构建 (21)四、生态文明理念普及推广活动开展 (22)第七章总结与展望 (23)一、合肥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成果回顾 (23)二、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挑战应对策略制定 (24)三、持续改进方向和目标设定 (25)四、广泛合作交流,共同推进区域繁荣进步 (26)第一章合肥都市圈一体化背景与意义一、合肥都市圈概述及发展历程合肥都市圈,位于长江中下游沿江长三角西翼,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长三角地区与中西部地区联系的关键枢纽。
现代化都市圈指导意见

现代化都市圈指导意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现代化都市圈的建设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为了确保都市圈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指导意见。
1. 促进经济发展:都市圈的建设应注重经济发展,鼓励创新创业,吸引优秀企业和人才。
通过建设现代化产业园区、提供优质的商务服务和金融支持,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企业入驻,推动都市圈的经济繁荣。
2. 完善基础设施:现代化都市圈需要健全的基础设施来支持其发展。
包括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以及供水、供电、燃气等城市公用设施的配套完善。
这些设施的建设将提高都市圈的交通便利性和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3. 保护环境:现代化都市圈的建设应注重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
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提高空气质量、水质和噪音控制水平。
同时,推广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4. 改善居住条件:都市圈应提供高质量的住房和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建设多样化的住房供应,包括经济适用房、公租房等,以满足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居民。
同时,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5. 增加文化娱乐设施:现代化都市圈的建设应注重文化和娱乐设施的建设,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和休闲娱乐场所。
建设博物馆、图书馆、剧院、体育馆等文化设施,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6. 强化城市管理:现代化都市圈的建设需要强化城市管理,提高城市治理能力。
建立健全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制度,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
7. 加强社会安全:现代化都市圈的建设应注重社会安全,保障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加强公共安全管理和法律法规的执行,打击犯罪和维护社会秩序。
8.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建设需要注重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周边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发展。
加强区域合作,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以上是关于现代化都市圈的一些建议和指导意见。
通过合理的经济发展、完善的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改善居住条件、丰富文化娱乐设施、强化城市管理、加强社会安全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实现现代化都市圈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造美好的城市生活。
中央城镇化计划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 12 月 12 日至 13 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六项主要任务,其中提到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镇化总体布局做了安排,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一张蓝图干到底。
会议提出,要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镇化总体布局做了安排,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一张蓝图干到底。
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成为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科学设置开辟强度,尽快把每一个城市特殊是特大城市开辟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
第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
要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
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开放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
(最关键:户籍制度和就业问题,城市容纳力)第二,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要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
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
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
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殊是居住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划定生态红线。
按照守住底线、试点先行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第三,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
要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
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
推进政策性机构改革。
鼓励社会资本参预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
构建上海大都市圈区域合作机制思路及重大举措

构建上海大都市圈区域合作机制思路及重大举措上海大都市圈是我国发展最快的经济区域之一,由上海市及其周边的苏、浙两省共同构成。
建立上海大都市圈区域合作机制对于促进经济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提升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构建上海大都市圈区域合作机制的思路及重大举措。
一、思路1.建立多层次的区域合作机制:在保持现有上海大都市圈合作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区域间的沟通和协调,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机制,提升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2.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推进各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加强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提升上海大都市圈的整体竞争力。
3.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建立产业联盟,加强上海大都市圈内各地区的产业对接,推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深度融合,发挥上海的引领带动作用,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4.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建立上海大都市圈科技创新联盟,加强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共享和转化,提升全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重大举措1.建设跨区域快速交通网络:加快推进已规划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等交通项目的建设,缩短地区之间的距离,提高整体交通运输效率。
2.打造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建立上海大都市圈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降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门槛,推动企业间的公平竞争,增强整个大都市圈的市场活力。
3.加强环境保护合作:建立共同的环境监测体系,联合制定环境保护标准和规划,加强大都市圈内的环境监管,保护共同的生态环境。
4.深化教育、文化合作:建立上海大都市圈教育、文化交流平台,加强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人员的流动和互动,提升大都市圈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养。
5.推动金融合作:建立上海大都市圈的金融合作机制,推动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加强跨区域的金融监管,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支持大都市圈的经济发展。
6.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建立上海大都市圈食品安全监管合作机制,加强食品安全检测、监管和协调工作,保障食品安全,增强消费者的信心。
2023年推进都市圈一体化建设工作要点

2023年推进都市圈一体化建设工作要点2023年推进都市圈一体化建设工作要点:1. 提高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都市圈一体化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资源向都市圈集聚,推动都市圈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都市圈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设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网,提高都市圈内各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能力,加快人员和物资流动,增强都市圈的整体竞争力。
3. 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推动都市圈内各城市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经济协同发展。
加强产业分工,鼓励不同城市依托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形成更加紧密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4. 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制定统一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规范,确保都市圈建设的有序进行。
鼓励城市间合作,共同解决跨市用地和规划协调问题,推动都市圈内城市的协作发展。
5. 加快人才流动和交流:建立人才流动和交流机制,促进都市圈内的人才流动,加强各城市之间的人才培养和交流合作。
建立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进入都市圈,提升整个都市圈的综合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6. 加大环保力度:推动都市圈内各城市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建立统一的环境监测和治理体系,强化都市圈内环境治理的协同作用。
7. 深化政府合作机制:加强都市圈内各级政府之间的合作和沟通,建立健全的政府协调机制。
定期召开都市圈各城市政府负责人会议,研究解决共性问题,促进政策的协同推进。
通过以上要点的推进,2023年可以进一步加快都市圈一体化建设的步伐,实现城市间的协同发展,提升整个都市圈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都市圈一体化建设正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模式。
2023年,推进都市圈一体化建设工作,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以实现更加充分、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首先,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需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资源向都市圈集聚。
2024年城镇化的新进展

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了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优化了城乡产业结构,提高了城乡经济的整体 效益。
城市基础设施升级
02
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改善
地铁建设:地铁线路覆盖更广, 站点更密集
道路交通优化:拓宽拥堵路段, 建设高架桥和隧道
政府应加大对城乡一体 化发展的支持力度,完 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 服务体系,推动区域经 济持续健康发展。
新型城镇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新型城镇化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新型城镇化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生活品质 新型城镇化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培育乡村经济新动能 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
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 度
放宽户口迁移政策,促进人 口流动
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 性质区分
完善居住证制度,提高公共 服务水平
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扩大
农业转移人口市 民化:享受与城 市居民同等的基 本公共服务
政策支持:政府 出台相关政策, 保障农业转移人 口的基本公共服 务
城市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加强
添加标题
城市环境治理:2024年城镇化的新进展中,城市环境治理成为重要一环,包括空气 质量改善、水体治理和噪音控制等方面。
添加标题
生态保护加强: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城市绿化、公园建设、 生态修复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加强,提升了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续性。
添加标题
01
2024年城镇化率达到新高度
2024年全国城镇 化率达到65%左 右
新型城镇化质量 稳步提高
户籍制度改革取 得重要进展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上海大都市圈作为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其城市协同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实现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在多方面探讨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上海大都市圈由上海市、江苏省苏州市、南通市、常州市、无锡市、嘉兴市、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等城市组成,是中国东部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城市群。
作为中国经济的龙头之一,上海大都市圈的城市协同发展,必然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是要充分发挥上海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在协同发展中发挥其辐射和示范效应。
其他城市要做好分工协作,形成优势互补,形成整体合力,共同推动上海大都市圈的建设和发展。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是要注重城市间的互联互通,构建交通、通信、金融、人才等多领域的合作机制,构建一个高效便捷的整体运行机制,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提高整个城市圈的综合竞争力。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是要落实共同发展的理念,促进城市的相互依存和共生共荣,形成共同繁荣的局面,实现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1. 加强规划的统筹协调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第一步是要加强规划的统筹协调,实现城市间的空间布局合理和产业布局优化。
要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长期战略规划和中长期规划,实现城市发展的整体协调。
要加强城市规划的对接和协调,形成有序的城市群发展格局。
2. 构建交通互联互通网络交通是城市协同发展的基础保障,上海大都市圈要构建一个完善的交通互联互通网络。
要加大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的建设力度,推动跨城市的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的互通,实现城市之间的快速联系和便捷交流。
3. 加强产业合作与互补发展在产业发展方面,上海大都市圈要加强产业合作与互补发展,在不同城市间形成分工协作,形成产业链和价值链。
要加强产业的合作和共享,实现资源优势的互补,形成更大的整体经济效益。
聚焦“城市公共交通场站建设与发展座谈会”

划 ,加 大对 公 交 场 站基 础 设 施 和 快 法 为 杭 州 市 发 展 城 市 公 交 提 供 了 “ 一 五 ” 以 来 , 天 津 公 交 十 确 立 和 实 施 了 打造 中 心 城 区高 端 服 务 网 、 积 极 发 展 滨海 新 区 公 交 骨 干
“
一
( )围 绕城 市 近 期发 展 重点 , 1
推 进 力 度 。 针 对 批 未 建 公 交 场
站 ,着 力 推 进 建 设 ,尽 快 实 现 规 划 目标 ,加 强 工 作 推 进 力 度 ,充 分 依 托 市 优 先 发 展 城 市 公 共 交 通 领 导
式 、 换 乘 枢 纽 配 置 ,以及 与 对 外 交 完 善 公 交 场 站 规 划 布 局 。按 照 我 市 通 的衔 接 ,系 统 保 障 了 公 交 场 站 的 科 学 建 设 。 四是 坚 持 建 设 “ 以人 为
利 用 ,创 造 的 收 益 全 部 反 馈 公 交 ,
州市 快 速 公 交 线 网规 划 修 编 、
杭 4I 公 交 专用 道 专 项 规 划 》 、 '市 1 、
站 ,提 高 土 地 利 用 效 率 。推 进 建 设
一
《 州 市 公 共 自行 车 交 通 系 统 发 展 杭 专 项 规 划 , 重 点 对 快 速 公 交 发 展 、 公 交 专 用 道 建 设 、公 共 自行 车 发 展 战 略 及 目标 的确 立 、 自行 车 专 项 发 展 、 市 区 首 末 站 建 设 、公 交 线
设 周 期 长 ,投 入 使 用 率 低 ,受 “ 征
的 影 响 ,研 究 公 交 站 运 分 离 和 “ 公
两会热谈——新型城镇化建设

两会热谈——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创新活动的主要策源地,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城镇化发展规律,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站在新起点,回顾2019—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新型城镇化工作的部署,基本情况如下:从表述上看,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新型城镇化的工作部署篇幅不多、位置靠前。
从内容上看,2019—2020年,“宜居”一词连续两年出现在新型城镇化工作部署中;2021年,新型城镇化未单列条目而是和乡村振兴一同部署,强调城乡融合发展;2022年,提出有序推进城市更新,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这也是城市更新第二次关联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2023年,新型城镇化工作部署主要围绕提高国内大循环覆盖面展开。
总结五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新型城镇化工作部署,突出了可持续、高质量、精细化三个导向。
1、强调可持续发展在转移人口和空间布局上,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立足人口承载力,五年来政府工作报告围绕着推动已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连续作出工作部署,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也能实现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立足资源承载力,部署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格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特别是超大特大城市和县城的“一大一小”发展。
2、强调高质量建设在推进新型城市建设上,以高质量建设,更好地服务人民高品质生活需求。
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加快部署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水电路气等配套设施更新,强调完善便民、无障碍设施,以及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
2022年,围绕推进城市更新和提升城市韧性作出工作部署,新型城镇化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
3、强调精细化水平在健全城市治理体系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与路径1. 引言1.1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在于,该区域集聚了大量人口和资源,具有丰富的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
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发展,能够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城市间的协同发展还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整个大都市圈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加强城市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才能更好地应对城市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不仅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规划和管理的重要课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2. 正文2.1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现状分析上海大都市圈是中国大陆东部唯一的国家中心城市,也是全国经济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
围绕上海这一中心城市,形成了苏浙民商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等多个城市群。
这些城市群之间互相辐射、互为补充、共同发展,构成上海大都市圈。
目前,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城市发展不平衡。
尽管上海是全国经济中心,但其他城市的发展水平存在差距,不能与上海相提并论。
这导致资源分配不均衡,发展不协调。
产业结构不合理。
城市间产业结构不能有效互补,大都市圈内部存在竞争而非合作的现象。
这不利于整个大都市圈的共同发展。
城市交通瓶颈明显。
大都市圈内部交通资源分散,往往交通拥堵。
这限制了各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环境资源争夺激烈。
传统的资源开发方式导致环境恶化,城市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要实现城市协同发展,需加强城市间的合作与联动,推动产业互补发展,共同打造繁荣稳定的大都市圈经济。
2.2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定位是指明每个城市在大都市圈中的定位和发展重点,以实现整体协同发展的目标。
在确定定位时,需要考虑城市的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地理位置等因素,并充分发挥各城市的优势,形成互补和合作关系。
放大常州资源优势 打造长三角生态中轴

放大常州资源优势打造长三角生态中轴
顾晓彬
【期刊名称】《群众》
【年(卷),期】2022()16
【摘要】去年9月,常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聚焦“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系统推进“532”发展战略,把“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常州”作为未来五年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
今年4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打造长三角生态中轴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常州的实施意见》,大力探索符合常州特点的绿色发展新路子,努力形成引领“强富美高”现代化建设的常州模式,积极打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高地。
【总页数】2页(P36-37)
【作者】顾晓彬
【作者单位】常州市生态环境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放大资源优势打造现代农业——新沂大力推进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
2.常州市打造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的若干思考
3.放大资源优势打造生态品牌推动冷水鱼养殖跨跃式发展
4.主动全面有效对接上海常州打造中轴枢纽城市的政策建议
5.高标准打造长三角中轴枢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 小康 INSIGHT CHINA 本期策划政要谈高质量发展THE CURRENT PLANNING
政要
顾强:建设“微中心”带动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城市群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引领了中国城镇化的加速推进。
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4.26%,超过世界平均水平53.46%,2018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9.58%,距离中高等收入国家的65.5%的平均城镇化水平,追赶超越指日可待。
城市群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逐渐引领了中国城镇化的加速推进。
据反映城镇化过程的“诺瑟姆曲线”推算,当城镇化率进入60%—70%区间时,城镇化动力会从数量驱动型转向结构分化型,城市群内的都市圈也将成为城镇化的“主角”。
然而,当前中国都市圈发展中“大都市病”与中小城市发展相对不足并存的严峻现实,昭示了要素资源没有在都市圈内形成科学合理的空间优化配置,3月27日,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在海南进入第二天议程,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院长顾强出席“中国区域发展的都市圈时代”分论坛时表示,以微中心建设为抓手有利于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疏解都市圈中心城市非核心功能今年2月21日,国家发改委经国务院授权发布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都市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掀开了建设现代化都市圈
的新篇章。
“目前,中国都市圈时代特征愈发
明显,人口增长、就业通勤、空间扩张
和产业联系均呈现出都市圈化格局。
”
顾强以北京都市圈为例,表示:超过36
万在京工作的人居住在环京地区;而在
上海都市圈,人口超100万、20—100万、
5—20万的节点城市分别有5、12、10个。
从《意见》关于都市圈的定义来看,都
市圈依托超大、特大城市以及辐射带动
功能强的大城市,是基于城市群一体化
发展的进一步细分。
因此顾强建议,加快提升都市圈辐
射带动效应,疏解都市圈中心城市非核
心功能,拓展都市圈辐射范围,切实提
高都市区高端要素集聚的空间供给质
量,为中心城市发挥高质量辐射带动效
应提供坚实基础。
相对于东京、纽约等世界成熟都市
圈的50公里半径,我国北京、上海等
大都市圈的半径只有20—30公里,说
明我国都市圈的要素过度集中在都市
区,导致了“大城市病”,使中心城市
无法发挥辐射带动效应。
顾强说:“因此,
建设现代化都市圈,首先要明确中心城
市功能定位,细化中心城市职能使命,
加快疏解中心城市非核心功能,不仅为
中心城市提供高端要素集聚的空间,还能拉大都市圈骨架,增强辐射带动效应。
”由此,“微中心”应运而生。
“微中心”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之中。
据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研究,许多国际性大都市,为了有效处理城市规模扩张与城市运行效率之间的矛盾,纷纷探索新的空间布局战略,将城市的部分功能尤其是非核心功能分散布局到市中心区外围的某些区域,在实践中形成了“新城”“卫星城”或“业务核都市”等空间载体。
“都市圈是高度融合的网络状城镇体系,微中心是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顾强表示,中国都市圈与国际比较差距并不在核心区,而主要在微中心和节点城市上,以东京为例:50—100万级(人口)城市5个,20—50万级城市18个,5—20万级城市84个,而北京的相应数字分别为2个,7个和8个。
因此,将节点城市、微中心建设发展纳入都市圈空间规划体系和范畴,促进都市圈空间体系结构的集约化和合理化,是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完善都市圈微中心交通体系建设顾强还建议,加快完善都市圈交通《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刘源隆
63 小康 INSIGHT CHINA 本期策划政要谈高质量发展THE CURRENT PLANNING
发展一体化水平,切实提高交通供给体系的覆盖性、层次性与网络性,为现代化都市圈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提供便捷、高效和廉价的交通服务。
“目前,我国都市圈节点城市、微中心发展严重不足,跨城交通建设非常落后。
”顾强将北京、东京、伦敦做了横向比较,比如北京市郊铁路仅290公里,远低于东京4476公里、伦敦3076公里,而北京极端通勤平均需要72分钟,54%集中在北三县。
其解决之道在于以公共交通导向的开发模式(TOD)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为导向的开发模式(SOD)建设微中心,优化都市圈空间结构。
无论是伦敦新城建设,还是东京新城发展,都是按TOD 和SOD 理念建设,顾强直言“我国应在推进TOD 的同时,倡导SOD 理念,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共享机制,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此外,顾强还表示,通过加快编制都市圈交通规划,加快轨道交通建设,织密路网,进一步提升轨道交通的通达性和便利性。
具体层面,发展多层次、多模式、多制式无缝连接的综合交通系统;构建以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和市域轨道为主体覆盖都市圈的综合交通网络;推动基础设施交通互联互通,以消除断头路为突破口,完善区域高速公路
网。
不断增加交通网络内部的节点建设,形成新的交通运输次级中心,提升交通运输效率。
健全现代化都市圈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发言最后,顾强说到,加快健全都市圈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推动都市圈内部不同城市主体通过协商合作、规划协
调、政策协同、社会参与等机制,参与
现代化都市圈的建设,为现代化都市圈
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对此,顾强表达了四点建议:健全现代化都市圈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首先需要不同城市统一设立协商合作的机构,专门负责推进都市圈重点领域、重
点工程和重点任务的协商合作;其次,推动都市圈内部城市协调规划,在与现有各城市规划和城市群规划衔接匹配的基础上,尽快建立统一的都市圈规划;再次,加强都市圈内部不同城市的政策协同,对于税收优惠、建设用地、房地产调控等事关各城市发展的重大关切政策上,要尽量匹配协同,做到合力共赢;最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都市圈建设,鼓励社会资本与社会智库等力量发挥第三方优势,积极听取社会各方对都市圈规划、建设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形成参与和共建都市圈的强大力量。
在以固安产业新城为典型案例的这种开发性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中,社会资本自身具有造血功能,负责整个新城新区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产业发展、城市运营,政府主要负责顶层设计、行政审批、维护秩序、公共服务监管等事务,不新增政府债务,合作期结束后,所有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移交政府。
这是PPP 模式的一种创新与探索。
华夏幸福从固安发展壮大亦得益于北京人口、产业等要素的外溢,这一案例也是企业后续布局全国的重要参考经验。
目前华夏幸福已经围绕北京、上海等15大都市圈核心城市辐射的外溢圈层布局产业新城,享受了都市圈加速发展所带来的外围节点性城市价值提升红利。
如今都市圈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有利于形成都市圈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
在当前金融攻坚战和去杠杆的背景下,都市圈开发建设融资渠道收窄,亟需进一步拓宽融项目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
在顾强看来,PPP 模式为中国的都市圈建设走出了全新的道路。
顾强表示,“通过PPP 模式、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等渠道,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都市圈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新区新城建设,可以降低政府负债风险,完善都市圈城镇体系,提升外围地区城镇化水平。
”编辑/
谭海清
顾强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