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下册调研考试试题6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阳谷县第二中学2012届下学期第四周高考调研
历史试题
(本试卷由选择题与材料题组成,考试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
1.这是台湾某教科书对历史上某个
时期的解释,该时期是()A.夏商西周
B.春秋战国
C.秦汉三国
D.两晋南北朝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由从世袭、财产共有、阶级制、封建制、宗庙议事到尚贤、财产私有、齐民化、郡县制、庙堂议事,反映此时出现私有制、打破了血缘世袭的局面。

【答案】B
2.宗法制萌芽于原始氏族时期,在周朝形成了完整制度。

下列对其
制度理解正确的有()
①内容是严嫡庶之辨、明长幼之分②按照血统远近以分享权力
的制度
③力图避免权力、财产继承的纷争④以周王姬姓贵族排斥异姓
贵族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考查宗法制。

④说明错误。

【答案】A
3.在中国古代社会,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

如明
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

下列制度与此规定有关联的是()
A.分封制 B.科举制 C.察举制 D.宗法制
【解析】据材料“养异姓子为嗣”判断与宗法制有关联。

这么做是为了维系血缘的传承。

【答案】D
4.据《史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周与鲁的关系是
A.依附 B.兄弟 C.平等 D.大宗与小宗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封弟周公”说明周公是分封的对象,而周王是分封者,周公是大宗,鲁国是小宗。

【答案】D
5.“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
天子的命令”。

这里的“封建制度”指的是()
A.分封制 B.封建社会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根据所学史实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而中国将进入封建社会是春秋战国;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朝确立。

【答案】A
6.《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
士有隶子弟(士以其子弟为仆隶),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按等级递减)。

”这段记载反映了()
A.宗法制的等级系列中有庶人,也有奴隶
B.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之间缺乏政治隶属关系
C.西周在宗法制基础上实行分封制
D.西周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根据所学宗法制和分封制都是在贵族集团内部故应排除A项;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故应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朝建立故应排除D项;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上,宗法制是分封制内在的纽带,故正确选项是C。

【答案】C
7.《吕氏春秋•宰分览•慎势》言:“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
争生乱。

”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
A.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 B.继承祖先的成法
C.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 D.消除诸侯割据局面
【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不使庶孽疑焉”和所学史实,宗法制的目的在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答案】A
8.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

这反
映出当时社会的突出特点是()
A.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 B.等级制度比较严格
C.青铜制造业较为发达 D.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解析】根据提干提供的信息“天子、诸侯、大夫”说明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等级序列的工具。

【答案】B
9.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

”这突出表明春秋时()
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 B.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C.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风行 D.以郡县为地方行政区划的中央集权制形成
【解析】注意材料时间“春秋时期”,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中央集权制形成是在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故B、D不正确;古代主要经济思想是重农抑商,故C不正确。

“克敌者”即获军功,可因军功授爵受赏,“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显然,原先按血缘的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

【答案】A
10.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长子拥有财产继承权。

至宋代,庶子也可参与财产分配。

到了明
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拥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

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出的趋势是()
A.嫡妻的地位日渐下降 B.家庭成员关系已经平等
C.家父长权力益趋巩固 D.传统家庭观念逐渐解体
【解析】本题属新材料情景选择题。

从题干中的“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可以界定是考查家庭内部权力的演变,而家庭内部的权力从材料看有两种,一是法律即宗法礼制,一是家父长权,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长子拥有财产继承权,可以得出宗法礼制具有控制权,而后庶子及非婚子参与财产继承权,说明宗法礼制权力下降,而家父长权巩固。

【答案】C
11.下图是汉墓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

对这幅图历史内涵的
推测与历史事实基本吻合的应是()
A.图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B.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成王时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C.图中成王厉行分封制,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封了严格履行
D.图中成王勤政爱民,统治者的品行成为政治权利之间的主要纽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分封制下诸侯要承担辅佐周天子的义务,而A、B体现的是封建王朝君主专制的特点,而D项也没有反映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

所以选C。

【答案】C
12.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的父系社会就有了姓氏,源于居住村
落、部族、君主封地等。

据此判断“宋”姓源于()
A.君主封地 B.帝王赐姓
C.居住村落 D.生活部族
【解析】宋姓源于西周的分封制,因此选A。

【答案】A
13.钱穆指出:“家族,是中国社会组织中一最要的核心……而家与
族之所以组成,以及其维持永远之首要机能,则在‘礼”。

这一说法()
A.认为孔子的“礼”是社会组织的核心
B.指出“礼”是家族形成和维系的核心
C.认为宗法制度的维系纽带是“礼”
D.认识到“礼”对中国社会影响的片面性
【解析】钱穆的观点家与族的结合,就是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其核心是礼,是维护其的纽带。

【答案】C
14. 孔子认为周礼是理想之制度,“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这一思想提出的
政治背景是()
A.诸侯不满封号,纷纷改称“王” B.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C.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 D.王室衰微的迹象开始出现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与宗法制。

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针对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主张恢复周礼,故B正确。

【答案】B
15.“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
子不使庻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等则朝廷乱。

”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的目的。

关键信息:“不使……疑”“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等则朝廷乱”。

所以目的在于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稳定秩序。

【答案】D
16.下图是安徽某地的古代建筑,与此相关联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封国制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从图片中的秦氏家庙即可判断选择B 项。

【答案】B
17.直到近代,浙江新安地区“千年之冢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
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

其主要原因是
()
A.宗法传统的影响 B.封建政府的提倡
C.小农经济的稳定 D.儒家思想的流传
【解析】本题属于简单题,较容易选出主要原因是宗法制的影响,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是一种宗族之法。

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答案】A
18.分封制是西周治理国家的重要政治制度。

下列关于分封制叙述正确的是()
A.周武王把全国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
B.诸侯须承担为周天子缴纳赋税的义务
C.分封制形成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局面
D.分封制在春秋时期的改革中最终瓦解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

周武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功臣、子弟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在各地建立诸侯,诸侯又可以再分封,故A不正确。

诸侯有相对独立性,缴纳赋税可以归自己支配,但要向周天子提供一定的军赋,故B不正确。

分封制在战国时期最终瓦解,故D不正确。

【答案】C
19.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早期
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
【解析】根据所学,我国早期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等。

材料中“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反映出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答案】B
20.班固说:“古代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从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

人们尊奉并服侍上级,而在下位的人也不会有逾越的念头。

”接着又说:“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国,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君子),又六国之罪人也。

”从材料中可以看到()
A.夏商周与春秋的结束,是由于在下位的人没有逾越的念头
B.从夏商周到春秋到六国抗秦再到战国,时间次序不可变更
C.三王、五霸、六国、四豪都是古代人们严守身份等差的实证D.从夏商周到战国后期,政治特征呈现逐渐远离古代理想的趋势【解析】班固认为古代建国,等级森严,下位的人不会有逾越的念头。

但是到春秋战国后五霸、六国、四豪此起彼伏,冲击了古代等级制度,故选D 。

【答案】D
二.材料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希腊雅典国家的监察制度赋予了公民很大的监督权力,在其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雅典国家并没有独立的专门监察机关出现,在监察体制上呈现着
一种多元化的局面。

——王晓天《中西古代监察制度之比较》材料二朱元璋说:“国家立三大府,中书总政事,都督掌军旅,御史掌纠察,朝廷纪纲尽系于此,台察之任尤为清要。


——《都察院整顿变通章程》材料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除立法权外,还享有非常广泛的监督权,特别是参议院在必要时还可以按法律程序弹劾总统、国务员,咨请政府查办官吏纳贿违法案件。

……北洋政府、广州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都建立了与此类似的监察机关和监察制度。

出现这种新型的行政监察制度,如果纯从政治制度演进的角度而言,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监察制度的一大进步。

——《论清末民初监察制度的嬗变》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希腊国家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

(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监察体制上呈现“多元化的局面”的表现。

(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央主要政治机构的特点。

(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民国监察制度有哪些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监察制度的积极意义。

(4分)
【解析】第(1)问特点依据材料归纳,多元化的局面依据所学
知识指出古希腊雅典的民主运行机制;第(2)问明朝设立中书省都督御史台三职各司其职,因此体现出分工明确,互相牵制的特点,另外特点还要围绕试题的主题监察制度回答;第(3)问,中华民国建立的监察制度是近代性质的,因此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的发展
【答案】(1)特点:公民被赋予很大的监督权力;没有独立的专门监察机关,监察体制多元化。

(2分)
表现:公民大会,是权力机关,公民通过这一机构对官员进行监督;五百人会议,监督公民大会通过的法律的执行;陪审法庭(或民众法庭),具有监察职能。

(3分)
(2)特点:中书省执掌行政,都督执掌军事,御史台执掌监察,分工明确,互相牵
制;有专门的监察部门,地位重要和责任重大;监察权由国家掌握,没有规定民众的监察权。

(3分)
(3)新发展:确立了议会监察的近代监察制度,参议院有广泛的监督权;对包括总
统在内的政府官员均有弹劾的权力。

(2分)
积极意义:体现了三权分立、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思想;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

(2分)
22.(2012·北京西城区期中检测·49题)(18分)每逢社会转型时
期,政治制度往往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有学者认为:西周封建制度下,主权经由层级的结构,逐级分享,不论王室,或是诸侯,或是卿大夫,都不能拥有完整的主权。

而在战国开始时,一种新型的国家出现了。

在这个国家里面,国君掌握专制权力,大臣可以自由任免;同时这种官僚制度选任和提拔有才干者,淘汰不合格者。

国家事务远较以前复杂,这就需要一批有管理国家本领的专家来行政,而不是任用只懂朝廷礼仪的绅士来做官。

——据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等资料整理(1)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政治制度所发生的重要变化。

(6分)
夫近百年来,贯穿于中国历史之一中心问题,为如何求自强以御外侮。

此一自强运动,实始于咸丰末年英法联军之役以后,而甲午一战,则为此初期三十年自强运动失败之总结也。

——石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2)根据该学者的观点,简述中国近代“自强运动”初期的主要表现及失败原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自强运动”的发展出现了怎样的新特点?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12分)(3)材料三中“英格兰全民族统一价值取向”指什么?(2分)概括17世纪后期英国政治制度发生根本改变的原因。

(2分)【解析】李季松,QQ84532313
(4)材料四反映了怎样的思想?(2分)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具体史实说明我国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3分)【解析】第(1)问需要对材料一进行分析、概括再结合教材相关知识点来回答,材料中主要阐述的政治制度变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确立起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等。

第(2)问需准确把握“自强运动”的概念,把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预备立宪”与自强运动紧密联系起来,本问考查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预备立宪”等知识点,第一次自强运动指洋务运动。

其他可
按照要求根据所学逐一回答。

第(3)问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小问,根据“‘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分析是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第二小问,根据“17世纪后期英国政治制度”这一提示分析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原因。

第(4)问考查中国新时期的变化。

第一小问,根据“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

第二小问,根据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政策、法制建设成果来回答。

【答案】(1)专制君主制确立(或取代等级君主制);中央集权制(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职业官僚制取代世卿世禄制。

(6分)(2)“自强运动”初期主要表现:洋务运动。

失败原因:单纯引起西方技术而不改变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

(4分)
新特点: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2分)
史实:戊戌变法:提倡学习君主立宪制;清廷“预备立宪”:颁布宪法,设内阁,仿行宪政。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6分)
(3)资产阶级民主政治(2分)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思想家的宣传鼓动;议会在英国有较长的历史,且掌握一定的权力。

(2分,答出两点即可)
(4)思想:以法制保障人民民主。

(2分)实践:1982年通过经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入宪法。

(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