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现实主义”:反常而不失其真的表现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魔幻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最初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年代,,由德国文艺批评家弗朗茨·罗提出罗提出,,后来由古巴著名作家卡彭铁尔等发扬光大后来由古巴著名作家卡彭铁尔等发扬光大。
“魔幻魔幻””往往和“神秘神秘””相联系相联系,,却又区别于“神秘神秘”。
”。
弗朗茨弗朗茨·罗认为“神秘并不是经过表现后才到世间的表现后才到世间的,,而是始终活动着并隐藏在其中而是始终活动着并隐藏在其中””,而“魔幻魔幻””包含主体的创造和表现创造和表现。
卡彭铁尔则提出“魔幻魔幻””不是虚假不是虚假,,它恰恰是对神奇的拉美土地上的故事的真实表达地上的故事的真实表达。
尽管后来“魔幻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常被看作是一种文学流派的名称流派的名称,,人们对它的定义人们对它的定义、、范围范围、、特点等问题也一直持有争论特点等问题也一直持有争论,,但对于阅读者来说阅读者来说,,它根本上仍指向一种表现手法和随之呈现的文学风格它根本上仍指向一种表现手法和随之呈现的文学风格。
这种手法依托于作者丰富的想象和奇妙的构思这种手法依托于作者丰富的想象和奇妙的构思,,具有一定的反常性具有一定的反常性::往往打破固有时空模式而遁入一个新的时空体中往往打破固有时空模式而遁入一个新的时空体中,,在这里在这里,,科学规律不起“魔幻现实主义”:反常而不失其真的表现手法
◎金慧茜浙江大学附属中学
阅
读
视
界
(十)
在马西亚眼里,家具又长高了些。
这时的马西亚
比谁都清楚,在床底下、柜子底下以及在其他描金家
具底下藏着些什么。
他对任何人都秘而不宣这么个
奥妙:要是缺了马车夫梅尔奇尔,生活就不再有什么魅力。
无论是上帝、他父亲还是圣体节迎神会上金袍
披身的助教,都不如梅尔奇尔那样在他心目中占有重
要地位。
梅尔奇尔来自遥远的国度。
他原是被人征服的
君主的后代。
在他们的王国里,有大象、河马、猛虎、
长颈鹿。
那里的人,可不像唐阿蓬蒂奥那样成天钻在
光线黯淡、堆满卷宗的房间里埋首伏案。
他们比任何
动物都来得伶俐狡黠。
譬如说吧,他们当中有人曾用返本归源
(节选)
阅
读
视
界
十二只烧雁穿成一串,然后用它们把扎枪伪装起来,用这种办法从蔚
蓝的湖里逮到一条大鳄鱼。
梅尔奇尔会唱许许多多的歌,这些歌一学
就会,因为歌子的歌词没什么意思,而且来回重复。
梅尔奇尔会在厨
房里偷甜食;还会在夜里从马厩里逃出来;有一次,他还居然用石块袭
击警察,然后就消失在阿马古拉街的迷蒙夜色中。
下雨天,他便脱下马靴放在厨房的炉子旁烘烤。
马西亚时常暗自思忖,要是他也有这么双靴子穿在脚上该有多棒。
他把右边那只鞋叫
卡拉宾,管左边那只鞋叫卡拉班。
那个家伙啊,只要将两个手指伸在
两片厚嘴唇中间打个呼哨,就能把未驯服的野马制得服服帖帖。
这个
身穿丝绒号衣,脚蹬马刺,头戴高礼帽的先生,也知道夏天大理石砖地
凉爽可人,并常常在家具底下藏上个把从送往客厅的托盘里偷来的水
果和馅饼。
马西亚和梅尔奇尔两人共有一个秘密的仓库,里面藏有糖
球和杏仁,他俩分别把它们称作“乌里,乌拉”,说完,两人便会心地哈
哈一笑。
他俩把家里上上下下侦查个遍,只有他们知道在马厩下面有
个小土窖,里面堆满了荷兰香水瓶;而在仆人房间上面那个废弃不用
的阁楼里,一打盖满灰尘的蝴蝶刚刚被摘掉翅膀,关进玻璃盒里。
(十一)
追溯到马西亚才刚学会摔东西时,他还不认识梅尔奇尔,那时,他所亲近的只是些狗。
他家当时养着好几只狗:大虎犬、拖着奶头的小
猎兔犬、老得连玩都玩不动的猎犬,还有那只绒毛狗,这只狗啊,有的
时候别的狗老是追逐它,仆人们就不得不将它关起来。
马西亚喜爱那只叫卡内洛的狗,因为它会从卧室里叼来鞋子,或从院子里衔来玫瑰……卡内洛和马西亚撒尿都经常在一块儿。
有时
他俩选中客厅里的波斯地毯,在上面泼上棕褐色的流体云状图案,慢
慢地展延开去。
这常常招来一顿打。
但是挨几下揍并不像大人们所
想象的那般疼痛。
相反,倒使他们有个绝妙的借口,乘机扯起嗓子号
叫一番,博取左邻右舍的同情。
当那小瓦房里的斜眼老婆子称他父亲
为“野蛮人”时,马西亚含着笑朝卡内洛瞧瞧。
他们依然继续干号一
阵,为的是捞到一块饼干。
等饼干到手,一切便雨霁天晴,忘个精光。
他俩趴在泥地玩土,在太阳底下打滚,在养鱼池里喝水,在罗勒花丛中阅
读
视
界
探芳觅荫。
炎热的时候,湿润的花坛那儿挤满了人。
那儿还有那个灰
鹅,罗圈腿中间悬着个垂囊;屁股光秃秃的老幺鸡;那条玫瑰红的舌头
一伸一缩,哼着“乌里,乌拉”的小蜥蜴;用一枚爬藤的种子遮住洞口的
小耗子。
……
(十二)
饥、渴、热、痛、冷。
马西亚那时对外部世界的感觉还仅仅限于这
些基本的现实。
至于对光的感觉,已退居到次要地位。
当时他还不知
道叫什么名字。
洗礼归来时,他嘴里还带着难受的盐味。
那时,他几
乎还没有嗅觉、听觉,甚至还没有视觉。
他的小手惬意地抚摸着周围
的东西。
他还仅仅是个完完全全凭借触觉的敏感的生灵。
宇宙万物
统统透过他身上的每个毛孔才进入他小小的心灵。
于是,他闭上那双
只能影影绰绰看见模模糊糊的一些巨人模样的眼睛,钻进一个温暖、
湿润、充满黑暗、濒临死亡的肉体。
这个肉体一经感到这个小小的生
灵被自己的血肉所包裹,生命遂又获得复苏。
然而,现在时间跑得飞快,使他的最后几个钟头变得短暂急促;一
分钟一分钟嗖嗖地一闪而过,仿佛扑克牌在玩牌人的大拇指下刷刷飞
出一般。
鸟儿们纷纷抖落羽毛返回卵里。
鱼儿们在池底脱掉鳞片,又凝成
鱼卵。
棕榈树收起厚叶,仿佛摺起的扇子,消逝于地下。
茎枝收回嫩
叶,地面将一切属它所有的东西统统拽回地底。
雷声在走廊里回响。
皮手套上的毛又长了起来,羊毛毯自行拆线,羊毛重又长到那些原来
生长在四面八方的羊身上。
柜子、描金家具、床、十字架、桌子、百叶窗
等等一夜间统统飞离而去,到丛林中寻找自己早年的根源。
一切用钉
子固定的东西也统统自行拆毁。
一艘不知停泊何处的横帆船急匆匆
地将铺在地上和砌在池底的大理石统统运回意大利原籍。
所有的甲
胄、铁器、锁头、铜锅、马笼头统统消熔,汇成一条金属的河流,沿着拆
去屋顶的走廊流向地底下。
一切物体统统返本归源,回复到最初的形
态。
泥土返回泥土,遗下的乃是一片荒土。
(节选自《拉丁美洲名作家短篇小说选》,长江文艺出版社)
阅
读
视
界
【品析】
卡彭铁尔的创作在艺术上通常被划入“魔幻现实主义”的范畴,尽管他一直否认自己的创作是“魔幻现实主义”的,而认为自
己只是神奇的现实的书写者,因为拉美这块土地本身就是“神
奇”的。
《返本归源》这篇小说正是用“神奇”的逆时间流的写作方
法,展示了马西亚侯爵从死亡到重新回到母腹的生命归源的过
程。
节选段落是小说的结尾部分。
逆时间逻辑是小说最“魔幻”的一点,正因为打破了现实生活中的时间序列,所以家具可以长高,小马西亚眼中的车夫仿佛
是能力超强的魔法师,满身传奇,来自“遥远的国度,是被人征服
的君主的后代”,和各式各样的动物打交道。
这种略带夸张的叙
述口吻所讲述的可能是真实的事,但更可能只是停留在儿时的
马西亚脑海中的“事实”,或是马车夫杜撰的传说。
逆时间顺序也使故事中的“现实”有更强的陌生化效果,充满了生命力。
“而在仆人房间上面那个废弃不用的阁楼里,一打
盖满灰尘的蝴蝶刚刚被摘掉翅膀,关进玻璃盒里”一句,“废弃不
用的阁楼”在时间序列上排在后面,而被摘掉翅膀的蝴蝶则是生
命的象征,发生在阁楼废弃蒙灰之前,不同的时间混杂在一起,
荒芜立刻让位于此前的鲜活,真是引人入胜!与此类似的,时间
错综感最强最为魔幻的描写是马西亚和万物生灵返本归源的片
刻:“他闭上那双只能影影绰绰看见……生命遂又获得复苏”以
及节选部分最后一段。
原文故事最后,时钟仍然向右拨动,回归
平常的无可摆脱的状态。
卡彭铁尔的《返本归源》是对现实时间的
一次反叛,却始终没有脱离现实。
他给我们一
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生命兴衰过程这个让人
惊奇的事实!
阅
读
视
界
阿德里娅,我本不想去苏帕
查打扰你的。
这并不全是兔子
的原因,而是一想到要介入如
此严丝合缝的秩序就让我心
烦,每一个细微之处在你那儿
都环环相扣、安置妥帖——乐谱
配薰衣草,毛茸茸的粉扑配滑
石粉,小提琴和中提琴的
合奏
配拉威尔四重奏。
进入这样的
环境让我很受伤——此地的女
主人过着风雅的生活,家里的
所有布置都仿佛在以一种直观
的方式宣告她的意志,看看这
些书(西班牙语的在一边,法语
和英语的在另一边),看看这些
绿色的大靠垫,水晶烟灰缸就
像是有人在这方小桌的这点上
切开了一个肥皂泡,并且永远
伴随着香氛、音乐、抽芽的植
物、故友的相片,仪式感的茶盘
和糖钳……啊,亲爱的阿德里
娅,要抵抗她的存在已经够困
难了,何况还要以全然的顺服
接受她的存在,接受一个女人
在她舒适的公寓里精心建立起
的秩序。
假使有人带了本英语
字典,为图方便而放在手边,相
对地拿起一只金属小托盘放到
桌子的另一头,这样理所当然
的举动也会让他感到强烈的自
责。
移动那个托盘好比在奥占
芳和谐的画布中央不小心抹上
一笔可怕的绯红色,如同于莫
扎特交响曲最安静的那一瞬,
低音提琴的全部琴弦同时绷
断,伴随着瘆人的鞭声般的裂
给巴黎小姐的一封信
(节选)
阅
读
视
界
响。
移动那个托盘改变了整座房子中的关系配置,这一个物件和那一个
的,这一刻它们的灵魂和那缺席的居住者连同房子的灵魂。
把手伸向一本
书,调节一盏台灯洒下的锥形光芒,掀开一张钢琴琴凳,当我做这些时我无
法不感到在对抗、冒犯他人,这种负罪感在我眼前像一群麻雀般扑动。
……
当我感到自己快要呕出兔子时,我就把两个指头伸进嘴里作钳状,等待着那温热的毛茸茸的一团从喉咙里涌上来,就像起泡的肝病泻盐一样。
整个过程迅速、干净,在最短的时间内一气呵成。
我把手指从嘴里抽出来,
一只小白兔就在我的嘴里,耳朵还被我紧紧夹着,除了它是白的并且是只
货真价实的兔子再没什么可奇怪的。
我把它放在手掌心上,理顺它的绒
毛,用两根手指抚摸它;小兔子看上去对自己的出生很满意,一扭一扭地往
我掌心里钻,我手掌的皮肤感受着兔嘴无声而微痒的轻咬。
它在找东西
吃,于是(发生这事的时候我还住在郊区)我把它抱到阳台上,放在一个大
花盆里,花盆里种满了苜蓿,专为应付这种情况。
小兔子把耳朵竖得不能
再高,抱住一片幼嫩的苜蓿叶,小嘴快速地动了起来,然后我就知道我现在
可以把它留在那儿,过一段安稳日子了。
生活将趋于正常,我会和那些在
农庄买兔子养的人没什么两样。
就在一楼和二楼之间,阿德里娅,仿佛预兆着我在你家中接下来的生活,我意识到我要呕兔了。
那一刻我有些害怕(或者说是惊讶?不,也许是
害怕这似曾相识的惊讶感),因为在我离家之前,距今仅仅两天,我已经呕
过一只兔子了,并且还满以为可以安心四五个礼拜,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能
捱个六周。
如今,你看,我对付这事儿已经得心应手了。
我在我那幢房子
的阳台上种着苜蓿,呕兔,把它放进苜蓿丛,一直等到月底我觉得差不多又
是时候……于是我把已经长成的兔子当成礼物送给莫丽娜太太,她以为这
是我的兴趣爱好,从不多问。
另一个花盆里娇嫩幸运的四叶苜蓿长势正
好,我笃定地等待着,直到早晨那痒痒的小毛球从我喉咙里升起,弄得我嗓
子发堵,而这只小兔子从那一刻起就重复着它的先辈们的生活和习惯。
习
惯,阿德里娅,是一种颠扑不破的韵律,正是这韵律中的某种东西让我们得
以活下去。
一旦习惯了这种不变的循环,掌握了方法,呕兔就不再那么讨
厌了。
你或许会想这样做真的靠谱吗,为什么非得请出苜蓿和莫丽娜太
太,直接弄死这小东西不是更方便么……啊,你自己呕一次试试就知道了,阅
读
视
界
用两个指头把它钳出来,放在你摊开的手掌上,它的扭动、这亲近中难以名
状的灵光,都让你觉得你们还连在一起,只不过现在已经分开了。
一个月
的时间让你可以在距离中重新审视许多东西;一个月有它的大小,长着长
绒毛,能跳很远,眼神凶猛,是全然不同的存在。
阿德里娅,一个月就是一
只兔子,它真的能创造出一只活生生的兔子;还记得第一次的时候,那暖热
的、不安分的长毛包裹着一个让人难以割舍的小生命——那最初的几分
钟就像诗里写的那样,“以土买之夜的果实”说的正是它……不过之后就
没那么诗意了,它被困在那个乏味的白色世界里,遥远、孤单,不过一封
信的大小。
(节选自《动物寓言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品析】
胡里奥·科塔萨尔在《给巴黎小姐的一封信》中,始终围绕着一件事来写:主人公总是时不时地呕出一只兔子。
这件在我们
看来不可能的事情却成了“我”写信给供给“我”房子住的阿德里
娅小姐主要交代的事。
“呕兔”在文章中到底有什么深意呢?文
章开头部分,“我”坦白:“这并不全是兔子的原因,而是一想到要
介入如此严丝合缝的秩序就让我心烦……”“啊,亲爱的阿德里
娅,要抵抗她的存在已经够困难了……”“我”从内心抵制这种秩
序的存在,但是破坏这种秩序却会带来难以承受的负罪感,“这
种负罪感在我眼前像一群麻雀般扑动”,因此在这种精神的困厄
中,“我”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吐出兔子,一只、两只……因此,“兔
子”可以理解为“我”内心真正的情感和渴求的异化物。
科塔萨尔的“魔幻”效果源自平常生活的异常化:他用异化物“兔子”来隐喻人的异化,“兔子”是作者隐秘的敏感、懦弱、羞
耻和压抑的自我,作者详细描写兔子从喉咙里出来的感受,就是
对内心情绪的外化表现。
当然,科塔萨尔的“魔幻”和博尔赫斯
一样,也和人物的幻想有关,但是科塔萨尔笔下的人物更神经
质,因此幻想更为非理性。
故事结尾部分,第十一只兔子的降临
成了压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我”曾想当然地认为兔子会
控制在十只以内。
“我”放弃了同兔子的对抗,也对克服自我身上
的弱点和阴暗面彻底绝望。
阅
读
视
界
黑孩双手扶着风箱杆儿,炉中的火已经很弱了,一绺蓝
色火苗和一绺黄色火苗在煤结上跳跃着,有时,火苗儿被气
流托起来,离开炉面很高,在空中浮动着,人影一晃动,两个
火苗又落下去。
孩子目中无人,他试图用一只眼睛盯住一个
火苗,让一只眼黄一只眼蓝,可总也办不到,他没法把双眼视
线分开。
于是他懊丧地从火上把目光移开,左右巡睃着,忽
然定在了炉前的铁砧上。
铁砧踞伏着,像只巨兽。
他的嘴第
一次大张着,发出一声感叹(感叹声淹没在老铁匠高亢的歌
声里)。
黑孩的眼睛原本大而亮,这时更变得如同电光源。
他看到了一幅奇特美丽的图画:光滑的铁砧子。
泛着青幽幽
蓝幽幽的光。
泛着青蓝幽幽光的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
红萝卜。
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像一个大个阳梨,还拖着
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像金色的羊毛。
红萝卜晶
莹透明,玲珑剔透。
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苞孕着活泼的银
色液体。
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
金色的光芒。
光芒有长有短,长的如麦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透明的红萝卜(节选)
阅
读
视
界
金色……老铁匠的歌唱被推出去很远很远,像一个小蝇子的嗡嗡声。
他像
个影子一样飘过风箱,站在铁砧前,伸出了沾满泥土煤屑、挨过砸伤烫伤的
小手,小手抖抖索索……当黑孩的手就要捉住小萝卜时,小铁匠猛地窜起
来,他踢翻了一个水桶,水汩汩地流着,渍湿了老铁匠的草铺。
他一把将那
个萝卜抢过来,那只独眼充着血:“你也配吃萝卜?老子肚里着火,嗓里冒
烟,正要它解渴!”小铁匠张开牙齿焦黑的大嘴就要啃那个萝卜。
黑孩以少
有的敏捷跳起来,两只细胳膊插进小铁匠的臂弯里,身体悬空一挂,又嘟噜
滑下来,萝卜落到了地上。
小铁匠对准黑孩的屁股踢了一脚,黑孩一头扎
到姑娘怀里,小石匠大手一翻,稳稳地托住了他。
老铁匠停下了嘶哑的歌喉,慢慢地站起来。
姑娘和小石匠也站起来。
六只眼睛一起瞪着小铁匠。
黑孩头很晕,眼前的一切都在转动。
使劲晃晃
头,他看到小铁匠又拿着萝卜往嘴里塞。
他抓起一块煤渣投过去,煤渣擦
着小铁匠腮边飞过,碰到闸板上,落在老铁匠铺上。
“看我打死你!”小铁匠咆哮着。
小石匠跨前一步,说:“你要欺负孩子?”
“把萝卜还给他!”姑娘说。
“还给他?老子偏不。
”小铁匠冲出桥洞,扬起胳膊猛力一甩,萝卜带着
飕飕的风声向前飞去,很久,河里传来了水面的破裂声。
黑孩的眼前出现了一道金色的长虹,他的身体软软地倒在小石匠和姑
娘中间。
那个金色红萝卜砸在河面上,水花飞溅起来。
萝卜漂了一会儿,便慢
慢沉入水底。
在水底下它慢慢滚动着,一层层黄沙很快就掩埋了它。
从萝
卜砸破的河面上,升腾起沉甸甸的迷雾,凌晨时分,雾积满了河谷,河水在
雾下伤感地呜咽着。
(节选自《透明的红萝卜》,有删节,当代世界出版社)
【品析】
《透明的红萝卜》是中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成名作。
故事
中的黑孩是一个一出场就带有非现实感的人物:“不说话,只是把两只又黑
又亮的眼睛直盯着队长看。
他的头很大,脖子细长,挑着这样一个大脑袋
阅
读
视
界
高中作文2018-11内文第38页2018年10月17日15:37:28
显得随时都有压折的危险。
”但这种畸形的外貌背后不是漫画式的戏谑,却是苦难和贫穷的印记。
黑孩家中三代贫农,没有亲娘又受尽后娘虐待。
他身体瘦弱,一次砸石子时弄丢了锤子,被发配到铁匠铺拉风箱。
火炉与黑孩的相遇是富有象征意义的,瘦弱的黑孩在火光中看到了苦难生活中的希冀,也让他被饥饿所激发的想象和热望有了可安放之处。
小说中,我们借菊子姑娘的双眼洞悉拉风箱时黑孩的动人和灵性:“她看到黑孩儿像个小精灵一样活动着,雪亮的灯光照着他赤裸的身体,像涂了一层釉彩。
仿佛这皮肤是刷着铜色的陶瓷橡皮,既有弹性又有韧性,撕不烂也扎不透……黑孩双手拉着风箱,动作轻柔舒展,好像不是他拉着风箱而是风箱拉着他。
他的身体前倾后仰,脑袋像在舒缓的河水中漂动着的西瓜,两只黑眼睛里有两个亮点上下起伏着,如萤火虫幽雅地飞动。
”伴着火光的黑孩形象如同童话中的精灵一般具有魔幻色彩,莫言用浪漫、夸张的笔触描摹他劳动时舞蹈般的美感,并通过这一情景表达极度贫困中的幸福。
由此,黑孩的瘦弱躯体不但不再是畸形和丑陋的,反而因为注入了倔强、坚韧、善良的精神而显得脱俗精干。
全篇最光辉的意象——那个铁砧子上金黄、透明的红萝卜,正是现实土壤孕育的幻想结晶:“泛着青蓝幽幽光的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
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像一个大个阳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像金色的羊毛。
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
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苞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
”莫言通过新奇的比喻和陌生化的手法,让无生命的红萝卜变得富有生命,根须像羊毛,内部有神奇的银色液体,在火光中散射光芒。
当然,这幅奇特美丽的图画通过黑孩的视角得到展现,带有主体色彩,而他想要抓住红萝卜的举动则是他想要抓住生活中幸福的表现,尽管这金灿灿、银晃晃的幸福看起来多少是虚幻、不可捉摸的。
最后,透明的红萝卜沉入水底。
黑孩寻找萝卜而不得,感觉到阳光晒
着背,“像在身后生着一个铁匠炉”。
阳光和铁匠炉在小说中都代表温暖,但最后老铁匠离开了,黑孩的生活陷入不见底的迷茫。
小说结尾,黑孩一次次求索于再度看见那个透明的红萝卜,他把“萝卜举起来,对着阳光察看”,如同对着铁匠炉的火光,“他希望这个萝卜在阳光照耀下能像那个隐藏在河水中的萝卜一样晶莹剔透,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
“透明的红萝卜”是一个苦难倔强的孩子抵御粗粝生活最复杂和难以言明的企盼。
本栏目责任编辑 李
益阅
读
视
界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