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 必修2)教师用书: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本课话题——远离战斗珍惜和平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我在想:多精彩的炮队啊!……我的上帝,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满足的炮声,肤浅而又粗犷,犹如严峻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
……接着我想到,假如再有一座阵亡将士纪念碑落成,碑顶竖着更大的金色铁十字,并装饰着更大的月桂花环石雕,那么又该有多少人的名字要刻上去啊!我突然想到:如果我果真是在母校,那么我的名字也将刻到石碑上去;在校史上,我的名字后面将写着:“由学校上战场,为……而阵亡。
”
点评:战斗是丑恶的,但在“我”的眼中竟是如此秀丽。
侵略是可耻的,但在“我”的眼中竟是如此光荣、神圣!军国主义训练下的人们,不仅被摧残了身体,更被扭曲了灵魂!
透过这一切,更让我们糊涂地生疏到造成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军国主义训练;更提示我们要时刻牢记:远离战斗,珍惜和平!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反对一切战斗的爱因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连那些素来不问政治、清高脱俗的教授和学者也加入了“保卫祖国”的大合唱。
爱因斯坦本人则公开声明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斗。
他认为科学是全世界的,因此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那些数不清的对炮弹、潜艇和飞机的争辩。
在得知希特勒动员力气进行核争辩的消息后,爱因斯坦毅然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建议美国加快争辩。
1945年,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掷了原子弹。
爱因斯坦懊悔地认为是自己“按了按钮”,并表示假如知道德国人不会成功地制造原子弹,就一点忙都不会去帮了。
他认为,清除原子弹对人类生存的威逼已经成为今日最迫切的问题,因而乐观投身到反战和平运动中。
爱因斯坦期望和平的花园绽放五彩缤纷的花朵,他期望和平的小溪永久流淌……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从呼喊的深渊中,从一切憎恨的深渊中,我要向您高歌,神圣的和平。
——罗曼·罗兰
2.在和平主义的温床上培植香菌,那是不需要什么肥料的,一夜之间它们就可以突然茁长起来。
——罗曼·罗兰
3.武力正表现了人类的脆弱。
——泰戈尔
4.鲜血不是甘露,用它浇灌的土地不会有好收成。
——雨果
5.战斗的形象,是流血、苦痛和死亡。
——托尔斯泰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戳.进( ) 吞噬.( ) 满足
..( )
愕.然( ) 赫.然( ) 凝眸. ( )
粗犷.( ) 诅咒.( ) 甲胄.( )
惊骇.( ) 襁褓
..( )( ) 憎.恶( )
恺.撒( ) 倒坍. ( ) 瞳.孔( )
【答案】chuōshìqièèhèmóuɡuǎnɡzhòu zhòu hài qiǎnɡbǎo zēnɡkǎi tān tónɡ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挑
⎩⎪
⎨
⎪⎧挑.刺
挑.衅
(2)肖
⎩⎪
⎨
⎪⎧惟妙惟肖.
姓肖.
(3)胳
⎩⎪
⎨
⎪⎧
胳.膊
胳.肢
胳.肢窝
(4)扎
⎩⎪
⎨
⎪⎧
扎.针
挣扎.
包扎.
【答案】(1)tiāo tiǎo(2)xiào xiāo(3)gēgég(4)zhāzházā
2.语境辨析法
(5)饥肠辘辘的小姑娘刚要伸手去抓锅炮.( )肉,门外响起了枪炮.( )声,她马上像遭到炮.( )烙似的把手缩了回去。
(6)瘦削.( )的母亲认真地为我削.( )着苹果。
【答案】(5)bāo pào páo(6)xuēxiāo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1)
⎩⎪
⎨
⎪⎧蹒shān
shān 瑚
shān shān
来迟
(2)
⎩⎪
⎨
⎪⎧
闪shuò
瓦lì
众口shuò 金
(3)⎩⎪⎨⎪
⎧
斑lán 波lán 无耻lán
言
(4)⎩⎪⎨⎪
⎧
清xī xī 沥白xī
(5)⎩⎪⎨⎪
⎧
震hàn 遗hàn ɡǎn 动
(6)⎩⎪⎨⎪
⎧
烟熏火liǎo liáo 绕liáo 草
【答案】 (1)跚 珊 姗 姗 (2)烁 砾 铄 (3)斓 澜 谰 (4)晰 淅 晳 (5)撼 憾 感 (6)燎 缭 潦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捉摸·琢磨
两个词语都是动词,都有“思考”的意思。
“捉摸”指猜想,预料,多用于否定式。
“琢磨”指雕刻和打磨玉石,后来引申为加工使精致指文章等;也指反复思考、考虑。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报道称,这两个目标令人难以________(捉摸/琢磨),安倍政府高度依靠经济增长和税收的方式有可能事与愿违。
(2)戴时贤潜心________(捉摸/琢磨)年画制作技法,不仅向伯父请教“堆金沥粉”工艺,还遍访业内名师,使“堆金沥粉”工艺得以传承。
2.径自·径直
两者均为副词,都含有“直接……”之意。
“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与“径直”相比强调“自己”。
“径直”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或者表示直接进行某件事,不在事前费周折。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事发时,公交车由南向北行驶,不知何故突然向左偏离方向,________(径自/径直)撞上了高架立柱。
(2)他在被换下场后突然怒捶座椅,然后又________(径自/径直)离场回到更衣室。
3.树立·直立
两者都有“立起”的意思。
“树立”是“建立”的意思,多用于抽象的事物,如思想、抱负、观点、信念、作风、典型、榜样、旗帜、目标、威信等。
“直立”是指物体垂直,一端向上,一端接触地面或埋在地里,对象常是具体的物体,如旗杆、标杆、棍子、井架、高楼、宝塔等。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中心领导在讲话中强调,要________(树立/直立)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2)正对着楼梯口的地方,中心________(树立/直立)着一根大圆柱。
4.界限·界线
二者都有“分界”的意思。
“界限”指不同事物的分界;终点处,限度。
一般指抽象事物。
“界线”指两个地区分界的线;不同事物的分界;某些事物的边缘。
一般指具体的事物。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对年轻消费者来说,冷饮消费的季节________(界限/界线)已经模糊,冰淇淋不再只是夏天的特产,而是休闲聚会时的零食和饭后甜点。
(2)2月3日前高雄县长杨秋兴说,他认同马英九的两岸政策,选择离开民进党,将来还会乐观推动民众往“中间”靠拢,擦去蓝绿________(界限/界线)。
【答案】 1.(1)捉摸 (2)琢磨 2.(1)径直 (2)径自 3.(1)树立 (2)直立 4.(1)界限 (2)界线 第4步辨熟语——于微小处细斟酌 请推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德国东北部城市举办的南瓜展上,各式用南瓜摆成的动物造型惟妙惟肖....,引来了大批围观者。
( )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仿照得格外好,格外逼真。
强调形似,真假难辨。
而句中“用南瓜摆成的动物造型”不行能“形似”,只可能是“神似”。
此处应改为“栩栩如生”。
“栩栩如生”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强调的是神似,即描写、刻画、创作得像活的一样。
2.面对如此之多的垃圾,变废为宝并非无计可施....,城市垃圾蕴含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其利用价值不亚于原生矿产资源,被称为“城市矿产”。
( )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无计可施”本指一点方法都没有,但前面有“并非”修饰,符合语境。
3.尤其不能容忍的是有件获奖作品的题款上竟然有一个错别字,还有一些作品题款语句不通,莫名其妙....,期望青年人要加强文化修养。
( )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莫名其妙”指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惊异,使人不明白。
而此处语境是题款语句不通,内容混乱,让人无法理解,可用“不知所云”。
4.过于夸大的道义规范会导致空虚迂腐而又不合常理的行为,不论它看来有多么奇特,也不足为凭....。
( )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ד不足为凭”指不足以作为凭证。
语境强调不论“它”多么奇特,都不足以作为准则,应当用“不足为训”。
[识作者]
德国的良心——海因里希·伯尔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德国作家,生于科隆一个雕刻匠家庭。
二战爆发后,伯尔被征入法西斯军队服役,1945年被俘,同年12月获释,返回科隆。
1947年开头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成为职业作家。
他对复兴德国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伯尔一生都在与人类的缺点进行斗争,在他身上体现了正气和德意志精神,正由于这一点,他被称为“德国的良心”。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篇小说《火车正点》《丢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等。
[探背景]
这篇小说创作于1950年,仆人公是一个刚上战场三个月便身负重伤,失去双臂和右腿的17岁的德国少年。
作者想借此揭露和批判法西斯侵略战斗,让人们充分生疏到战斗造成的灾难。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个典故原指古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在这里示意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使青少年盲目地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
小说通过一名17岁、入伍仅3个月的伤兵被送到用作伤兵医院的母校截去双臂和右腿的故事,受重伤的他在昏昏沉沉中看到从前读书时军国主义训练的种种痕迹,从而示意了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
通过这个伤兵的患病,作者真实地概括了那个时代的生活,从而反映了战斗的惨无人道,反映了人们所处的绝境以及被战斗败坏了的年轻一代的无可奈何。
【答案】①“我”怀疑②“我”的母校
一、阅读课文第1~15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小说一开头就设置了典型环境。
作者把人物放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来表现,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反复消灭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学校、医院两不相干,而此时已合二为一,同学变成战场上的伤兵,绘画的人永久失去了双手,让人感受到战斗对文化的摧残,对人类文明的玷污。
深刻地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
2.第7、8段中楼梯间内的布置和墙上的挂画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希腊重甲胄武士”“大选帝侯”“希特勒”“老弗里茨像”等告知人们当时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的是好战、尚武的思想,也表明战斗对人类文明的破坏。
3.课文第14段中写到美术教室变成了环境恶劣的手术室,说明白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呈现了一种巨大的反差:传播人类文明的教室成了布满血腥的伤兵医院。
这种荒谬的结果正是作者所要揭示的主题之一。
二、阅读课文第35~45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第35段中“我”听到炮声的时候,认为炮声“令人宽慰、令人满足”“肤浅而又粗犷,犹如严峻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
应如何理解“我”的这种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由此可以看出“我”这个人物稚嫩单纯的性格,以及对于战斗的麻木和病态的心理。
“我”只想为国捐躯而名垂青史,根本不知道战斗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这比较精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少年的精神状况,这也正是纳粹德国愚弄人民的结果。
5.课文第37、38段中反复写“我回想不起什么来”“我什么也回想不起来”,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反复说这些话,反映出的是“我”在受伤后的烦躁心情和对自己的境况无能为力的无助心态。
在半昏迷状态下“我”极力想确定自己是否身在母校,但严峻的伤势又使“我”无法糊涂地做出推断,从中揭示出战斗给人带来的巨大的肉体和心灵的创伤。
三、阅读课文第46~5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6.第49段中,运用“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个典故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个典故原指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用在此处示意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训练青少年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耻行为。
“我”能死死地记住这句话,并凭借这句话确定自己现在就是在母校,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话题:有人认为,《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是一个受哄骗为纳粹打仗却始终没有觉悟的伤兵;也有人认为,“我”虽然受哄骗为纳粹卖命但最终有所觉悟。
“我”在文中到底有没有觉悟?试联系课文内容加以分析。
同学甲:“我”有所觉悟。
文中有一段文字写道:“阵亡将士纪念碑并无特色,也毫不引人注目,处处都一样,都是按一种格式成批生产的,是的,需要时,任凭从哪个中心点都可以领到……”,由于战斗本身荒诞无稽、毫无意义,所以阵亡将士的献身并没有价值可言。
按同种格式批量生产,任凭都可以
领到的阵亡将士纪念碑失去了它应有的存在意义,它并不能使死者不被忘却;它“并无特色”“毫不引人注目”,生者也并不行能不忘却他们。
它们的存在只能表明生命的毫无价值,牺牲的毫无意义。
仆人公漠然的语气之中隐含着对战斗痛定思痛的反思和批判。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我”并没有觉悟。
文中写外面重炮在轰鸣,“我”在想“多精彩的炮队啊”,并坚持认为炮声“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满足”“肤浅而又粗犷”“优雅”“的确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
从这里可以看出,法西斯的战斗训练毒害了德国的年轻一代,战斗训练使“我”这类青年异化为战斗狂人。
“我”并不懂得战斗,更不能了解侵略战斗的本质。
1.写作特色
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
本文通过精彩的心理描写,刻画出“我”简单冲突的心理变化过程,剖析了“我”内心最本质的感受,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受到战斗摧残的悲剧人物,表达了对战斗的猛烈控诉。
2.写法指导
心理描写三方法
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
心理描写能够直接地叙写人物的七情六欲,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奇特,把单靠外部形象难以表现的内心感受揭示出来,以便更好地塑造人物,呈现情节进展变化,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
心理描写的方法有:
(1)直接描写。
这是最为常见的运用最广泛的一种人物心理描写方法,有的句子中含有“想”等关键的字眼作为明显的标志。
“想”字或消灭在心理活动之前,或消灭在心理活动之后。
“想”字后有的用“逗号”,有的用“冒号”等作标志。
如“我又闭上眼睛想:‘你肯定要弄清楚,到底受了什么伤;另外,你现在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里。
’”这里直接描写自己内心的困惑,想搞清楚两个问题,突出了昏迷的程度和受伤的严峻,也推动了情节的进一步进展。
(2)抒情独白。
这种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是用抒情的笔法呈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一般使用第一人称。
犹如电影中人物思考时的画外音,是倾吐衷肠、透露“心曲”的一个重要手段。
如“我觉得四周的一切都显得如此冷漠、如此无情,仿佛他们抬着我穿过一座死城博物馆……”,这段内心独白,写出“我”面对这样一个世界,产生了猛烈的生疏感,感到了四周的冷漠,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淡薄,突出了战斗扭曲了人性的主题。
(3)行动示意。
人的动作、行为总是受心理活动的支配,从行动中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世界,是心理描写的又一表现形式。
如“我感到左大腿上挨了一针,全身猛地震颤了一下……”,行动的示意,写出了“我”的猛烈心理反应。
3.迁移应用
请以“紧急”为中心,使认真理描写的手法,写个150字左右的片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文】
这时,一阵吵闹的争辩声打断了他的思绪,他猛地一抬头,观察老师正从讲台上凝视着他。
他立马又紧急起来。
他的目光四处移动,好像在搜寻什么,脸也红了起来,嘴张了又张,可喉咙就像是被什么东西卡住了一样,发不出任何声音,他只能把头深深低下去,屏住呼吸等待着,紧握的手心一会儿便被汗水打湿了,可老师还是没有叫他……
1.课内素材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个典故原指古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
美术老师命令同学用六种字体将此写在黑板上。
当“我”在“手术室”认出笔迹时,“它第一次触动了我的心灵,震撼了我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使我惊骇万状,我的心开头猛烈地跳动”。
从前所受的军国主义训练痕迹犹在,而“我”已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心灵深处受到了重创,无尽的苦痛和困惑也始终感染着读者。
一名德国伤兵的所见所闻所想,让我们看到了战斗的惨无人道、牺牲者所处的绝境以及被战斗毁掉的年轻一代。
透过这一切,更让我们糊涂地生疏到造成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军国主义训练。
【应用角度】“战斗的损害”“勇士”“和平”等。
2.精彩应用
从古至今,战斗就始终伴随着人类。
战场上血流成河,亲人的死活全然不知。
战斗结束后,荒芜的家园呈现出“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的气象。
战斗过后,经济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处处都是心存怨恨的伤兵残将啼饥号寒的声音。
虽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一件公正合理的事,但我们仍忍不住要发问:人与人之间真的有那么多的仇恨吗?为什么非要用战斗解决问题?和平共处、共同协商不是更好吗?
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在《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控诉了军国主义训练对德国青年的毒害之深,体现了一个文人的良知和对战斗的厌弃。
为了让战斗这个魔鬼永无立足之地,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为世界的和平而努力!
枪口下的人格
徐树建
这是1944年的8月,德国人占据下的巴黎。
在一家咖啡馆里,一名叫霍夫曼的德国少校脑后突然被顶上一件冰凉的东西,随即有人大声命令道:“霍夫曼少校,举起你的手来。
”
霍夫曼大吃一惊,只得举起双手,一任挎在腰间的手枪被抽走,等转头一看连忙又气又羞,原来,刚才顶着自己的并不是枪,仅仅是一柄铲子,而俘虏他的人竟是贝尔蒂——他的房东。
德国军队占据巴黎后,霍夫曼就住在贝尔蒂家。
他对贝尔蒂一家还算客气,不过,那更是一种骨子里的轻视。
此刻望着霍夫曼怀疑不解的样子,贝尔蒂挺直胸膛得意地说:“我们起义了,全城都解放了,现在,我要把你押送到战俘营里。
”
于是霍夫曼不得不在前面走,这时贝尔蒂的邻居迈尔迎面过来,冲上去对着霍夫曼就是一口黏痰。
霍夫曼不动声色地擦掉脸上的黏痰,然后傲慢地说:“先生,你太没有风度了。
作为一名有尊严的帝国军人,我鄙视你。
”迈尔听了暴跳如雷,挥舞着拳头要上前殴打他,更有几个围观的人大叫起来:“扒了他的衣裳,用石块砸死这个德国佬!”
贝尔蒂死命拉住迈尔,又对众人说:“他是一个俘虏,理应得到应有的敬重,还是让法律来审判他吧!” 霍夫曼听了,对贝尔蒂微微弯腰,说:“感谢!”
贝尔蒂严词呵斥道:“收起你的那一套吧!一个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刽子手,有何风度、尊严可言?”
霍夫曼被关进了战俘营里。
贝尔蒂同大伙正兴奋,谁知刚过去几个小时,这座城市就又被奔驰增援的德国军人重新占据了,然后大伙像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
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他们趾高气扬地走到大伙面前,挨个指认几个小时前俘虏他们的人。
只要他们一指认出谁,那人就会被粗暴地强拉出来当众杀死。
一会儿轮到霍夫曼指认了,他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慌张失措的脸上扫过。
没有人能忍受得了他的目光,不得不低下头,只有一双眼睛避也不避,那人正是贝尔蒂。
只见霍夫曼盯着贝尔蒂,轻声说:“你曾维护了我的尊严,现在,该是我回报的时候了!”说着径直走过贝尔蒂的面前。
贝尔蒂得救了,虽然他不怕死,但活着到底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他从心底里暗暗感谢霍夫曼。
就在这时听到霍夫曼锐声叫了起来:“俘虏我的人就是他,给我毙了他!” 随着一声惊恐的叫声,早有两个如狼似虎的德国军人冲过去,揪出迈尔。
德国人的手指不由分说地搭上了扳机,迈尔早就吓瘫了,面无人色,连裤子都湿了一大片。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人大叫起来:“霍夫曼,你认错人了。
俘虏你的人不是他,而是我!”全部人全惊呆了,霍夫曼更是大吃一惊,大叫的人是贝尔蒂。
霍夫曼一下子语无伦次起来:“贝尔蒂先生,你、你这是怎么了?你头昏了吗?”
贝尔蒂从队列中笔直地走出来,一脸安静地说:“霍夫曼先生,你怎么可以泄私愤呢?你所谓的风度呢?”
霍夫曼大脑里一片糨糊,摇着头呻吟着说:“贝尔蒂先生,你这是开玩笑吧?明明是这个可恶的人俘虏我的嘛……”
贝尔蒂口齿格外清楚、格外洪亮地说:“霍夫曼先生,请以你一向引以为豪的尊严起誓,俘虏你的人到底是谁?”
霍夫曼一下子脸如死灰,无力地问道:“为什么?你这是为什么?”贝尔蒂微笑着说:“在我们心目中,尊严和风度的重量绝不比你们轻,甚至比生命还要重!”
枪响了,贝尔蒂倒了下去。
对着这个宏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把腰弯了下去。
1.学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中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特征。
(1)贝尔蒂与霍夫曼之间的对比,即霍夫曼的虚伪、卑劣与贝尔蒂的真诚、高尚相对比。
(2)贝尔蒂与迈尔之间的对比,即迈尔对待俘虏时的冲动与贝尔蒂的理性相对比,迈尔在死亡面前的恐惊与贝尔蒂的视死如归相对比。
(3)在霍夫曼狼一样的眼光下,人们的慌张失措与贝尔蒂的镇静自若相对比。
2.学心理描写
作者塑造贝尔蒂的形象时,并未将其脸谱化,而是运认真理描写使其形象更丰满、立体。
“虽然他不怕死,但活着到底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他从心底里暗暗感谢霍夫曼”的心理描写表现了高尚的贝尔蒂在被指认的危急解除时也有侥幸逃脱的暗自庆幸。
3.学结尾
“对着这个宏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把腰弯了下去”既表现了贝尔蒂高尚的人格震慑了霍夫曼的灵魂,使之感到惭愧和敬畏;又表现了霍夫曼简单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