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汇编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汇编
肺系病症
概要:此系统疾病主要与外感之邪有关
一、感冒
1.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所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
临床表现:肺失宣肃——鼻塞、流涕喷嚏、咳嗽
卫表不和——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
发病季节: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多发
轻----伤风(感受当令之气);重----重伤风(感受非时之气)
2.历史沿革
《仁斋直指方》—首次提出“感冒”病名—“参苏饮”治疗虚人外感。
朱丹溪——明确本病病位在肺,并提出辛温、辛凉两大治法
林佩琴《类证治裁》——提出“时行感冒”
3.普通感冒和时行感冒和温病初起
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普通感冒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
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
若感冒1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见加重,应考虑感冒继发他病,传变入里。
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他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和流行性。
普通感冒与温病初起——发热甚至高热,服用解表药后汗出而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且见传变入里证候。
而感冒发热多不高或不发热,服解表药后,汗出身凉脉静。
4.病位——肺;治则——解表达邪(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5,○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风寒轻证)或荆防败毒散(时行感冒,风寒夹湿证)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风热表征热毒重者)或葱豉桔梗汤(风热袭表,肺气不宣者)注:银翘散——煎煮3分钟效果最好《刘亚娴医话医案》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阳虚外感——助阳解表——再造散(恶寒重,发热轻,四肢欠温,脉沉细无力)○6阴虚外感——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口干咽干,干咳少痰)
歌诀:感冒四时风邪袭,咳嗽头疼流鼻涕,恶寒发热身不适,解表达邪原则立,荆防银翘香薷饮,风寒风热暑湿歧,若有气虚参苏用,加减葳蕤滋阴虚。
注:本病易考——风热外感——虚人外感
二、咳嗽
1.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
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2.历史沿革
《素问·咳论篇》: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明·张景岳——首先提出咳分外感和内伤
《景岳全书·咳嗽篇》:“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医学心悟》论咳嗽病机:“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扣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煿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
3.病因: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脏;
内伤——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肺脏自病和他脏(肝脾)病变涉及肺)病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病位——肺
4.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
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属于邪实
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见他脏形证,多属邪实正虚。
5.辩证
特点:咳嗽——时间、节律、性质、声音、加重因素
痰——色、质、量、味
6.治则
外感咳嗽——祛邪利肺;内伤咳嗽——祛邪止咳,扶正补虚,标本兼顾
7.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声重气急,痰稀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初起风寒闭肺)、止嗽散(外感迁延不愈,表邪未净,愈而复发,咽痒咯痰不畅)
○2风热犯肺(咳频剧,气粗,痰粘稠黄)——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风燥犯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温燥——桑杏汤(燥+风热)
凉燥——杏苏散(燥+风寒)
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证(痰黏稠厚成块,色白带灰)——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汤(重点
在胃,痰多脘痞)、三子养亲汤(重点在肺,痰涌气急)症平后可用六君子丸
○2痰热郁肺(气息粗促,痰稠慌)——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3肝火犯费(上气咳逆,随情志波动)——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
白散(前方清肝化痰,后方顺气降火,清肺化痰)
○4肺阴亏耗(干咳,咳声短促,痰中带血,声嘶哑)——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此型日久可累及于心发展成——肺胀(肺心病)
8.预后转归与禁忌
“燥咳每成痨”
内伤咳嗽——日久阳衰——喘
——寒饮伏肺——痰饮
禁忌:外感咳嗽——忌敛肺收涩;内伤咳嗽——忌宣肺散邪
歌诀咳分外感与内伤,景岳全书首先倡;风寒三拗止嗽散,风燥主用桑杏汤,另有凉燥苔薄白,杏苏散方有专长。
若感风热桑菊饮,肝脾及肺为内伤, 肝火犯肺加白黛,脾病生痰湿热分,痰湿蕴肺二三用,痰热清金化痰汤,肺阴亏虚沙麦冬,咳嗽辨证至此详。
临证备要:
病有治上、治中、治下的区分
治上者,肺也——温宣、清肃两法,直接针对主病之脏施治
治中者,脾也——健脾化痰、补脾养肺两法,前者用于痰湿偏盛,标实为主,咳嗽痰多;后者用于脾虚肺弱,咳嗽、神疲食少
治下者,肾也——咳嗽日久,咳而气短,可考虑用益肾之法
三、哮病
1.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
2.历史沿革
元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明·虞抟《医学正传》——明确区别哮喘“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间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
3.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肾)病后(肺)
病机—专主于痰
发作期——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生,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缓解期——肺脾肾脏气虚
喘脱危证
4.哮病与喘证;哮证与支饮
哮病和喘证
两者均有呼吸急促、困难。
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临证指南医案》——邪散则喘亦止,后不复发······若因根本有亏,肾虚气逆,浊阴上冲而喘者,此不过一二日间,势必危笃······若夫哮证······邪伏于里,留于肺腧,故频发频止,淹缠岁月。
哮病与支饮
支饮——慢性咳嗽经久不愈——咳喘——病情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界限不清,以咳嗽和气喘为主
哮证——间歇发作,突然起病,迅速缓解,喉中哮鸣有声,轻度咳嗽或不咳5.辩证与治则
总属于邪实正虚;发作时——邪实为主(寒、热、寒包热、风痰、虚)
未发——正虚为主(肺脾肾)
治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6.发作期
○1寒哮(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哮鸣咳喘,表证不著)或小青龙汤(表寒内饮,寒象明显)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痰热郁肺,表证不著)或越婢加半夏汤(肺热内郁,外有表证)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小青龙加石膏汤(表寒内饮,饮邪化热,而以表寒为主,喘咳烦躁)或厚朴麻黄汤(因邪迫肺,夹有郁热,喘咳烦躁,而表寒不著)
○4风痰哮(痰涎壅盛,声如拽锯,但坐不得卧)—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
缓解期
○1肺脾气虚(自汗出,易感冒,神疲食少)——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短气,动则甚+脑转耳鸣,腰酸+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歌诀:哮因宿痰伏在肺,见有发作辨寒热;寒哮射麻小青龙,热哮越婢或定喘。
寒包热哮加石膏,厚朴麻黄汤亦可;风痰三子虚平喘,缓解治分肺脾肾,肺脾气虚用六君,肺肾生脉地黄用,亦可金水六君煎,仍需辨证定乾坤!
四、喘证
1.喘——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
2.历史沿革
《景岳全书》——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类,“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
《类证治裁》——“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
3.病因——外感、内伤两大类
外邪侵袭---景岳全书···实喘之证,以邪实在肺,非风寒则火邪耳
饮食不当---过食生冷、肥甘,或嗜酒而生痰湿
情志不调---肝气犯肺,升多降少,气逆而喘
劳欲久病---慢性咳嗽、肺痨
病位——肺肾、涉及肝脾;实证——在肺;虚证——在肺肾
4.喘与气短
气短——短气不足以息,呼吸器浅促,不抬肩撷
喘——实证则气粗声高;虚证则气弱声低;张口抬肩可缓解
5.治则
实喘治肺——祛邪利气为主;虚喘治肾——培补摄纳为主(补肺、健脾、补肾)6.实喘
○1风寒袭肺(喘+风寒表证)——宣肺散寒——麻黄汤(解表散寒力强)合华盖散(降气化痰功著)
○2表寒里热(喘而息粗鼻煽痰稠+形寒发热烦闷身痛)——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甘石汤
○3痰热郁肺(痰多质黏色黄或夹血色)——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喘而胸满闷窒,痰多色白)——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情志相关)——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虚喘
○1肺气虚耗(气怯声低)——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阳虚——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歌诀:喘证首审虚与实,实证有五虚证二:实治在肺喜呼出,虚喘肺肾乐在吸。
风寒袭肺麻华盖,表寒里热麻石甘,痰浊阻肺二三合,痰热郁肺桑白皮,更有五磨饮子证,郁怒伤肝肺气痹。
再论虚喘着肺肾,肺虚生脉补肺汤,金匮肾气参蛤散,七味都气生脉散。
肺衰心肾阳衰脱,参附送服黑锡丹。
五、肺痈
1.肺痈——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症,属于内痈之一。
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脓血痰,甚则脓血相兼。
特征——咯吐大量腥臭脓血浊痰
2.病因——感受风热;痰热素盛
3.病位——肺
4.溃脓期是病情顺逆的转折点
5.验痰法——脓血浊痰,吐在水中,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
6.肺痈与痰热蕴肺与风温初起
肺痈——瘀热互结,病情重
痰热蕴肺——气分邪热动血伤络,病情轻
风温——与肺痈初期不易鉴别,风温多在气分而解,如经一周身热不退,或退而复升,咯吐浊痰,应进一步考虑肺痈可能。
7.总属——实热
成痈阶段——邪盛正实;溃脓起——虚实夹杂;恢复期——阴伤气耗,余毒不清
8.治则:脓未成——清肺消痈;脓已成——排脓解毒
初期风热袭肺——清肺散邪;成痈期——清热解毒,化瘀消痈
溃脓起——排脓解毒;恢复期——养阴益气;病久,邪恋正虚——扶正祛邪
9.分型
○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前方化痰泄热,通瘀散结消痈;后方降火解毒,清肺消痈)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
(若邪正俱实,咯吐腥臭脓血痰伴有腹胀便秘,喘不能卧——桔梗白散)
○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前方益气养阴,清肺化痰,用于肺痈恢复初期;后方益气养阴,排脓解毒,用于正虚邪恋)
歌诀:肺叶生疮成脓疡,咳痛热痰成肺痈。
初期自用银翘散,成痈二金建奇功;
加味桔梗溃脓服,恢复养阴一法宗,沙参清肺桔杏煎,病之转折在溃脓。
六、肺痨
1.肺痨——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病。
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逐渐消瘦
历史沿革
《普济本事方》——病因为肺虫
《仁斋直指方》——治瘵疾、杀瘵虫
元·葛可久·《十药神书》——治疗肺痨我国现存的第一部专著
《医学正传·劳极》——提出杀虫和补虚两大治则
3.病因——外因感染痨虫;内因内伤体虚,气血不足,阴精耗损
病位——肺——累计脾肾
病机——阴虚为主,可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4.肺痨与虚劳与肺萎
肺痨——传染、独立疾病、有其发生发展规律;临床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为主证
肺萎——肺部多种慢性疾患后期转归而成(肺痈、肺痨、久嗽)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证
虚劳——病位五脏并重,以肾为主
5.治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6.分型
○1肺阴亏耗(干咳短促、痰血+阴虚之表现)——滋阴润肺——月华丸
○2阴虚火旺(呛咳气急,痰少质粘+咯血鲜红+阴虚)——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咳无力气短声低,面晄白、颧红)——益气养阴——保真汤(补气养阴清虚热)或参苓白术散(培土生金)
○4阴阳两虚(咳逆喘息少气+阴虚+阳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温补精气,培补阴阳)
歌诀:肺痨阴虚为基本,阴损及气又及阳。
肺阴亏虚月华用,百合秦鳖虚火旺。
气阴耗伤服保参,阴阳两虚补阴阳,方用补天大造丸,能否补天待讨商。
补虚培元首治则,治痨杀虫下工倡。
七、肺胀
1.肺胀——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临床——轻者----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烦躁,心慌等,重者----面晦,唇甲青紫,肢体浮肿,
危者----神昏、喘脱、痉厥、出血等危候
2.历史沿革
《灵枢》——首见肺胀病名“肺胀者,虚满而喘咳”
《证治汇补》——提出虚实论治“气散而胀者用补肺,气逆而胀者降气”
“肺胀者,动则喘满,气急息重,或左或右,不得眠者是也。
如痰夹瘀血碍气,宜养血以流动乎气,用四物汤加桃仁、枳壳、陈皮、瓜蒌、竹沥。
又风寒郁于肺中,不得发越,喘嗽胀闷者,宜发汗以祛邪,利肺以降气,用麻黄越婢加半夏汤。
有停水不化,肺气不得下降者,其症水入即吐,宜四苓散加葶苈、桔梗、桑皮、石膏。
有肾虚水枯,肺金不敢下降者,其症干咳烦冤,宜六味丸加麦冬、五味。
”
2.病性——标实本虚;病理产物——痰浊、血瘀、水饮
病位——肺——影响脾肾——后期及心
3.肺胀与哮证与喘证
三者主证——咳而上气、喘满
肺胀——多种慢性肺系疾病日久积渐而成;除咳喘外尚有心悸、唇甲紫绀、熊腹胀满、肢体浮肿等表现
哮证——反复发作的一个独立病种;喉中哮鸣有声为特征
喘证——多种急慢性疾患的一个症状,呼吸气促困难为特征
三者关系——肺胀隶属于喘;哮证与喘证病久不愈可发展成肺胀
4.分型
○1痰浊壅肺(胸膺满闷、短气喘息、痰多白泡沫、脘痞)——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气汤(前方偏温,上盛下虚寒痰喘咳;后方偏降,痰浊盛,肺实喘,痰多粘)○2痰热郁肺(喘息气粗)——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前方宣肺泄热,饮热郁肺,外有表邪咳逆、目脱、身热脉浮大;后方清肺化痰,痰热壅肺,喘急胸满,痰黄白粘稠)
○3痰蒙神窍(昏谵)——涤痰、开窍、息风——涤痰汤另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4肺肾气虚(呼吸浅短,脉沉细无力)——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5阳虚水泛(面浮身肿下半身甚则全身,悸喘)——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歌诀:肺病迁延不得愈,肺气胀满闷如塞,上气痰多心烦燥,甚或喘脱证危哉。
病理一为痰浊饮,一为瘀血两相兼,初期在肺继脾肾,后期及心命多难。
肺脾痰浊与痰热,浊以三子苏子降,热选越婢加半夏,或用桑白皮汤良。
更有痰蒙神窍证,涤痰安宫至宝丹;肺肾同病气虚证,平喘固本补肺汤。
更有阳虚水泛型,真武合用五苓散。
八、肺萎
1.肺萎——肺叶萎废不用,为肺脏的慢性虚损性疾患;
临床——咳吐浊唾涎沫为特征
2.历史沿革
《金匮要略》——首见此病名
肺痈、肺痨、久嗽、喘、哮——均可转化为肺萎
3.病因——肺燥伤津(肺有燥热,重伤津液);肺气虚冷(久病伤阳)
4.肺萎与肺痈与肺胀
肺萎——咳吐浊唾涎沫
肺痈——咳吐腥臭脓血浊痰;可发展成肺萎
肺胀——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与肺萎有轻重因果关系,肺痨后期可转为肺萎重证
5.治则——补肺生津
6.分型
○1虚热肺痿(质粘带血)——滋阴清热,润肺生津——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
○2虚寒肺萎(质清稀)——温肺益气——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
歌诀:肺叶痿弱咳浊唾,总由肺疾迁延成,肺虚自有寒热辨,补肺生津为总则;
虚热清燥与麦冬,虚寒甘姜或姜甘;
心系病证
一、心悸
1.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诱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
惊悸与怔忡
惊悸——外因功能性轻
怔忡——内因器质性种
惊悸发病多与情绪有关,实证居多,可自行缓解,不发如常人;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
二者关系: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2.历史沿革
《丹溪心法》——心悸发病应责之虚与痰
《医学正传》——对惊悸怔忡的区别描述“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事也”
3.病因——体虚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药食不当
病位——心——涉及肝脾肺肾
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水——痰饮;血——瘀血)扰心神,心失所养。
4.心悸与奔豚
二者发作时均觉心胸躁动不安。
心悸——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
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发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称之为肾积)5.辩证与治则
首分虚与实
虚——气血阴阳亏虚——补气、养血、滋阴、温阳
实——痰饮、瘀血、火邪上扰——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6.分型
○1心虚胆怯(心悸+气虚+善惊易恐)——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心悸+心血虚头晕面白无华)——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阴虚火旺(心悸少寐+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若五心烦热+梦遗腰酸——知柏地黄丸
○4心阳不振(心悸+形寒肢冷、面色苍白)——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甘龙牡汤合参附汤
○5水饮凌心(心悸+下肢浮肿、渴不欲饮)——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
若肾阳虚阳虚水泛(浮肿尿少阵发性夜间喘咳或端坐呼吸)——温阳利水——真武汤
○6瘀阻心脉(心悸+心痛、唇甲青紫)——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甘龙牡汤
○7痰火扰心(心悸+烦躁失眠、口苦脉弦滑)——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歌诀:气血阴阳心悸辨,水饮瘀血亦当明,心虚胆怯安神志,心血不足归脾生,阴虚火旺补心丹,朱砂安神亦时用。
阳为心阳不振证,桂甘龙牡合参附,水饮凌心桂术甘,心血瘀阻煎桃红。
痰火扰心黄温胆,惊悸怔忡当细辨。
二、胸痹
1.胸痹——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位主证的一种疾病。
轻——胸闷如窒,呼吸欠畅
重——胸痛
严重——心痛彻背,被痛彻心
2.历史沿革
《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病名,并认为“阳微阴弦”(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本虚标实)
《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3.病因——寒邪内侵(寒凝);饮食失调(痰浊);情志失节(气滞);劳倦内伤(化源不足);年迈体虚(阳虚)
病机——心脉痹阻病位——心——涉及肝肺脾肾
病性——虚与实
实证——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痹阻胸阳,阻滞心脉
虚证——气虚;阴伤;阳衰
4.胸痹与悬饮与胃脘痛与真心痛
胸痹——当胸闷痛,可想左肩或左臂内侧放射,时间短,休息后可缓解
悬饮——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伴有咳嗽咳痰等肺系症状
胃脘痛——部位心下,与饮食有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长,常伴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
真心痛——胸痹重证,胸痹进一步发展,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代
5.治则——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发作期——标实为主——随证治之,尤重活血通脉
缓解期——本虚为主——随证治之,尤重补益心气
6.分型
实证
○1气滞心胸(情志诱发加重)——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2心血瘀阻(痛有定处,入夜加重)——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
○3痰浊痹阻(闷重如窒,形胖痰多,阴雨天加重)——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4寒凝心脉(寒象,气候骤冷或感风寒发病或加重,形寒四肢不温)——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重症(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无休止,脉沉紧,阴寒极盛之胸痹重症)——温通散寒——乌头赤石脂丸
虚证
○5气阴两虚(心悸气短,倦怠乏力,胸闷隐痛)——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6心肾阴虚(胸闷且痛,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膝酸软,骨蒸潮热)——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7心肾阳虚(胸闷痛,心悸+形寒脉迟)——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若阳虚水泛,心悸喘咳,小便不利——温阳利水——真武汤
歌诀:胸痹应分实与虚,实因气血瘀痰寒;柴胡疏肝血逐瘀,痰浊涤痰蒌薤半;
阴寒凝当归薤桂,重证乌头苏合丸;由阴至阳虚证参,心肾天王合炙甘;
气阴两虚生脉散,人参养营亦时参;参附右归阳虚选,凌心射肺真武添。
三、不寐
1.不寐——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睡眠时间、深度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甜,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
2.历史沿革
《内经》——不得卧;目不瞑;提出“胃不和则卧不安”
《伤寒·金匮》——提出外感和内伤;提出“虚劳虚烦不得眠”
《景岳全书》——提出有邪(邪气扰侵——多实证)与无邪(营气不足——皆虚证)
明·李中梓——不寐有五
○1气虚——六君子汤+枣仁、黄芪
○2阴虚、血少心烦——酸枣仁、生地黄煮粥
○3痰滞——温胆汤+南星、酸枣仁、雄黄末
○4水停——六君子加菖蒲、远志、苍术;重则控涎丹
○5胃不和——橘红、甘草、石斛、茯苓、半夏、神曲、山楂
明·戴元礼《政治要诀》——年高人阳衰不寐
3.病因——饮食不节(痰热);情志失常(肝火);劳逸过度(伤脾);病后体虚(心血亏)
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阴虚不能纳阳;阳盛不能入于阴)
病位——心——涉及肝脾肾
4.治则:首分虚实——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
5.分型
实证
○1肝火扰心(急躁易怒,头晕头胀耳鸣)——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
○2痰热扰心(胸脘痞闷,嗳气恶心)——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
虚证
○3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
○4心肾不交(心火炽,肾水亏:心烦,心悸多梦,腰酸,盗汗,五心烦热)——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5心胆气虚(虚烦易惊,气短自汗)——益气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玩合酸枣
仁汤
歌诀:不寐实少虚证多,肝郁痰热为实邪;龙胆温胆分别用,邪去自能梦南柯。
若论虚证首心肾,六味交泰可合用;心脾两虚时时醒,归脾服后梦乡甜。
心胆气虚易惊醒,安神定志酸枣仁,病后血虚睡眼少,琥珀多寐可建功。
四、癫狂
1.癫狂——都是精神失常疾患
癫——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痰气郁结,蒙蔽神机
狂——喧扰不宁,躁妄打骂,动而多怒——痰火上扰,神明失之
多见于青壮年
2.病位——心肝——涉及脾胃
病理因素——气、痰、火、郁;多以气郁为先
3.癫证与痫证
痫证——平素如常人,发则眩仆倒地,昏不知人
4.分型
癫
○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醒神——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
○2心脾两虚——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养心汤合越鞠丸
狂
○3痰火扰神(面红目赤,脉弦滑大)——清心泻火,涤痰醒神——生铁落饮
○4痰热郁结(日久,面晦暗)——豁痰化瘀,调畅气血——癫狂梦醒汤
○5火盛伤阴(日久,时作时止)——育阴潜阳,交通心肾——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癫狂均可见,瘀血内阻,面晦,脉沉涩——血府逐瘀汤或癫狂梦醒汤
歌诀:癫狂多发青壮年,精神失常证易辨,肝胆心脾关系紧,气郁痰火阴阳偏。
癫疾沉默神痴呆,语无伦次多喜欢,狂证喧扰躁狂骂,多怒不识六亲眷。
癫证忧愁久致郁,气滞津聚伤心脾,痰气郁结顺气导,心脾两虚养心宜。
狂证恼怒不得宣,化火挟痰神逆乱,痰火扰神生铁络,痰瘀久晦梦醒添火盛阴伤时作止,二阴琥珀养心丹。
五.痫证
1.痫证——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神志异常疾病,俗称羊癫疯。
临床——突然意识丧失,甚则仆倒,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口吐涎末,两目上视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一如常人。
发作前可伴眩晕、胸闷等征兆,发作后常有疲倦乏力
2.病因——先天(产后);脑外伤;七情之惊恐病理因素——痰
病机——痰浊内阻,脏气不平,阴阳偏盛,神机受累,元神失控
3.治则——频发治标;平时治本
4.分型
○1风痰痹阻(发前眩晕、胸闷乏力痰多)——涤痰息风,开窍定痫——定痫丸
○2痰火内盛(平素痰盛,急躁易怒)——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3瘀阻脑络(平素头晕头痛,常伴一侧抽搐;脑外伤,产后,颅内感染后继发)——活血化瘀,息风通络——通窍活血汤
○4心脾两虚(心悸气短纳呆便溏)——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5心肾亏虚(心悸失眠,腰膝酸软便秘)——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歌诀:痫证形成多先天,惊恐脑伤气逆乱,昏仆抽风吐涎沫、声类畜叫总由痰。
定痫丸主风痰阻,火盛涤痰并龙胆,瘀阻脑络通活血,心脾归脾合六君,左归天王补心丹,心肾亏虚滋是全。
六、痴呆
1.痴呆——髓减脑消,神机失用所致的一种神志异常疾病。
临床——呆傻愚笨,智能低下,善忘为特征
2.病因——年迈体虚,情之所伤,久病耗损
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
病位——脑——心、肝、脾、肺、肾
3.分型
○1髓海不足(记忆力减退,词不达意)——补肾益髓,填精养神——七福饮
○2脾肾两虚——补肾健脾,益气生精——还少丹
○3痰浊蒙窍——豁痰开窍,健脾化浊——涤痰汤
○4瘀血内阻——活血化瘀,开窍醒脑——通窍活血汤
歌诀:痴呆病机髓海神,标本兼治分证型;髓海不足七福用,脾肾两虚还少丹;
涤痰汤治痰蒙窍,通窍活血治内阻。
七、厥证
1.厥证——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
轻者——短时间内苏醒;重者——厥而不醒死亡
突发性、一过性、事后如常,无后遗症
2.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