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2010年鄱阳湖流域洪涝灾害成因分析及减灾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0-2010年鄱阳湖流域洪涝灾害成因分析及减灾措施
章 鸣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摘要:鄱阳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位于东部季风区,多旱涝灾害,尤其是洪涝灾害。
鄱阳湖流域在历史上就曾经发生过多次洪涝灾害,到了现代,鄱阳湖流域洪涝灾害的成因又有了新的变化。
鄱阳湖流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粮油产地,同时鄱阳湖对于调蓄长江水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研究鄱阳湖流域洪涝灾害的成因有助于我们减少因洪涝灾害所带来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关键词:鄱阳湖流域;洪涝灾害;气候变化;人类活动
1.鄱阳湖流域洪涝灾害基本情况
鄱阳湖流域在历史上就曾经发生过多次洪涝灾害,统计《九江水利志》中关于鄱阳湖流域发生过的洪涝灾害的记载,我们可以得知:自唐元和二年(公元807年)以来的将近1200a中,鄱阳湖流域共发生洪涝灾害192起。
根据统计资料可知,鄱阳湖流域在进入20世纪后,平均每2.7a就会发生一次洪涝灾害[1]新中国建立后十分重视水利设施的建设,在鄱阳湖流域修建了大批水库等水利工程,但鄱阳湖流域的洪涝灾害仍然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建国后的1954,1983,1995和1998年都发生了比较大的洪涝灾害,尤其是在1998年,鄱阳湖流域的洪涝灾害造成了大量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2.鄱阳湖流域洪涝灾害成因分析
2.1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对于鄱阳湖流域洪涝灾害的影响首先表现在降水分布的时空变化上。
气候变暖对于鄱阳湖流域降水的影响已经有学者进行了具体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自1885年以来,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呈增温趋势,平均每100年增温0.59℃(秋季)~0.92℃(冬季)不等,但1960年后,春季和夏季的增温趋势却要高于秋季和冬季;而且在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也逐渐增加,春季和夏季平均每10年增加3.9 mm和2.7 mm,秋季和冬季每10年平均增加不到1.0 mm,特别是1960年后,夏季降水变化率显著增加,洪涝灾害发生频繁[2]。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随着气候的变暖,降水也随之呈增加趋势。
另外,上个世纪以来鄱阳湖流域的洪涝灾害多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时候。
现有的大量研究结果都表明,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对于中国的影响是容易使得夏季雨带位置更加偏南,导致长江中游地区梅雨天气持续时间超过平常年份,进而导致洪灾。
1998年发生了20世纪最强的一次厄尔您诺现象,直接导致中国1998年的夏季在鄱阳湖流域出现特大洪灾[2]。
最后,鄱阳湖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的早晚以及持续时间的长短都与夏季风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2.2人类活动加剧了鄱阳湖流域的洪涝灾害
鄱阳湖流域的鄱阳湖平原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有大量的人口在这一区域内生活,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洪涝灾害加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大跃进”大炼钢铁等原因砍伐了不少森林作为炼铁燃料。
改革开放后,鄱阳湖流域的森林覆盖率随着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小幅度增长。
但由于经济原因,市场上的木材需求量上升以及农村柴薪需求的增加,所以森林资源数量有所增长,但质量却大大下降。
森林资源被破坏的同时也伴随着植被覆盖率的下降,所以这一时期鄱
阳湖流域的水土流失现象非常严重,从数据上来看,鄱阳湖流
域的五大支流中除信江外,赣、抚、饶、修四河的年均含沙量
分别比20世纪50年代上升30.37%、56.12%、31.11%和2.97%[3]。
上世纪90年代,鄱阳湖流域的人口增长速度减缓,同
时开展了大范围的消灭荒山、造林绿化运动,森林覆盖率在
1996年达到53.3%,但流域内的水土流失面积仍然保持在一
个较高的水平,达到在350万km2以上,鄱阳湖流域五大支
流的含沙量与上世纪80年代大致相等[4]。
[5]而水土流失会导
致全流域的河流、湖泊及各项水利设施内部泥沙大量淤积,使
鄱阳湖的行洪、蓄洪能力大大降低,使得在汛期经常出现“小
流量、高水位,小洪水、大灾情”的情况,加剧了这一地区的
洪涝灾害。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滨湖地区土
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破坏了湖区的生态环境,使得湖垸关系严重
失调,加剧了湖泊的自然萎缩过程,削弱了湖泊的防洪能力[6]。
3.鄱阳湖流域减灾措施
自古以来洪涝灾害就一直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在现有
条件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减少鄱阳湖流域的洪涝灾害造成的
损失:一是加强暴雨的预报。
因为暴雨可以直接导致洪涝灾害
的发生。
如今气象卫星的存在使得人们可以实时监控某一流域
的气象变化,暴雨预报的准确率也在不断提高,在洪涝灾害发
生之前,准确的预测有助于政府提前实施各项减灾措施,例如
可以提前转移受洪涝灾害影响严重的居民区内的居民,转移个
人财产等。
[7]二是加强鄱阳湖流域内部的洪涝灾害防御的工程
性措施。
包括修建防洪堤、在流域内建设水库、疏浚河道工程等。
三是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切实提高流域内植被覆盖率,大力提
倡植树造林,真正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8]。
参考文献
[1]熊平生. 鄱阳湖区洪涝灾害成因和减灾策略[J]. 人民黄河, 2010,34(10):26-28.
[2]许有鹏,于瑞宏,马宗伟.长江中下游洪水灾害成因及洪水
特征模拟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05:638-643.
[3]李吉顺, 王昂生, 陈家田. 降水时空分布变化是长江流域水
旱灾害加重的主要原因[J]. 中国减灾, 1999,9(04):29-32.
[4]熊平生. 鄱阳湖区洪涝灾害成因和减灾策略[J]. 人民黄河, 2010,34(10):26-28.
[5] 樊哲文,黄灵光,钱海燕,方豫. 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
的土壤侵蚀效应[J]. 资源科学,2009,10:1787-1792.
[6] 闵骞,刘影,马定国. 退田还湖对鄱阳湖洪水调控能力的影
响[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05:574-578.
[7] 王改利,刘黎平,阮征. 多普勒雷达资料在暴雨临近预报中
的应用[J]. 应用气象学报,2007,03:388-395+417.
[8] 胡振鹏. 鄱阳湖流域综合管理的探索[J]. 气象与减灾研
究,2006,02:1-7.
作者简介:章鸣(1993-),男,汉族,硕士研究生,单位:人文地理专业,主要从事气候地理学研究。
083
GLOBAL CITY
GEOGRA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