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城市群规划与都市圈建设
大力推动成渝地区 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重庆主城都市区和成都都市圈发展能级不断扩大,对外围地区辐射带动和协同引领功能不断增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基础日益深厚,一体化发展需求愈加迫切。
与此同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制约要素依然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筹协调推动机制尚不健全。
行政体制分割,形成了本区域利益优先和最大化的发展惯性。
在协调层面,缺少高层次的统筹协调机制,川渝两地规划难以有效对接。
在落实层面,缺乏跨区域高层次合作推进机制,促进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招商引资协同开展、合作项目成本共担利益分享的精准化政策依然不多。
同时,行政壁垒的客观存在,也导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难以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亟待建立健全合作协调机制,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激发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强大合力,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要素自由流动依然存在障碍。
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机制不健全,导致成渝两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高等院校等国家级科研创新主体、重大科研平台的对接不足,人才资质和职称认定标准不统一,科技资源共建共享、联合攻关创新难度大。
跨省市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不及时,各类信息缺乏有效整合,信息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大数据优势,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
跨行政区多方联动、协同治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对突发事件、偶发事件和非常规事件的准备不足、应对不力,协同处理能力不强。
(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不高。
成渝地区铁路网络不够发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铁运营里程不足1400公里,仅开通成绵乐、成渝、渝万三条具有城际功能的铁路,连接枢纽城市、节点城市的城际快速公路、铁路交通网络体系不完善。
沿江港口建设缺乏统筹,航道等级整体水平较低,四川全省四级及以上的高等级航道仅占13.1%。
两地基础设施建设时序不一致、建设标准不统一,共建共享及成本分担机制依然不健全,川渝两地尤其是毗邻地区基础设施存在多处“瓶颈路”和“断头路”。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建议Suggestions on Promoting the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需要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按照统筹谋划使命共担、双向互动协调共进、改革创新开放共赢、优势互补协作共兴、政策协同利益共享的原则,加强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加快建立区域规划、产业发展、功能布局、协同创新、基础设施等分工协同发展机制,逐步消除由于行政分割和行政壁垒造成的资源错配、同质化竞争等现象,形成紧密互动、协同共建和共生演化的一体化协调发展格局。
成渝经济圈发展特点
成渝经济圈发展特点都市圈发展模式是实现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的重要途径。
2004年,国家发改委将成渝经济区纳入国家“十一五”前期规划,成渝地区首次进入中央政府的视野。
2005年10月,国家正式将成渝地区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
2007年6月,国家成立成都、重庆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给成都和重庆的发展带来空前的机遇,也充分显示出这两大城市发展在西部乃至全国的战略意义。
在当前新的背景下,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成都、重庆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如何实现成都、重庆的联动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点,并最终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五极”呢?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笔者认为,目前成渝都市圈还处于雏形发展阶段,其都市圈的建设,需要加强政府合作对话,共同规划各城市发展的主体功能方向。
成渝都市圈幅员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近2000多万,2004年GDP近4000亿元,占川渝两省市近25%的幅员面积、65%的人口,积聚了两省市经济总量的六成多,是西部最发达区域。
圈内每万平方公里有1.73座城市,比西部平均多1.49座;每平方公里产出350万元,比西部平均高出316万元。
*产业最集中,城镇密度最大以成都、重庆两大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成渝经济区是西部产业最为集中、城镇密度最高的区域。
一为西部大省的省会城市,一为天生的水路码头直辖大市,相隔仅300多千米,都是中国西部最重要的中心城市,其综合经济实力均居西部大中城市前列。
两地唇齿相依,文化同宗同源,在经济上更是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成都在科技、电子信息、文化教育、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医药、综合技术服务等方面优势明显,对成都平原地区的中小城市有着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重庆则制造业基础雄厚,工业水平较高,新型工业化积极推进,又是西南的交通枢纽和贸易口岸,向东可与武汉城市群相接,经过西南出海通道与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紧密相连,成为西南地区连接东中部地区的枢纽。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川渝地区是西部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地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经成为了国家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成渝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同时成都、重庆两大城市经济实力雄厚,地理位置优越,对外开放程度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建设双城经济圈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七个方面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应的解决对策。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成都、重庆两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设施建设不足,制约了双城经济圈的发展。
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解决对策:政府应加大对双城经济圈基础设施的投入,通过加大政府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和发展与基础设施相关的金融产品,加快推进双城经济圈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二、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在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成都、重庆两地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加剧了经济和社会的不平衡发展。
解决对策:政府应加强双城经济圈的区域协调发展,在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转型升级上加强合作,打破城市之间的壁垒,推动资源配置均衡。
三、城市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成都、重庆两地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双城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对策:政府应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提高环境管理水平的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大环境修复和治理力度,促进双城经济圈的绿色发展。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布局不均衡,制约了双城经济圈的发展。
解决对策:政府应推动双城经济圈的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两地间的产业合作与交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五、企业融资难问题在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双城经济圈的发展。
解决对策:政府应加大对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双城经济圈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金融创新,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成渝城市群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是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也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示范区。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依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是培育发展成渝城市群的指导性、约束性文件。
成渝城市群具体范围包括重庆市的渝中、万州、黔江、涪陵、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綦江、大足、渝北、巴南、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潼南、铜梁、荣昌、璧山、梁平、丰都、垫江、忠县等27个区(县)以及开县、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除北川县、平武县)、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除万源市)、雅安(除天全县、宝兴县)、资阳等15个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2014年常住人口909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76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92%、6.65%和5.49%。
规划期为2016—2020年,远期展望到2030年。
第一章规划背景培育发展成渝城市群,发挥其沟通西南西北、连接国内国外的独特优势,推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契合互动,有利于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拓展全国经济增长新空间,有利于保障国土安全、优化国土布局。
第一节发展基础区位优势明显。
成渝城市群处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沿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汇地带,是全国重要的城镇化区域,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
自然禀赋优良,综合承载力较强,交通体系比较健全。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成渝城市群是西部经济基础最好、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金融等产业实力较为雄厚,具有较强的国际国内影响力。
人力资源丰富,创新创业环境较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等改革经验丰富,开放型经济体系正在形成,未来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
城镇体系日趋健全。
重庆、成都核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一批中小城市特色化发展趋势明显,县城(区)和建制镇分布密集,每万平方公里拥有城镇113个,远高于西部的12个/万平方公里和全国的23个/万平方公里,各级各类城镇间联系日益密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政策解读答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政策解读答案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推进,政策解读成为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该政策进行简要解读。
1. 政策背景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指重庆与成都两个城市间共同发展的经济圈。
为进一步推动这一发展,相关政策被制定出台。
2. 政策目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政策目标是提高两地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和协同发展水平,促进区域内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升级。
3. 政策内容
(1)投资优惠政策:为吸引投资,政府将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和土地出让等方面的扶持。
(2)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成渝地区的交通便利性和互联互通水平。
(3)产业协同发展:促进两地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4)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定相关政策,吸引和培养人才,为
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4. 政策影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政策的实施将带来以下影响:
(1)促进双城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推动地区内各项事业发展。
(2)加强人员流动和资源共享,促进经济融合发展。
(3)提升整个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
5. 政策评估
政府将定期进行政策评估,根据实施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
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一致性。
总结:通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政策的实施,重庆和成都
两地将进一步加强合作,实现资源优化和产业升级,促进整体经济
的发展和提高。
该政策的实施对于成渝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
积极意义。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指由成都和重庆两大城市为核心,以及周边地区共同参与形成的经济合作区域。
作为中国西部地区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经济圈之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主要问题1. 交通互联不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由于地理位置相隔较远,目前交通互联不畅是一个制约其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
尽管有高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通道连接,但由于距离和线路相对不畅性,交通运输效率较低,极大限制了两地之间的人员和货物流动,也影响了双城经济圈的整体运作效率。
2. 产业合作协同不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地区在产业上存在着相互之间竞争性较强的现象,产业合作协同不够显示出来的问题。
两地在某些领域拥有重叠的产业结构,而这一方面让双城经济圈内的产业间出现一定的竞争性,另一方面造成了资源和能力的分散,导致了整体的协同发展困难。
3. 人才流动不畅由于两地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政策落地等因素,导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的人才流动不畅现象比较普遍。
虽然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和专业人才,但由于双城地区的政策福利不同,让人才更倾向于各自的城市发展,难以在双城地区实现有效的人才流动,影响了整体的人才储备和利用。
4.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的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各地区受到城市化进程、工业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恶化,空气水质问题突出,而这些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双城经济圈内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策1. 加强交通建设互联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建设互联是解决交通互联不畅问题的关键。
应该大力发展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加强双城之间的通道连接,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为双城经济圈的整体运作提供稳固基础。
2. 发挥优势产业进行合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合作攻坚,以挖掘各地优势产业为契机,促进产业合作协同。
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概述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推动成渝经济区市场一体化进程 推进成渝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
03
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的重点领域
交通一体化
1 2 3
高速公路网
成渝之间已有多条高速公路相连,包括成雅高 速、成遂高速和成南高速等,未来还将加快建 设形成更加完善的交通网络。
铁路网
除了已建成的成渝高铁和成遂渝铁路,还有成 昆铁路、隆泸铁路等,这些铁路将进一步拉近 成渝两地之间的距离。
02
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成渝经济区的早期发展
2003年
提出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
2006年
成渝经济区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
2007年
成渝经济区进入国家战略层面
成渝经济区的现状
经济发展迅速 区域合作深入推进
城市群基本形成 社会民生问题得到改善
成渝经济区的发展趋势
将成渝经济区打造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 提升成渝经济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推动产业升级和创 新发展
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 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新的经 济增长点,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 发展。
加强城市群建设
推动成渝城市群协同发展,提升 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 力,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低 碳发展,加强能源结构调整和资 源循环利用,降低碳排放强度。
提升创新能力
加强环境保护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提高科技创新 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 新和成果转化。
严格控制工业污染排放,推广环保技术和环 境友好型产品,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推 动可持续发展。
未来发展的建议
推进交通一体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
该区域包括成都和重庆两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两大经济中心。
尽管成渝地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交通基础设施不足成渝地区是中国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交通基础设施的不足成为制约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问题。
虽然成渝地区的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等交通设施已经得到改善,但是人员交通、物资流通依然不畅。
成渝地区要成为一个紧密相连的经济圈,就必须解决这些交通瓶颈问题。
对策: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等交通设施的投资,建设更多的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和港口,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便利性,推动成渝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二、产业结构不够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结构还不够优化,传统产业占比过高,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
这一问题直接影响了双城经济圈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对策:优化产业结构。
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引导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推动成渝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三、生态环境保护不力成渝地区的生态环境一直备受关注,由于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十分突出。
如果不能及时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双城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
对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环保投入,提高环保意识,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建设更加宜居宜业的城市空间,建立健全的环保法规和政策,实施严格的环境监管,全面整治环境污染问题。
四、城乡发展失衡成渝地区的城市在快速发展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落后,城乡发展不平衡成为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城乡发展不平衡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人口流动不畅、社会稳定受到威胁等问题。
对策: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将对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结合现实情况,探讨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连接成都和重庆两大城市,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的限制,该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尤其是交通运输系统不完善。
这直接制约了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
成渝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山地、丘陵等地形复杂,交通建设受到不小的挑战。
对策:加大投资,加快交通建设。
政府应该加大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交通建设进程,打通成渝地区交通要冲,提高地区的通达性,促进人和物流的流动。
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筹资,如PPP模式等,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推动工程的快速实施。
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所在地区,原本就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由于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已遭受到了不小的破坏。
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大气和土壤污染等问题已经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对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政府应该加大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力度,加大对水资源、大气和土壤的污染治理,推动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应该鼓励企业加大投入,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城市间协调发展不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需要两大城市成都和重庆的密切合作和协调发展。
两个城市之间在规划、产业布局、市场开放度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障碍,导致整个经济圈的协调发展不足。
对策:加强政策协同和规划指导。
政府应该加强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政策协同和规划指导,明确双城合作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共同制定促进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政策措施,推动资源要素、产业布局、市场开放度等方面的协同发展。
城市群
主要内容:城市群的概念(名词解释、城市群病、中国实例)、城市群形成(分类、国情)、城市群与都市圈的区别、成渝城市群、两会上关于成渝城市群的规划成渝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位于成渝地区,以成渝经济区为依托,以成都和重庆主城为双核,以安岳为成渝之心,以遂宁为成渝北弧中心城市,以内江为成渝南弧中心城市,以成遂渝、成安渝等交通线为纽带,包括四川的成都、德阳、眉山、遂宁、内江、南充、资阳、自贡、广安和重庆主城、涪陵、合川、永川、江津、大足等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集合体。
地理区位四川盆地、成渝地区核心城市成都、重庆主城成渝之心安岳北弧中心遂宁南弧中心内江核心城市城市群英地理学者戈德认为,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
概念名词解释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特大城市(小型的城市群为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城市群是相对独立的城市群落集合体,是这些城市城际关系的总和。
城市群的规模有一定的大小,都有其核心城市,一般为一个核心城市,有的为两个,极少数的为三四个,核心城市一般为特大城市,有的为超大城市或大城市。
城市群(又称城市带、城市圈、都市群或都市圈等)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城市的集合。
例如:长株潭城市群。
城市群的特点反映在经济紧密联系、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影响。
由多个城市群或单个大的城市群即可构成经济圈。
中文“城市群”(城市圈)为中国大陆地区自1990年代以后常用的地域经济用语,1994年5月版《结构论》(上海、北京图书馆,1991-19 93年曾邦哲论文集)用了“城市群”来分析大河流域与湖泊、海岸交汇区域形成的亚文化圈城市网络,提出长江、黄河的上、中、下游城市群,美国的东西海岸线、五湖区与密西西比河流域,以及欧洲的城市群与著名大学网络等地缘文化学。
2023年成渝城市群规划趋势分析-面积达18.5万平方公里
成渝城市群规划趋势分析:面积达18.5万平方公里《成渝城市群进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2022年5月4日,依据《规划》,将来成渝城市群将通过穿梭在区域内的城际交通,在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核心城市与核心城市之间,构建一小时出行圈。
成渝城市群之间将崛起一批百万级以上的区域中心城市。
关键词范围横跨川渝18.5万平方公里涉及四川15个市《规划》显示,成渝城市群的详细范围包括重庆市的渝中、万州、黔江、涪陵、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綦江、大足、渝北、巴南、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潼南、铜梁、荣昌、璧山、梁平、丰都、垫江、忠县等27个区(县)以及开县、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除北川县、平武县)、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除万源市)、雅安(除天全县、宝兴县)、资阳等15个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2022年常住人口909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76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92%、6.65%和5.49%。
规划期为2022-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0年。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上述区域也是川渝两地经济活力最强,进展潜力最大的地区。
“一轴两带、双核三区”打造7大区域中心城市《规划》提出,构建“一轴两带、双核三区”空间进展格局,重点建设成渝进展主轴、沿长江和成德绵乐城市带,促进川南、南遂广、达万城镇密集区加快进展,进一步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在区域中心城市进展上,把万州打造为渝东北区域中心、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把黔江打造为渝东南区域中心、武陵山区重要经济中心;把绵阳、乐山打造为成都平原区域中心城市、宝成—成昆进展轴带向北和向南辐射的空间节点;把南充打造为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带动川东北城乡均衡进展;把泸州、宜宾打造为川南的区域中心城市,带动川南丘陵地区和长江经济带沿线城镇进展。
关键词产业打造34个千亿产业园鼓舞农夫工返乡创业城市群进展,离不开产业支撑。
努力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支撑带动作用
重庆行政 2021年第2期努力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支撑带动作用滕旭荣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是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运筹帷幄㊁着眼全局,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㊂2020年11月,党中央㊁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绵阳㊁南充㊁万州㊁黔江等8个区域中心城市建设㊂更好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在承接重庆主城区和成都市 双核”辐射,联动其他区域协调发展的桥梁纽带作用,对推动成渝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㊂党中央㊁国务院对川渝地区发展始终高度重视和支持㊂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升区域中心城市集聚功能和利他作用,有利于优化川渝地区城市体系,有利于提升区域政策的有效性,有利于发挥城市规模经济集聚辐射带动效应㊂但对比川渝两省市区域中心发展现状,重庆市内2个区域中心城市尤其是黔江的区域集聚辐射作用还需进一步增强,以更好地联动渝东南及武陵山区协调发展㊂一㊁成渝地区中心城市发展基础新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就是成渝铁路,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也有成渝地区,三峡工程建设最大贡献也属成渝地区㊂自国务院2011年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和2016年批复‘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以来,成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区域中心城市呈现出经济总量提升较快㊁产业质量体系更优㊁协同发展趋势向好,是引领西部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主力军㊂(一)经济实力明显提升从经济总量看, 十三五”时期,万州㊁绵阳等8个区域中心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57万亿,年均增长9.9%,高于其他地区增速2.2个百分点㊂其中:绵阳突破3000亿级,宜宾㊁南充㊁泸州㊁达州㊁乐山均达到2000亿级㊂从开放发展看,进出口总额突破90亿美元,年均增长8.3%,绵阳㊁泸州㊁宜宾㊁万州先后获批综合保税区,深度融入中欧班列成渝通道体系㊂(二)产业体系明显完善从产业集聚度看,电子信息㊁高端装备制造㊁汽摩整车及零配件㊁能源化工㊁现代医药㊁消费品等产业集群发展,2020年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超过4500亿元, 十三五”时期累计新增规上工业企业超过1500家,均高于两地平均水平㊂从科技创新看,区域中心城市科技研发投入强度大幅提升,R&D经费投入占比提升0.4个百分点,国务院批准设立绵阳综合保税区㊁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㊂(三)区位优势明显突现十三五”时期,8个区域中心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迎来快速发展,累计完成投资超过5000亿元,建立与成都㊁重庆㊁西安㊁贵阳㊁昆明等周边主要城市的快速通道,绵阳㊁南充㊁宜宾㊁泸州㊁达州㊁万州㊁黔江等支线机场已开工国内主要城市航线200余条,覆盖国内主要城市㊂伴随渝西高铁㊁城南达万高铁㊁渝昆高铁㊁渝湘高铁等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必将进一步巩固完善㊂(四)协同发展明显加快党中央做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部署后,区域中心城市率先行动,积极作为,围绕科技创新㊁产业协作㊁要素互通㊁服务共享㊁社会共治等方面先后签订了系列战略合作协议,协同融合发展前景广阔㊂绵阳市与成都㊁重庆共建中国西部科学城,推动成绵㊁绵德一体化发展;泸州市与成都市签订‘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协议“,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㊁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各项工作有序推进㊂二㊁重庆区域中心城市发展面临的短板重庆市的万州㊁黔江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的2个区域中心城市,与四川省6个区域中心城市对比看,明显存在四个方面的发展短板㊂0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经济首位度不高万州和黔江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经济首位度分别为27.2%㊁17.7%,较2015年分别下降了4.6个㊁6.6个百分点㊂与四川省6个区域中心城市(中心城区)对比看,万州经济总量低于绵阳市涪城区,黔江是8个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规模最小的㊂(二)科技创新力不足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机制不健全,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市近1.1个百分点,较四川省6个区域中心城市低0.1个百分点㊂重大科技装置匮乏,科技创新中心㊁高新技术企业占比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与四川省区域中心城市也有一定差距㊂(三)政策支持度不够囿于直辖市行政管理体系,万州和黔江已没有地级市在财政㊁土地㊁金融等资源要素调配能力,加之市级对中心城市缺乏专项支持,万州和黔江2个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滞后于四川区域中心城市㊂加之与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相比,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没有三峡后扶政策的托底支持,渝东南地区仅此一项每年少获得上级专项转移资金10亿元以上㊂(四)区域联动性不强市级层面缺乏对渝东北㊁渝东南片区产业布局的统一规划指导,特别是渝东南片区各区县地理位置相邻㊁资源禀赋相近㊁经济发展层次相当,区县之间缺乏产业协同和利益共享机制,产业布局同质化重,招商引资竞争激烈,旅游联动发展程度不高㊂三、增强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辐射作用的六个建议黔江是42个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范围区县中接受 双核”辐射带动最弱,是8个区域中心城市经济总量最小的区县,必须按照市委书记陈敏尔同志赋予黔江 中国峡谷城㊃武陵会客厅”的新定位,发挥生态比较优势,在用好外力㊁增强动力㊁激发活力㊁挖掘潜力㊁聚集合力㊁甘下苦力上久久为功,以只争朝夕㊁时不我待的精神,加快推进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建设㊂(一)用好外力,推动规划定位政策落地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层面支持㊂争取国家尽快设立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专项资金和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基金,提高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额度,将黔江纳入国家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㊂争取将万州至黔江高铁㊁广垫忠黔㊁黔恩遵昭等铁路纳入国家 十四五”规划实施,支持黔江区域综合交通枢纽㊁铁路物流中心㊁公路物流中心㊁航空物流中心和现代物流节点建设㊂二是积极争取市级层面支持㊂指导黔江高质量编制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规划,将黔江纳入全市的产业布局范畴统筹,并赋能黔江培育壮大新材料㊁消费品等产业和尽快落实 三峡电”等低成本电力配额;加快筹建武陵山绿色生态科技银行和乌江画廊文旅示范带投资公司,鼓励市级投融资平台参与黔江中心城市建设;市级每年定额安排黔江中心城市建设专项资金,帮助黔江统筹用于机场㊁消防救援㊁医疗卫生等区域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及运营支出,提高黔江对周边区县转移人口承接力㊂三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㊂围绕发挥旅游㊁教育和医疗 三个集散”功能,通过TOD㊁REITs等方式加大招商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武陵山旅游集散中心㊁濯水康养旅游度假区㊁中医药大学㊁黔江综合交通换乘枢纽等中心城市功能性项目建设,有效提升中心城市集聚力㊁辐射力㊂(二)增强动力,推动产城文旅融合发展一是着力培育发展优势产业㊂以建设国家级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为载体,有序承接成渝地区转移产业,持续巩固提升卷烟及配套㊁延伸新材料㊁茧丝绸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积极引进培育大健康㊁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㊂二是着力壮大山地特色农业㊂深度融入川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带,加快建设50万头无抗优质生猪肉食品基地㊁年出栏10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㊂提速建设蚕桑产业示范园,高标准建设国家蚕桑生物产业基地㊂巩固烟草产业基地,加快完成黔江卷烟厂易地技改㊂三是着力推动文旅产业融合㊂以濯水5A景区和7个4A景区旅游方阵为依托,持续挖掘文化内涵,推进旅游+文化㊁城市㊁商贸㊁工业㊁农业等融合发展,打造渝东南武陵山区民族文化旅游消费品创新创意中心㊁民族手工艺品展示展销中心㊂四是着力提升中心城市品质㊂紧扣 中国峡谷城㊃武陵会客厅”定位,按照2025年中心城区面积30平方公里㊁30万人优化中心城市能级,强力推动黔江城市大峡谷㊁高铁站片区综合开发,建设智慧城市,实现产㊁城㊁景 三融合”,旅游㊁教育㊁医疗 三集散”,宜居㊁宜业㊁宜游 三适宜”,增强中心城市承载力,促进更多产业和11重庆行政 2021年第2期人口向黔江集中㊂(三)激发活力,推动城乡融合协调发展一是优化拓展空间布局㊂着眼未来发展需要,推动城市合理扩展,将城区规划面积按2025年30平方公里㊁居住人口30万人纳入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未来产业㊁人口等集聚提供空间保障㊂优化构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高标准高品质抓好高铁站场区域开发,增强中心城区的要素吸引力㊁宜居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使中心城区成为人口集中㊁产业集聚㊁功能集成㊁要素集约的核心区域,打造武陵山区高铁经济示范区㊂规划建设重要中心镇,优化空间布局和要素配套,更好地发挥对区域的集聚辐射作用㊂二是提升中心城区集聚能力㊂紧扣 中国峡谷城㊃武陵会客厅”定位,按照 新城做加法㊁老城做减法”总体思路,推动高端生产生活要素向新城集聚,推动城市实现更有效益㊁更具特色的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经济品质㊁人文品质㊁生态品质㊁生活品质,使中心城区成为 峡谷城”吃住行游购娱的主要载体,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㊂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㊂加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先行示范㊁重点帮扶㊁平稳推进乡村振兴示范体系,加快建设一批乡村振兴示范镇村㊂依托交通廊道㊁轨道网络㊁产业集群㊁河流水系和旅游资源,以规划新理念重塑城乡融合发展空间格局,着力打造阿蓬江 一江两岸”美丽乡村示范走廊,有序推进一批美丽小城镇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充分发挥小城镇在承接中心城区㊁辐射乡村的总服务器㊁总引擎作用㊂(四)挖掘潜力,推动绿色创新开放发展一是着力挖掘生态产品价值㊂牢固树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落实河长制㊁林长制,确保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5%以上,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50天以上,持续筑牢生态保护屏障㊂争取在全市率先开展地票生态功能试点和碳汇交易,完成森林指标交易5万亩以上,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有效转化㊂二是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㊂积极争取支持黔江加快渝东南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优惠政策,争取市级科技创新基地在黔江设立分支机构,每年培育科技型企业40家㊁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争取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㊂深化与重庆高新区科技创新协作,将正阳工业园区作为重庆高新区 飞地产业园”,积极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㊂三是着力建设对外开放高地㊂加快拓展黔江海关功能,争取在黔江开展铁路货场甩挂业务,开通航空口岸㊂大力发展加工贸易㊁服务贸易和跨境电商等业态,承接东部转移产业及成渝地区汽摩㊁装备㊁电子信息等配套产业,力争 十四五”时期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10%,自营出口企业达到15家以上㊂(五)聚集合力,推动区域协同联动发展一是深化川渝协作发展㊂加强与四川相关市(区)县合作,围绕产业协作㊁文旅融合㊁服务共享等方面深化合作,加快与南充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推动落地㊂二是深化渝东南协调发展㊂充分挖掘文旅资源优势,构建武陵山文旅发展联盟,协同打造乌江画廊旅游精品㊁武陵山区民俗风情生态旅游示范带,联手建设武陵山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㊂三是深化武陵山区联动发展㊂支持黔江加强与湘鄂渝黔周边城市互动合作,联动恩施㊁张家界㊁铜仁㊁湘西建立重大事项区县长共商机制和全国人大代表协商机制,合力推动一批重大基础设施㊁公共服务㊁生态环保等项目纳入国家规划,争取国家层面尽早出台湘鄂渝黔革命老区 十四五”发展规划㊂四是深化对口协作发展㊂持续深化中信集团㊁山东日照市和重庆高新区等全方位定点对口协作,在巩固脱贫成果㊁重大产业项目和技术人才交流等方面积极拓展合作领域,并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努力打造对口协作新范例㊂(六)甘下苦力,推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一是弘扬新时代 黔江精神”㊂要大力弘扬新时代推进中心城市建设的杰出贡献者,让 宁愿苦干㊁不愿苦熬”的 黔江精神”在建成区域中心城市实践中再出发㊂二是发扬钉钉子精神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 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各项定位政策落地,持之以恒 常思考” 深研究” 勤对接”,以 建成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和武陵山区综合交通枢纽”目标紧盯不放,按照事项化㊁清单化㊁责任化㊁时限化要求,常态化抓好跟踪落实㊂三是褒扬敢担当精神㊂褒扬能吃苦㊁乐奉献㊁敢担当的领导干部,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营造有人干㊁敢于干㊁能干成的干事创业环境㊂作 者:重庆市黔江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责任编辑:马 健21。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3.01.31•【字号】渝府办发〔2023〕15号•【施行日期】2023.01.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渝府办发〔2023〕15号重庆市各区县(自治县)、四川省各市(州)人民政府,重庆市政府和四川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已经重庆市政府和四川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3年1月31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合力打造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加快融入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按照立破并举、系统协同、畅通循环、提质增效原则,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前提下,健全区域协作机制,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努力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
到2025年,区域内市场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商品要素资源流动更加顺畅,市场制度规则基本统一,市场监管协作更加有力,参与国内和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明显提升,区域市场一体化基本实现,为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坚强支撑。
解读成渝双城
解读成渝双城:以新经济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崛起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这是继2016年发布《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以来,国家层面再次对成渝地区发展做出明确指示,也是中央首次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一名称,并且提出了要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新要求。
会议提出,要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国家的高质量发展。
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目前所提出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其中名称的变化,也体现出成渝地区协同发展的不断深化。
成渝经济区、城市群、双城经济圈各自意味着什么?自1997年重庆被批准设立直辖市以来,当时重庆、四川学术界就已经在思考,川渝两地在行政区划上分开之后,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协调的问题;随后在国家“十五”计划纲要中,重庆与四川在长江上游经济带开发的主体地位得以确定。
2001年,成都与重庆签订《重庆—成都经济合作会谈纪要》,提出携手打造“成渝经济走廊”,意味着成渝双城联动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2011年,国务院批复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明确要求把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在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成渝城市群要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城市群。
成渝经济区、城市群、双城经济圈,三个时刻各自意味着什么?建设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就在于要突破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以两个极核的作用带动整个成渝地区乃至西部地区的发展,从而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焦。
城市群与经济区相比,更加注重城市发展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依托国家战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依托国家战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者:黄庆华周密来源:《当代党员》2020年第11期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城镇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形成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双核”城市群,具有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集聚优势,拥有国际都市圈的发展共性,具有很强的跨区域影响力和辐射力。
自2011年国务院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来,成渝经济区在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受益于2016年3月30日出台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成渝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与日俱增。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专项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使之上升为国家战略,给成渝地区发展带来新的重大机遇。
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应在遵循客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抓住战略机遇、达成战略共识、深化战略合作、细化战略目标、聚焦战略重点、完善战略保障,努力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具体而言,川渝可围绕以下四个方面,放矢发力,唱好“双城记”。
对标国家级城市群,找准地区战略定位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定位的调整表明,成渝地区发展已上升到带动西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国家战略高度。
因此,必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中心两地”的战略定位,参照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这三个重要经济增长极的发展模式,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一是建设重要经济中心。
加强城市间的联动协调,加快新经济的发展进程,壮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承接产业转移,支持创新产业发展,提升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竞争的能力,释放核心城市的头雁效应,增强西部经济中心的辐射功能,扩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二是建设科技创新中心。
发挥成都、重庆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资源优势,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聚焦重点领域技术,培育具有核心价值的成果,推动创新改革试验,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共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创新联盟。
成渝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成渝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成渝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由成都和重庆两大城市组成。
成渝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本文将从经济、人口、城市规划、产业结构等多个角度分析成渝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趋势。
首先,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成渝地区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成渝地区GDP增速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
成渝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尤其是在制造业、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具备竞争力。
与此同时,成渝地区也积极探索新的经济模式,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构建以高端制造业为主导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
其次,人口发展也是成渝地区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
成渝地区的人口规模庞大,人口密度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和外来人口涌入。
人口的增加带来了市场的扩大和劳动力资源的丰富,也为成渝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支撑。
然而,人口增加也带来了城市交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成渝地区需要制定科学的人口规划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确保人口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协调性。
城市规划是成渝地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目前,成渝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建设规划缺失等因素,成渝地区的城市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如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成渝地区需要进行全面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提升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另外,产业结构调整也是成渝地区未来发展的关键。
成渝地区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传统产业仍然占据着较大比重,但是也面临来自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压力。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成渝地区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同时,成渝地区还可以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实现经济结构的多样化。
未来,成渝地区的发展潜力巨大,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和战略意义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和战略意义概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指中国西部两个重要的城市群:成都和重庆,以及围绕这两个城市形成的经济合作区域。
本文将探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定位和战略意义。
发展背景成渝地区作为中国西部的重要核心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为了提升地区经济竞争力,成都和重庆开始了深度的合作与交流,并逐渐形成了互补性发展的格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是基于这一背景而展开的。
战略定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定位是打造西部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国家重要的支撑枢纽。
成都作为现代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中心,重庆作为内陆开放型经济的窗口和国际物流枢纽,两个城市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为成渝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战略意义经济升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有助于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两个城市可以共享资源,合作开展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
区域一体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有助于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通过完善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两个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紧密连接,提高区域内的人员流动和物流效率,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更大范围的市场开放。
辐射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有助于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两个城市的强大影响力和辐射能力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企业,推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更大范围的经济增长区域。
地区均衡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有助于实现地区的均衡发展。
两个城市之间的经济合作可以平衡地区间的发展差异,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地区间的发展鸿沟,推动全区域的共同繁荣。
推动国家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符合国家发展战略。
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需要成渝地区在西部地区的引领作用。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将有助于推动国家战略的实施。
结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定位和战略意义。
通过经济升级、区域一体化、辐射带动、地区均衡发展和推动国家战略等方面的作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望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支撑枢纽,为西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渝地区包括四川省成都市和重庆市,地处中国西南部,是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作为西部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成都和重庆拥有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独特的地理优势,吸引了大量人口和资金流入,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成都和重庆的发展不平衡,城市间的发展差距明显。
城市规划和管理方面存在挑战,当前城市规划和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城市化进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难题仍然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
人口流动和生态保护问题也亟待解决,人口大规模流入导致城市资源紧张,加剧生态环境压力。
面对这些问题,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制定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加大政策引导力度,优化城市规划和管理机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制定人口流动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2 问题概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需要克服一系列问题,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成渝地区包括成都和重庆两大城市,相对其他城市的发展水平较高,而周边的县市发展相对滞后,形成了明显的城乡发展差距。
这种不平衡发展现象不仅影响了区域整体的经济实力,也加剧了城乡间的经济分化,阻碍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
城市规划和管理方面的挑战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规划和管理亟待优化和提升。
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管理混乱等问题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求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成渝城市群前景
成渝城市群前景成渝城市群是指中国四川成都和重庆两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所组成的区域经济集群,是我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成渝城市群随着成都和重庆的快速发展,其前景愈加广阔。
首先,成渝城市群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
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成渝城市群,处于西南和西北两大经济区的交汇处,地处我国内陆地区,与中西部以及西南亚、东南亚的交通联系十分便利。
这为成渝城市群吸引跨区域投资和促进区域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成渝城市群还位于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地理位置优势使得成渝城市群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具备了较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其次,成渝城市群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能力。
成渝城市群拥有大量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
尤其是成都和重庆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科技企业,以及一大批在科技创新领域有重要贡献的科研机构。
这为成渝城市群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再次,成渝城市群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产业基础。
成渝城市群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交通便利,交通网络完善,可以迅速连接到国内外各大城市。
在产业方面,成渝城市群拥有一大批龙头企业和重要产业集群,如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医药生物等。
这些优势为成渝城市群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成渝城市群积极推进城市间合作与协同发展。
成渝城市群两座主要城市成都和重庆之间的距离较近,发展战略高度一致。
两座城市和周边地区密切地开展了经济、社会和文化合作,形成了良好的互补性和协同效应。
未来,成渝城市群可以进一步加强城市间合作,推动资源共享、市场互补、优势互补,实现更高水平的协同发展。
综上所述,成渝城市群前景广阔。
它的地理位置优势、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以及城市间的合作与协同发展,都使成渝城市群具备了强大的发展潜力。
未来,成渝城市群将继续发挥其作为西南地区经济引擎的作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但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针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着滞后的问题。
双城经济圈内部的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不能满足经济圈内高效快速的交通需求。
对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和水平。
加大投入,推进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建设,提高交通网络的覆盖面和通达性,为经济圈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大部分地区的产业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创新创业型企业的比重较低。
对策:加大对创新创业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各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相关政策的落实,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升级注入新的活力。
三、人才流失严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的人才流失问题突出,大量高素质人才外流,给双城经济圈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制约。
对策:完善人才政策,提高人才留用的吸引力。
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创新引才机制,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留在双城经济圈内发展。
四、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环保工作滞后,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对策: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严格做好环境监测和治理工作,加强环保产业发展。
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生态宜居的双城经济圈。
五、城乡发展不平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城市化进程不均衡,农村地区发展滞后。
对策:加强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协调发展。
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诸多问题,但只有克服这些问题,才能实现双城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渝城市群规划与都市圈建设您的得分94/100答对题数28/30答题解析•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1在成渝城市群的空间布局中,“三圈”不包括()。
[ 单选题:3 分]A 重庆都市圈B 成都都市圈C 南充城市圈D 德阳城市圈试题解析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2在重庆县区的功能定位中,定位为重庆西部门户、川渝合作共赢先行区的是()。
[ 单选题:3 分]A 合川B 江津C 荣昌D 南川试题解析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3在重庆县区的功能定位中,定位为重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宜居宜业的山水园林之城的是()。
[ 单选题:3 分]A 江津B 涪陵C 南川D 长寿试题解析您的答案:B回答正确4城市群规划要以()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 单选题:3 分]A 大城市B 中小城市C 小城镇D 重点乡村试题解析您的答案:B回答正确5关于都市圈形成的条件,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单选题:3 分]A 有一个规模较大并具有强大辐射力的核心城市B 具有较大的经济腹地C 行政区的简单迭加D 具有较高的城镇化水平试题解析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6在成渝城市群的空间布局中,“三带”不包括()。
[ 单选题:3 分]A 成绵乐城市发展带B 沿长江城市发展带C 嘉陵江城市发展带D 合川城市发展带试题解析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7下列属于成德绵乐城市发展带上的区域中心城市的是()。
[ 单选题:3 分]A 宜宾B 南充C 绵阳D 泸州试题解析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8我国都市的人口规模要求在()万人以上。
[ 单选题:3 分]A 50B 100C 200D 300试题解析您的答案:B回答错误9关于都市圈理想场景的描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单选题:3 分]A 现代服务业在外围地区集聚B 制造业集聚在核心城市C 外围地区依托核心城市获得持续繁荣D 外围地区通过参与分工实现崛起试题解析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10我国进行城市群规划的意义在于: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缓解特大城市压力,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进大中小城市一体化建设和()发展。
[ 单选题:3 分]A 网络化B 同步化C 科技化D 飞跃式试题解析您的答案:A回答正确11成渝城市群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 多选题:4分]A 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B 培育发展一批小城市C 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D 整合优化园区资源试题解析您的答案:ABCD回答正确12成渝城市群到2025年的发展目标是()。
[ 多选题:4分]A 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集聚带动能力大幅增强B 空间开发格局更加优化,人口城镇经济布局更加合理C 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升D 资源利用更加集约高效,生态空间管制成效显著试题解析您的答案:ABCD回答正确13成渝城市群的战略定位包括()。
[ 多选题:4分]A 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城市群B 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C 西部创新驱动先导区D 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试题解析您的答案:ABCD回答正确14成渝城市群的范围界定方法包括()。
[ 多选题:4分]A 城市的辐射半径B 城市间的联系C 直线距离和交通距离D 城市的经济水平试题解析您的答案:ABC回答正确15成渝城市群规划中提出要培育发展一批小城市,具体内容包括()。
[ 多选题:4分]A 以县城和发展潜力较大的特大镇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推动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有序改市,探索赋予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特大镇部分县级管理权限B 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公共资源配置适当向县城倾斜C 鼓励引导产业项目向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县城布局,夯实县城产业基础D 鼓励适度增加集约用地程度高、吸纳人口多的县城建设用地供给,有效满足农民就近城镇化的住房需求试题解析您的答案:ABCD回答正确16成渝城市群规划的指导思想包括()。
[ 多选题:4分]A 以强化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和培育发展中小城市为着力点,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城镇体系,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B 以强化创新驱动、保护生态环境和夯实产业基础为重点,增强人口经济集聚能力C 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抓手,推动农业现代化、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D 以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和双向开放平台建设为切入点,推动形成城市间资源优势互补、功能合理分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格局,充分发挥对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作用,拓展发展新空间试题解析您的答案:ABCD回答正确17成渝城市群规划中提出要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具体内容包括()。
[ 多选题:4分]A 壮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B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C 提升能矿资源加工产业集群D 发展现代服务业集群试题解析您的答案:ABCD回答正确18中国十大城市群包括()。
[ 多选题:4分]A 山东半岛城市群B 成渝城市群C 珠三角城市群D 关中城市群试题解析您的答案:ABCD回答正确19为促进与川渝毗邻地区的合作发展,成渝城市群开展的区域与次区域合作包括()。
[ 多选题:4分]A 推进广安、合川、北碚合作B 推进江津、永川、泸州合作C 推进铜梁、潼南、资阳合作D 推进荣昌、内江、泸州合作试题解析您的答案:ABCD回答正确20成渝城市群的基础条件包括()。
[ 多选题:4分]A 经济聚集程度较高,对外开放进程加快,但竞争能力亟待提高B 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人口集聚程度较高,但发展质量有待提高C 城市功能不断增强,产业分工雏形初显,但分工合作尚需突出D 交通运输体系完备,基础设施不断加强,但支撑能力尚须提高试题解析您的答案:ABCD回答正确21在重庆县区的功能定位中,荣昌定位为重庆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区域物流中心、寿文化旅游目的地。
[ 判断题:3分]正确错误试题解析您的答案:正确回答错误22成渝城市群规划中提出要支持重点园区发展,具体做法包括:控制园区数量、提升园区质量,做大做强国家级和省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保税区。
[ 判断题:3分]正确错误试题解析您的答案:正确回答正确23重庆都市圈建设的目的是充分发挥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航运中心的作用,加快两江新区建设,全面增强集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
[ 判断题:3分]正确错误试题解析您的答案:正确回答正确24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拥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以一个或几个大都市为核心,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的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 判断题:3分]正确错误试题解析您的答案:正确回答正确25在成渝城市群规划中,卫星城市通常是农村地区的政治、文化、贸易中心。
[ 判断题:3分]正确错误试题解析您的答案:错误回答正确26在城市群内部,由于区位和交通条件的变化,竞争比较激烈,核心城市由于“虹吸效应”和“寡头效应”,规模越来越大,周边城市很难发展起来。
核心城市由于功能过度聚集,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大城市病”。
因此需要国家出面进行规划,明确各自的分工,消除行政壁垒和恶性竞争,促进城市间的合作。
[ 判断题:3分]正确错误试题解析您的答案:正确回答正确27重庆都市圈的范围包括重庆市区及周边地区泸州、广安等。
[ 判断题:3分]正确错误试题解析您的答案:正确回答正确28都市圈是以都市为核心,以其辐射半径画圆,是城市圈的特殊形态。
[ 判断题:3分]正确错误试题解析您的答案:正确回答正确29在成渝城市群的空间布局中,“一轴”指的是成渝发展轴。
[ 判断题:3分]正确错误试题解析您的答案:正确回答正确30成渝城市群到2030年的发展目标是,重庆、成都等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全面实现,同城化水平显著提升,创新型现代产业支撑体系更加健全,人口经济集聚度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实现由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
[ 判断题:3分]正确错误试题解析您的答案:正确回答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