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咏超马克思主义论文

合集下载

驳“共产主义渺茫论”

驳“共产主义渺茫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学院:理学院班级:信息与计算科学10-1班姓名:马小龙学号:201040204107课程论文题目:《驳“共产主义渺茫论”》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评阅成绩: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2011年12月日驳“共产主义渺茫论”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10-1班马小龙学号201040204107摘要:动摇共产主义信仰,认为共产主义不能够实现或者实现也是遥遥无期,这就是所谓的“共产主义渺茫论”。

这种言论乍看上去不起眼,但如若让其不断发展,必然会对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带来危害。

本人撰文驳斥这种言论,首先分析“共产主义渺茫论”产生的原因,然后从共产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及“共产主义渺茫论”本身的错误这三个方面来证明“共产主义渺茫论”的错误。

关键词:共产主义实践生产力发展社会发展历史过程正文:所谓共产主义渺茫论。

就是人开始动摇共产主义信仰,认为共产主义不能够实现或者能实现也是遥遥无期。

这种思想能够产生是有一定的客观原因的。

首先,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随着发展,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各种不平衡产生的矛盾也慢慢显现出来。

这些都为“共产主义渺茫论”的产生提供了市场。

其次,共产主义运动的挫折和现实生活的变化使人们对社会前进方向的认识产生偏差。

在国外,苏联解体和东欧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突然转向等一系列变化,使得共产主义运动自开创以来遭受了很大的损失。

中国人民隐隐觉得,自己是孤军奋战了,共产主义似乎也遥遥无期了。

在国内,六、七十年代错误运动带给人民思想上的伤害以及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现实使人民觉得:社会发展改向了,共产主义无望了。

这些都慢慢导致了“共产主义渺茫论”的产生。

但是,“共产主义渺茫论”这种思想是错误的。

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虽然不是对共产主义的恶意攻击,但是任由其发展、在人民思想上蔓延,必然会阻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影响国家的富强。

浅谈西方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潮.pdf

浅谈西方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潮.pdf

浅谈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借鉴经验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无产阶级的优秀产物,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对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更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的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让它在诞生后的一百多年里,被无数的专家学者拿来研究,衍生出了许多个各具特色的理论学派,如法兰克福学派、文化马克思主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等,这些学派汇聚在一起就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

这股思潮由20世纪20年代起,一直延续至今,对西方国家政治思想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潮不仅能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更能了解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后的影响,对今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方向具有关键作用。

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看到,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里马克思主义都产生了变化,它的变化与世界政治格局的走势密切相关,值得思考的是,马克思主义在经历了个流派的思想演变后,什么才是它的原貌呢?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是各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集中,它不仅仅限于一家之言,而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汇总。

我国有些学者认为,在经过这样“大杂烩”般的影响后,无论是那个流派的马克思主义,都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它已经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真正思想,成为了西方资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

我国从上世纪20、30年代开始引进马克思主义,受时代和政局的影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更多倾向于列宁和第三国际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可以说我国马克思主义的源头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一支。

在学习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将中国的国情与之融合,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是全世界性质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帮助,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们有着自己的理解,但同时也离不开对其他马克思主义思想流派的学习,尤其是“理论联系实际”精神更是当代中国需要坚持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更验证了马克思主义中正确的观点,对这些观点我们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运用辩证的观点不断发展我们自己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大学生论文2000字格式范文

马克思主义大学生论文2000字格式范文

马克思主义大学生论文2000字格式范文马克思主义思想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以及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马克思主义论文2000字格式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马克思主义论文2000字格式范文篇一:《浅析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摘要: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女性的解放思想,通过探寻女性受压迫的原因及解放途径,以实现两性的平等即女性真正意义的解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女性解放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被誉为女权主义流派三大家之一,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运用其阶级分析法审视和研究妇女问题。

将马克思主义女性解放思想与当代西方女权主义进行有机结合的同时,兼收并蓄的汲取其它女权主义流派的进步理论,在20世纪60、70年代的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高潮中异军突起。

其世界性的影响延续至今,堪称一股名副其实的国际化思潮。

一、概念与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兴起于20世纪60 年代。

其具有明显的二重性,既是一种女权主义思潮,也是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对女权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以及世界女权运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作为一个女权流派,泛指带有马克思主义倾向的一些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女性思想中汲取营养,运用马克思主义有关学说进行关于女权话题的文化建构。

作为一种女权理论,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 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妇女的从属地位及所受的压迫,借鉴马克思的阶级、异化等概念分析妇女受压迫的原因,形成了带有明显的马克思话语的女权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把女权主义的人文关怀和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目标结合起来。

其特点是以马克思主义学说为依据,考察、分析、解释女性问题,阐述女权主义的观点,进而对资本主义剥削、压迫妇女的丑恶现实进行抨击。

它强调消除妇女压迫必须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妇女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只能通过共产主义来实现。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伊莱· 扎莱茨基、海蒂· 哈特曼和英国的朱丽叶· 米切尔等。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加速先进知识分子革命化的原因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加速先进知识分子革命化的原因
2 1 年 第 2期 02 ( 总第 8 9期 )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 OURNA U I I T T T F S OFF JAN NS I U E O OCI I M AL S
No2 2 2 . 01
sr l . 9 e i No 8 a
五四时期 马克忍主
佶播加逮先道和识分孑革命伯的辱目
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结合 中国实 际情况 , 从各个层 面分析 了中国的“ 封
建” 问题 , 初 最 受 影 响 的先 进 知 识 分 子 之 一 陈 独 起
秀则选择了从宗法方面对“ 封建” 问题做了解释。陈
独 秀 在 12 90年撰 文 指 出 ,推 翻 了帝 制 的 已是 “ 共
识 分 子 接受 了马克 思 主义 关 于封 建 主 义 的论 述 , 并
建制度的基础 , 民主革命的对象 , 是 并将反封建的核
心定为土地革命 , 这一理论创新 ,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 国实践相结合 的产物 , 为革命 的胜利提供 了理论支
收稿 日期 :2 1-3 2 0 2 0 -9
基 金项 目:浙江农林大学研 究生科研创 新基金资助 (12 10 7 2 0 0 3) 1
秋 白对 封 建制 度 也有 了深 刻认 识 , 为 封 建 主义 的 认

马克 思 主 义 的 传 播 加 深 了知 识 分 子 对 中
本质是 自然经济 , 自然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 这 后来他们又从社会形态( 性质 ) 的角度认识“ 封建” 、 “ 半封建” 问题 , 从而使党准确地确定 了中国民主革
命 的对 象 、 质 和任务 , 出 了军 阀和地 主是 中国封 性 提
国 的封建 主义 的认 识

试谈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试谈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浅谈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九十前,以陈独秀、李大钊、李达、艾思奇为代表的许多早期革命知识分子发起了被称为“中国的启蒙运动”的五四运动,这次运动影响深远,对中国近现代的思想解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这其中,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最有力的思想武器进行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并且从此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中国社会思想启蒙的新资源。

九十年后,作为生活在已经腾飞的中国,以重新的眼光去思考一种导引中国从一个半封建半殖民的国家走到社会主义正轨的伟大思想的发展历程是每一个二十一世纪的新青年都应该反思的历史。

但我们更应该用现实的眼光去理解和认识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被称作“历史性选择”的伟大抉择的深刻意义。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1】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再到新中国的诞生,中华民族首先要解决的历史任务就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即救亡。

“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对中国人民也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但它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问题,是为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及其各个阶段的历史任务服务的。

”【2】五四时期的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即是为救亡这一历史任务服务的。

1关于启蒙与思想解放,早在近代的以李鸿章为代表发动的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的过程中便有体现,这时期的思想也可视为一份睁眼看世界的人们探索国运未来的智慧结晶。

为了民族救亡,中国人办洋务,兴实业,搞维新,图变法,做了许多工作,但均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面貌。

其中洋务运动依旧为了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没落政府,因此必然脱离不了封建传统的意志,因此必然导致了中体西用的失败。

而辛亥革命虽然旨在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政府,已经向西方先进的政治体制学习,但是由于封建腐朽思想根深蒂固,以及资产阶级的妥协性,最终也被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进而呈现出人们完全没有想到的一番景象: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的倒行逆施相呼应,思想界掀起一股尊孔读经的逆流;从西方学来的多党制、议会制,成为各派军阀、官僚、政客借以争权夺利的工具;日本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再次记录下中国的奇耻大辱;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成直系、皖系、奉系三大派系,各自割据一方,并以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争夺为背景,相互之间展开愈演愈烈的军阀混战,使国家陷于长期的分裂和动乱之中。

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演变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路径

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演变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路径

Theory Researc h学论理★★★★收稿日期:2011-04-01作者简介:纪咏梅(1978-),女,黑龙江绥滨人,讲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演变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路径纪咏梅(青岛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山东青岛266109)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重新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反思和重建,但却逐渐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新时期建设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回归文本是前提,立足实践是根本,开展对话是条件。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路径中图分类号:B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3-0062-02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演变十月革命后,欧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爆发了无产阶级武装起义,革命席卷了德国、波兰、捷克、匈牙利等国,但这些革命最终流于失败,这一现象引起了西欧共产党内理论家的反思。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葛兰西的《狱中札记》从不同角度对革命进行了总结,探求西欧工人阶级为什么没有取得革命成功的原因。

在他们看来,俄国式的革命道路在中西欧国家是行不通的。

因为在这些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中,资产阶级的统治日益带有总体的性质,不仅依靠国家暴力,而且更多地凭借意识形态的控制。

因此他们提出了总体性革命。

所谓总体性革命就是认为西方革命不仅包括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还包括思想文化革命,而思想文化革命应当成为先导。

中西欧革命的失误就在于忽视了思想文化革命,忽视了对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因而他们提出西方革命的首要任务不是直接夺取政权,而是首先要夺取意识形态方面的优势,唤醒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20世纪20年代末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西方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不但没有进展,反而出现了法西斯主义。

面对法西斯的崛起,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把批判法西斯主义作为首要任务,他们信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的革命理论,急于弄清法西斯主义的起因,力图使西方国家从独裁主义的暴政下解脱出来,由于他们大多受到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因而用精神分析理论和人本哲学去补充马克思主义,力图使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并以人道主义思想批判资本主义社会。

论《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当代价值论文

论《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当代价值论文

论《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当代价值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作者是李大钊,李大钊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

以下是店铺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是:论《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当代价值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论《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当代价值全文如下:【摘要】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人比较系统地介绍和分析马克思学说的开山之作,对当时和现在的中国都有着及其深远的影响。

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篇文章并未引起太多人的重视。

文章通过分析《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当代价值,试图使更多的人重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理论价值,以弥补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这一缺陷。

【关键词】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当代价值李大钊是在中国大地上第一个扛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物。

1919年9月、1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号”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成熟与深化,是中国人比较系统地介绍和分析马克思学说的开山之作。

文章一经发表,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篇文章在当下并未引起太多人的重视。

因此笔者在此将主要论述《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当代价值,以唤醒人们对它的重视。

一、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殊路径李大钊早在日本留学时就接触了早稻田大学具有社会主义进步思想的安部矶雄教授。

但“安部矶雄的社会主义实际上可以称作宗教社会主义,其特点是注重从精神方面观察社会主义”。

因而,可以想象,李大钊从他那儿不可能接受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李大钊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及其人并为其深深吸引,是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

在他欢呼庶民的胜利后不久,他得到了日本学者河上肇于1919年1月创办的《社会问题研究》。

”《社会问题研究》第一期上连载的《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起了李大钊浓厚的兴趣。

随后便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潜心研究。

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一些引用的文字,李大钊会标明“以上的译语译从河上肇教授”,甚至开头部分与河上肇的一篇文章中的内容也很相近。

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

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

2012年第2期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张云飞(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j匕秦皇岛066004)f摘要]我国学者对马竞恩主义历史铁识论曲研究可以概括为两个基本趋向,率辩护与剖薪。

辫护的趋向主要表现为对马克思的历史本体论思想的认识论基础进行说明;创新的趋向主要表现为对马克思井来系统加以表述的历史认识论观点加以用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历史本体论;历史乱识论[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310(2012)02—0049一07A b st r ac t:T he r es ear ch of C h i n ese s cho l ar s on t he his t o r i c al epi s t em ol ogy of M ar xi sm ca l l be s um m ed up i nt o t w o bas-i c t r e a&.def en se a nd i nn ovat i o n.T he def ens e m ai nl y be hav es∞e xpl ana t i o n t o t he epi s t em ol ogi cal bas i s of his tor ic al ont o l ogy t hought,w hi l e i nnovat i on m ai nl y beha ves S g el uci dat i on t O t he his tor ic al epi s t em ol ogi eal poi nt w h i ch i s no ts yst em ati call y exp r essed by M ar x i s m.K e y w or ds:M ar xi s m;hi s t or i cal ont oI og,/;his tor ic al epi s t em ol ogy按照传统的理解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难物主义。

马原实践论文要求(精选5篇)

马原实践论文要求(精选5篇)

马原实践论文要求(精选5篇)第一篇:马原实践论文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论文《反思转基因》黄孟洲20120230001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论文”的格式要求一、页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论文:《反思转基因》(加黑);直接写学生自己的学号、姓名(宋体小5—如本页页眉)二、论文提要:要求200-300字(宋体-小4号)三、关键词:3-5个(宋体-小4号)四、正文:(宋体-小4号,所有标题加黑)1、提出问题:(标题宋体-小4号加粗)(内容宋体-小4号)(1)问题是什么?(2)问题的由来或背景(3)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4)产生和解决的社会影响、作用或意义或价值或启示。

总之,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2、分析问题:(标题宋体-小4号加粗)(内容宋体-小4号)(1)分析问题产生的理论根源(2)分析问题产生的实践根源(历史或现实)3、解决问题:(标题宋体-小4号加粗)(内容宋体-小4号)(1)解决问题的总思路或总体构想(2)具体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或手段有哪些?为什么这些方法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针对性。

4、注释:引用文章的作者、题目、出处(什么杂志或书籍或网址——哪一期、哪一页)出版时间(宋体-小4号)5、参考文献:作者、题目、出处(什么杂志或书籍或网址——哪一期、哪一页),出版时间(内容宋体-小4号)6、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年龄(年月)、籍贯、身份(如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硕士)、联系方式:电话、电子邮箱(内容宋体-小4号)五、正文的标题题号要求:每个问题之间隔一行。

六、正文字数:3000字以上;打印稿于第8周课堂上交,电子文档在9周前由各班学习委员打包上传到:*********************,过时不侯!电子文档的文件名写学生自己的姓名和学号!未竟事宜由黄孟洲解释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黄孟洲 2014年9月1日第二篇:马原实践论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韩村河实践报告14会计2班201411690579张悦5月21日清晨,我们乘坐着客车,开始了韩村河实践之旅。

高被引论文与研究热点探析——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例

高被引论文与研究热点探析——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例

高被 引论 文与研究热点探析
— —
以马克思主义 学科为例
秦卫平 ,赵美玲 ,秦 凯
( 1 .天津科技 大学图书馆 ,天津 3 0 0 2 2 2 ;2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 1 0 0 0 8 1 )
摘要 :从 高被 引论文及其研 究热点 来探 析其 学术影响 力。基 于 C N K I 和C S S C I 数据库 ,选取 被 引频 次 / >5 0次的
r e c t i o n s a n d i lu f n e n t i a l f i e l d s o f h i g h l y c i t e d p a p e r s a n d t h e i r f o c u s e s a r e p o i n t e d o u t . Ke y wo r d s :h i g h l y c i t e d p a p e r s ;a c a d e mi c i lu f n e n c e;r e s e a r c h f o c u s e s ;c i t a t i o n a n a l y s i s ;Ma r x i s m d i s c i p l i n e
2 0 s 年 第 2 2 期
s i 。 。 d T e 盏 臻 ; 鍪 毒 。 m 。 R 。 。 m h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0— 7 6 9 5 . 2 0 1 3 . 2 2 . 0 2 3
高被 引论 文 一般 是 指 被 引 用频 次相 对 较 高 ,被 引用周 期相 对 较 长 的学 术 论 文 ] 。高 被 引论 文 与期 刊质量 有何 内在联 系 、高被 引 论 文 与 研究 热 点 是 否 具 有显 著相 关 关 系 ,就 这 些 问题 ,本 文 以 马克 思 主 义学科 为例 ,基 于 C N K I和 C S S C I 数 据 ,从 高 被 引 论 文 被引频 次 、被 引频 次 与 We b下 载 比率 、高 被 引 期 刊 、平均 被 引率 、期 刊 影 响 因 子 、论 文研 究 热点 视 角 等综合 分析其 学术 影响 力 。 1 高被引 论文被 引频 次 、被 引 与下载 比分析 高被 引论文 之所 以受到 学术 界众 多 学者 的推 崇 , 主要原 因是 其具 有 很 高 的学 术 价 值 或 者 有理 论 创 新 点 、研 究热 点抑或 有实 践价 值 。就高 被 引论 文而 言 , 高被 引彰 显 其 学 术影 响 力 较 大 。本 文 基 于 C N K I中 国知 网数据 库 ( 主题 =马 克 思 主 义 ,时 间 =1 9 9 3 — 2 0 1 2 ) ,从检 索结果 1 6 9 6 0 5篇论 文 中选取 前 4 0篇 高 被 引论 文 ( 单 篇 被 引频 次 ≥5 0次 ) 作 为 统 计 源 分 析 ,如 表 1 所示。 表 1 显 示 ,4 0篇 高 被 引论 文 ( 单 篇被 引 频 次 ≥

浅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路径及其启示

浅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路径及其启示

浅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路径及其启示作者:谢红来源:《西部论丛》2020年第04期摘要: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是留学生从国外传入,二是报纸杂志的引导,三是共产主义者的推动,四是进步社团的宣传。

当前,要不断创新传播方式、增强认同度、拓展传播主体。

关键词: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启示五四时期,受国际形势影响,一批仁人志士开始不断探索救亡图存的新路径,马克思主义让他们看到了曙光,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得到广泛和迅速地传播。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文旨在对马克思主义在五四时期中国的传播路径及其启示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路径1.留学生从国外传入。

五四时期,许多中国的年轻人飘洋过海,出国学习,并努力在其它国家学习救亡图存的真理。

其中,在日本和欧洲学习的留学生居多。

这些留学生中,有人不仅在国外接触到了许多先进思想,并系统地研究了马克思主义。

他们回国后,成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力量[1]。

如杨鲍安在回归后发表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这是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文章,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在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提供理论上的武器。

在法国学习归来的周恩来还写了一些文章,如《共产主义与中国》等,向大众宣扬马克思主义。

此外,赵世炎等其它从国外学习归来的学生在宣扬和推广马克思主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2.报纸杂志的引导。

报纸和杂志等大众传媒的传播范围很广,对群众产生了巨大影响,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速度成倍增加。

中国新闻界通过报纸和杂志向中国人民介绍马克思主义,将其作为救赎国家的理论,试图唤醒中国人民的觉醒。

由李大钊代表的新文化人,制作出版物,介绍俄国革命的现状,传播马克思主义,占据了公众舆论的中心。

1919年5月,由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发表了一系列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这也表明,在报纸和杂志上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正在逐步系统和全面地进行。

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报 . 2 0 1 3 ( 0 3 ) : 7 4 - 7 5 .
马克思主义理 论是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的基础 ,同时也是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 认识事物之间的本质关系的重要课程, 对于 培养 学生逻辑思维方法 与提 高学生认知能力具有 重要意 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 一步开 展其它思想政治 内容 的教育工作 ,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 升华 。因此 ,深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之 间的 联系 ,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特 点,实现两 者的有机结合 ,对提高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水平 ,为祖 国社 会 主 义 现 代化 建 设 培养 高 素质 人 才 具 有重 要 意 义 。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 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 一 )马克 思主义 理论学习决定 了思想政 治教育 的发展 方向 。我 国高校开展 思想政治教育 的 目的在 于通 过将党的执 政方针 、思想认识 、道德观念 以及政 治措施有组织、有计划、 有 目的的对学 生产 生潜 移默化 的影 响,使学 生建 立符合社会 发展需要 的思想政治理念 ,引导学生树 立鲜 明的政治意识 , 保证 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 ( 二 )马克 思主义理论学习是发挥 思想政 治教育作用 的 保证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 的教学 目的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学习、生活乃至进入社 会后 的发挥作用 ,从而对高校这一教育环境甚至整个社会产生 良性影响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是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影 响作用、引导作用、激励作用、调节作用 的根本保障 ,学生通 过学 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观和世界观 。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理论,马 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 变化而不断丰 富与完善,它清 楚的认识到真理并不是永恒的, 而是 随着人们不断认识事物、不断进行实践 ,马克思主义理论 注重社会实践,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 。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 ~ )马 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是 开展 思想政治 的基础 。马 克思主义理论 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的基 础体现在两个方 面: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树立了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与认 识观 ,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奠定 了基础 。第二,马克思主义 理论 是思想政 治教育水平提高的保证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 资 产阶级进行批判的、带有革命性的理论,是无产阶级发展的指 导性思想,也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思想武器 。 ( 二 )思想政 治教育是马克思 主义 理论的价值体现 。马 克思主义理论是我 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的指导思想 ,毛泽 东 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 个代表重要 思想 以及 科学发展观是根 据我 国各阶段 发展 国情,在马克思主义 理论基础上创作 出的 指 导思想 ,不仅与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国情相符合 ,是 我 国当前发展 的指 导性思想 ,同时也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 国 社会主义建设 发展过程 中的价值体现 。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 论学习,促进思想政治教育 ( 一)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学生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 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从学生实际 出发,发挥学生 的主体 作用 ,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水平与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 重要保障 。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想水平 、 学习情况与心理状况 ,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肇始及其深远影响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肇始及其深远影响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肇始及其深远影响作者:徐行来源:《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 2021年第1期徐行【摘要】五四运动后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用马克思主义分析解决中国社会问题,通过办工人刊物、办工人夜校、组织工会、组织集会演讲等方式把这一科学理论传播到工人中去,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共成立后进一步铸牢思想基础,继续扩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基础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代的迫切需求,它对中国政治界、思想界,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各方面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五四运动;思想基础【中图分类号】K26;D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6644(2021)01-0045-11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从东(日本)、西(欧洲)、北(俄国)三个不同渠道传入中国,经过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广泛传播,终于引发了中国思想界的巨变,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分析中国社会问题,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

五四运动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他们在继续进行理论宣传的同时,通过办工人刊物、办工人夜校、组织工会、组织集会演讲等方式把这一科学的理论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找到了它的物质基础,产生了精神变物质的历史性飞跃,其深远而巨大的政治影响使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进一步铸牢思想基础,继续扩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与中国工人运动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阐明中共是如何铸牢思想基础的,进而阐明中共思想基础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并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共思想基础对中国政治发展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运用科学理论研究中国社会实际问题之始五四运动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迅速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国家学说,他们迫切需要用这个新的思想武器指导中国革命。

人民政协理论在实践中的创新和发展

人民政协理论在实践中的创新和发展

2001 年12 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D ec . ,2001 第13 期(总第112 期)N o. 13( G el . 15172)JO URN A L OF T HE CEN TR A L IN STITU TE OF SOCIA L I SM·人民政协理论·人民政协理论在实践中的创新和发展孙瑞华(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北京100029)摘要: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实践并大胆进行探索的伟大创造。

人民政协理论是不断发展的。

人民政协工作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总结,不断提出新的创意和要求。

关键词:人民政协理论;创新;发展中图分类号:D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 - 0519 (2001) S0 - 0057 - 02人民政协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 期间, 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并发展了人民政协事业。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江泽民同志对统一战线一系列带根本性、全局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刻论述, 特别是关于人民政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的论述, 为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政治理论增添了新的篇章, 创造性地推进了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一、人民政协理论在探索中形成和发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人民政协作为国家政治体制的一种民主形式在中外历史上从未有过, 它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党外各界人士长期团结奋斗的结果, 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实践并大胆进行探索的一个伟大创造。

早在40 年代,毛泽东就明确指出,未来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既不同于已经过时了的旧的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也不同于苏联式的共和国。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逻辑起点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逻辑起点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逻辑起点作者:纪咏梅来源:《价值工程》2012年第03期摘要:当前学界正努力探索如何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然而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逻辑起点却是回到马克思。

回到马克思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要前提,正是马克思哲学的超时代性决定了回到马克思的可能性,新时期我们重提回到马克思是为了发展马克思。

Abstract: The academic world is trying to explore how to construct a contemporary form of Marxist philosophy. However,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contemporary form of Marxist philosophy is returning to Marx. Returning to Marx is the necessary precondition to uphold and develop Marxist philosophy. Marx''''s philosophy is ahead of its times so we can return to Marx. In new era, returning to Marx is to develop Marxism.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逻辑起点Key words: Marxist philosophy;develop;logical starting point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293-020 引言“回到马克思”最早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一个口号。

卢卡奇针对原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体系中的教条主义倾向,在《社会存在本体论》中首先提出“回到马克思”。

基于新世纪视域下初探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基于新世纪视域下初探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基于新世纪视域下初探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纵观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20世纪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而在新世纪视域下,为了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进程,应当坚持沿着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哲学思路,并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以哲学方法论为立足点,对改革过程中的各种经验教训做出相应的总结、概括,借此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基于新世纪视域下初探马克思主义哲学全文如下:一、基于新世纪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德国的古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以及西方的人类学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其在不同路径得以丰富和发展,如第二国际和苏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善和发展。

为此,在新世纪视域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研究时,必须从思想上具有宽容精神和时代精神,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地研究新变化和新问题。

首先,新世纪下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者要相互沟通、相互吸收,通过争论获取新见解,进而达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的共识。

纵观历史发展进程,一种哲学要想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不断丰富其他哲学思想,所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应当运用发展的眼观,吸收和消化其他哲学理论。

其次,新世纪下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要重点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要不断扩展新的理论资源,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既要时刻关注当代哲学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现象学、实用主义、存在主义哲学、过程哲学、解释学等方面,又要关注政治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等领域的重大突破,从而拓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视野,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解释当今新问题的实质。

再次,新世纪下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关注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

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

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

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
刘力永
【期刊名称】《江海学刊》
【年(卷),期】2005(000)001
【摘要】追溯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时间原点,可以定格在1981年。

是年春,英国学者佩里·安德森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中文版在中国大陆出版发行,标志着“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潮引入了我国学术界,开始逐步影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

时隔不久,徐崇温先生出版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一书,
【总页数】2页(P230-231)
【作者】刘力永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13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研究的力作——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研究》
2.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视野--评<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3.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法理叙事——评《西方法理思想的逻辑演变》
4.西方历史哲学发展的逻辑表述——评《西方历史哲学导论》
5.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逻辑和历史考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河南的早期传播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河南的早期传播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河南的早期传播【摘要】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一场爱国运动,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契机。

本文从引言部分介绍了五四运动的背景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情况,然后详细探讨了五四运动在河南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在河南的早期传播情况,包括河南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程度、河南学生运动对马克思主义的推广以及马克思主义在河南的实践应用。

结论部分总结了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河南的早期传播对当时河南社会和今日中国社会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对今日社会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河南的历史意义,以及对当下社会的启示。

【关键词】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河南、知识分子、学生运动、实践应用、重要性、影响、启示、中国社会、早期传播1. 引言1.1 五四运动的背景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影响的爱国主义运动。

发生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起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未能取得对德胜利国的经济特权的结果,激起了全国各界的强烈不满。

在这一背景下,北京学生举行示威游行,要求废除对华21条不平等条约。

这次运动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政治运动。

五四运动的背景是中国面对列强欺凌和国家危机的时刻,国人在这种危机感下对自身民族尊严的追求和抵御外来侵略意识的觉醒。

这场运动的爆发,唤醒了无数民众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激励了一代年轻人积极投身国家的建设事业。

五四运动的影响深远,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现代政治格局,也在思想文化上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激荡。

这场运动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奠定了深远的基础,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扎根创造了有利条件。

1.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面临着外国列强的入侵和国内落后的局面。

在这一时期,一些中国留学生开始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他们希望通过马克思主义来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长征精神基本内涵与时代价值探析

长征精神基本内涵与时代价值探析

长征精神基本内涵与时代价值探析
刘永超
【期刊名称】《世纪桥》
【年(卷),期】2024()1
【摘要】伟大的长征铸就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在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中不断发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焕发光彩。

在深刻把握长征精
神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不断挖掘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把长征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对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页数】3页(P11-13)
【作者】刘永超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5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动力探析——兼论长征精神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2.
新时代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辨析3.长征时期红医英模精神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与功能价值4.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时代价值研究5.伟大长征精神的
理论渊源、基本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班级:物流1001班专业:工商管理姓名:路咏超学号:10207109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Boustead College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摘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1]报告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我国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

这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思想的飞跃,充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思想,并付之于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2]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自然界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的生活,人离不开自然界,必须依赖自然界生活,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将无法生存。

第二、必须加快解决我的国的生态危机问题。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不断加大,加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较落后,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

从全国总的情况来看,我国环境污染仍在加剧,生态恶化积重难返,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2007年5月,国土资源部公布了一个惊人的数据,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1.5亿亩,形势严峻。

2005 年山西省霍州市王庄村发生的工业排污致使数百亩农田被毁。

2008年7月28日15 时45分到16时,在广州市番禺区石著镇的大龙村和凌边村,烈日中冰雹突至,惊煞村民。

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冰雹里竟然裹夹着小石球小若豌豆,大若玻璃球。

中科院广州市地球化学研究所教授匡耀求认为,这是热岛效应之下,城乡接合部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石球是空气中污染物与水汽凝结而成。

2007年洞庭湖鼠患、长春和太湖等地蓝藻暴发导致水污染等一系列事件敲响了我国的生态警钟。

我们必须警醒,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是以损害环境、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破坏为代价的。

生态危机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是社会化异化的产物。

人与自然之间产生尖锐的矛盾除了利益冲突外,主要的原因是公众的环境意识,特别是领导干部首先要有环境意识,如果干部自身思想意识严重扭曲,问题就会进一步复杂化。

近年来中央多次强调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而在不少地方,仍有一些干部在牺牲环境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摇摆。

随着我国城市居民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一些污染企业转移阵地搬到农村。

其实这样做既不能治标,更谈不上治本,只会使受污染的范围越来越大。

第三、要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自然界也不例外。

人类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并不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而是要受自然规律制约的。

在人类初期,由于受生产条件和认识水平的限制,人类屈服于自然界的权威,接受自然界的摆布。

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程度也随之逐渐加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配自然和改造自然。

但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2】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取消了。

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来看,生态自然观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相互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

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不能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去发展,要与现有的自然条件相适应,也要顾及子孙后代的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善待自然,爱护自然,防止自然环境的污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也就是说,我们在利用生产过程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遵从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不可以忽视自然界对人类的制约,否则,人类将自食苦果。

第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在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的时代,恩格斯就已经敏锐地看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的弊端以及对社会造成了难以预计的影响。

“如果说我们需要经过几千年的劳动才多少学会估计我们的生产行为的较远的自然影响,那么我们想学会预见这些行为的较远的社会影响就更加困难得多了。

”[2]他列举了具体的事例:阿拉伯人发明酒精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会成为殖民者用来灭绝土著居民的武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时候,没有想到他复活了在欧洲早已被抛弃的奴隶制度,掀起了贩卖黑奴的交易。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不在于实现使用价值,不在于直接消费,而在于获取剩余价值或利润。

利润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控制着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自然界和人类劳动也变成了赚取利润的工具。

每个资本家都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总是想“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从而形成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4]。

可以说,在利益的驱动下,资本家对自然进行无偿占有和恣意掠夺,对这种占有和掠夺的后果不加考虑,更不会考虑生产的生态后果了。

要实现对整个社会的调节,从根本上克服生态危机,就必须用社会化程度更高的社会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

恩格斯的论述启示我们,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制度障碍,而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则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当代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不断扩展,使它能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社会调节。

到目前为止,资本主义国家还是有一定能力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但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又从根本上限制了这种调节,使它只能在局部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我国现在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基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5]但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总体上来说还是讲究效率至上,这就要求我们推动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汲取自然辩证法的生态思想,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避免重蹈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覆辙,最终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要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必须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共转变、共促进、共制约、共融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具有任何已有社会的优点,与生态文明有内在统一性,彼此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生态文明作为崭新的人类文明发展形态,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以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宜居型、社会和谐型为重要目标。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意义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要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必须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共转变、共促进、共制约、共融合。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

建设生态文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战略目标的统领下是辩证统一、有机统一的,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一体两面”。

【1】首先,建设生态文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导航仪和方向标。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价值理想和目标追求,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环境生态等方面的沉重代价。

从总体上讲我国的发展还是粗放的、外延的、初步的,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较为突出,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表现得尤其明显。

实践证明,那种以追求GDP为目标、以资源消耗为依托、以环境污染为代价、以廉价劳动力为优势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经济发展方式往什么方向转,就是要朝着建设生态文明的方向转。

生态文明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思想理念、价值取向、评判标准、目标方向、路径选择。

新的发展方式必须体现渗透生态文明的精神,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实现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与生态权益的有机统一。

其次,建设生态文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和途径。

建设生态文明孕育新的发展机遇。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严格的环境保护必然会增加生产成本、降低企业竞争力。

长期实践证明:即环境保护能够刺激技术创新,减少费用,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优势。

建设生态文明为推动技术创新步伐、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

建设生态文明蕴藏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了以环境保护和治理为主的环保产业,以资源回收再利用为特点的循环经济,以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以有机无公害产品为主打产品的绿色产业,以高新技术、知识经济、总部经济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1】建设生态文明拓展了新兴产业的成长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空间、突破贸易壁垒的国际市场空间。

建设生态文明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加大对生态环境整治项目、新能源开发项目、农村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既能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能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无论对眼前还是长远,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总结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进一步增长,生产、生活所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已越来越严重。

而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资源问题,我们不但不应该限制科学技术的进步,相反要善于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来提高人类活动的预见性,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危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