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清政府通过组织移民减轻人口增长压力D.近代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类题目,时空是1801-1875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801-1875年出国契约华工人数估算表”可知,1801-1875年期间,大量华工出国流向美洲、美国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地区,为这些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廉价劳动力资源,体现了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现象,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华工取代黑奴的信息,并且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欧美殖民者需要非洲市场,加之黑人的反抗,英美等国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因此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列强入侵逐渐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促进新的经济形式的出现,但这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华工通过契约关系出国的信息,而不是清政府组织移民,排除C项。故选D项。
9.文字是人类用符号记录表达信息以传之久远的方式和工具。古代不同地区分别诞生了各具特色的文字。其中,印章文字、楔形文字、象形文字、玛雅文字分别出现于下图中的()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③①④D.③④②①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②是古印度地区,古代印度已有文字,大多刻在石头或陶土制成的印章上,因此称为印章文字,楔形文字诞生于③两河流域地区,象形文字诞生于①古埃及地区,玛雅文字诞生于④中美洲的玛雅文明地区,所以印章文字、楔形文字、象形文字、玛雅文字分别出现于图中的②③①④,C项正确;A、B、D项文字和产生地区对应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4分)
一、单选题
1.《中国文化史》提到,“世界其他文明古国的文化,盛极一时,又戛然中绝,出现过大幅度‘断层’,乃至完全覆亡……唯有中国文化,历尽沧桑,饱受磨难,于起伏跌宕中传承不辍,在数千年发展中,各代均有斐然成就。”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具有( )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从形成到西班牙人入侵这段漫长的时期内,所有证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或接触的实物或记录,都是不可靠的”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之前,美洲内部的诸文明之间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说明美洲地区不同文明独立发展,A项正确;材料强调美洲地区不同文明独立发展,未体现美洲文明发展速度,排除B项;该学者意在说明美洲地区不同文明独立发展,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强调美洲地区不同文明独立发展,材料未涉及中美洲文明落后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A.多元性与一体性B.先进性与丰富性
C.地域性与独特性D.连续性与稳定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和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世界古代史(中国)。据材料“世界其他文明古国的文化,盛极一时,又戛然中绝……唯有中国文化,历尽沧桑,饱受磨难,于起伏跌宕中传承不辍,在数千年发展中,各代均有斐然成就。”,可以看出世界其他文明古国的文化中间出现了断层,但是中华文化确是连续发展,并没有断层,且各代都有比较大的成就,突出说明中华文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不是多元性与一体性,不是先进性与丰富性,也不是地域性与独特性,排除ABC项。故选D项。
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其主旨是( )
A.继承传统,抵制西方文化B.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C.立足现实,坚持文化自信D.强调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方针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习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不能照搬,也不接受别国的说教,可以看出,总书记强调的是立足现实,坚持文化自信,C项正确;抵制西方文化与材料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讨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排除B项;材料涉及到的是我们对待文化的态度,没有提及外交,排除D项。故选C项。
7.10—12世纪的欧洲学者普遍非常欢迎来自阿拉伯世界的文明成果,但14—15世纪的欧洲学者则出现抵制阿拉伯文化的倾向,如彼特拉克对阿拉伯诗歌就多有批评。这种变化反映出( )
A.文化冲突推动了文艺复兴B.阿拉伯原有贸易地位衰落
C.欧洲人重新树立文化自信D.政治交锋促进了思想交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0至15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但14—15世纪的欧洲学者则出现抵制阿拉伯文化的倾向”及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推动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复兴,这有助于欧洲重建自身的文化信仰体系,C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兴起,而不是文化冲突推动,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欧洲文化方面的变化,与阿拉伯的贸易地位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治交锋与思想交流的关系,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题干信息可知,“格致”原指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近代成为对力学、光学、电学等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统称,反映了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科技的了解加深,将西方科技与传统的儒学联系起来,有利于国人对西方科技的接纳,这些为引进西方科技创造条件,D项正确;代指近代西方科技的“格致”与传统儒家的“格致”有根本不同,体现传统儒学与近代西方科技的碰撞,而非儒学的近代化,排除A项;近代科学诞生于西方而非中国,中国的近代物理学是从欧洲传入的,排除B项;“西学东渐”的路径是多样的,并非只有一种,排除C项。故选D项。
3.孟子以“天”为人伦道德的本源,认为人的心性受之于天,尽心知性亦知天,就可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境界。庄子认为“天”与人本来是合一的,其对立是人为造成的,主张“绝圣弃智”,返璞归真。两人都主张( )
A.推行无为而治B.完善个人道德修养
C.强化君主权力D.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孟子追求“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境界,其实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庄子认为“天”与人本来是合一的,可见,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因此我们不难得出孟子和庄子都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D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不是儒家学派的主张,排除A项;材料虽提及道德,但没有明确提出要完善个人道德修养,材料主要体现了孟子和庄子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观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关于君主权力的信息,因此无法得出此认识,排除C项。故选D项。
8.中世纪晚期,西欧文学创作高度繁荣。骑士文学大多反映骑士阶层的道德和理想;市民文学则主要叙述市民家庭的爱情生活和悲欢离合,抨击贵族的专横和教士的贪婪。以上西欧文学繁荣的根源在于( )
A.文艺复兴运动兴起B.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C.基督教会统治崩溃D.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晚期(西欧)。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世纪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为西欧文学繁荣奠定经济基础,是西欧文学繁荣的根源,B项正确;文艺复兴运动是近代欧洲第一次运动,与本题时空不一致,排除A项;“基督教会统治崩溃”不属于西欧文学繁荣的根源,排除C项;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刚刚萌芽,排除D项。故选B项。
4.据《新唐书·东夷列传》记载,日本使节在觐见皇帝后,大部分被安排进国子监学习,衣食住行等所有费用均由唐朝政府提供,学成后再返回日本,日本僧人则多在长安各大寺院寻师求法,如空海便在长安的青龙寺学习,这一时期的中日交流()
A.推动了中国印刷技术的外传B.造就了东南亚文化圈的繁荣
C.有利于古代日本社会的变革D.导致日本中央集权体制瓦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近代中国三次移民浪潮中“下南洋”指的是中国向东南亚地区的移民,据材料“马来诸邦之维持,专赖锡矿之税入……锡矿之工作者,首推华侨。彼等之才能与劳力,造就今日之马来半岛”可知,移民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国移民对东南亚地区开放产生的影响,但没有体现对中华文化的传播,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下南洋”的原因,不能体现闽、粤两省的人口压力,排除B项;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12—13世纪西班牙的阿拉伯文化尤其繁盛,许多来自英法等国的学子在科尔多瓦等大学求学,阿拉伯文化所带来的冲击正是从西欧诸大学蔓延开去,与基督教神学思想相悖的世俗精神和对个人价值思考的个体精神慢慢在学校、城市乃至整个西欧社会汇聚。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影响了欧洲思想解放B.沟通了东西方文化
C.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D.成为西方文化源头
11.“下南洋”与“闯关东”“走西口”并称为近代中国的三次移民潮。英国海峡殖民地总督瑞天咸曾说:“马来诸邦之维持,专赖锡矿之税入……锡矿之工作者,首推华侨。彼等之才能与劳力,造就今日之马来半岛。”由此可知,“下南洋”( )
A.保留和传播了中华文化B.缓解了闽、粤两省 人口压力
C.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D.推动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10.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关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可以说,人们已经承认,在从形成到西班牙人入侵这段漫长的时期内,所有证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或接触的实物或记录,都是不可靠的。”该学者意在说明()
A.美洲地区不同文明独立发展B.美洲文明的发展较缓慢
C.美洲文明发展缺乏历史依据D.中美洲文明落后的原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日本使节来华以后,由政府安排进国子监学习,学成后归国,以空海为代表的僧人则多在长安寺院求法。结合所学,古代日本社会受到唐朝的影响巨大,7世纪中期的大化改新,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中国唐朝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以空海为代表的日本僧人,在弘扬佛法和传播唐朝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C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这一时期的中日交流内容主要是制度、文化与宗教,而非技术,排除A项;日本在地理范围上属于东亚,非东南亚,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于10世纪开始瓦解,而非唐朝前中期,且材料所述做法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而非导致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世界古代西欧。根据材料“与基督教神学思想相悖的世俗精神和对个人价值思考的个体精神慢慢在学校、城市乃至整个西欧社会汇聚”可知,阿拉伯文化与西欧的基督神学思想不同,更加强调个体精神和世俗精神,对推动欧洲思想解放起到一定的作用,A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阿拉伯文化在欧洲的传播,没有涉及东西文化的交流,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阿拉伯文化在欧洲的传播,没有体现阿拉伯文化的发展特征,排除C项;古代希腊文明是西方文化的源头,排除D项。故选A项。
5.“格致”原指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近代《清会典》载“凡格致之学有七”,“一曰力学,二曰水学,三曰声学,四曰气学,五曰火学(即热学),六曰光学,七曰电学。”这一变化( )
A.推动了中国传统儒学近代化B.标志物理学在中国的诞生
C.是“西学东渐”的必由之路D.为引进西方科技创造条件
【答案】D
【解析】
12.下表为1801-1875年出国契约华工人数估算表。据此可推知( )
出国方向
1801-1850年
1851— 1875年
共计人数
年均人数
共计人数
年均人数
美洲
60000
1200
535000
21000ຫໍສະໝຸດ 美国18000360
160000
6400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10000
200
60000
2400
A.华工取代黑奴助推工业革命进程B.列强入侵瓦解了传统经济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