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20XX年提交的作业)
作为半路出家,大学才进入文科学习的文科生,历史一直是我不太敢碰触的领域。
因为面对满是历史史实的教科书,总感到信息量有点超过了我的处理能力。
而事实堆砌之外的千篇一律的观点和被抹杀了的解释与可能性(教材有时会与网路上看似言之凿凿的论调有出入),更只能限制了我的兴趣。
然而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方法》却让我对历史萌生了兴趣。
虽然本书书名中有“研究方法”四字,但也可作为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
因为钱先生除了在书中介绍了研究方法,更多地也提及了一些基础历史事实,反驳了一部分历史偏见,甚至介绍了一些人生基本态度。
例如,想要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究竟需要怎样程度的经济水平。
又如,世界全球化的今天,传统文化究竟还有没有学习、研究和继续保存的价值。
此书不仅能窥见人文学科联系如何紧密,更能在学习历史之余,补充道其它必不可缺的基础人文知识,体会到某些让人生豁然开朗的态度和风范。
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读书笔记,根据钱穆先生的分章也将这篇读后感分为八段,重点谈一谈我的收获以及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一如何研究通史
一下两段为在皆出自第一章,是我感触最深的画线部分。
想就钱穆先生的观点,表达我自己的意见。
“中国史的趋势,似乎总向团结融和的方向走。
虽然其间也有如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以及如今天般的分裂时代。
但中国历史的大趋向,则总是向往于团结与融和。
西方史则总像易趋于分裂与斗争。
”
“研究历史也随着时代而不同。
时代变了,治学的种种也会随而变。
我们今天所需要的历史知识,与从前人所需要的可以有不同。
我们需要获得适合于我们自己时代所要求的知识。
古人对历史诚然有许多研究,但有些我们已用不着。
我们需要的,古人未必用心到。
我们须得自己有新研究,把研究所得来撰写新历史,来贡献我们自己这个新社会。
这是我们所需要的史学。
”
第一段中,钱穆先生解释中国历史分分合合的走向,总结出总是趋向融合。
而西方反之。
这个总结让我想起西藏达赖喇嘛事件和台独。
许多西方国家支持西藏分裂,支持台独,或许正是因为自己国家历史经历了多重分裂,于是产生了分裂惯性,无论在价值观上还是在利益上都支持西藏和台湾独立。
然而,中国历史理应由中国人书写。
钱穆先生的分析突然让我对西方人为何支持分裂中国茅塞顿开,让我意识到西方国家对中国问题“指点江山”的多余,也让我意识到中国趋向统一的强大惯性。
而接下来的第二段又解释了一个困扰我已久的问题:历史史实已然存在,无可更改,那为什么会有历史学存在?答案是,因为时代在前进,事物在变,所需要的知识也在变化。
钱穆先生举了一个重新研究历史的例子就是旧史新写。
历史总是需要人来阅读才能焕发光彩,过去总是要投射到现在才能凸显其作为过去经验的意义。
包括我在内的现代人感到历史无趣,或许就是因为现在流通的历史书籍,大都只是故事的重叠堆砌,读完也于心智毫无增益。
二如何研究政治史
“中国民族性擅长政治,故能以政治活动为其胜场。
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得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
”
在政治史研究的这一章节中,钱穆先生用历史事实刷新了我的一些陈旧观念,增加了我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上面的引用便是其中一例。
说起中国政治,作为“反动的知识分子”,眼前浮现的第一幕大概是文革,大跃进,社
会不公,却忽略了中国政治史上辉煌的过去。
中国号称五千年历史,纵然国际学士界只承认到公元前1000多年,但即使只有三千多年历史,能发展持续至今而不像欧洲小国一样消失殆尽,也是极大的成就,其政治制度的重要性不容小觑。
然而谈及中国政治历史,正如我刚才所说,很多人总是一味崇洋媚外,由于西欧经济科技发达,中国经济科技落后便认为西欧政治也优越发达,而本国文化遗产一无是处。
此种数典忘祖的行为实在让人惋惜。
钱穆先生还列举了其它一些例子,来论述中国以往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例如,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实为中国首创,英国东印度公司不过借过此方法,而让许多崇洋媚外的人认为中国借用了外国的选拔方法。
在这一章中,钱先生还指出了将民主革命前的中国社会统称为“封建社会”的弊病,对照搬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观点解释中国历史进程的方法提出了异议。
钱先生指出,中国的封建社会早在秦前结束,而接下来的社会进入了郡县制,工商业繁荣,与西方中古时期封建社会无法比较。
钱先生写道,
“马克思之历史知识实仅限在西方,彼所分别之社会三形态,是否可运用之于中国社会,则确系一大疑问。
本人在首讲中,已指出任何一国与一民族之历史,必然会有其特殊性。
我们决不认为世界人类历史,乃遵循同一轨道演进,而相互间可以更无异致者。
”
事实上,我也是第一次看到中国民主革命前的社会不是封建社会的观点。
正确与否抛开不谈,钱先生的观点不仅发人思考,也让我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性,也展示了历史并不是一潭死水,展示了历史研究的趣味与价值。
三如何研究社会史
在这一部分中,围绕“中国古代社会到底是怎样一个社会”,钱穆先生进一步批判了照搬马克思主义通过生产力发展划分社会阶段的方法,而主张通过“士”这一社会阶层的演变来划分中国社会历史。
在这一部分中,钱先生对照搬马克思主义解释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批判,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新的认识。
因为从此之前我只看到过前一种对中国社会的划分方法。
当然同时我也认识到,正如先生所说,研究历史也需要百花争鸣百家齐放,有了各种不同的意见,看法才会更客观。
因为,对钱先生的看法,由于自己才疏学浅,暂时无法全盘接受,但是在本书范围中,我认为钱先生的分法客观可取。
四如何研究中国经济史
在这一章节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如何”,而是“怎样”。
开篇钱穆先生便提出了可以看做是他自己的金钱观,即,
“低水准的必需经济,对人生是有其积极价值的,可是不必须的超水准经济,却对人生并无积极价值。
不仅如此,甚至可成为无作用,无价值,更甚则可产生一些反作用与反价值。
此种经济,只提高了人的欲望,但并不即是提高了人生。
照人生理想言,经济无限向上,并不即是人生的无限向上。
”
初次读到这一段话时,我非常感慨。
很久之前我已经感受到了大致同样的内容,但是一直没有明确将这样的思想总结出来。
而对于依旧盲目追求经济能力向上的人来说,非常希望钱穆先生对于经济对人生发展的影响的细致总结能够给他们带来一点启示。
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曾这样总结道,人生有限,而人的欲望无限,人的某项欲望若得不到满足,便陷入痛苦;反之若实现了一项欲望会得到暂时的快乐,但转而便去追求下一项欲望,如此循环往复。
钱穆先生对人生经济水平的总结,与叔本华的观察如出一辙。
读到这里,我不得不惊讶于人文科学的共同性,感叹人文科学的进步对指导人生发展的重要性之所在。
而现代许多中国人却置传统于不顾,接受了西方思想其中的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这样的思想实在与中国传统水土不服,而却依旧被许多人奉为圭臬。
实在是个人的不幸,也是传统文化的大不幸。
而对于中国人的传统经前观念,钱穆先生这样介绍到,
“中国以农立国,只有农业生产为人生所最必需,乃最具低水准经济中所应有之积极价值者。
……中国的历史传统,常能警惕地紧握着人生为主而经济为副的低水准的经济
观。
”
“《论语》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
在这种抑制经济水平过高和防止经济水平过低的传统经济文化氛围中,经济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的氛围凸显。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轻视工商业,重视农业的原因。
五如何研究学术史、如何研究历史人物,如何研究历史地理
在学术史一章中,钱穆先生主要讲述了中国学术怎样重视人文学术史。
中国学术重视人文,且落实于人生事务智商,如修身,治平。
中国学术精神中包含一种人本位精神,即,不尚空谈,一切皆体现在实际处,这一点与西方现代科学精神有一定相似处。
但中国学术重视会通,而不尚专家,所以看起来似乎一直没有什么进步。
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学术与西方学术不尽相同的地方。
在历史人物一章中,钱穆先生提出了乱世出英雄的结论。
先生细数各朝各代的英雄,盛世唐朝最为少,战国汉末等乱世反而多,认为这是中华文化的精义所在之处。
同时,失败的英雄依旧是英雄,这又是另一项中华文化的精义所在。
在历史上无表现的人物,依旧被人称颂。
正是这些人的存在,使得中华文化绵延不缀。
在历史地理一章中,印象最深的是钱穆先生对研究地理历史的重要性,即不了解当地地理包括风土人情便不能理解此地历史。
并且,中国在地理上趋于统一,而西方却趋于分裂,这也是中国地理历史中不可忽略的一点。
如果要着手研究其原因,钱穆先生提出建议,不妨分开从各地方来研究。
六如何研究文化史
如果说前七章是对中国历史社会中各方面的分类介绍,那第八章“如何研究文化史”便是对以上所有内容的归纳总结。
因为,文化自身就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
政治、社会、经济、学术等,全都囊括其中。
在这一章中,钱穆先生首先驳斥了文化大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人类文化会趋近融合,世界大同,但钱穆先生认为无论如何不能无视各国文化的特色之处。
如果文化几乎相同,那文化研究便没有价值了。
另外,钱穆先生还建议研究文化更多要着眼大处而不是小处,从远处而不是从近处等。
先生还强调,尊重中西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文化本身。
要更多着眼属于精神层面的文化,而不是只看见物质。
结语
综上,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是指导研究用书,但同时更像是中国历史常识、人文基础知识的入门书。
钱穆先生也介绍一些治学的基本态度与方法,介绍了人生的基本态度,从中国历史的八个方面入手,给予了读者全面的人文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