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鸡的一家评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鸡的⼀家评课稿
本节课,我重点关注的是教学⽬标的制定、落实情况和⾳乐教学模式在本节课的适应性。
⾸先,我就先说说⽬标的制定和落实情况。
本节课教学⽬标为:
1、通过听、唱、演⼤胆⾃信地⽤⾃⼰的声⾳和形体表现《⼩鸡的⼀家》,从⽽表现出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2、能够与他⼈合作⽤打击乐为歌曲做伴奏。
教学重点:感受、听辨⾳乐中的动物形象和⾳乐特点,能够快乐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能够唱对歌曲中的附点节奏,并且能⽤打击乐器为歌曲作准确、⽣动的伴奏。
教学中,教师能够根据孩⼦的年龄特征和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创设⾳乐情景,激发学⽣情趣,⽤听、说,唱、演等多种形式体验⾳乐交流互动升华情感,达到从⾳乐的⾓度出发。
并且学⽣也能够在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中合作表演、体验快乐,教学⽬标轻松完成,教学重点得到充分落实。
在突破难点时,教师让学⽣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去发现,找出乐谱中的附点节奏,重点指导,重点训练。
这正是⾳乐课标中的基本理念指出的:“兴趣是⾳乐学习的根本动⼒和终⾝喜爱⾳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要根据学⽣⾝⼼发展的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对⾳乐的兴趣,不断提⾼⾳乐素养,丰富精神⽣活。
”
建议:新课改要求我们围绕三维⽬标制定教学⽬标。
本节课教师在课前和课尾都渗透了德育教育——“相亲相爱⼀家⼈”,但在⽬标制定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不明显。
其次,我说说⼩学⾳乐课堂教学模式在本节课体现和适应性。
本节课采⽤了“以歌曲教学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
本教学模式充满快乐、全员参与、给学⽣创设空间、让学⽣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增长知识、提⾼技能、增进友谊;培养学⽣⾼尚的情操和情感态度。
基本模式如下:
第⼀步:创设情景,导⼊新课。
本节课,教师利⽤微视频中的猜谜语,接着谈话等⽅式导⼊新课。
第⼆步:感知旋律,了解背景。
1、在聆听前教师提出问题:⼤公鸡、鸡妈妈和⼩鸡她们的叫声是怎样的?下⾯请⼤家听听公鸡爸爸是怎么样唱歌的?母鸡妈妈呢,是怎样唱歌的?⼜唱了什么呢?⼩花鸡呢?然后播放本课歌曲⾳乐,学⽣带着问题欣赏的同时感知歌曲旋律、情绪、以及歌词内容等。
紧紧围绕⾳乐学科“先学后教”的有效教学模式展开教学。
问题驱动学⽣⾃学,教师组织、指导、引导,帮助每个学⽣完成学习任务,学有所得。
第三步:探索发现,学习新知。
1、学习歌曲节奏:
聆听交流中,学⽣掌握歌曲的节奏,学⽣们逐步学会⾃⼰击打节奏,较难的节奏⽼师适当讲解。
按节奏读歌词为学习歌曲清除障碍。
2、学唱歌曲:
在前⾯的'环节中学⽣已经熟悉了歌曲的旋律,学⽣把⾃⼰听到的唱⼀唱、学⽣互动,师⽣互动,相互指导,教师利⽤直接跟琴学唱、教师领唱等形式来教学。
第三步:表现歌曲,实践创造。
让学⽣根据⾳乐旋律⾃创舞蹈动作,相互表演、乐器伴奏、同学合作共同表演。
这⼀环节的设计,让学⽣在创编中培养创造能⼒,分享与同学合作的快乐。
第四步:拓展延伸,课堂⼩结。
在师⽣整合、延伸、概括后,在悦⽿的乐声中,在欢快的舞蹈中,⾳乐课落下帷幕。
建议:
本节课缺少学⽣练唱歌曲的环节。
练习歌曲的整个过程都是教师弹奏学⽣跟唱,没有给学⽣展⽰空间。
可以在学唱完第⼀段后,让学⽣与学⽣之间相互听唱,分组唱、合作学唱第2、3段。
多种练习⽅式激发学⽣的兴趣。
总之,教学有法、教⽆定法、贵在得法。
在如今⼩学的教育现状下,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提⾼⾳乐教师的个⼈素养,紧紧抓住课堂40分钟,才能做到“低负⾼效”,发挥⾳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性,促进⾳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