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课时作业第21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人民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二十一)[第21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基础演练
1. 1918年夏,协约国与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联合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进攻,很
快占领了苏俄大约3/4的国土,致使国内最重要的粮食和燃料来源被切断,40%的工厂因缺
乏原料而停工、停产,交通运输几近瘫痪,人民忍饥挨饿,苏维埃政权岌岌可危。
在这种情况下,苏维埃政府决定()
A. 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实行新经济政策
D. 实行工业化
2. [2011 •江门市模拟]“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
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
负的国家义务,应当……”以上材料是关于俄国的一项经济政策的部分内容,材料中的
“……”部分,最恰当的应是()
A. 实行余粮收集制B .实行粮食税
C.建立集体农庄 D .实行义务交售制
3. [2011 •南京高三期末模拟]下图反映了苏联1913年与1940年工业生产中钢铁、煤
炭、石油工业的变化,从中能得到的历史结论有()
■旧耐年
■ 1940^
ffltt 理罐石銘
①苏联工业化获得了迅速发展②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经济基础③实现了轻、重工业
的协调发展④是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然结果
A. ①②B .③④
C.①②④D .①②③④
4. 《苏联史》一书中有这样的表述:“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
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
”这一体制()
①与实施初期的苏联国情基本适应②是苏联实现工业化国家的重要条件③奠定了
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④其弊端是造成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A.①②③B .①②④
C.②③④D .①②③④
5. 俄罗斯的大国之路起起伏伏,常常在灾难之后变得强大,随后又在强盛的巅峰遭遇
挫折。
在其发展过程中,改革产生了不同影响。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封建经济发展②赫鲁晓夫改革首先冲击了斯大林模式③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发展轻工业④戈尔巴乔夫改革推行政治多元化
A.①④B .①③
C.②③D .②④
能力提升
6. 1920年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其后在《俄乡纪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俄罗斯
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
”下列关于这一做法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①“化合物”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它是适应当时苏俄国情而实施的政策
③它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按劳分配④后来出现的经济问题与此政策有关系
A.①③④B .①②④
C.②③④D .①②③
7. [2011 •福州市模拟]列宁指出:“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
现实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对此材料
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列宁否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历史作用
B. 材料中的“错误”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0世纪30年代苏联)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
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A. 没能促进经济发展
B. 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
C.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D. 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民生改善
9. 1921年后,苏俄实行粮食税,采取租让制和租赁制,允许自由贸易,推行按劳取酬,
这一系列做法和1934年后斯大林推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中实行的政策最大的不同是()
A. 政策推行的社会背景不同
B. 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不同
C. 政策实行后的结果不同
D. 政策所涉及的经济体制不同
10. [2011 •江苏省南通市高三模拟]从下表中可以得到的最准确的信息是()1951—1965年苏联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单位:%)
A.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B. 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缓慢
C. 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D.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11. [2011 •吉林省延边市模拟]比较中国1978年底以后经济改革的成功,苏联赫鲁晓
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主要原因是()
A. 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
B. 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C. 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 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12. [2011 •安徽省宣
城市高三模拟]有人曾把20世纪80年代末的某大国比喻为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运转
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当时的“船长”
很不称职,缺乏应有的胆略和能力,仓促应对,危难关头,“船长”竟弃船而逃,使得这个大国走向衰败。
对此解释错误的是()
A. “满载军火”讽喻该大国大搞军备竞赛
B. “方向不明”是由于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C. “船长”弃船喻指他辞去最高领导人职务
D. “船长”是该大国走向衰败的祸首根源
13. [2011 •济南模拟]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主线引起高三学生的热议。
某校高三(1)班同学围绕“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题主线,查找到下列材料和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研讨,请你共同参与。
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 .......... 已经超
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
” (1921)
年列宁又说:“我们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一一政
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
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
――摘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1950年,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
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
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
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摘编自《世界当代史》
(1) 依据材料一,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 依据材料二,归纳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
后果。
选做习题
14. [2011 •三明市模拟]经济改革是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世
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势:要求必须立即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
……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从这里产生的。
要增加粮食的生产和收成,增加燃料的收购和运输,非得改善农民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不可。
――《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材料二第6条兹授权农业部长,如棉花生产者书面同意将其1933年的棉花产量至
少较上年减产30%而且不增加每一英亩的施肥费用时,农业部长均得与之订立特权买卖合同,商定售予该生产者以数量不超过其前一收获年度所减产量的棉花。
……
第8条为了实施所宣布的政策,农业部长有权:通过与生产者达成协议或其他自愿方式,规定任何基本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和减少其供销的产量,或二者并减,并规定与此有关的
地租和津贴报酬,按照农业部长认为公平合理的数额,从供此项报酬的款项中支付。
……
――摘自罗斯福新政《农业调整法》
材料三……列宁从俄国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行新经济政策,培育农贸市场,逐步
引导农民走合作社的道路。
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从而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
这样,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
来,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和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农村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
――摘自刘秀红《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
开放政策之比较》
材料四邓小平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
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
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列宁为“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在农业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起到什么作用?
(2) 概括材料二中罗斯福调整农业生产的措施。
从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分析它与材料一中农业政策截然不同的原因。
(3) 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的理论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延伸和发展,并具有一定的超越性。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观点。
⑷ 据材料一至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四观点的理解。
课时作业(二^一)
【基础演练】
1. B [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新生的
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1918年11月苏维埃政府决定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本题选B项。
A项发生在1918年3月;C项发生在1921年;D
项是在1925年。
三项可从时间上来排除。
2. B [解析]本题通过材料考查新经济政策的有关内容。
从“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
资源”等关键信息可知为新经济政策,选择B项。
3.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1940年的苏联正处于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斯大林模式的突出缺陷是片面发展重工业,
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落后,故③④错误。
从图片看,1940年的工业生产
较之1913年获得大幅度增长,这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①②正确。
本题正确答案是A项。
4. D [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影响。
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实
行初期起到了加强国防实力的作用,因此①②③说法正确。
但是长期发展重工业带来的是人
民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又造成了人们的不满,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5. D [解析]本题考查俄国历史上重要改革。
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非封建经济发展;勃列日列夫改革重点是发展重工业。
【能力提升】
6.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
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20年属于在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1918—1921年春这一历史阶段,为了打败国内外敌人,在物资奇缺的情况下实行配给制的分配原则,故应排除③。
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B项。
7. 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材料是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反思。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否定商品货币关系,超越生产力,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
确途径。
&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弊端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符合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的理解的应该是人民生活方面,符合要求的是D 项。
A项表述错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 C两项时间不符。
9. D [解析]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比较。
苏俄新经济政策实际上
是引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斯大林推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因此D项符合
题意。
10. B [解析]解答表格数据型材料选择题时,关键了解数据比较项和通过数据比较了解发展呈现的趋势或特征。
通过材料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和工业产值三个数据比较项可知,
这并不能反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D项;从材料可以看出,无论是社会总产值,还是
国民收入和工业产值都呈现下降的趋势,反映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人民生活水平降低。
因此,排除A、C两项,正确选项为B项。
11. A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改革与中国改革的比较。
1978年^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制
定了适合本国发展的政策,并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
改革没有正确指导思想,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因此失败了。
而戈尔
巴乔夫的改革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也是缺乏正确的
指导思想。
12. D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抓住材料的主旨。
题干材料认为戈尔巴乔夫是
苏联亡党亡国的罪魁祸首,这是过分夸大一个历史人物在历史剧变中的作用,不符合历史唯
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故选D项。
13. [答案](1)变化: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为新经济政策。
原因:“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超出了俄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困难;继续探索向社
会主义过渡的有效途径。
(2)问题: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后果:苏联解体。
[解析]本题隐性考查刚刚颁布的“十二五”规划,具有很强的时代感。
第⑴问从材料
可以看出这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描述。
第(2)问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
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回答。
【选做习题】
14. [答案](1)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农民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作用: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
(2) 措施:对于农民的减耕减产,政府给予鼓励和补贴。
原因:由于经济危机爆发,人们购买力下降,使农业产品供过于求。
(3)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的双层经营体制;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
(4) 苏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恢复私有制,
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利用市场与商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
罗斯福新政
是在维护市场体制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可以相互借鉴经济发展的经验。
[解析]本题以经济改革入手考查中美苏的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1)问考查新经济政策的
“农业”措施,作用从农业和农民入手分析。
第(2)问第一小问要结合材料归纳;第二小问
考查对经济危机的认识。
第(3)问考查新经济政策和中国农业改革的不同,主要强调中国农业改革的内容,要最大限度地结合材料。
第(4)问从不同社会制度入手的同时结合各自的特
点来回答,同时注意三者的相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