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信丰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信丰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表妹
林斤澜
矮凳桥街背后是溪滩,那滩上铺满了大的碎石,开阔到叫人觉着是不毛之地。

幸好有一条溪,时宽时窄,自由自在穿过石头滩,带来水草野树,带来生命的欢喜。

滩上走过来两个女人,一前一后,前边的挎着个竹篮子,简直有摇篮般大,里面是衣服,很有点分量,一路拱着腰身,支撑着篮底。

后边的女人空着两手,几次伸手前来帮忙,前边的不让。

前边的女人看来四十往里,后边的四十以外。

前边的女人不走现成的小路,从石头滩上斜插过去,走到一个石头圈起来的水潭边,把竹篮里的东西一下子控在水里,全身轻松了,透出来一口长气,望着后边的。

后边的走不惯石头滩,盯着脚下,挑着下脚的地方。

前边的说:
“这里比屋里清静,出来走走,说说话……再呢,我要把这些东西洗出来,也就不客气了。


说着就蹲下来,抓过一团按在早铺平好了的石板上,拿起棒槌捶打起来,真是擦把汗的工夫也节约了。

看起来后边的是客人,转着身于看这个新鲜的地方,有一句没一句地应着:
“水倒是清的,碧清的……树也阴凉……石头要是走惯了,也好走……”
“不好走,一到下雨天你走走看,只怕担断了脚筋。

哪有你们城里的马路好走。


“下雨天也洗衣服?”
“一下天呢,二十天呢。

就是三十天不洗也不行。

嗐,现在一天是一天的事情,真是日日清,月月结。


客人随即称赞:
“你真能干,三表妹,没想到你有这么大本事,天天洗这么多。


主人微微笑着,手里捶捶打打,嘴里喜喜欢欢的:
事情多着呢。

只有晚上吃顿热的,别的两顿都是马马虎虎。

本来还要带子,现在托给人家。

不过洗完衣服,还要踏缝纫机。


客人其实是个做活的能手,又做饭又带孩子又洗衣服这样的日子都过过。

现在做客人看着人家做活,两只手就不知道放在哪里好。

把左手搭在树杈上,右手背在背后,都要用点力才在那里闲得住。

不觉感慨起来:
“也难为你,也亏得是你,想想你在家里的时候,比我还自在呢。


主人放下棒槌,两手一刻不停地揉搓起来:
“做做也就习惯了。

不过,真的,做惯了空起两只手来,反倒没有地方好放。

乡下地方,又没有什么好玩的,不比城里。


客人心里有些矛盾,就学点见过世面的派头,给人家看,也压压自己的烦恼:
“说的是,”右手更加用力贴在后腰上,“空着两只手不也没地方放嘛。

城里好玩是好玩,谁还成天地玩呢。

城里住长久了,一下乡,空气真就好,这个新鲜空气,千金难买。


单夸空气,好比一个姑娘没有什么好夸的,单夸她的头发。

主人插嘴问道:
“你那里工资好好吧?”
提起工资,客人是有优越感的,却偏偏埋怨道:
“饿不死吃不饱就是了,连奖金带零碎也有七八十块。


“那是做多做少照样拿呀!”
“还吃着大锅饭。


“不做不做也拿六七十吧?”
“铁饭碗!”
客人差不多叫出来,她得意。

主人不住手地揉搓,也微微笑着。

客人倒打起“抱不平”来:
“你好脾气,要是我,气也气死了,做多做少什么也不拿。


“大表姐,我们也搞承包了。

我们家庭妇女洗衣店,给旅店洗床单,给工厂洗工作服都洗不过来。


“那一个月能拿多少呢?”客人问得急点。

主人不忙正面回答,笑道:
“还要苦干个把月,洗衣机买是买来了,还没有安装。

等安装好了,有时间多踏点缝纫机,还可以翻一番呢!”
“翻一番是多少?”客人急得不知道转弯。

主人停止揉搓,去抓棒槌,这功夫,伸了伸两个手指头。

客人的脑筋飞快转动:这两个手指头当然不会是二十,那么是二百……听着都吓得心跳,那顶哪一级干部了?厂长?……回过头来说道:
“还是你们不封顶好,多劳多得嘛。


“不过也不保底呀,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


客人两步扑过来,蹲下来抓过一堆衣服,主人不让,客人已经揉搓起来了,一边说:
“懒懒散散,两只手一懒,骨头都要散……乡下地方比城里好,空气第一新鲜,水也碧清……三表妹,等你大侄女中学一毕业,叫她顶替我上班,我就退下来……我到乡下来享几年福,你看怎么样?”
(选自《十月》1984年第6期,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以自由流动的溪水所带来的“水草野树”以级“生命的欢喜”,暗示着农村的新气象。

B. 小说中“一路拱着腰身”等动作描写,以及“真是日日清,月月结”等语言描写,为下文表妹承包洗衣服这件事做了铺垫。

C. 表姐两次提到乡下空气“新鲜”,第一次是出于客套,第二次提到时,表姐对农村的好已有了更多体会。

D. 表妹说的“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既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也流露出对自己得不到休息的些许不满。

2. 请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

3. 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多集中于诗、文、笔记等以往关注较少的文体领域,而传统的词学研究则相对较为沉寂。

在此背景下,马里扬的《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一书出版,可谓为宋词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珍贵的尝试。

作者对其研究有着非常自觉的反省,以“内美的镶边”这一巧妙譬喻为其所做工作定位。

所谓“内美”,盖指词之为词的文体特性。

深入阐明这一点固为词学研究的根本要旨,然而作者自谓本书的研究并不直接探索“内美”,而将先从“镶边”的工作做起。

所谓“镶边”,作者借用高友工《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一书中的“外缘研究”概念加以阐发,谓其为对与宋词文体特质相关的外缘因素之考察,但又与以文献、历史考证本身为目的的“外部研究”有所不同:“外部研究,侧重于文献的整理与作家生平及作品背景的查考,而外缘研究则是在文学本体研究之内的,也可以说是文学的历史与文化的批评,不是单纯的文献与历史的研究”,其意图在于“借助文献学或历史学的方法,要来进入对文本的文学特性的研究”。

虽以对宋词“内美”的关怀为底色,然而占据本书主体并最能体现作者研究功力的部分,仍是大量扎实、细腻甚至趋于烦琐的实证性考据工作。

书中所呈现的判断与观点,皆建立在对诸如“犯曲”结构与文辞格式、王安石文集编撰、苏轼与杨绘之交往、晏几道歌词“投赠”事件等具体问题的辨析之上。

在直接材料有限、史实面目不清的情况下,作者在茫茫史料间勾陈爬梳,如农民耕种般对一手文献材料一寸一寸地耐心耕耘,遂使史料间的隐晦联系逐渐显影,模糊的历史事件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

尤令人敬佩的是,虽以深厚的考证功力见长,作者呈现于书中的学术探索却不止于此。

在作者看来,实证性的考据工作,应当通向对文学本质问题的揭示与阐明:“我们认为,古典文学研究当中的‘考证’本身,恐怕不只是一种态度、方式与基础,或者应该本就是一种批评。

”正如作者反复所言的,“我们的目的是希望就此去理解文本特质所具有的内在境界——这应该是极其阔大深广的”,“文学作品的内在境界,则是具备有
无限的可能,历史的考证不过是通向它的一种进路”。

这样一种以历史文化考证作为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可用作者后记中所言的“词外求词”予以概括:“研究宋词,恐怕至少应该关注也算是‘词外’的两个传统:士大夫的文学传统;诗乐的文化传统。

脱离了前者,‘宋’就没有着落;脱离了后者,‘词’就等同于‘辞藻’之‘辞’。

”本书所实践的外缘研究,正是通过将词外的文化传统尽可能充分地纳入对词体本身的观照中,展示宋词之“内美”所具有的深邃旷远的内涵。

(摘编自姚华《词外求词,展示宋词的内在之美》)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宋代文学研究方面,近年来学术界在诗、文、笔记等领域取得的成果相当大,而传统的词学研究却斩获极少。

B.马里扬对其研究有非常白觉的反省,《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的出版为宋词研究另辟蹊径。

C.虽说研究“内美”是词学研究的要旨,但作者自谓其著作并不直接探索它,重在以考据为途径的外缘研究。

D.在马里扬看来古典文学研究当中的“考证”,除了是一种态度、方式与基础外,也应该是一种文学批评的方法。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篇书评,本文揭示了《内美的镶边》出版的背景、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学术价值等。

B.文章通过深入比较“外缘研究”和“外部研究”两个概念的异同,以此阐明“镶边”的内涵。

C.文章以农民耕种为喻,说明了马里扬整理文献的耐心细致,显得尤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D.文章从考证功力和揭示、阐明文学本质问题两个维度,对马里扬的学术探索作子高度评价。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有所突破与创新,这不仅表现在学术界关注以往无人关注的领域,而且表现在少数研究者作出了新的尝试。

B.《内美的镶边》的研究方法其实传承多于创新,60 多年前邓广铭先生研究辛词就逐一考证了其中的典故,分析了其中的情感与深意。

C.说马里扬“以深厚的考证功力见长”,因为大量扎实、细腻的实证性考据工作占据《内美的镶边》的主体,最能体现其研究功力。

D.研究宋词,做到“词外求词”,关注士大夫的文学传统和诗乐的文化传统,就能展示宋词之“内美”所具有的深邃旷远的内涵。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陈寅恪说:“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

”这表明学术研究还需借助于历史的想象力,但历史想象与艺术想象有所不同,我们切不可拿“想象”作“证据”,“误认天上的浮云为天际的树林”。

这也是治学者应当牢记的“信条”。

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

李大钊说:“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现在者便是社会。

”也就是说,要洞察现实的社会,就不能不研究过去的历史。

胡适之则把这种认识的思路,比作“祖孙的方法”。

这一方法从来不把事物看作一个孤立的东西,而把它视为“历史”的一个“中段”:“上头有他的祖父,下头有他的孙子。

捉住了这两头,他再也逃不出去了。

但历史也不是单纯事件的条块铺陈,它的背后还有“思想”,“有一个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

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它内在的“思想”,才能从一堆枯燥无生命的原材料中发现有血有肉的生命。

事实上,对许多研究者来说,研究对象与他个人经历并无直接关系。

研究政治史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政治家,如果没有历史想象力的参与,他们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难以开展的。

历史想象应是“构造性”的。

这一点和艺术想象确有相似之处。

钱钟书也认为,“史学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

盖于小说、剧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司马迁他在《史记》中创立的记史方法。

比如刘邦之母大泽遇蛇、韩信下邳遇黄石公等,就具有艺术想象的意味。

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所赖以说明问题的一些“凭借”,如民族、国家、政党等,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但要把握它们,也要依赖于人的想象。

按照安德森的话说叫作“想象的共同体”。

比如,研究民族,即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的全部同胞,或者和他们相遇,而是一种相互连接的意象让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当然,历史想象也不可“天马行空”。

这是它与艺术想象的不同点,柯林武德说:历史的想象是“一种经过训练的想象,其目的是寻求事实真相,而艺术家则是为想象而想象”。

因此,治学者一定要将它限制在他所发现的材料上,避免添枝加叶,损害其真实性。

他可以有深入而巧炒的推论,但必须时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以防止将事实纳入假想的框架。

《红楼梦》研究中曾有过“索隐派”,他们借助离奇的想象,抓住书中的只言片语或某一个人物、情节,跟清代史事相比附,测字猜谜式地从中“索”出所“隐”的人和事来。

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总之,治学者需有历史想象力,但不可以做“索隐派”,更不要去“影射史学”。

(摘编自周良书《治学需有历史想象力》)材料二
“历史想象力”,不仅是一个诗歌“写什么”的功能概念,同时也是“怎么写”的本体概念。

“历史想象力”要求诗人具有历史意识和当下关怀,对生存、个体生命、文化之间真正临界点和真正困境的语言有深度理解
和自觉挖掘意识,能够将诗性的幻想和具体生存的真实性作扭结一体的游走,处理时代生活血肉之躯上的噬心主题。

“历史想象力”,应是有组织力的思想和持久的生存经验深刻融合后的产物,是指意向度集中而锐利的想象力,它既深入当代又具有开阔的历史感,既捍卫了诗歌的本体依据又恰当地发展了它的实验写作可能性。

这样的诗是有巨大整合能力的诗,它不仅可以是纯粹的和自足的,同时也会把历史和时代生存的重大命题最大限度地诗化。

它不仅指向文学的狭小社区,更进入广大的有机知识分子群,成为影响当代人精神的力量。

丰富的想象力,是一切艺术的主要特征。

但是,单纯考察想象力是否“丰富”,并不能决定文学作品的价值,重要的还是想象力的质量的高下。

诗歌话语固有的具体生存语境压力和词语使用的全部历史留下的语义积淀,决定了我们在衡量诗歌文本中的想象力的价值时,必须同时将其对“历史生存的命名力”考虑进来。

所以我们要讨论的有关先锋诗歌“想象力”问题在当下的含义,无疑应当将“历史想象力”作为重点之一。

(摘自陈超《重铸诗歌的“历史想象力”》)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陈寅恪的历史想象力是经过训练养成的,因而其不像曹雪芹的艺术想象力那样无拘无束。

B.历史想象力有助于研究工作开展,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原材料背后的内在“思想”,有所发现。

C.“想象的共同体”借助相互连接的意象构成一个整体,失掉了想象力,也就不再是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了。

D.有深入而巧妙的推论,时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将事实纳入假想的框架中,这应成为治学者牢记的“信条”。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理解古人的学说并评价其是非得失,需借助建立在实证之上的历史想象。

B.胡适“祖孙的方法”与李大钊将历史和社会相结合观察人间之法并无不同。

C.司马迁叙述某些事件时运用的记史方法,与文学创作的想象虚构有相似之处
D.红学研究中的“索隐”抓住只言片语比附史事,添枝加叶,对治学是有害的。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历史想象力范畴的一项是()
A.1895年,美国一位推销员吉列偶遇发明家佩因特。

佩因特想发明一种人人都需要且一次性使用的东西赚大钱。

吉列在刮胡子时发现剃刀的刀片正适合这种构想。

于是他设计出了电动剃须刀。

B.瓦特看到开水沸腾,壶盖跳动便猜想有看不见的东西推动了壶盖运动,通过反复观察得出是水蒸汽的力量从而发明了蒸汽机。

C.莱特兄弟拆开父亲送的“蝴蝶玩具”,大胆设想除了鸟、蝴蝶等动物之外,人工制造的物品也可以飞天,最终发明了飞机。

D.李白在《登太白峰》一诗中,写道仿佛听到了太白星向他问候,并且为他打开通向天界的大门。

10.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想象力下一个简要定义。

11.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题。

何泽,广州人也。

父鼎,唐末为容管经略使。

泽少好学,长于歌诗。

举进士,为洛阳令。

唐庄宗好畋猎,数践民田,泽乃潜身伏草间伺庄宗,当马谏曰:“陛下未能一天下以兵,而暴敛疲民以给军食。

今田将熟奈何恣畋游以害多稼使民何以出租赋吏以何督民耕陛下不听臣言愿赐臣死于马前使后世知陛下之过。

”庄宗大笑,为之止猎。

拜仓部郎中。

明宗时,数上书言事。

明宗幸汴州,又欲幸邺,而人情不便,大臣屡言不听;泽伏閤切谏,明宗嘉之,拜吏部郎中、史馆修撰。

泽外虽直言,而内实邪佞,尝于内殿起居,班退,独留,以笏叩颡,北望而呼曰:“明主,明主!”闻者皆哂之。

五代之际,民苦于兵,往往因亲疾以割股,或既丧而割乳庐墓,以规免州县赋役。

户部岁给蠲符,不可胜数,而课州县出纸,号为“蠲纸”。

泽上书言其敝,明宗下诏悉废户部蠲纸。

泽与宰相赵凤有旧,数私于凤,求为给谏。

凤薄其为人,以为太常少卿。

敕未出而泽先知之,即称新官上章自诉。

章下中书,凤等言:“泽未拜命而称新官,轻侮朝廷,请坐以法。

”乃以太仆少卿致仕,居于河阳。

泽时年已七十,尚希仕进,即遣婢宜子诣匦上章言事,请立秦王为皇太子。

秦王素骄,多不轨,遂成其祸,由泽而始。

晋高祖入立,召为太常少卿,以疾卒于家。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田将熟/奈何/恣畋游以害多稼/使民何以出租/赋吏以何督民耕/陛下不听臣言/愿赐臣死于马前/使后世知陛下之过/
B. 今田将熟/奈何恣畋游以害多稼/使民何以出租赋/吏以何督民耕/陛下不听臣言/愿赐臣死于马前/使后世知陛下之过/
C. 今田将熟奈何/恣畋游以害多稼/使民何以出租/赋吏以何督民耕/陛下不听臣言/愿赐臣死/于马前使后世知陛下之过/
D. 今田将熟/奈何恣畋游以害多稼/使民何以出租/赋吏以何督民耕/陛下不听臣言/愿赐臣死于马前使/后世知陛下之过/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的人称为进士,前三名为状元、探花、榜眼。

B. 幸。

在古代,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比如“妇女无所幸”(《鸿门宴》);君主驾临某地,也叫“幸”,
如本文中的“明宗幸汴州”。

C. 蠲纸。

旧时以颁发免除赋役证书名义,向民间摊派供应的一种公文用纸,进贡此种纸可抵免税赋,故称“蠲纸”。

D. 致仕。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做“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退休。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何泽敢于进言。

庄宗好打猎,践踏庄稼,何泽特意在田间等待庄宗,当面指责他,且以死相威胁,庄宗不仅没生气,反而听从了他的话,且拜他为仓部郎中。

B. 何泽忠心耿耿。

他曾在内殿住宿,下班以后,一人留在殿内,以笏叩额,北望大叫:“明主,明主!”虽然听见的人都笑他,但他忠心不改。

C. 何泽勇于革除弊病。

当时战乱频仍,百姓为逃避赋役,往往采取割股、割乳的方法自残,泽上书说明其弊端,明宗下诏完全废除户部蠲纸。

D. 何泽热衷做官。

他为做给谏,多次私下找宰相赵风;已七十岁,还想当官,还派奴婢宜子把奏章投到匦里请求立秦王为皇太子。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未能一天下以休兵,而暴敛疲民以给军食。

(2)泽未拜命而称新官,轻侮朝廷,请坐以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登楼①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②
注:①本诗为杜甫客居成都所作。

②梁甫吟:《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躬耕南亩时,好为《梁甫吟》。

16.“花近高楼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B.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D.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7.请简要分析整首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月喻人,表明自己对贤才的敬仰与渴慕。

(2)魏徽《谏太宗十思疏》中,写诚信待人与轻视他人会产生迥异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告诫人们如果不吸取历史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这是某报“庆祝改革开放40年·数说”系列报道的开栏语,在字形、数字规范使用、语言得体等方面存在六处问题,请找出并作修改。

时间是最真实的记录者,也是最伟大的书写者。

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40年来,中国人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中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这说明“改革开放为世界造就了一个‘中国奇迹’。

”敝报从今天起推出“数说”系列报道,通过数据和图表,全面反应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以逢山开路、遇水驾桥的开拓精神,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务必关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根据下面的材料内容,概括我国普通话使用的两个特点。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近日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民众中没上过小学的有0.36%的人会使用普通话,上过小学的有4.69%的人会使用,上过初中的有56%的人会使用,上过高中的有75.76%的人会使用,上过大专的有86.77%的人会使用。

普通话在城市里已成校园语言,城市教师普通话水平达到普通话二级标准的占90%。

在农村地区普通话也已基本用作教学语言,农村教师达到普通话二级标准的占60%。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十月文学奖等国内外数十种文学奖项的著名诗人陈先发在儿子16岁要去美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