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 第5课 第1课时 法不可违
人教版八年级政治上册 第二单元 第五课 做守法公民 5.1 法不可违

课堂小结
法不可违
违法行为的含义
违法无小事
民事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的分类 行政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犯罪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不同违法行为的常见表现 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当堂练习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四条规定:“任
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
姓名权或者名称权。”这直接体现了法律( C ) A.告知我们可以做什么
当堂练习
4.(2020•济南)在我们身边,有的人实施了一些行为,却
自以为只是犯了小错,全然不知已经违法。违法无小事,下
列需要我们警惕的违法行为有( D )
①班里有个唱歌好的同学,大家都叫她“小百灵” 这是一种“雅
号”,不是违
②在私家车的后视镜上,悬挂妨碍视线的玩偶
法行为
③被同学透露个人隐私,忍无可忍殴打同学
民事违法行为 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 为。(如:欠债不还)
行政违法行为 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 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 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
知识讲解
材料
三类违法行为的不同点:
对社会的 危害程度
行政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04 影楼私自将别人的照片放大并展出
民事违法行为
知识讲解
三类违法行为的相同点:
1 都有社会危害性。 2 都是违法行为。 3 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知识讲解
重点: 辨析:有人认为:“违法必定犯罪,犯罪不一定 违法。”这个观点对吗?请说明理由。
观点错误。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都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但二者之间又有明确的界限,违法行为根据其对社会的危害 程度不同可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因此违法行为包 括犯罪行为,违法不一定犯罪,而犯罪一定违法。
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框法不可违作业课件

D.行政违法行为
3.(江西中考)“侮辱、诽谤或者以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名誉、 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 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本条款针对的是( A ) A.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 C.民事违法行为 D.合同违约行为
本题考查违法行为的分类。分析题干条款,承担的责任是判处三年 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属于刑罚,所以针 对的是刑事违法行为,A项正确;题干条文未涉及行政违法,B项错误; 合同违法一般属于民事违法,题干未涉及民事违法,C、D两项错误。 故选A项。
网吧老板招引未成年人上网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或一般违法 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这种违法行 为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材料二 李某是八年级的学生,在校读书期间不守校规,为了筹措 上网资金,不惜去偷东西,被公安机关拘留。 (2)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
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分清 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依法从事民事 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 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2.怎样预防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 (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 管理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 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 健康和谐发展。
5.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 行政违法行为。
6.民法用规定 权利 和 义务 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 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7. 遵章守法 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名师整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法不可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法律的要求、作用;违法行为的类别;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的联系和区别;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能力目标: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小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学会用法律知识解决日常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违法行为的类别;三种违法行为的联系和区别。
难点:怎样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互动探究法四、教学用具一体机教学五、教学过程运用教材P46导言部分进入本框学习,让学生先进行阅读勾画出重要句子。
师强调: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的追求和自觉行动。
指出法律的概念: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同时说明,法律的三个特征。
<互动探究一>小勤家里生活比较困难,要强的他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减轻家里的负担。
看到捡废品能赚钱,小勤决定试试。
他来到建筑工地,捡了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准备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
工地保安发现后,把他送到了派出所。
提出问题: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学生互相交流并发言)师总结:其实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
从原因上看:主要是他的法治观念薄弱,法律规则意识不强。
哪怕是再小的事情,都一定不要越过法律的红线。
在生活中,要认真学法,知道法律规定的禁止行为,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情。
第一目违法无小事根据上面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讲解法律的作用: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以及哪些行为是合法行为,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
也可以从另外角度讲解,法律的作用: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
并做知识拓展。
通过法律的作用进而强调: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互动探究二>镜头一: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
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
镜头二: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展示不文明标语。
(名师整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行为的具体案例,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 法观念,严
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 格遵守治安
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管理的法律
探究三:民事违法行为的案例
规定。
三则事例都属于侵犯公民权利的民事违法行
为。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
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探究四: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行政
进一步思考,违反了什么法律。思考:主人 的异同点。 法的重要性。
公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 并且能够举
反了什么法律?行为人自己落得了什么结 出 具 体 案
果?
例。在社会
以设问的方式,循循善诱,引发学生深入思 生活中,我
考。进而对比三种违法行为的异同。
们要分清是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探究二:行政违法 非,增强守
罪。
3.如何遵章守法?
3
4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以课本素材导入。引导学生思考:1.小勤为 思考问题。 从学生角度,
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 体会知法懂 引发思考。同学
免吗?
法 的 重 要 们列举违法的
小勤不懂法,不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实施 性,不违法 案例,并认识到
了违法行为。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那 是人们行为 知法守法的重
5.1 法不可违 教学设计
课题 《法不可违》
单元 第 二 单 学科
道 德 与 年级 八 年
元
法治
级
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型、犯罪的含义,了解典型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
学习 法行为。
目标 提高辨别能力,警惕违法和犯罪,防范民事侵权行为。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道德与法制 第2单元 第5课 第1课时 法不可违

• 第三级
上述行为• 第侵四• 级犯第五了级 他人的合法权益。
我国物权法规定,拾得遗失 物,应当归还失主。
民事违法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镜头二 我们经常在公众场所看到他人喧闹起哄,扰乱公共秩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镜•头第二•二第扰级三乱级 了公共场所的秩序
• 第四级 • 第五级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镜• 第头二二级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给他人的人格尊严
造成侵害•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提示:查阅著作权法,
分析上述行为。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镜头三 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发表其作品。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镜• 第头二三级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挫伤了进行创作
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作为民事法律
关系的主体,必须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课堂小结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随堂演练
• 第五级
出违法的事情。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 规的规定,危害 社会 的行为。
新课讲解
单击此处1编辑违法母无版小标事 题样式
运用你的经验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家•庭第困二难级 的小勤想通过勤工俭学减轻家里的负担, 他来到建• 筑第•三工第级四地级,捡了固定脚手架的铁卡子,结果被 保安送到派出所• 第。五级
(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作业课件 第二单元 第 五 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1课时 法不可违

12.材料分析题 近日,网传山东省临沂市一女司机开路虎车,三次撞向汲姓女子。被撞汲女士 称两人素不相识。事发后,路虎女司机没有道歉,反而称“撞死她也赔得起”。 2020年9月23日,临沂市公安局罗庄分局通报称,9月18日14时30分许,临沂市公 安局罗庄分局双月湖派出所接汲某某报警称:其在某商铺门口被撞。接到报警后, 双月湖派出所民警迅速到达现场并展开调查取证工作。经查,违法行为人周某于 当日驾车无故将汲某某撞伤,经法医鉴定,汲某某构成轻微伤。目前,违法行为 人周某因寻衅滋事被罗庄公安分局依法行政拘留。 (1)女司机周某为什么会作出上述行为? 示例:缺乏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法律意识淡薄,道德素质低下;缺乏 规则意识、社会责任感。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1~2题。 1.从未成年人角度看,各地开展法治教育进校园活动的影响是( C ) ①有利于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 ②能够使未成年人杜绝违法犯罪行为 ③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④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为配合法治教育进校园活动的开展,青少年应该( A ) ①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②增强守法观念,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 益 ③增强规则意识,加强自我保护 ④将参加普法活动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从违法行为的类型看,上面漫画中乘客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有哪些不 良影响?
①行政违法行为(或一般违法行为)。②破坏出行环境,扰乱公共秩序,制造社 会矛盾,容易引发乘客纠纷,影响社会和谐等。
(2)地铁是一扇观察社会文明的“窗口”。为解决漫画中的问题,请你提出建议。 ①国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监督,做好宣传教育等。②个人:文明 出行,尊重他人,换位思考,正确行使权利等。
部编版2020年八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第2单元第5课 第1课时《法不可违》

部编版2020年八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第2单元第5课第1课时《法不可违》一. 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部编版2020年八上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理解违法行为的危害,从而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法律的概念、法律的作用、违法行为的种类及危害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法律的理解较为片面,容易将法律与纪律混淆。
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法律产生抵触情绪,认为法律束缚了他们的自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法律的作用,认识到法律对保障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理解法律的作用。
2.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提高法治意识。
3.使学生认识到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概念和作用。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法律的作用和违法行为的危害。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境模拟法: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法治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法律案例资料。
2.制作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个违法行为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遵守法律?法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关于法律的概念和作用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理解法律的作用。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典型案例,了解违法行为的危害。
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讨论,并提出防范措施。
4.巩固(10分钟)情境模拟: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法律的作用。
如模拟法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法律程序。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遵守法律?如何提高法治意识?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1框 法不可违

课堂小结
法律: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是评价人们行为 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法不可违
违法行为的含义:是指出于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
会的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种类
行政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犯罪行为
社会和谐的保证:遵章守法
自己怎么做?认识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19
通过上面图片和材料的分析,我们来完成下面的表格:
情景
一 二 三
对社会的危 害程度 较轻
较轻
严重
违反的 承担的法律 所属违法
法律
责任
类别
民法 民事责任 民事违法
行政法 行政制裁 行政违法 刑法 刑事处罚 刑事违法
20
3、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内容
区别(不同点)
名称
违反的 社会危害性 法律后果 实例 法律
16
知识梳理
我国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行政法, 它规定对扰乱影剧院等公共场所秩序 的行为予以处罚。
17
新知探究
情景三: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棱刮刀, 强夺9名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400多元。人民法院 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18
知识梳理
我国刑法规定了对抢劫等 四百多种罪的处罚。
(1)开玩笑犯法吗? 如果玩笑触犯到法律底线,
造成社会危害,则犯法。
(2)如果人们无意中犯法,可以原谅吗?
不可原谅。故要求知法懂法。 26
违 法 吗 ?
27
4、身边的违法行为的主要表现:
(1)行政违法行为:谎报险情,破坏 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 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课件:第2单元 第5课 第1课时法不可违(共21张PPT)

知识点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 、破坏铁路封闭网、__殴__打__他__人___ 等行为都是违反 治安管理处罚 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2.民法用规定 权利 和 义务 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 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 民事权利 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 都是较为典型的 民事 违法行为。 3. 遵章守法 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 为的危害,自觉 依法规范 自己的行为。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一课时 法不可违
知识点一:违法无小事 1.人类社会的 存在 和发展离不开各种 行为规范 。法律为 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 模式 、标准或 方向 。它是评价人们的 行为是否 合法有效的 准绳。 2.法律是最刚性的 社会规则 , 不违法 是人们行为的底 线。要做到 不违法 ,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
社会 ④一般违法不要承担责任,但是犯罪要Biblioteka 担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尹某因欠债不还被法院强制执行;余某因扰乱公共秩序被 公安机关拘留十天。他们的行为分别属于( C )
A.一般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 B.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C.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D.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
3.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 违反法律 、 法规 的规定,危害 __社__会___的行为。
4.根据违反法律的 类别 ,违法行为分为 民事 违法行为、 __行__政___违法行为和 刑事 违法行为。
5. 民事 违法行为和 行政 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 轻微,称为 一般 违法行为。 刑事 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 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 犯罪 。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 罪,都要承担 法律责任 。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9/112021/9/11Saturday, September 11,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9/112021/9/112021/9/119/11/2021 5:56:58 P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9/112021/9/112021/9/11Sep-2111-Sep-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9/112021/9/112021/9/11Saturday, September 11, 2021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框法不可违教案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1.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3.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4.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
5.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
6.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第1课时法不可违一、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二、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重点:认清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
难点: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教师准备:各种违法活动的幻灯片.学生准备:预习新课,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材料导入:2020年4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接连出手,1个月里3名省部级高官应声落马!4月12日,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张志南涉嫌严重违纪违法;4月19日晚,公安部党委委员、副部长孙力军涉嫌严重违纪违法;4月29日,河北省委原常委、副省长张和涉嫌严重违纪违法。
三人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2019年至少已有19名省部级官员落马。
思考问题:这些省部级高官落马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说明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内容《法不可违》。
错误!(一)法律的规范作用教学活动一:行为的底线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
思考问题:(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点拨提示:(1)小勤不懂法,不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实施了违法行为。
(2)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小勤可以多了解法律,明确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不做违反法律的事。
(名师整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一、备理念教育教学新要求,就是培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以适应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文化基础为需要,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为必备能力的三大基本要点构成的。
《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而形成法治意识是核心素养必备的重中之重,这种关键能力是学生在实现公众参与时的主观要求,同时也是必要前提。
为此,教师作为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伙伴,与学生共同使用教材文本,实现: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相互对话,教师与学生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二、课标要求本课内容对应的课标是:一、成长中的我部分(三)心中有法1、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2、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三、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一框,主要内容是围绕违法无小事和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本课既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又为下一单元的内容学习起了铺垫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初中阶段乃至以后的健康成长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内容安排:本框题通过“运用你的经验”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违法行为及其导致的后果,从而开启下文。
通过展示违法行为的镜头,剖析违法行为的类型和法律责任。
通过探究治安管理违法行为案例,让学生了解治安管理违法行为的含义、类型和危害。
通过分析“探究与分享”活动中的民事违法行为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都是民事违法行为。
本框题宜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典型生活事例的分析、归纳,使学生明确教学重点,形成认识,突破难点。
四、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对法律、犯罪等内容了解不多,法制观念淡薄;在认识和态度上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第1课时《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行政违法行为要受行政制裁: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 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 行政拘留等。
2
与分享”。 思考:上述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说明理由。 这些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学生回答。 小结:上述行为都是违法行为,一个人如果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
就难免做出违法的事情。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 会的行为。
根据所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 违法行为。情景一是民事违法行为,情景二是行政违法行为,情景三是刑事违法 行为。
二、学情分析
青春期的学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往往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 面,却不能认识到法律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件,从而不能自觉遵守法律。 同时,青少年遇事易冲动,又对法律等知识了解不多,法治观念比较淡薄。因此, 有必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法治观念。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法律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的人;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 防微杜渐。 2.能力目标 逐步形成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逐步形成分辨是非的能力。 3.知识目标 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危害,了解治安管理违法行为的含 义、类型和危害;了解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这两种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环节二】违法无小事 (设计意图)在导入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了解什么是违法 及违法行为的分类及危害,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 学生针对导入环节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教师点拨:小勤在工地上捡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这些铁卡子不是别人废 弃或不要的,不是没有主人,小勤这样的行为涉嫌盗窃或非法侵占,是违法的, 所以要被送到派出所。只要我们知道了哪些行为是违法的,哪些行为是合法的, 这样的事情就可以避免。 小结: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行为规范。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 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 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 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过渡: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要做到不违法, 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请同学们将教材翻到 47 页,我们来共同完成“探究
【道法 速记】第2单元 第5课 第1课时 法不可违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课时法不可违知识点一违法无小事精练版P28 1.正确认识法律(1)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行为规范。
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2)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违法行为的含义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违法行为的分类分类违反的法律后果民事违法行为民事法律规范民事责任行政违法行为行政法律规范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刑事违法行为刑事法律规范刑罚处罚4.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与联系分类内容一般违法行为犯罪行为知识点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1.认识行政违法行为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有的人实施了这些行为,却自以为只是犯个小错,全然不知道已经违法;有的人受到类似侵害后,不知道可以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
2.认识民事违法行为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侵犯他人1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3.民事活动、民事违法行为、民事权利民事活动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各种民事活动,如购置财产、签订合同、结婚等民事违法行为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民事权利公民享有的重要权利。
它包括财产权和人身权。
财产权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等。
人身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1)原因: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2)做法: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③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部编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 上册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公民 第一课时 法不可违 教案

今天我们了解了法律的作用,明确了违法行为的类型,知道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认识到要遵章守法,并为法治国家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课堂练习
1、现代社会生活中,没有法律是以想象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①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②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③如果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理
为了我们能够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从法律角度分析我们应该做出哪些方面的努力?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所畏惧,向老聂支付了13.5万元,而剩余的6.4万元本金及利息,小徐又玩起了拖延战术。老聂暗中调查发现,小徐偷偷把财产转移给家人了,而且他还有其他进账,属于有能力履行还款义
务而不履行的那种。
2017年3月28日,老聂再次把小徐起诉至海沧区法院。不过这回,老聂提起的是刑事自诉,要求法院追究小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立案后,海沧区法院刑庭和执行局的法官多次找小
徐做工作,明确告知其法律后果。(即,根据《刑法》规定,对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小徐一听就慌了,他当即表示要与老聂和解,把剩下的钱都还清。拿到钱后,老聂申请撤回了对小徐的刑事诉讼。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做守法公民》的第一框《法不可违》优秀PPT课件

镜头六:林某在商场拾到苏某丢失的钱包, 拒绝归还。
上述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我国物权法规定,拾得遗失物应 当归还失主。
民事违法行为
2、警惕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
镜头一:南宁吴圩机场一旅客向南宁市110指挥中 心报警,谎称自己托运的行李中有炸弹,乔某扰乱公 共秩序被处以治安拘留的处罚。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害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幸存者的姓名、肖 像、名誉等合法权益。
案件三:浙江杭州保姆纵火案,导致一位母亲和三个未成年孩子 不幸殒命。经调查,其保姆莫焕晶涉嫌盗窃罪、纵火罪,警方依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将其逮捕。
其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国刑法规定,入室盗窃数额 巨大、故意纵火危及公共安全 应判处刑罚。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校园欺凌
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殴打他人,造 成轻微伤害的
治安管理 违反 处罚法
一般违 属于 法行为
殴打他人而导致 他人重伤甚至死 亡
刑法 触犯了
属于 犯罪
1
2
侵害民事权利、违反民事法律、
危害性相对轻微的行为
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危害
民事权利包括财产权与人身权 性相对轻微的行为
法不可违
1、法律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2、违法行为的含义和分类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连线:常见的一般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
欠债不还 诋毁名誉 擅自使用他人肖像 谎报险情 打架斗殴 欺诈胁迫 拾到东西不归还 网络造谣欺诈 婚姻纠纷 家庭暴力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财产权: 物权、继承权、债权
八年级 上册 第二单元 第五课 第一框 《法不可违》课时教学设计

3.查字典处理不会读的字词。
学习策略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的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以及小组讨论法。
学习
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自主学习、小组活动、课堂展示)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导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三种行为的不同表现、危害程度及所受处罚,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其特点;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刑法对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帮助学生认识到违法的后果及其必然受到的处罚,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
活动二
认识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多媒体展示表格,并思考教材P47“探究与分享”分析分别属于哪一个违法行为,最后做一个小测试,对违法行为进行归类。
课时教学设计
章节名称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
学时
一课时
课标要求
本节课的依据的课程标准是《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遵循生命的逻辑、生活的逻辑和知识的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从八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品德发展需求出发,在不断扩展的生活中聚焦“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将“我”的生命感受与国情、法律、心理健康和道德领域的知识相融合,推动学生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所出发的不同主题开展深度学习,在自我探索与自主建构的基础上对这些价值观念逐步认同、接受和内化。课程标准3.4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法不可违”处于第五课的第一框题,是学生相对系统地了解法律的起始课。本课既是对七年级法律相关内容的深入,又为八年级下册的法治教育专册打下知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刑事违法行为
B.民事违法行为
C.行政违法行为
D.严重违法行为
返回
道德与法治 3.小明爸爸在送小明上学的途中,为赶时间闯了红灯,受到 扣3分以及200元罚款的处罚。这种行为的性质及处罚方式分 别是( B ) A.不道德的行为 舆论谴责 B.一般违法行为 行政制裁 C.一般违法行为 民事处罚 D.刑事违法行为 刑事处罚
④破坏了社会秩序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返回
道德与法治
课后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济南市公安消防支队指挥中心接到李某的报警电话,李某 称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庄附近的一个小区的售楼处起火,并
有人员被困。可是消防队员到场后,却发现售楼处并没有起
火。李某因谎报险情被行政拘留3日。李某的行为违反
了
,受到了
C.行政违法行为
D.犯罪行为
返回
道德与法治
6.尹某因扰乱市场秩序被人民法院处以罚金;佘某因扰乱公 共秩序被公安机关拘留十天。他们的行为分别属于( B ) A.一般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 B.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C.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D.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
返回
道德与法治 7.散播限制新车牌照谣言的某汽车销售员,被拘留十天;因 质量问题遭顾客起诉的某装修公司,被责令赔偿损失。他们 的行为分别属于( D ) A.一般违法和严重违法 B.民事违法和行政违法 C.行政违法和刑事违法 D.行政违法和民事违法
返回
道德与法治 10.2018年1月,G1747次列车在合肥站准备开车时,旅客罗
某(女)以等丈夫为由,用身体强行扒阻车门关闭,不听劝
阻,造成该次列车延迟发车。公安机关责令罗某认错改正,
并根据《铁路安全管理条例》对罗某处以2 000元罚款。罗某
的行为( A )
①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②属于犯罪行为 ③应受刑罚处罚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1课时 法不可违
目录导航
01 思 维 导 图 02 课 前 预 习 03 课 堂 练 习 04 课 后 训 练
道德与法治
思维导图
返回
道德与法治
课前预习
1.法律是 最刚性 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 底线 。
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
2.违法行为是指违反 法律 、法规 的规定, 危害社会 的
返回
道德与法治
(3)请你把小王同学的评论补充完整。 ①有利于增强中学生的法律观念和守法观念。②有利于依法 规范中学生的行为。③有利于中学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 法权益。④有利于中学生做一个守法的公民等。
返回
谢谢观看
警队员,被带到派出所后还将民警打伤,最终被依法行政拘
留十五日。徐某的行为属于( C )
A.民事违法行为
B.刑事违法行为
C.行政违法行为
D.严重违法行为
返回
道德与法治 6.下列行为中属于民事违法行为的是( A ) A.徐女士拒绝履行合同义务,导致高先生无法在合同约定 的期限拿到首付款 B.安徽某村一村民为驱赶野猪非法架设电网,被行政拘留 两日 C.陈某、唐某通过卖驾驶证分数取得报酬 D.因不满夜间急诊室医生要求挂号,3名醉酒男子对该医生 大打出手
返回
道德与法治 (2)请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说说漫画中的违法行为有何异同点。 不同点:①违反的法律不同:民事违法行为违反的是民事法 律规范;刑事违法行为违反的是刑事法律规范。②承担的法 律责任不同:民事违法行为承担的是民事责任;刑事违法行 为应当受到刑罚处罚。③社会危害性不同:民事违法行为对 社会的危害相对较轻;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性最严重。 共同点:①都是违法行为。②都要承担法律责任。③都具有 社会危害性。
行为性质
①民事违法行 为
③刑事违法行 为(犯罪行为)
应受处罚 ②承担民事 责任
④刑罚处罚
返回
道德与法治
(1)请你将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分析社会热点】
××大学本科生院官网上出现了一则名为《××大 学关于2019年应届本科毕业生成绩公示》的公告,在 这则公告的附件“总校成绩”上,不但有学号、姓名、 专业名称、成绩、排名等信息,连6 000多名学生的身 份证号也赫然在列。
人的行为属于( B )
A.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
D.严重违法行为
返回
道德与法治
3.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持刀强夺小学生的财物,最后被
人民法院以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赵某的行为属于( C )
A.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
D.一般违法行为
返回
道德与法治
4.下列属于违法行为的是( B ) ①小东参与抢劫他人财物 ②小哲经常参与赌博、寻衅滋
返回
道德与法治
7.2018年10月3日,范冰冰“阴阳合同”一案终于尘埃落
定。税务机关依法对范冰冰及其担任法定代表人的企业作出
相应的追缴和处罚决定。所需补缴的税款、滞纳金以及罚款
加在一起超过8亿元。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范冰冰的行为属于
(B ) A.犯罪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
D.民事违法行为
行为。
3.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 民事违法行为 、 行政违法行为 和 刑事违法行为 。
返回
道德与法治
4.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 相对轻微 , 称为 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 最严重 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 犯罪 。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 罪,都要承担 法律责任 。 5.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 安管理处罚法的 行政违法行为 。
返回
道德与法治 10.右图漫画《题字》中人物的行为( C )
①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②只是犯了个小
错,并不是违法行为 ③是没有遵守治安
管理处罚法的表现 ④是对社会危害相对
较轻的行为
A.①②④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
返回
道德与法治 二、简答题 11.观察下列漫画,回答问题。
返回
道德与法治 (1)漫画一、漫画二中的行为分别属于哪种违法行为? 漫画一:民事违法行为;漫画二:刑事违法行为(或犯罪行为)。
返回
道德与法治
6.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各种 民事活动 ,如购置财 产、签订合同、结婚等。这些民事活动都是由 民法 来规范 的。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 规范 平等的社会成员 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 民事权利 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 务,都是较为典型的 民事违法行为 。 7. 遵章守法 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 的 危害 ,自觉 依法规范 自己的行为。
返回
道德与法治 ◎单项选择题
课堂练习
1.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和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属于违
法行为。一切违法行为( D )
A.都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B.都触犯了刑事法律
C.都由人民法院实行惩罚
D.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返回
道德与法治
2.王某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与他人发生口角打闹起
来,不听工作人员多次劝阻,最后被公安机关带走。李某等
返回
道德与法治
(2)××大学的行为是什么性质的违法行为?判断的理由是什 么? 民事违法行为。理由:××大学公示学生的学号、姓名、专 业名称、成绩、排名、身份证号码等信息,侵犯了学生的姓 名权和隐私权,侵犯了学生的民事权利,是较为典型的民事 违法行为。
返回
道德与法治
【学习法律知识】
为加强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护能 力,2019年7月14日,车陂街联合嘉华学校、社区法律顾问, 在东圃社区开展了青少年暑假法律知识竞赛。 兴趣小组的组长小王评论道:对于中学生来说,参加法律 知识竞赛有利于……
8.最刚性的社会规则是( A )
A.法律 B.班与法治 9.《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未成年人 不得有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 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等不良行为。以上规定表明( A ) A.法律对未成年人的行为有规范作用 B.法律对未成年人的行为有保护作用 C.我们要维护法律的尊严 D.我们应尽到一个社会成员应尽的职责
返回
道德与法治
三、综合探究题 12.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行为规范,法律是最刚性 的社会规则。某校八年级道德与法治兴趣小组拟开展一次以 “学习法律知识,增强守法观念”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加 并完成下列任务:
返回
道德与法治
【反思生活现象】
朱某的生活一角 朱某沉迷于网络游戏,为了 筹钱买游戏装备,他屡次偷 同学们的零花钱 朱某在网吧打游戏时与他人 发生口角被打,朱某为出气 伙同朋友将其打成瘫痪
。( )
返回
道德与法治
A.民事法律法规 民事处分 B.治安管理处罚法 行政处分 C.治安管理处罚法 行政处罚 D.民事法律法规 民事处罚 【答案】C
返回
道德与法治
2.因嫌摩拜单车影响自己摆摊卖报,济南的李某将十余辆摩
拜单车搬到一旁恶意叠放。最后,警方以寻衅滋事为由给予
李某拘留罚款。李某的行为属于( C )
事、打架斗殴 ③小青周末没有参加社区的献爱心活动 ④
小江多次拨打119谎报火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返回
道德与法治
5.王某在公园游玩时,掏出小刀在公园的一棵树上刻下“某
某到此一游”几个字,结果因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受到
了相应的处罚。王某的行为是( C )
A.刑事违法行为
B.民事违法行为
政违法行为,应受行政处罚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返回
道德与法治 9.18岁的刘某在网吧通宵上网熟睡时手机被人盗走,醒后他 偷走别人的手机,以此弥补自己的损失。一念之差犯错,最 终刘某被法院判决拘役4个月,缓刑6个月。刘某的行为 (D ) ①是一般违法行为 ②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③应受刑罚 处罚 ④表明其法治意识淡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