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形象理论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形象理论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启示
作者:任慧娟
来源:《早期教育(美术版)》2011年第06期
一、关于自我形象理论
自我形象是个体对自我认知的结果,是个人对自身的评价和看法。

著名心理学家鲍尼罗·W·沃乌斯基特(Bonaro W·Overstreet)在描述自我形象时这样说道:“每个人最初的生命关系是他自己。

他进行的第一次创造性活动——在他认识到它的意义以前很久——是建立自我形象……在他的生活中,他所达到的状态将逐渐反映出他早年建立的自我形象;他的自我形象是有欲求还是无欲求,是有价值还是无价值,是强还是弱。


二、美术教育与幼儿自我形象
首先,美术作品展示和呈现了幼儿不同的自我形象儿童由于其特有的身心特点,使得他们创造艺术的方式与成人截然不同:儿童的艺术表达,无需像成人那样刻意强调技巧、形式,而是以自发、自主和自然的方式观照自已的内心感受。

正是这种质朴、本真的创作方式,使得儿童美术作品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美感,而正是在这些原始的、透彻的、明净的表达中,儿童携带着过往经验的自我形象便慢慢展露出来。

罗斯·艾修勒就认为“绘画作为一种无意识的反映以及一种非语言的、语前的表达方式,能提供一个通向无意识和前意识思维过程的直接通道,因为它能绕过人们用以控制认知过程的许多防御机制。


其次,美术活动的过程有助于幼儿体验和塑造独特的自我形象
绘画过程帮助幼儿增强自我力量。

不难发现,与其他活动领域相比,儿童在美术活动中能较大程度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他们自己选择材料,根据个人的兴趣和能力,以自己的速度进行创作活动。

如果是意愿画的话,他们还可以自己选择绘画主题。

不论是何种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以自己的语言和个人的方式完成美术作业,这种美术活动是他们真正自主的活动。

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即使平日里非常内向的孩子,当他正值投入美术活动中,那种自由驾控、随心所欲表达自己的状态才会凸显出来。

我们发现看似内向的孩子也有着较为强烈的自我力量,正是美术让孩子们大胆地表现自我、体验自我的力量。

美术制作活动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自我体验。

我们知道,幼儿的美术制作活动可以较为综合地展现他们的艺术能力。

他们在感知这些美术材料的基础上,并用各种形式加以创造性的表现:这些形式包括颜料、粘泥、胶片、声音、运动以及语言等。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将他们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感受到的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加工、变形、塑造,他们把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对自我的认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通过创造作品传达给别人,并以这种方式拓展和延伸自我。

适宜的绘画评价有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

注意我们这里谈到的是适宜的绘画评价,这就排除了统一标准模式下的、抹杀儿童创造性的一刀切式的评价。

在这种评价模式下,对于一个特定的美术主题,儿童可以完全遵从自己的内心,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允许并肯定幼儿在美术中表现的差异,这就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孩子们的心智。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评价模式会对学生的自我形象产生积极的影响。

难怪有人称美术为“无错误的学科”,正是在每个孩子创造属于自己的唯一作品时,他们愉快地、兴奋地体验到自我的价值和能量。

三、如何通过美术活动了介、改善幼儿自我形象
(一)受尝试学习分析、透视儿童绘画作品
有研究表明,儿童常使用曲线、眉毛或者眼泪来表示悲伤等特定的情绪状态。

而如果画面非常大时可能表明儿童有一种攻击性倾向,或是表明内心的无力感或情绪化、躁动的倾向。

画面非常小时则表明自我评价较低,缺乏安全感,情绪低落,有退缩的倾向。

而且颜色也与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儿童图画中过多的暗色和阴影等灰暗色调,一般都和儿童的焦虑、不安联系在一起……比如图1,是个大班幼儿的作品,画面中充斥着许多零乱的数字和运算符号,以及一些只有在小、中班阶段才会出现的简单符号和蝌蚪人。

经过询问带班老师我们了解到,画画的这个孩子性格非常自闭、退缩,从不主动发起同伴交往,而且自理能力很差,但他的专注力很强,能很长时间认真做一件事情。

这种类型的孩子,他们的作品往往较小、而且散乱,画面的内容往往也很单一、偏执。

比如这个孩子能够连续一个月画面中都是数字(图2):包括当天日期、年、月、日,加减乘除号、还有一些反复重复的零碎的数字和加减运算,而这些完全与教师活动主题无关。

后来教师究其原因,原来他的妈妈在家一直教孩子学写数字、学习写日期等,加之这个孩子本身性格和能力等因素,就形成了我们下面看到的几幅图。

可以说,只要我们的教师和家长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多了解幼儿绘画作品的前因后果。

多分析孩子的作品,就有可能较为真实、全面、深刻地了解幼儿,从而了解不同幼儿的自我形象,为我们改善幼儿的自我形象奠定条件。

(二)通过美术活动改善幼儿自我形象
在孩子的许多表达方式中,绘画以一种非语言的象征方式表达了孩子潜意识中隐藏的动机、焦虑、需要等。

从某种程度上说,绘画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帮助孩子释放多余的能量,宣泄消极情感。

相信看过影片《约书亚》的观众,一定会对小男主人公约书亚印象深刻,妹妹的降临使他感到爱被剥夺,加上自身脆弱敏感的特质,这个孩子用充满“鲜血”、暴力和恐怖的一幅画表达了他内心孤独、无助和心理上的受虐(图3、图4)。

比如,画面中血腥、冷酷的内容,尖锐、锋利的笔触,阴沉、抑郁的感觉,都表现出这个孩子内心极大的冲突和张力。

西方有一则寓意深刻的寓言:一条蜈蚣舞姿优美,用心险恶的蛤蟆对她说:“我不知道你跳舞在迈第45条腿时,那第54条腿在干什么?”蜈蚣听完后发觉自己不会走路了。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大量的有意识学习,会使幼儿背负大量的技法负担,无法激发孩子的潜能和无意识的。

所以对于美术表现能力稍弱的孩子,教师应该适当削弱技法要求,渗透无意识学习,激发他们绘画的自主性和潜能,通过美术活动中的自主活动改善自我形象。

此外,让幼儿通过幻灯看全班同学照片,每个孩子在自己照片下签上名字。

儿童从这种活动获得的自重和愉快感是不可能用定量的方法来检验的。

它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一些儿童的自我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