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记文言文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山记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翻译
有点看不清,我先打了下原文,请对照下,看有没有字弄错的,确认后再译吧。
重建严子陵先生祠堂记
自杭州东南溯江而上,遇富春渚,至七里滩,两山之间有严子陵祠焉。
清风高节,照耀江水,曩常经其地,瞻其貌,徘徊久之而不忍去。
宋范仲淹守严郡尝为子陵置义田立祠作歌以纪其德。
自是以后淳邑有方贼之乱,富春有裘贼之乱,是祠之或废或兴,年日舛错不可考。
国朝尝饬守土之官岁时修葺故祠,得岿然长存。
自粤匪扰乱,郡当其冲,祠遂不保。
余以同治四年八月来守是土,过七里滩心彷徨者累月,闻魏观察有志捐造(前丁太守经理其事,半途功废)。
予慨然首先捐廉二十万钱,次集捐赀,鸠工庀材,复祠宇之旧观,续造客星楼、祠内神像碑石、动用器具,洪纤毕备,阅四月而功告成。
遂入山而求子陵之后,得两人焉:一名国禄一名宝华,两人为从,父子相与为依,惧将无后而又奇穷,盖义产之失久矣。
余为之请于大府,就严郡盐课耗项内岁提钱八十千文,
为目前开垦山田费,用嗣后修葺祠宇、奉祀香火,俾得永远有资;仍勉国禄等砥节砺行,无坠先人遗绪。
则余他日公车便访,重瞻道貌,庶几景仰之思与是江是山而俱永也。
所有先生道德事迹前人言之祥矣,余不复赘是为之记。
余前权签(“签”看不清,猜的)严郡捐建严祠,谕令严子陵先生后裔严国禄、严宝华叔侄二人看守祠堂,奉祀香火,又禀请在盐耗项下每年提八十千文以为祠中之用当。
谕严国禄等早为完娶,以继绝祀。
乃至八年夏余重守是郡,严国禄仍未聘娶,复又资助以成其事,至十里富春山。
道光年间严国祥曾卖三股之二与方文芹,执业现据。
严国禄具囊到府,又断归严国禄,执业永作严祠之用,不准再行买卖,并札饬桐庐县立案又记。
2. 文言文翻译
大意翻译:
高梁桥下的河水从西山深峡谷中流淌过来,经过此地流入河里。
一千匹白色的带子一般,微风吹过水面就像罗纹纸(一种纸张)。
河堤筑在水中,被两条河夹着。
堤上有四行绿色的杨数,树木古老枝叶繁盛,一棵大树的树荫,可以铺好几张席子,从叶子缝隙中垂下的光线有一丈多长。
河岸北边寺庙道院非常多,红门大殿,绵延好几十里远。
对面远处的树木,高矮成林,中间几处水田,西山好像人盘着螺旋状的头发,耸立在树林河水之间。
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道路的风景也很好,马在绿荫下前行,就像给马车做的车棚。
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松树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松树大约有七八围(一人环抱的长度叫做围)粗。
空闲时节,我曾经和黄思立等先生一起来这里游玩。
我的弟弟袁中郎说:“这个地方就像钱塘、苏堤”。
黄思立也认为是。
我于是感慨西湖美景,我梦到很多次了,什么时候能挂起进贤冠(挂进贤冠,意思是辞去官职,挂起官帽,让给贤能的人),充当西湖六桥底下的游客,了却我一段山水情缘?
原文:
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
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
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
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误游人。
当春盛时,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出游。
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
趺坐古根上,茗饮以不酒,浪纹树影以为侑,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
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宴中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少顷,遇同年黄昭质拜客出,呼而下,与之语,步至极乐寺,观梅花而返。
译文
高梁桥在西直门外,是京城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两条河夹着堤岸,垂杨柳蜿蜒了十余里,水流又急又清,鱼沉到了水底,鱼鳞和鱼鳍都看得清楚。
佛寺星罗棋布,红楼朱塔,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美丽。
而从西山为游人所设下的坐席上看到的景致早晚都不一样,仿佛是故意用来娱乐游人的一样。
当春意正浓时,城里的达官贵人,只要不是特别的没空都会来这里游览一番。
三月一号那一天,带着王袗和和尚寂子一起去游览。
当时的杨柳刚刚抽芽,山色雾霭冥蒙,水与河堤齐平,两岸音乐声不断。
盘腿坐在古树根上,把茶当作酒来品饮,绿树浪影好似劝人畅饮的音乐和锦帛一般,清清的水让我产生错觉,仿佛鱼在天上飞,鸟在水里游一般,人来人往,也好似这景致的一部分。
河堤上的游人看到我们三个人呆坐在古树上,像傻和尚一样,纷纷相视而笑。
而我们是在笑他们在这里设下宴席,喧嚣怒诟,和这美景丝毫不相衬,也不知乐从何来。
过了一会儿,遇到了同一年登科的黄炜,叫他下来,与他交谈了一会儿,步行到极乐寺观赏了梅花,接着就回家了。
3. 学弈文言文翻译
原发布者: ... 亚
学弈文言文翻译原文【篇一:学弈文言文翻译原文】注释弈:下棋。
(围棋)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数:指技艺。
致志:用尽心志。
致:尽,极。
不得:学不会善:善于,擅长。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惟:同“唯”,只。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
援:引,拉。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弓缴:弓箭。
为:因为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谓,说。
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
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
弈者:下棋的人。
通国:全国。
使:让(动词)。
之:他,之前一个人。
(指第一个用心听讲的人)俱:一起。
弗:不。
若:如。
矣:了。
(语气词)为:同“谓”,指有人说。
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与:同“欤”叹词,相当于“吗”。
然:这样。
也:是。
译文现在你把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
弈秋是全国的下
棋高手,有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
虽然他俩在一起学习,但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启示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来源文言文的简洁精炼由此可见不一般啊。
《学弈》通过弈秋教学生下棋的事。
说明了在同样的条件
4. 伊公亭记文言文翻译应用
原文
君子之于己,自得而已矣,非有待于外也。
然而曰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者,所以与人同其行也。
人之于君子,潜心而已矣,非有待于外也。
然而有表其闾,名其乡,欲其风声气烈暴于世之耳目而无穷者,所以与人同其好也。
内有以得诸己,外有以与人同其好,此所以为先王之道,而异乎百家之说也。
随为州,去京师远,其地僻绝。
庆历之间,起居舍人、直龙图阁河南尹公洙以不为在势者所容谪是州,居于城东五里开元佛寺之金灯院。
尹公有行义文学,长于辨论,一时与之游者,皆世之闻人,而人人自以为不能及。
于是时,尹公之名震天下,而其所学,盖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故其居于随,日以考图书、通古今为事,而不知其官之为谪也。
尝于其居之北阜,竹柏之间,结茅为亭,以茇而嬉,岁余乃去。
既去而人不忍废坏,辄理之,因名之曰尹公之亭。
州从事谢景平刻石记其事。
至治平四年,司农少卿赞皇李公禹卿为是州,始因其故基,增庳益狭,斩材以易之,陶瓦以覆之,既成,而宽深亢爽,环随之山皆在几席。
又以其旧亭峙之于北,于是随人皆喜慰其思,而又获游观之美。
其冬,李公以图走京师,属予记之。
盖尹公之行见于事、言见于书者,固已赫然动人,而李公于是又侈而大之者,岂独慰随人之思于一时,而与之共其乐哉!亦将使夫荒遐僻绝之境,至于后人见闻之所不及,而传其名、览其迹者,莫不低回俯仰,想尹公之风声气烈,至于愈远而弥新,是可谓与人同其好也。
则李公之传于世,亦岂有已乎!故予为之书,时熙宁元年正月日也。
茇:在草间住宿
翻译
君子对于自己,只需要自己确有心得就行了,并不是对社会上怎样评价自己还有所乞求。
然而孔子说“君子痛恨到死时却名声还不显扬”,是因为要让世人同自己的行为一个样。
人们对于君子,只需要内心敬服就行了,并不是对在社会上怎样再去推崇他还有所打算,然而仍有人在旌表君子的住处,用君子的名字作乡的名字,想让君子的美名、风范、气节、功业显现在世人的视听面前,永无止境,这是因为想让世人同自己的敬仰一个样。
在本人能有办法使自己确有心得,在社会能有办法让世人和自己的敬仰一个样,这正是用来构成古代圣明帝王的行事准则,而与诸子百家的主张不同的地方。
随地作为一个州,距离京城很远,那地方偏僻,几乎与外界隔绝。
在庆历年间,起居舍人兼直龙图阁河南人尹洙公,因为受到掌权的小人的排挤,被贬官到这个州来,居住在州城东面五里处的开佛寺中的金灯院。
尹公具有高洁的品行和身后的学问,在辨析论争方面很擅长,一时间与尹公交游的人,都是世上的名流,可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赶不上尹公。
在这段时间,尹公的名声震动天下,而他所学的东西,在于不因贫富贵贱死生而动摇自己的信念,所以他在随州居住,每天把考论图书、通明古今作为唯一要做的事情,而根本觉不出自己的官职已被贬黜了。
他曾经在住处北面的小山丘上,在青竹和翠柏之间,用茅草搭建了一座亭子,用来休息和游玩,过了一年多才离开。
他离开之后,随州人不忍心让亭子废弃毁坏,就经常修缮它,随之给它取名叫做“尹公之亭”。
随州从事谢景平镌刻石碑记述这件事。
到了治平四年,司农少卿赞皇人李禹卿公到这个州做太守,开始就着原有的基址,把低矮处增高,把狭窄处加宽,砍伐树木换掉旧亭,制造屋瓦铺上去,新亭修好后,既宽敞又高爽,环绕着随州的大小山峰都扑入坐在亭子里的人们的眼帘。
又把旧亭撑立在北面,在这里随州人都能够表达他们对尹公的怀念之情,又能获取游览观赏的美好享受。
这年冬天,李公把亭子的绘图送到京师,嘱托我写篇记来记述这件事。
大致来说,尹公的品行在事业上显现出来,言论在著述中表现出来,本来已经显赫动人了,而李公在修亭子一事上又扩大尹公的影响,岂是为了安慰随人的心而与他一起欢乐呢!而且还将这些荒遐僻绝之境让那些看不到它的人欣赏到它。
传其名、浏览其迹的人,没有不低回俯仰观望的。
想想尹公的风声气烈,越是久远就越感清新,这是他人同其所好的原因,然而李公得以被世人知晓,难道只是因为这个原因么。
所以我替他写了这篇文章,此时为熙宁元年正月日。
5. 游华山记文言文翻译
《游玉华山记》宋.张缗由宜君县西南行四十里,有山夹道而来者,玉华也。
其南曰野火谷,有石常燃,望之如爨烟,而莫知其所自也。
野火之西曰凤皇谷,则唐置宫之故地也。
今其尺垣只瓦无有存者,过而览之,但见野田荒草而榛荆也。
其西曰珊瑚谷,盖尝有别殿在焉。
珊瑚之北曰兰芝谷,昔太宗诏沙门玄奘者译经于此,其始曰肃成殿,后废而为寺云。
中有石岩崭然有成,下有凿室,可容数十人,有泉悬焉,势若飞雨;有松十八,环其侧,皆生石上,高可十寻,端如植笔。
其西且南有崖曰驻銮,其始入也,双壁屹然,如削石而成,既至其处,若视瓮。
侧有泉飞而下,如悬布,如喷珠,其名曰水帘。
稍北,有崖与泉,亦若是而差小焉。
治平三年夏五月丁巳,余与六人者来游,乃相与坐石荫松,听泉而饮之。
已而,览故宫以徘徊,问遗事于田老。
方嚣然不欲归,而余与六人者,或有官守,或以事牵,其势不可久留,既宿而遂去。
然而,相视有不足之色。
余为之言曰:夫山林泉石之乐,奇伟之游,常在乎穷僻之处,而去人迹甚远,故必为野僧方士与夫幽潜之人所据而有也。
然幽潜之人知好之而力不足以营之,惟佛老之说可以动人,故其徒常独有力,而危亭广厦,眺览之娱,莫不为其所先也。
夫以有唐之盛,穷天下之富,建宫于此,随而废没,而杜甫乃其时人,过之且有
悲伤之感,至或形于歌诗。
独寺僧之徒,更相传而不息,迄于今而尚存,则虽天下之力,亦有屈于此欤?以太宗之贤,致治之美,宜其愈久而弥传也;今问诸遗老,无所称道。
而彼玄奘者,特一浮屠耳;然说者至为荒怪难知之语,以增大其事。
岂人之情常乐于放僻,而易忘于中正哉?又岂物之盛衰废兴亦各有时,而此特其盛时也欤?斯可为之叹息也。
若夫太宗之贤,天下之力,犹不能长有此也,则吾曹可以一寓目而足矣,又何必以不久留为恨哉。
然荒崖穷谷之崎危,废宫颓址之萧条,虽累岁月,未尝有一二人游焉,而余与六人者同时而来,亦可谓之盛哉!六人者:余兄子坚、弟山径,与太原石继和公美,河东郎几康伯,温陵陈说君豫,西河冀上之冠卿也。
壬申,荧阳张缗记。
译文由宜君县向西南走四十里,有山夹道而来,这就是玉华山。
山的南面叫野火谷,那里有常年燃烧的山石,远远望上去(山上)如同有炊烟,但没有人知道它来自哪里。
野火谷的西面叫凤凰谷,就是唐朝建造宫殿的旧地。
现在连一小段墙一片瓦也没有保存下来,经过那儿看,只见都是野田荒草,长满了荆棘。
凤凰谷的西面叫珊瑚谷,大概曾经有正殿以外的宫殿在那儿。
珊瑚谷的北面叫兰芝谷。
兰芝谷的中间有块高而险峻的天然岩石,下面有人工开凿的石室,可容纳数十人,有瀑布从高处垂落,就像从天而降的大雨;有十八棵松树环绕在岩石的周围,松树都生长在石头上,差不多有十八丈高,端正得像立着的笔。
它的西南方向有石崖叫驻銮,我们刚进去的时候,看到双壁高耸直立,如同削石而成,到了那个地方一看,就像看到瓮一样。
旁边有泉水飞泻而下,有的像悬挂的瀑布,有的像喷洒的珍珠,它的名字叫水帘。
稍微向北,有崖与泉,也像这样只是规模稍小点。
治平三年夏五月丁巳日,我和六个人一同来游玩,就一起坐在松
树遮蔽下的石上,听泉声并品饮泉水。
不久,游览前代的宫殿而流连忘返,向田间老人询问旧事。
兴致很浓闹嚷嚷的不想回去,但我与这六人,有的居官守职,有的因为有事牵制,那情势不能久留,就住了一夜离开了。
但是,大家互相瞅着都有不满足的神色。
我对他们说:欣赏山林泉石的乐趣,奇特壮美的景观,经常在那些荒远偏僻、人迹罕至的地方,然而因为人迹罕至,所以一定被云游的和尚、求仙的术士以及隐士一类人占据并享有。
但是隐士知道这些地方优美并喜欢它们,而他们的能力不足以经营这些地方,只有佛教和道教的学说、教义足以打动人心,所以他们的信徒经常独来独往并且有勇力,因而这些耸立的亭子、宽广的大厦(的建造),登高览胜的快乐(的享受),没有不被他们抢先的。
凭借唐朝的强盛,耗尽天下的财富,在此修造宫殿,随后就废弃湮没了,而杜甫就是那个时代的人,经过那儿尚且有悲伤之感,以致用诗歌表现出来。
唯独寺里的和尚这类人,交替相传而不停息,直到现在还留存下来,(这样看来)即使拥有整个天下力量的帝王,也有不如这些和尚的地方么?凭借唐太宗的贤能,使国家达到太平盛世的美好境况,(他的事迹)应该时间过得越长而流传得越久;现在向老人询问太宗的政绩与往事,却没有听到什么赞扬的话。
而玄奘只是一个和尚罢了,但是讲述玄奘故事的人甚至用荒诞怪异的话,来夸大他的事。
难道喜欢放诞偏邪是人之常情,而容易忘记中正之道吗?又难道事物的盛衰兴废也各有它的时运,而这段岁月只是佛教的兴盛时代么?这真值得为此叹息啊。
像唐太宗这样贤能,拥有天下的能力,尚且不能长期拥有这些,那么我们这些人可以看一眼就满足了,又何必因为不能长久地留在这儿而遗憾呢?但是荒凉幽深险峻的崖谷,废弃倒塌萧条的宫殿遗址,虽然过了很多年,没有一两人来这里游玩,而我与六人同时而来,也可称得上是盛事了。
6. 游天目山记文言文翻译
连日来阴雨绵绵,让人烦闷得很。
我们到了双清庄时,天气稍稍转晴。
双清庄在天目山脚下,和尚们留我们住在双清庄上。
和尚们的房间里很讲究。
溪水冲激到山石上,发出响声,整夜在枕边作响。
石篑朦胧中错把这种声音当作下雨,烦透了,怎么也睡不着。
第二天早上,和尚送来早茶、早饭,招呼石篑起床。
石篑感叹说:“下着这么大的暴雨,能到哪里去呢?只有躺在床上神游罢了!”和尚说:“天晴了,风和日丽,天气极好。
那响声是溪流的声音,不是雨声。
”
石篑大笑,急忙穿好衣服起床。
我们一口气喝了好几杯茶,立刻一同出发,去游览天目山。
7. 求薛综传文言文翻译拜托
薛综字敬文,沛郡竹邑人也。
少依族人避地交州,从刘熙学。
士燮既附孙权,召综为五官中郎(将),除合浦、交址太守。
时交土始开,刺史吕岱率师讨伐,综与俱行,越海南征,及到九真。
事毕还都,守遏者仆射。
西使张奉于权前列尚书阚泽姓名以嘲泽,泽不能答。
综下行酒,因劝酒曰:"蜀者何也?有犬为独,无犬为蜀,横目苟身,虫入其腹。
"奉曰:"不当复列君吴邪?"综应声曰:"无口为天,有口为吴,君临万邦,天子之都。
"于是众坐喜笑,而奉无以对。
其枢机敏捷,皆此类也。
吕岱从交州召出,综惧继岱者非其人,上疏曰:"昔帝舜南巡,卒于苍梧。
泰置桂林、南海、象郡,然则四国之内属也,有自来矣。
赵佗起番禺,怀服百越之君,珠宫之南是也。
汉武帝诛吕嘉,开九郡,设交址刺史以镇监之。
山川长远,习俗不齐,言语同异,重译乃通。
民如禽兽,长幼无别,椎结徒跣,贯头左衽,长吏之设,虽有若无。
自斯以来,颇徙中国罪人杂居其间,稍使学书,粗知言语,使驿往来,观见礼化。
及后锡光为交址,任延为九真太守,乃教其耕梨,使之冠履;为设媒官,始知聘娶;建立学校,导之经义。
由此已降,四百余年,颇有似类。
自臣昔客始至之时,珠崖除州县嫁娶,皆须八月引户,人民 ... 之时,男女自相可适,乃为夫妻,父母不能止。
交址糜泠、九真都庞二县,皆兄死弟妻其嫂,世以此为俗,长吏恣听,不能禁制。
日南郡男女倮体,不以为羞。
由此言之,可谓虫豸,有腼面目耳。
然而土广人众,阻险毒害,易以为乱,难使从治。
县官羁縻,示令威服,田户之租赋,裁取供办,贵致远珍名珠、香药、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琉璃、鹦鹉、翡翠、孔雀、奇物,充备宝玩,不必仰其赋入,以益中国也。
然在九甸之外,长吏之选,类不精核。
汉时法宽,多自放恣,故数反违法。
珠崖之废,起于长吏睹其好发,髠取为髲。
及臣所见,南海黄盖为日南太守,下车以供设不丰,挝杀主薄,仍见驱逐。
九真太守儋萌为妻父周京作主人,并请大吏,酒酣作乐。
功曹番歆起舞属京,京不肯起,歆犹迫强,萌忿杖歆,亡于郡内。
歆弟苗帅众攻府,毒矢射萌,萌至物故。
交址太守士燮遣兵致讨,卒不能克。
又故刺史会稽朱符,多以乡人虞褒、刘彦之徒分作长吏,侵虐百姓,强赋于民,黄鱼一枚收稻一斛,百姓怨叛,山贼并出,攻州突郡。
符走入海,流离丧亡。
次得南阳张津,与荆州牧刘表为隙,兵弱敌强,岁岁兴军,诸将厌患,去留自在。
津小检摄,威武不足,为所陵侮,遂至杀没。
后得零陵赖恭,先辈仁谨,不晓时事。
表又遣长沙吴巨为苍梧太守。
巨武夫轻悍,不为恭服。
(所取)(辄)相怨恨,逐出恭,求步骘。
是时津故将夷廖、钱博之徒尚多,骘以次锄治,纲纪适定,会仍召出。
吕岱既至,有士氏之变。
越军南征,平讨之日,改置长吏,章明王纲,威加万里,大小承风。
由此言之,绥边抚裔,实有其人。
牧伯之任,既宜清能,荒流之表,祸福尤甚。
今日交州虽名粗定,尚有高凉宿贼;其南海、苍梧、郁林、珠官四郡界未绥,依作寇盗,专为亡叛逋逃之薮。
若岱不复南,新刺史宜得精密,检摄八郡,方略智计,能稍稍以渐(能)治高凉者,假其威宠,借之形势,责其成效,庶几可补复。
如但中人。
近守常法,无奇数异术者,则群恶日滋,久远成害。
故国之安危,在于所任,不可不察也。
窃惧朝廷忽轻其选,故敢竭愚情,以广圣思。
" 黄龙三年,建昌侯虑为镇军大将军,屯半州,以综为长史,外掌众事,内授书籍。
虑卒,入守贼曹尚书,迁尚书仆射。
时公孙渊降而复叛,权盛怒,欲自亲征。
综上疏谏曰:"夫帝王者,万国之元首,天下之所系命也。
是以居则重门击柝以戒不虞,行则清道案节以养威严,盖所以存万安之福,镇四海之心。
昔孔子疾时,托乘桴浮海之语,季由斯喜,拒以无所取才。
汉元帝欲御楼船,薛广德请刎颈以血染车。
何则?水火之险至危,非帝王所宜涉也。
谚曰:'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况万乘之尊乎?今辽东戎貊小国,无城池之固,备御之术,器械铢钝,犬羊无政,往必禽克,诚如明诏。
然其方土寒埆,谷稼不殖,民习鞍马,转徙无常。
卒闻大军之至,自度不敌,鸟惊兽骇,长驱奔窜,一人匹马,不可得见。
虽获空地,守之无益,此不可一也;加又洪流滉瀁,有成山之难,海行无常,风波难免,倏忽之间,人船异势。
虽有尧、舜之德,智无所施,贲、育之勇,力不得设,此不可二也;加以郁雾冥其上,咸水蒸其下,善生流肿,转相洿染,凡行海者,稀无斯患,此不可三也。
天生神圣,显以符瑞,当乘平丧乱,康此民
物;嘉祥日集,海内垂定,逆虏凶虐,灭亡在近。
中国一平,辽东自毙,但当拱手以待耳。
今乃违必然之图,寻至危之阻,忽九州之固,肆一朝之忿,既非社稷之重计,又开辟以来所未尝有,斯诚群僚所以倾身侧息,食不甘味,寝不安席者也。
"惟陛下抑雷霆之威,忍赫斯之怒,遵乘桥之安,远履冰之险,则臣子赖祉,天下幸甚。
"时群臣多谏,权遂不行。
正月乙未,权敕综祝祖不得用常文,综承诏,卒造文义,信辞粲烂。
权曰:"复为两头。
使满三也。
"综复再祝,辞令皆新,众咸称善。
赤乌三年,徙选曹尚书。
五年,为太。
8. 文言文翻译《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