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早古生代的地层、古地理和古构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3
4
∈1 ∈2 ∈3
中国东部早寒武世古地理图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内 蒙 古
华北板块寒武纪古地理格局SN
NNE
SSW
陕西 西部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华北板块寒武纪古地理格局EW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2 华北板块寒武纪古地理变化
• (1)∈1中期——从南侧秦岭洋向北海侵,淮 南、豫西、陕北陇县和宁县贺兰山地区最早波 及(滨浅海碎屑岩及含磷砂岩,称猴家山组或 辛集组)。 • 沧浪铺晚期海水侵入到燕山、辽南地区。 • 馒头组沉积范围由东向西逐渐扩大到太行山、 中条山一线和鄂尔多斯、阿拉善西缘及南缘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扬子板块及其东南大陆 边缘横向古地理变化
扬子板块东南 被动大陆边缘
华夏板块
华南裂谷盆地
赣粤次深海盆地
闽粤浅海盆地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扬子板块北部大陆边缘
南秦岭区(商丹古缝合线以南):为被动大陆边缘上的裂 谷盆地,中晚寒武世为火山岩沉积(二道桥组下部)
笔石地层意义
早奥陶世:树形笔石 目为主,如网格笔石
对笔石
中奥陶世:正笔石目 无轴亚目均分笔石动 物群,如对笔石;
网格笔石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晚奥陶世:正笔石 目有轴亚目双笔石 科类大量繁盛 早志留世:除双笔 石外,单笔石开始 繁盛(正笔石目, 有轴亚目)
雕笔石
单笔石科动物 耙笔石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三 澄江动物群
寒武系底部继小壳动物群之后出现的第一 个无壳和具壳化石混生化石群。包括三叶虫、 水母、蠕虫类、甲壳纲及分类位置不明的节 肢动物、腕足类、藻类及鱼形动物。
意义:是寒武纪初期生物大爆发的典型代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四 三叶虫
三叶虫是继小壳动物后最早 繁盛的带壳动物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梅树村剖面
梅树村组 磷块岩,小壳化石富集成层,波状、 鱼骨状交错层理,顶部白云岩内 含鸟眼构造
滨海潮间—潮下带沉积
鱼骨状交错层理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筇竹寺组下部黑色粉砂质、泥质沉积,含碳 质及稀有元素—为海水流动不畅的 弱氧化至还原环境,可能为潮下低 能海湾 中上部以泥砂质沉积为主,含有三 叶虫及澄江动物群等生物化石,环 境已趋于正常浅海 总体代表持续海侵过程
七 头足类
奥陶纪繁盛,被称为鹦鹉螺的时代 (1)南方——以内角石目为主,体管小,长 而直,游泳型。如Sinoceras(震旦角石) (2)北方——以珠角石目为主,体管大,膨 胀呈节珠状,底栖半游泳型。如Actinoceras (珠角石)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八 按时代看生物
1.寒武纪
三叶虫属种繁多,次要生物门类有腕足、古 杯、海绵等 晚寒武世为生物变革期,出现角石、笔石和 牙形石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2.奥陶纪
主要生物门类:笔石、头足类、三叶虫 次要生物门类:珊瑚、牙形石、腕足等
3.志留纪
重要生物门类:笔石
次要门类:珊瑚、腕足、三叶虫
寒武纪生物群落
奥陶纪生物群落
志留纪生物群落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 理特征 第三节 早古生代的古构造 第四节 早古生代的矿产资源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2 扬子板块的古地理特征 4 横向古地理变化 (1)早寒武世: 为向东倾斜的混积型缓坡 a.梅树村期在Z基础上发展成碳酸盐缓坡; b.筇竹寺期和沧浪铺期则是以陆源碎屑沉 积为主,康滇古陆边缘的滇东、川西一 带为砂砾岩、粉砂岩类,向东陆源碎屑 颗粒逐渐变细,至桂西、黔东及鄂中等 地陆源碎屑减少,碳酸盐增多,物源区 为西部康滇古陆
第六章 早古生代的地层、古地理 和古构造
重点
1. 2. 3. 4. 早古生代的划分; 简述早古生代的生物面貌; 早古生代中国东部古地理面貌; 早古生代的主要构造运动及其影响。
早 古 生 代 划 分
志留纪(Silurian) 438-410Ma (28Ma) Murchison, 1835 英国古民族名称 奥陶纪(Ordovician)490-438Ma (52Ma) Lapworth, 1879 英国古民族名称 寒武纪(Cambrian) 543-490Ma (53Ma) Sedgwick, 1835 Cambria山
华南板块早寒武 世古地理图
2 扬子板块的古地理特征(1)
(2) 中晚寒武世:扬子区发展成镶边型碳酸盐台地 c.龙王庙期为典型的碳 酸盐缓坡 b.筇竹寺期和沧浪铺 期则是以陆源碎屑沉 积为主, a.梅树村期在Z基础上 发展成碳酸盐缓坡;
华南板块早寒武 (1)早寒武世: 为向东倾斜的混积型缓坡 世古地理图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一 特点
1 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 盛—海生无脊椎动物的 时代 2 主要的生物门类:三叶 虫、笔石、头足类(鹦 鹉螺类)、牙形石 3 次要生物门类:腕足类、 四射珊瑚、床板珊瑚、 腹足、棘皮类、古杯、 海绵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二、小壳动物群
形成原因:1)前寒武纪漫长的生物进化 (>20亿年),特别是震旦纪的酝酿,生物 已达较高级的形式,如Z的伊迪卡拉动物 群; 2)水体升温时碳酸盐饱和度的变化为 壳体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意义:第一个带壳生物群,寒武纪的起点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二) 华北板块寒武纪古地理特征
• 华北板块主体自晚元古代后期抬升后一直 遭受风化剥蚀,早寒武世开始海侵 • 寒武纪华北地区为稳定的陆表海碳酸盐沉 积,其南缘以主动大陆边缘与秦岭洋毗邻
华 北 板 山块 东寒 张武 夏纪 剖地 面层 序 列
2 华北板块寒武纪古地理变化
90 95 100
15
南宁
广州
10
5 南海诸岛 0 250 Km 105 110 115 120 125 110 115 120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一)华南地区寒武纪的古地理特征
继承了震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格局 扬子板块以稳定型陆表海为特征 东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 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为裂谷盆地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横向古地理变化—下扬子区
碳酸盐潮 早寒武世:沿巢县(巢湖)—句容(镇江) 坪相带 —
姜堰市呈北东方向狭窄的碳酸盐潮坪相 带,主要为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南北 两侧由碳酸盐缓坡进入陆坡深水盆地 中晚寒武世: 主体为半局限台地白云岩沉积, 南北两侧仍为陆坡较深水盆地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2)∈2 毛庄期、徐庄期——海侵向西延伸到 吕梁山。西部贺兰山一带的海水亦向东扩大 到鄂尔多斯中部,华北古陆进一步缩小。 • 张夏期——是最大海侵期(除陕北和 内蒙古东胜地区),稳定的浅海碳酸盐岩 (3)∈3——古地理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南部 (淮南、豫西和晋南)开始上升,形成以白 云岩为主的滨海潮上带沉积。白云岩层位由 南向北升高。北部燕辽地区相对下降,为滨 浅海灰岩沉积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c.龙王庙期为典型的碳酸盐缓坡,仅在古 陆东缘的川西南—滇中地区含陆源碎屑, 而在川、滇、黔、桂、鄂为大范围的潮下 低能碳酸盐沉积 (2) 中晚寒武世—— 扬子区西部古陆不断 扩大,形成纵贯西部边缘的康滇古陆,古地理 由早期的缓坡发展成镶边型碳酸盐台地。由于 西部古陆和东南部水下隆起影响形成半封闭海 盆,加之气候炎热干旱,海水盐度增高,白云 岩发育,川西南和滇东北等地还有膏盐沉积。
中晚志留世:几乎 全部为单笔石科动 物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六 腕足动物
寒武纪 奥陶纪 O1 O2 O3 以无铰纲为主 是腕足类发展的高峰期,具铰纲: 三分贝目、正形贝目 共凸贝目 扭月贝目进入顶峰阶段,石燕贝及小 嘴贝类都有代表 志留纪 腕足类化石相对减少,但内部构造复 杂化,如五房贝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一、寒武纪古地理特征
• 晚寒武世 • 中寒武世 • 早寒武世
65
70
75
80
85
90
95
100
105
110
115
120
125
130
135
140
145
第三节 南华纪和震旦纪的地层、古地理和古构造
45 45
0
40
250
500
750km 哈尔滨
乌鲁木齐
40
沈阳 塔
35
二、奥陶纪古地理特征
上奥陶统 奥陶系
中奥陶统
下奥陶统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奥陶纪的古地理特征
• 早期基本承袭寒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特 征; • 中、晚期华北板块主体抬升,华南裂谷盆 地规模的收缩加剧。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一) 华南地区奥陶纪
自西向东依次为:扬子克拉通、江南被动 大陆边缘及华南裂谷盆地三个沉积区 华南裂谷盆地逐渐萎缩,中奥陶世后萎缩 加剧,导致O3的古地理格局明显变化
上统三游洞群——厚层白云岩,其顶部归属 奥陶系 中统覃家庙组由薄—中层白云岩组成,波痕、 交错层理、泥裂、石盐假晶发育 从石龙洞组至中上统均为干旱的咸化海环境
中国寒武系分区对比表
2 扬子板块的古地理特征
扬子板块 内为稳定的陆 棚海,地势西 北高东南低, 西部的康滇古 陆始终存在, 其范围不断扩 大



陆 呼和浩特 柴 北京 达 木 古 陆
35

30
西宁 兰州 西安
太原 济南



郑州
30
拉萨
25
北回 归线
南京 成都 武汉 南昌 长沙

20
例 昆明
贵阳
福州 台北
20
稳定类型
活动类型 浅海一半深海砂泥质及 滨浅海遄酸盐沉积为主 钙泥质、硅质宙积 半深海一深海含火山 滨浅海碎屑岩及碳酸盐 物质沉积 沉积 左:火山岩 海相泥质沉积 右:冰碛岩 古海洋消减带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龙王庙组——白云岩 咸化海沉积
沧浪铺组——砂页岩沉积为主,内含浪成波 痕和交错层理 滨海沉积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S2或D2
中寒武世后期——滇东地区上升为陆 中寒武世陡坡寺组\双龙潭组 浅海砂泥、碳酸盐沉积
宜 昌 三 峡 寒 武 系 柱 状 剖 面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理特征湖北宜昌三峡剖面
石龙洞组——厚层白云岩 石牌组和天河板组——正常浅海的砂泥质和碳 酸盐沉积,含较多底栖的古杯类 水井沱组——黑色炭质页岩夹薄层灰岩,含磷、 稀有元素及黄铁矿,以浮游的盘虫类 为主,推测为滞流还原环境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湖北宜昌三峡剖面(2)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内 蒙 古
华北板块寒武纪古地理格局SN
NNE
SSW
陕西 西部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华北板块寒武纪古地理格局EW
2 华北板块寒武纪古地理变化
稳定大陆边缘向活动型过渡
主动大陆边缘
中国东部早寒武世古地理图
中国东部寒武系柱状对比图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3 扬子板块东南大陆边缘
范围:桂西北、赣北、浙江及苏南等地狭长 的、北东向展布的非补偿海盆 上统泥岩和泥灰岩 中统深灰、灰黑色炭质页岩、页岩和灰岩相, 含漂浮型的球接子类和海绵骨针 下统黑色炭质页岩、硅质页岩夹硅质层,水 平纹层发育,含放射虫和海绵骨针,偶 见浮游型三叶虫,局部夹磷结核、黄铁 矿团块等,代表深水、缺氧的还原环境
寒武纪三叶虫:属种繁多,演化迅速, 生态分异明显,是寒武纪地层划分对 比的重要依据 奥陶纪 三叶虫:地层意义下降,数 量仍较多。特征是:胸节数减少,头 尾等大,分解不清,头鞍向前扩大。 Redlichia chinensis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五 笔石
笔石动物于中寒武 世出现,奥陶纪开始 大量发展。
中国东部 早寒武世 古地理图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1
扬子板块寒武系整体特征
• 寒武纪扬子区海侵广泛,地层具明显两分 性: –中上统以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稀 少 –下统为泥砂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丰富 • 滇东晋宁梅树村剖面 • 宜昌三峡剖面
澄江动物群
滇 东 寒 武 系 柱 状 图
早古生代主要特征
1) 生物界—生命大爆发:海生无脊椎动物空 前繁盛(环境分析、地层对比、生物成矿、 生态分异、生物分区);奥陶纪末生物大绝 灭。 2) 沉积类型复杂多样,奥陶纪末期冈瓦纳大 陆发育冰川 3) 属加里东构造阶段,稳定区和活动区并存, 后期陆壳板块扩大和增生(陆相沉积、生物 上陆)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 理特征 第三节 早古生代的古构造 第四节 早古生代的矿产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