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兰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工作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皋兰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
调查工作报告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是林业生态建设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生态性工作,是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以满足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规划设计、森林分类经营和编制森林采伐限额等需要而进行的一项森林资源全面调查。
其目的是为建立和更新森林资源档案、评价森林资源消长变化、制定全县林业经营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随着我县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森林资源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为了全面摸清我县森林资源家底,准确掌握资源现状。
根据省林业厅《关于抓紧开展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作的通知》(甘林资函[2007]274号)精神和《兰州市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作方案》、《兰州市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方案》的技术规定要求。
按照市林业局《兰州市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作安排》。
全县二类调查工作从2008年8月开始,历时近四年的时间、分十四个阶段(步骤),按照一定的工作程序和技术要求,在省、市业务部门有关专家的技术指导下,经全体参与二类调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截止目前已完成了我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作任务。
现将我县二类调查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二类调查工作开展情况
为加强森林资源规划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规范调查范围、内容、程序、方法和提交成果。
一是局里成立了以林业局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有关工程技术人员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调查工作的组织协调、技术指导、质量检查和
成果汇总等工作;二是研究制定了《皋兰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实施方案》,从指导思想、调查范围、工作安排、经费预算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要求;三是制定了“皋兰县二类资源清查工作安排”,从人员组成及电脑配备、工作时间、注意事项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安排部署,共抽调12名工作人员。
组成四个工作小组,调整配备电脑8台,从8月11日开始至12月31日开展外业调查工作;四是采取技术人员包乡镇的办法,全县7个乡镇分别由7名技术人员与本单位签订了“皋兰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责任书”,明确了“责任单位职责、责任人职责”;五是为了争取时间和节约经费开支,在外业调查工作中,经局务会议研究,采取外业工作经费包干责任制,局里共筹措资金3.1万元,按照各乡镇总土地面积、有林地面积、远近、工作易难程度等因素,林业局与7名调查人员签订了“皋兰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外业工作经费包干协议书”,最高的黑石川包干经费5500元,最低的水阜乡包干经费3500元,其包干经费主要用于外业调查人员租用交通车辆和外业工作补助。
车辆租用费和外业供食费自行安排开支,节约归己,超支自付。
工作质量和要求以省、市现场检查验收通过为准,因质量问题返工的费用自理;六是主搞人员持证上岗,并不断增加技术力量。
在市林业局举办的“兰州市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资格性岗位培训班上,我县有8名业务骨干参加了培训、并取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同时,为切实搞好我县二类资源调查工作,加强技术力量,确保二类调查工作的按期完成,我局接纳市林业局选派的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林业工程系二名顶岗实习生来我县帮助开展二类资源调查工作,实习期满的一名同学
回校,一名同学继续留用从事二类调查工作。
2009年7月二类调查进入外业调查阶段,由于技术力量不足,经研究决定从市林业局工程监理处聘请名二同志参与二类调查工作。
2009年12月底,1名同志返回,1名同志继续参与此项工作。
在外业调查期间,全县7乡镇的7名林业站长和71个村的169名专职护林员参与外业调查,为外业调查顺利进行起到了积极作用。
这样,全县参与二类调查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乡村向导总人数达到265人,这在我县历年林业调查规划工作中是参与人员最多的一次。
从调查工作来看,由于组建了组织机构,落实了工作责任、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签订了工作责任书、确保了整个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调查范围的确定依据
(一)、调查任务
本次调查充分应用现代技术和设备查清县域内森林、林地和林木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与分布及其消长变化,客观反映调查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经营管理状况,综合分析评价森林资源与经营管理现状,提出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利用的意见,并逐步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科学考核造林绿化工程建设成果提供依据,加快推动各类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实施和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
并对湿地、森林有害生物,森林旅游、红砂等资源进行专项调查。
( 二)、调查范围及内容
1、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范围为全县三乡四镇一个国营林场。
共计土地面积
247680公顷内的所有的林木和林地。
重点是对近几年实施的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重点公益林等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完成面积进行调查。
林地范围确定依据:
(1)皋兰县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报告数据及相关图纸
(2)《皋兰县200万亩生态防护林工程建设规划》
(3)皋兰县退耕还林工程各年度造林作业设计
(4)皋兰县三北四期防护林工程各年度造林作业设计
(5)《皋兰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
(6)皋兰县大砂沟南北两山绿化工程各年度造林作业设计
(7)已办理的林权证
2、调查内容
⑴核对、确定全县界限;
⑵调查各类森林面积及其权属;
⑶调查各类森林蓄积和林网、四旁、散生木等林木蓄积及权属;
⑷调查与森林资源有关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因素;
⑸调查森林经营条件与主要经营活动,评价经营成效;
⑹多资源专项调查:要对湿地、森林有害生物,森林旅游资源和红砂资源进行专项调查。
三、工作步骤与时间
截至目前,工作步骤分为以下几阶段:
(一)准备阶段(2008年5月—10月)
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调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组织、指导和协调调查工作。
2、组建调查队伍。
我县抽调专业水平高,工作责任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7名组成调查工作小组,负责完成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任务。
具体工作实行技术负责责任制,设专人负责全县二类调查工作质量。
3、制定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职责、阶段任务、工作时间和相关制度。
(二)收集资料(2008年8月)
收集有关年度各生态工程建设规划、实施方案、作业设计及相关图纸资料
(三)技术培训(2008年7月-8月)
本次调查技术含量高、质量要求严、工作任务重,要求调查技术人员既要有较高的电脑操作水平,又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
为此,我县调查人员除积极参加市局举办的全市二类调查培训班外,主动、积极钻研和学习《操作细则》,并互相讨论,自学,并请省、市专家对其他参加调查的工作人员也进行了专门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调查员资格证后,持证上岗。
(四)卫片坐标校核(2008年9月-11月)
在卫片资料到位的基础上,我县调查技术人员在省、市专家的指导下,对省生态监测管理局信息中心安排的50个点进行现地卫片校核,至11月底完成60%的卫片校核。
因卫片资料不全的原因,我县经省、市专家领导同意后,在卫片没有完全校核正确的基础进行内业小班区划。
(五)建立解译标志(2009年4月)
根据卫片资料,结合卫片判读和实际掌握的情况,建立全县
的解译标志。
(六)内业小班区划(2009年6月-2009年10月)
(七)外业调查阶段(2009年9月-12月)
对外业小班因子进行调查、录入,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计算、校核。
(八)自查、互查及数据因子逻辑检查(2009年12月)
完成对内业小班区划及外业调查的因子录入后,逐乡、逐村、逐小班、逐因子进行自查、互查,并结合逻辑检查软件进行详实检查,对错项、漏项等进行修正和完善。
(九)通过外业验收前的中期检查(2009年12月底)
省、市专家于我县完成二类调查外业调查后,对我县的二类调查工作进行外业验收的中期检查和指导,并对初审所需准备的工作进行了安排和要求。
(十)二类调查预审和初审准备工作(2010年1月)
按照二类调查初步统计结果初审程序要求,我县二类调查工作小组准备初审资料,上报市林业局。
(十一)外业质量检查(2010年4月)
顺利通过由省二类办组织,省生态环境监测监督管理局、兰州市林业局有关人员组成的外业质量检查组对我县的外业质量检查。
(十二)顺利通过二类调查初步审定。
(2010年7月)
(十三)质量检查及修改、完善。
(2010年8月)
对全县二类调查工作全面质量检查、并根据初审工作会议要求,对调查内容进行修改、补充及完善
(十四)准备调查成果审定(2010年11月)
准备二类调查相关成果材料,筹备召开第一次调查会议,对调查成果进行审定。
四、自查及质量检查情况
为严格执行二类调查技术责任制,提高调查精度,确保调查质量,根据甘肃省林业厅《关于进一步严格执行二类调查技术操作细则确保调查工作质量的通知》(甘林资函字[2009]21号)文件要求,我县在自查工作中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工作理念,严格按照调查程序和技术标准进行操作,并于2009年12月一个月的时间全面进行自查互查,于2010年8月对内外业工作进行全面质量检查,具体做法如下:
(一)切实加强对二类调查自查工作的组织领导
充分认识开展自查工作的严肃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全县二类调查自查工作领导小组和质量检查验收工作小组,靠实工作责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
(二)严格执行《甘肃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操作细则》
《技术操作细则》是二类调查工作最根本的技术依据和标准,在自查工作中严格执行,确保调查成果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三)自查
我县二类调查工作按照调查人员的业务能力,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分乡、镇到人,每个乡、镇的负责人在完成区划及外业调查时,先重点对小班区划进行认真核对,修正小班区划界限;对
外业调查因子分地类、工程,逐一检查填写因子,并随机抽查,进一步进行验证。
尤其对灌木林,按照灌木林地划分标准,对盖度是否达到标准和树种的准确性进行重点检查和核对,对相关错项、漏项进行纠正。
(四)调查人员进行互查
调查人员严格按照《甘肃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操作细则》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进行互查,经认真、仔细互查,均达到合格标准。
(五)省、市级质量检查验收
在县二类调查完成自查、互查后,请省、市二类调查工作技术指导专家组再次对我县二类调查外业工作进行检查和技术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调查质量。
五、初步统计结果初审意见的落实情况
在通过两年多时间的采点校对卫片、建立解释标志、室内卫片区划、小班外业调查和质量检查等工作,初步统计结果于2010年4月16日-17日经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外业质量检查组检查,虽然顺利通过检查,并核发了“质量合格证”,但也提出了“地类划分有误,区划面积偏大、蓄积量测算不准、林地区划不合理、小班编号顺序不规范”等9个方面的问题,对这些具体质量问题。
我们及时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提出整改意见,安排包乡镇技术人员做好“回头看”,利用1个月的时间对每个小班调查因子表一一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这项工作结束之后,我们开展了一次互查,确保质量万无一失。
六、调查成果
(一)森林资源现状与结构特点
本次全县共调查7个乡镇,区划林班(村)72 个,区划小班11163个,调查土地面积247680公顷,其中:林地面积145654.5公顷(其中:有林地6491公顷、疏林地面积116.8公顷、灌木林地31088.7公顷、未成林地2913公顷、无立木林地7371.2公顷、苗圃地16.8公顷、宜林地面积97657公顷),非林地面积102025.5公顷(其中耕地面积44546.9公顷,建设用地面积6046.2公顷,牧草地面积13941.5公顷,水域面积725.1公顷,未利用地36765.8公顷)。
经统计,全县的森林覆盖率15.17%,林木绿化率为15.35%。
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32655立方米,其中:乔木林蓄积17053立方米,疏林蓄积10立方米,四旁树和散生木蓄积量15592立方米。
全县森林资源分布从总体情况看,黑石川乡、西岔镇、石洞镇的森林资源分布较多,林地面积合计为83990.8公顷,占全县林地总面积的57.7%,林地蓄积量为21609立方米,占全县蓄积量的66.2%;有林地主要分布在中心乡、忠和镇和什川镇3个乡镇,有林地面积合计5333.8公顷,占全县有林地面积的82.17%。
林木总蓄积7277立方米,占全县活立木蓄积的22.3%;全县灌木林主要分布在黑石川乡、西岔镇、石洞镇三个乡镇,黑石川乡灌木林地面积12821.6公顷,占全县灌木林地的41.24%,主要为天然红砂资源;西岔镇灌木林地面积8496.6公顷,占全县灌木林地的27.33%。
森林资源特点:一是防护林比例大,全县林地面积145654.5公顷,其中:防护林面积36278.1公顷,占林地面积的23.5%,
特用林面积210.8公顷,占林地面积的0.13%,均为风景林;经济林面积4119.8公顷,占林地面积的2.7%。
二是蓄积量减少大,此次二类调查,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32655立方米,比1996年二类调查减少很多,其中:乔木林蓄积17053立方米,四旁树和散生木蓄积量15592立方米,而乔木林蓄积量中杨树树蓄积量为9261立方米,蓄积量在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中比重较大。
三是生态公益林比重较大,本次调查全县生态公益林面积为141517.9公顷,商品林面积4136.6公顷,二者之比为34:1,生态公益林比重大。
四是天然林比例大,全县人工林面积12285.8公顷,天然林主要的红砂资源面积27424.6公顷,比例为1:2,天然林比例大。
人工灌木林多为2000年以来营造的柠条,分布在大沙沟南北两山。
经济林大多数为乔木经济林,以桃、苹果、梨、枣为主,主要分布在我县中心乡、什川镇。
(二)森林资源变化分析
(1)与1996年二类调查数据相比
本次调查与1996年调查统计数据相比,国土总面积减少7920公顷;林地面积增加了124654.5公顷,主要原因是自2000年以来,我县增加退耕还林工程面积12157.6公顷,三北四期防护林荒山造林增加1665.5公顷,天然灌木林地面积增加了30832.7公顷;有林地面积减少了1248公顷,主要原因是1996年调查统计农田防护林面积比重大,这次调查单行林网不计算统计农田防护林所致,加之农田防护林以杨树为主,由于天牛等虫害的危害,自然枯死和源木采伐等原因造成林地面积减少;灌木林地面积增加幅度较大,主要原因是1996年调查以人工灌木林为主,没有将
天然灌木林统计在内所致;宜林地面积增加88395公顷,其主要原因是2002年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兰州市600万亩生态防护林工程建设专题调查研究的通知》(兰政办发[2002]138号)精神,下达我县200万亩计划任务。
通过调查规划,县人民政府上报了《关于皋兰县200万亩生态防护林工程建设的专题报告》(皋政发[2002]56号)确定宜林地增加原因。
(2)与一类连清样地数据比较
我县2006年开展了“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五次复查工作,共调查林地26个,其中: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4个,宜林荒山19个;无立木林地3个;调查牧地32个,调查耕地17个。
”
与本次二类调查相比,地类发生变化的为:4375样地一类调查为宜林荒山,本次调查变为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变化原因是经过封山禁牧植被盖度达到国家规定,2009年被纳入国家重点公益林;4377样地一类调查为牧草地,本次调查变为耕地,变化原因是人工整地变为耕地;4400样地为耕地,本次调查变为未成林地,变化原因是2006秋栽植红枣被列入退耕还林工程,本次调查时未达成林标准;4464样地一类调查为其它无立木林地,本次调查变为未成封育地,变化原因是一类调查时局部整地但未造林,后实施封育;4465样地一类调查为牧草地,本次调查变为其它无立木林地,变化原因是一类调查后实施退耕荒造,所栽植柠条成活率不高,达不到未成林地的标准。
(3)与2004年公益林数据对比
本次调查林地面积与2004年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调查统计数据相比,增加了2454.5公顷,有林地减少了1975.7公顷,疏
林地减少了749.9公顷,灌木林地增加了11088.7公顷,未成林造林地减少了5620.3公顷,宜林地减少了7676.33公顷。
究其原因:一是有林地减少的原因是由于以前西电、大砂沟、引大“三大灌区”的农田防护林折合面积较大,单行树按110株折算面积,这次调查单行树不能统计为有林地面积。
同时林网树木因蛀干性害虫危害、自然枯死伐所致。
部分经济林因近年来产量低下,病虫害严重,产值较低,果农将部分老果园砍伐,造成有林地面积减少。
二是未成林造林地通过封山禁牧,封山育林等措施,目前调查已进入灌木林地统计范围以及农民栽植的乔木经济林达到郁闭度的进入有林地统计范围。
三是宜林地减少的原因是本次二类调查县界参照省林业规划院提供的行政县区界,与2004年重点公益林区划调查界线不一致。
另外2004年公益林区划界定后,我县实施退耕还林、三北四期工程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占用了大面积的宜林地。
四是灌木林地增加的原因,根据《甘肃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操作细则》第二章“技术标准”规定: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指年均降雨量400mm以下县(市、区)范围内分布的灌木林,我县将24400公顷的天然红砂纳入灌木林地。
五是无立木林地增加的原因是我县大部分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四期防护林荒山造林因近几年持续干旱,林木成活率较低造成无立木林地。
因为灌木林地和无立木林地都比2004年公益林区划界定面积增加幅度大,所以造成本次二类调查林地面积比2004年公益林区划界定林地面积大。
(4)蓄积量变化对比分析
1996年二类清查统计,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208320立方米,
与这次调查32826立方米,减少了175494立方米,其中有林地蓄积量减少了57124立方米,疏林地蓄积减少了7640立方米,四旁树蓄积量减少了94685立方米。
究其原因:主要是 2000年—2002年,实施了国家杨树天牛综合防治工程,防治期间砍伐虫源木5.095万株成材林木,折合2547立方米。
在实施工程项目之前的1997-1999年,县城行道及石洞乡庄子坪等四村的杨树天牛重点危害区,采取“消除虫源木,集中熏蒸”处理的办法,每年清除砍伐虫源木都在1万株左右,特别是原有的大官杨,钻天杨由于天牛的危害,目前保存的很少。
96年以后部分农民因自家盖房将自己所有的农田林网或门前四旁树砍伐作为椽材使用,造成活立木蓄积量减少。
另外因1996年二类调查对林木蓄积量的调查方法是统计调查,与本次二类调查的标准不一样致使活立木蓄积量统计有区别,因此全县活立木蓄积量大幅度减少也在预计之中。
七、存在的问题
1、调查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加之跨年度时间长,影响了成果上报。
2、调查经费缺口大,我县外业工作已结束,但内业数据统计、汇总、成果的形成还有大量的工作,工作人员的补助及材料的打印和制图的费用还严重短缺。
八、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们将根据审定会提出的问题及时再进行修改完善,尽快上报我县的二类调查所有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