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中国传统美德善良的名人名言【三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关于中国传统美德善良的名人名言【三篇】
这句名言是一个发音为mí的汉语单词ngrénmíngyán、它是指那些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的知识渊博的名人所说的能够让人们理解真相的名言。
从广义上讲,向人们揭示某些真相是有意义的。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于中国传统美德善良的名人名言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论语-卫灵公》
2.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
3.未降其志,困厄其身。
——《论语·微子》
4.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鱼父》
5.过而不改为,就是曰过矣。
——《论语-卫灵公》
6.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
——陆九渊《与傅全美》
7.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
8.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荀子·荣辱》
9.孝是质实,不是饰貌。
——桓宽《盐铁论·礼数》
10.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
——陈子昂《座右铭》
11.修辞学立其荣。
——《周易·乾·文言》
1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白居易《与元九书》
1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启衅家》
14.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张载《正蒙·中正》
15.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16.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征列传》
17.义,志以天下为芬。
——《墨子·经说上》
18.义以生利,利以丰民。
——《国语·晋语》
19.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育著重义》
20.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21.三人行,必有我师矣,则其善者而从之,其疏于者而改为之。
——《论语-述而》
22.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己之短。
——《吕氏春秋-用众》
2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大义而取意者也。
——《孟子·告子上》
2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25.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弱。
——《老子》第三十三章
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周易·系辞上》
2、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左传·隐公六年》
3、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
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君子与人人与自然相处,却存有自己的'主见;小人难强求别人,却无法与人和平共处。
5、君子和而不流。
(流:盲从)——《礼记·中庸》
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梁惠王下》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8、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并无一人之用。
——《淮南子·兵略训》
9、单者易折,众则难摧。
——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10、和以处众,阔以接手,恕静待人,君子人也。
——林逋《省心录》
1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1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人。
——《论语·颜渊》
1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纯洁的友谊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就像水一样清澈透明。
)——《庄子·山木》
14、哀哀父母,后生我音同。
——《诗经·小雅·蓼莪》
15、事父母,能竭其力。
——《论语·学而》
16、父慈而教。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17、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孝经·天子》
18、孝是质实,不是饰貌。
——桓宽《盐铁论·礼数》
1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20、夫妇和而后家道变成。
——《幼学琼林·夫妇》
21、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
——陈子昂《座右铭》
22、父不慈则子不忠。
——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23、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孟子·离娄上》
24、贫贱之交不容忘记,糟糠之妻不出堂。
——《后汉书·宋弘本纪》
25、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隐公元年》
26、义以生利,茹瓦丰民。
——《国语·晋语》
27、义以生利,利以丰民。
——《国语·晋语》
28、见利思义。
——《论语·宪问》
29、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
30、义,志以天下为芬。
——《墨子·经说上》:义,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做为自己分内的事。
31、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孟子·尽心上》
3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大义而取意者也。
——《孟子·告子上》
33、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荀子·荣辱》
34、临难毋作态。
——《礼记·曲礼上》:在灾难与危险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丧失做人的气节。
35、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36、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育著重义》
37、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
——陆九渊《与郭邦逸》
38、视死如归。
——《管子·小匡》
39、率义之为勇。
——《左传·哀公十六年》
40、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官》
41、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论语·宪问》
42、仁者时望,言者五十岁,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
43、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
——《荀子·荣辱》
44、言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
——《文字·自然》
45、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后汉书·班超列传》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研习而》
2、修辞立其诚。
——《周易·乾·文言》
3、公家之利,言无不为,忠也。
——《左传·僖公九年》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5、惩戒之者。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6、大义灭亲。
——《左传·隐公四年》
7、诚者,天之道也;荣之者,人之道也。
——《礼记·中庸》
8、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9、捐躯前往国难,视死忽例如归属于。
——曹植《白马篇》
10、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昭公元年》
11、惟仁者能够好人,能够恶人。
——《论语·里仁》
12、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荣辱》
13、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
14、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尽心上》
15、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减广贤文》
16、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
17、海不辞水,故非其其大;山不言土石,故非其其低。
——《管子》
1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19、仁者时望,言者五十岁,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
20、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
21、并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
22、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孟子·滕文公上》
23、孝是质实,不是饰貌。
——桓宽《盐铁论·礼数》
24、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微子》
25、短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旬日。
——屈原《古诗》
26、记己有耻。
——《论语·子路》
27、穷则变,变则通,通则长。
——《周易·系辞下》
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29、三人行,必有我师矣,则其善者而从之,其疏于者而改为之。
——《论语·述而》
30、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尚书·大禹谟》
3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
32、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
33、善言古者必存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存有证于人。
——《荀子·性恶》
34、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隐公元年》
35、哀哀父母,后生我音同。
——《诗经·小雅·蓼莪》
36、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增广贤文》
37、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孟子·距娄上》
38、事父母,能竭其力。
——《论语·学而》
3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40、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4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42、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尚书·周官》
43、凡人之所以便宜于禽兽者,以存有礼也。
——《晏子春秋》
44、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尚书·伊训》
4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