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论文

合集下载

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论实践和真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论实践和真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论实践和真理的辩证关系计算科学系信计2班高鹤梅学号2003051044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1.选题:论实践和真理的辨证关系2.内容:1、感性活动和理性活动的归一;2、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反复实践形成真理;3、实践效果和真理的关系;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关键词: 感性活动理性活动实践活动实践的效果和真理4.方法:逻辑的阐述和举例的说明论实践和真理的辨证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是非常清楚的。

比如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论广告如何吹的天花乱坠,我们都相信只有用过之后才能检验出其是否属实,来判断真伪。

当然,如果从大的角度检验一种思想的正确与否,情况就不那么简单了。

就说中国最近100年的探索道路的刊刻,最终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过程,就足以证明在一步步为中国的前景寻求这里的实践过程就是一个多么艰辛的过程。

所以,实践是检验一种思想理论的真理性也就不那么简单的一个过程了。

此时,我们就不由得产生疑问:实践的具体活动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认识可分为两大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前者是通过感官直接获得信息,后者则通过感性认识的思维而获得间接的认识。

既然认识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基础,那么我认为真理便可分为两种依次的真理:一种是通过感性认识而获得的,比如说:长江水是清的,黄河水是浑的,西红柿是红色的。

只能由我们视觉判定,而喜玛拉雅山上有没有雪莲花,热带雨林有没有野人,只能靠观察来解决,当然实践中的观察和科学观察比之更丰富、更复杂、更全面,但它们的基础仍是感性认识,离开了感性认识,就谈不上任何的观察和实践。

所以,我们不能忽视也不能否认感觉在检验感性认识的主要作用。

但是,感觉观察的局限性很大,比如,我们观察事物时总不可避免的加入许多主观成分。

例如,光本是一种物质,但不同长度的光在视觉里形成不同的颜色;不同频率的振动在听觉呈现不同的音调;还有一些东西,如:粒子、遥远的天体等,我们本可以感觉到,但条件的限制时无法感觉到,还有永远感觉不到了的逝去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小论文-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小论文-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并贯穿了唯物辩证法原则,创立了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突出地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于以下几点: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毛泽东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

”没有实践,客观事物同认识主体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认识。

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他人则仍为直接经验。

这就是说,一切知识就其最初来源而言,仍然是实践。

我国东汉时期(公元25-120年)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对雷电现象做过解释。

他说:“雷者,太阳之激气也。

”1752年7月,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日子里,将一条金属丝拴在风筝上,并让其与一根麻绳相连。

麻绳被雨淋湿。

当他牵绳子的手靠近腰间的钥匙时,钥匙上突然射出一串电火花。

这说明雷电是大自然中放电现象。

通过千百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人类才逐渐对雷电现象有了清晰的认识。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一切的认识都是实践的结果,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这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直接相关。

由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因而随着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人的认识和知识必然也要跟着发展。

具体情形是这样的:第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推动着人类的认识不断发展,人们在总结实践提供的新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新理论,解决了新课题,认识也就向前发展了。

近几十年,工业农业和军事发展的需要,产生并推动了高能物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遗传工程学、现代材料学等学科的发展。

马克思论文1500字

马克思论文1500字

马克思论文1500字篇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1500字)8、运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的人口问题。

答:几天前,全世界数不清的媒体都在炒作这条新闻:“世界人口已70亿了,不得了!”于是各行各业专家教授的专家学者们都跳出来,大谈世界人口论。

而我国第6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人口普查总人口数为1370536875。

大陆是1339724852。

近十年年均经济增长率0、57%,男女性别比例为105.20:100??那么,到底人多了好,还是人少了好?我们到底应该紧张还是淡定?这是个哲学问题。

哲学首先对人口因素给出定义:人口数量、构成、分布、密度、质量(心理健康以及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及其变化规律。

人口是构成社会其二化肥的基础和主体,具有自然的生物属性,它既是社会中其生产中的劳动者,又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着。

人类自身的生产、再生产数量多少、增长快慢、质量和分布状况等对社会发展都起着加速或的作用。

第一,人口数量、资源人口质量为生产提供劳动力人才资源,是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各方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承担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最低限度的人口数量和一定素质(体质和文化素质)的人,会演化成劳动力资源的缺乏,就无法大规模的开发自然资源,开展经济建设和不断扩大再生产。

人口数人口过多超过了生产资料所能容纳的限度,多余的劳动力就不能这样一来发挥作用,同样也会影响弱势群体社会生活的各各方面,从而负面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

第二,的增长状况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

人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比例关系,只有控制好这个比例,才能积极推动社会发展进程,否则,当生产满足不了人口的消费和就业等需求,附注就会造成一些列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发展。

第三,人口的构成和分布状况非常大以及人口质量高低对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人口比例合理化的另一个体现即为人口分布。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文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文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引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

本文将从实践的概念、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以及实践的历史条件等方面进行探讨与分析。

实践的概念实践是指人在社会历史中的活动,是人类对于自然和社会活动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通过劳动和生产实现的,劳动活动是人与自然界之间进行的有目的的物质交流过程,而生产则是对劳动的有目的的组织和调节。

实践作为人类活动的基础,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与认识是密不可分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和科学的认识。

实践是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感性的感知和认识的过程,通过实践,人们可以对客观世界进行直接的观察和实验,同时,实践也是对认识的检验和验证的过程。

认识则是对实践活动的总结和理论化的过程,通过对实践的反思和概括,人们可以获得深刻的认识和理论。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实践和理论是相互依存的,既相互影响,也相互促进。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指导。

实践是产生理论的条件,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才能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理论。

同时,理论也是指导实践的依据,只有通过理论的指导,实践才能更加科学和有效。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持,也相互推动。

实践的历史条件实践的历史条件指的是一定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人类进行实践的特定环境。

实践的历史条件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人类的实践活动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农业社会中,人们的实践活动主要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而在工业社会中,则以工业生产为主。

实践的历史条件对实践的性质、内容和形式都有着重要影响。

结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一种基本哲学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社会认识和改造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论文3406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下对实践和认识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论文3406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下对实践和认识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下对实践和认识的分析一、实践的内容马克思在《提纲》中说:“实践是人类的自觉能动性的活动,是人类通过对现实的理解和需要对客观世界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人类不仅通过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并且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也是通过人的感性活动进入到实践的事物。

”马克思强调“人”是实践的主体,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的能动的主体,是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和改造的活动。

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要重视人的发展。

在主体进入实践领域时客体随之也会出现,客体是一种不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客体同主体一样也是历史的范畴,有与人的历史活动相联系的三种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在实践中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会发生相互作用。

其中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在主体、客体、中介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下,我们可以通俗的理解为人是使用一定的工具、手段等等去对物质世界这个客观的东西进行改造,这就是实践。

二、认识的内容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学会对事物的认识,要知道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而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事物的认识,只有不断的在实践中学会认识,并将认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我们才会得到一个正确的认识,才会更好的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

而在认识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四点去认识事物。

第一,要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来认识它们,不要为种种唯心主义观点所蒙蔽;第二,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不要孤立地看问题;第三,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要静止地看问题;第四,在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之间存在着矛盾,必须要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即抓住事物的规律性的东西,才能真正认识到客观事物的真面目。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我们首先要对所实践的事物有更好的认识,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去更好的发展与完善实践。

三、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和认识之间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更好的去了解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

马原结合现实生活的论文

马原结合现实生活的论文

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决问题00701702 刘澜涛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所谓时代精神也就是对一定时代的本质、主题和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概括。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发展趋向方面的主题、任务及其精神需求,它渗透在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指引着无产阶级时代前进,推动文明进步,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自己的生命之泉,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检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只有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就在于以实践为基础,深刻地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从而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及其客观依据。

因此,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也只有紧密结合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加以深刻理解。

主观能动性是人类认识和改变世界的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

主观能动性是人类所特有的,人们应当以客观规律和客观事实为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自觉想问题、办事情,才能把事情办的更好。

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围绕着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开展的。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

只有以实际问题,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不断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并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思考提高自我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论文篇

马克思主义论文篇

马克思主义论文10篇篇一马克思是一位真实面对事物本身的学者,是一位以思想深刻影响世界、影响当代人类历史进程的人.马克思的思想是有生命力的,他是驻足和“活”在当下的.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我们深切怀念这位伟人,怀念这位深刻改变当今世界并将继续影响人类未来的思想家.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学者,被西方称为“千年思想家”.人们对马克思的思想的尊重,对这位伟人的崇敬和怀念,绝不是空穴来风、毫无缘由,而是因为他是一位真实面对事物本身的学者,是一位以思想深刻影响世界、影响当代人类历史进程的人.马克思之所以有这样的历史地位,原因至少有以下几条.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的思想之所以受到人们尊重,首先就是因为它的科学性、真理性.相较于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学者,例如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只是从道德的、伦理的视角去认识和批判世界,马克思则更多的是从经济层面、从经济关系演进的视角去分析一个社会的起源、运动和发展方向,去进行一种“实证”的考察、“经验”的分析.因此,他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阐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马克思的贡献,特别是他在社会历史观领域的贡献,是原创性的,他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动力、机制、目标、前景的揭示,推动人类对自身发展历史的认知由自发走向自觉.马克思思想的价值性.马克思不仅是一位哲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还是一位有着世界情怀的思想家,是一位伟大的人本主义者.从青年时期起,马克思就将自己的一生和全人类自由解放的事业联系到了一起,而他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也就是人的自由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在这一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其他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不同于以往的人本主义者,同时也不同于各种类型的乌托邦思想家,马克思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定并不具有抽象的性质,并非如一些人所指责的那样,是不可实现的“空想”,是“人间天堂的乌托邦”,而是以现实的物质生产和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基础的.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共产主义首先具有经济的性质”.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依据,马克思的学说体现了科学性与人文性、事实性与价值性的双向统一,将人类自由解放的实现与社会生产的高度发展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对人类命运的关切是理性而深沉的,是科学而厚重的.马克思思想的批判性.在马克思的话语体系中,“批判的”“革命的”“创造的”等词汇具有同义语意味,都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一个新世界”,在对旧事物、旧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状态的扬弃过程中形成新事物.辩证法是马克思思想批判性的方法论基石.作为关于事物发展和运动变化的学说,辩证法既承认事物发展的连续性、渐进性,同时也承认事物的根本质变,承认事物发展会出现质的革命性变革.因此,按照马克思的思想,事物发展从来不是因循守旧的,从来不是停滞不前的;对所有阻碍事物发展的力量,对所有导致事物停滞不前的因素,马克思实际上都是反对的;对所有既存的社会关系和秩序,马克思都是从发展的、变革的视角去看待.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思想是批判的、开放的和创新的,马克思既是一位革命者,也是一位最坚定的改革家.马克思思想的现代性.马克思是一位现代思想家.这里的现代,不仅指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开始发展并呈现问题的时代,而且指马克思本质上是要超越资本主义时代,是要全力解决资本主义时代所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因此,马克思的思想精神是现代的,他一直都“在场”,一直“活”在我们中间.这一点,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也可以得到非常鲜明的体现.例如,马克思的经济学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性质,马克思的政治学所要完成的对阶级对立的超越,马克思的人学对人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的追求,马克思的自然观对人与自然“统一”的强调,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对民族国家局限性的超越,马克思的社会思想对人类“共同体”的倡导和主张,等等.因此,马克思是一位现代意义的思想家,他不仅深刻省察和洞悉我们时代面临的问题,而且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提供方法论的指引,提供前景和方向性的思考.马克思的思想是有生命力的,他是驻足和“活”在当下的.马克思思想的实践性.作为批判的社会发展理论,作为改变世界的学说,马克思的思想不仅是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而且对19世纪后半叶以来的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作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和超越,社会主义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产生和出现,人类历史发展的格局和面貌自此发生重大变化;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影响下,资本主义自身也进行了多方面的调节和改变,开始注入社会主义的因子和元素.不仅如此,就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进程来讲,虽然在一段历史时期内,马克思主义在苏联的发展走向了僵化教条,社会主义在苏东的实践曾遭遇重大历史挫折,但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具体发展实际相结合,提出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引入新时代.这就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创新,同时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发展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和系统确立,标志着以马克思的名字所命名的思想理论学说重新焕发了自己的生机与活力,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厚重性与时代意义,再一次获得生动的彰显和现实体现.篇二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马克思留给我们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社会主义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思想政治工作平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凝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队伍、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向、推进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支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重要任务,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工程.学科是与学术、学者、学风、学生紧密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学科建设的领导权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学术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学者是学科建设的主体,学风是学科健康发展的保障,学生则是学科建设的产物和建设成效的标志.要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需要在掌握学科领导权、弘扬学术、尊重学者、端正学风、培育学生五个方面下功夫.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和社会思潮多元多样的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争夺阵地、争夺青年、争夺人心的斗争日趋激烈,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更加艰巨、紧迫和重要.高等学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校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学科支撑.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才能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固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中,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加强学术研究,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影响力.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真理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和重要原则.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必须遵循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理论研究、理论宣传上的科学性,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力、吸引力、影响力.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点就是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研究和学理阐释,加强对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科学解释力度,同时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和价值立场,将人民群众创造的实践经验总结提升为科学理论,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价值诉求转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同样也应该坚持开放性的发展道路.要科学传承、合理借鉴,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善于借鉴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建设的历史经验,主动、积极地与其他学科进行交流、对话,敢于和善于回应当代社会思潮提出的挑战.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才不会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才能在交流交融交锋中拥有话语权、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航向.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队伍青黄不接现象比较突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骨干承担大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集中进行学术研究的时间相对较少,开展深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传播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声音还不够,外语水平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需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培育马克思主义学术大师、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高校职称和人才评价机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出国研修的专门通道.只有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的科学研究能力、教学能力、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学术队伍后继有人,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自信和学者自信.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反对教条主义.当前,既要反对食古不化的倾向、食洋不化的倾向,也要反对固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于当时具体历史情况提出的个别观点、具体结论而不能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倾向,尤其是要反对和抵制唯西方学术马首是瞻、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话语和研究范式解读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问题的学术研究误区.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马克思主义只有立足当代实践、把握客观规律、体现时代潮流、服务人民大众,才能发挥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引领人们思想发展的作用.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关键是要引导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书育人能力,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改革和完善教育教学机制、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和条件保障机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广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使马克思主义成为青年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和自觉的价值追求.篇三“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新创见,是中国就改善世界格局、发展周边关系所做的新探索,也是在中国经济总量日益攀升、在世界市场的角色与地位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对如何进一步发展世界市场这一经济全球化重要载体的积极回应.在马克思的一生中,世界市场的相关研究,是其长期关注的重点,马克思甚至曾为其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专门构想过一部“世界市场册”,虽然最终并未完成,但马克思在其着作中阐发了许多关于世界市场的重要观点与构想.以马克思的这些观点来思考“一带一路”倡议,会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突出地表现在:“一带一路”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新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进一步来说,这种新实践可从马克思对世界市场研究的三个核心主题,即属性认定、危机应对和话语权来理解.1.“一带一路”坚持了马克思对世界市场中性属性的认定.在马克思的研究中,世界市场的本质属性是中性的.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传统的地区贸易逐渐被世界性的贸易所替代,原本由封建国家所主导的世界市场,已远远不能满足大工业生产的需求.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按照自己的意图,进一步发展世界市场,这种发展是异常快速与深刻的,以至于马克思也不禁写道,在短短的一百年间,世界市场的发展竟然比以往几个世代的全部发展成果还要大.世界市场的大步向前,正是资产阶级在人类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的重要方面之一,而这一切的结果正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谈到的:“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世界市场就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在二战结束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就曾经长期持“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的观点,认为存在“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与“社会主义的世界市场”,在世界市场中人为搞乱“姓资”与“姓社”的问题.事实上,这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误读,在马克思的认知中,世界市场不仅仅是经济活动的平台,更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反映,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世界市场的特征也就不尽然相同,但是始终只有一个世界市场,并且其本身并不带有社会制度的属性.“一带一路”倡议正是沿着马克思这一思路的继续深入,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因为“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世界市场对谁都是开放的,问题只在于如何才能在这片“汪洋大海”中不断捶打自身,加强本领,这是任何一个国家步入现代化所必须经历的,“一带一路”本身正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务实举措.社会主义国家完全可以并且应该进一步“开拓”世界市场.基于此,“一带一路”正是社会主义中国就如何进一步发展世界市场所提供的新愿景,它首先体现了对马克思世界市场中性属性认定的坚持.2.“一带一路”拓展了世界市场危机应对的思路.马克思通过对大量经济数据的研究,曾认为世界市场的危机大约每10年出现一次.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虽然危机所出现的具体时间并不一定是马克思所预想的10年,但是危机的破坏力却越发惊人.并且在经济危机之外,危机本身也呈现多样化,如生态危机、道德危机,等等.究其根本,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中资本往往可以无限制地发展,通过种种对技术流与资金流的限制进而实现自身增殖的最大化.以至于马克思写道,世界市场仿佛自此沾染上了一种“热病”,而治疗这种“热病”的方法,却往往是一种“零和博弈”的思维,将“资本的秘密”继续遮盖,进而将危机转嫁于世界市场的其他方.为此,从马克思的那个年代开始,世界市场危机的应对,每次都需要经历一次剧烈的“阵痛”才能勉强度过.但是世界市场的中性属性,决定了这些危机既可能通过世界市场加速蔓延,也可能通过世界市场得到缓解.所以,资本主义国家这种以邻为壑地应对世界市场危机的思路,最终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我们可以预见,当前现代资本还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那么世界市场中就确实存在被新的危机所笼罩的问题,这是一个必须予以承认的客观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参与世界市场的国家,特别是大国,都应该审慎思考危机的应对方案,这是大国责任与义务的体现.马克思在研究亚洲问题时,就曾表示过应该使世界市场服从于各民族的“共同监督”,“一带一路”也正是沿着这一思路进一步拓展,世界市场中的各个参与主体不仅要共同监督,而且还要进一步提高在世界市场中的参与意识与分享意识,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讲到的:“‘一带一路’是共赢的,各国共同参与,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实现共同发展繁荣.这条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我们认为,“一带一路”关于应对世界市场危机的新探索,其精髓在于这种应对世界市场危机的思路与方法并不是转嫁危机,而是共同直面可能的危机,同时,通过对资本的有效合理制约,也就是通过协商对话,将资本置于“阳光”下,即对资本予以有效的规约,以实现世界市场中危机的规避.事实上,这也是对世界市场危机应对思路的重要拓展和创新.3.“一带一路”改善了世界市场参与主体间的关系.在马克思研究世界市场的历程中,还特别关注世界市场中的话语权问题,而世界市场话语权本质上是各参与主体之间关系的反应.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若干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市场占有绝对的话语权,这种现象尤以英国最为突出.英国利用其自身的“先发优势”,凭借其巨大的经济总量与技术的垄断地位,在世界市场中肆意横行,打着“经济进步”的旗号,不断压制世界市场中落后的国家与地区,并且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贸易战,以至于马克思写道英国堪称“世界市场中的暴君”,这样一个大国非但没有将世界市场的发展摆入正轨,反而发挥着一种“世界市场恶魔般的影响”.马克思及其逝世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世界市场的参与主体间的关系都是处在一种严重不对等的状态下,这种不对等带来的是马克思所言的“文明的暴行”,与更加不平等不均衡的发展.可以说,随着资本主义的崛起,原先世界市场中各个参与主体间的和谐共存、互通有无的,如“田园诗般”的和睦关系,也被淹入了“利己主义的冰水中”.而“一带一路”所倡导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正是意欲重新改善世界市场参与主体间关系的重大举措,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彼此要多拆墙、少筑墙,把对话当作‘黄金法则’用起来,大家一起做有来有往的邻居.”“一带一路”的精神,源于中国的“古丝路精神”,而“古丝路精神”在人类过往的历史上,已经留下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成为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当然“一带一路”,并不是“古丝路精神”的简单再现,而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更加富有时代特征,符合全人类诉求的构想下展开的.事实上,如果世界市场的参与主体间长期保持一种紧张的关系,或者说再次被“暴君”所统治,世界市场最终只会是资本以及霸权主义的“温床”,那么全人类的命运,必然会遭致蔑视乃至毁灭,只有弘扬全人类的共同命运与利益,世界市场才不会成为资本以及霸权主义的“乐土”.“一带一路”倡议来自中国,但成效惠及世界.通过“一带一路”的实践,我们既看到了马克思关于世界市场的科学分析与思考,也看到了世界市场上“中国力量”的崛起,使我们能够沿着马克思的思路,为世界市场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而“一带一路”与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内在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用马克思的那句话就可以表明:“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篇四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以共产党宣言发表为诞生标志的马克思主义已经走过170年的发展史.岁月流逝,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失去思想光泽,而且在与时俱进中焕发青春活力,闪耀真理光芒.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宣示的就是这样一种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历史担当.一、当今时代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时,正值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取得前所未有成就和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开始剧烈冲突的历史时期.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灾难人类未来的方向在哪里马克思主义在吸收前人理论成果基础上,对这些根本性问题作出了深刻回答,为人们观察社。

实践的观点论文

实践的观点论文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观点”及其方法论意义【摘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核心。

那么,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对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观方法论意义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在众多教科书和相关文献资料中,都强调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并且说明了实践的含义。

但对于究竟什么是“实践的观点”,这一关键的问题,大多数的资料都未曾说明。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那么,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明确揭示和阐明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蕴含的方法论意义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稿》中,马克思的实践观思想初步形成。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最终形成。

其中,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实践观表明,实践就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进行能动地探索、改造和利用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社会历史活动。

实践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一是物质性,实践有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精神生产实践等基本种类。

无论哪种实践都是为了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二是能动性,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的标志。

三是社会历史性,人们的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从事实践活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实践内容、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四是创造性,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人自觉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创造性活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明确和精炼的语言概括了实践的过程和构成要素,实际上是从劳动的过程和要素的角度为实践做了科学规定。

他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

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精品作文】马克思论文

【精品作文】马克思论文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真理与价值辩证统一的过程。同时,只有发扬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谋利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才真正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运用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是一个复合概念。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科学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当今时代,科学活动和技术活动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出现了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趋势,科学和技术日益融为一体。
科学科学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强大杠杆。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伟大历史作用作过精辟而形象的概括,认为科学是“历史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近代以来,科学革命极大的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每一次科学革命,都不同程度的引起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一,改变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科学发展使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大大地改变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是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微电子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智能机器代替了人的部分脑力劳动,使人们的劳动方式经历了由机械自动化走向智能自动化、由局部自动化走向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的根本性变革。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了产业结构发生变革。新的技术革命在推动传统产业现代化的同时,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日益提高。产业结构的变化又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化,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比例迅速增长,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比例日益增长。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大,进而推动了生产的分工和协作的广泛发展,并使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最终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论文2500字范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2500字范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2500字范文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马克思主义论文2500字,希望你能有所感触!马克思主义论文2500字篇一马克思的实践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英文标题】Marx's Theory of Practice and Marxist Practice 【作者简介】(法)汤姆·洛克莫,美国杜肯大学哲学系教授。

130年前,马克思就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很多理论至今仍是我们的研习对象。

马克思毕生致力于思考西方所谓的理论和实践(Praxis)的关系问题。

他认为,哲学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状态走向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马克思的理论不会自动实现,它的实现将取决于人们对其感兴趣的程度。

各种类型的马克思主义都是对马克思理论的某种阐释,这构成了试图通过恰当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马克思的立场的种种努力。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及德国的唯心主义马克思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的理解是十分复杂的。

人们引述它的次数远比分析它的次数多。

这种常被人们挂在嘴边却不知甚解的状况使得许多深受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鼓舞的人也搞不清楚个中要义。

比如,在一篇著名的文章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题目中,其所指的其实是“关于实践”的理论,这种理论本身并不是实践的一种形式。

如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这个理论本身就是不正确的。

因此,这种说法通常只是指出问题的所在,而不是去解决它。

还有其他一些遗留问题比如怎样去理解实践、怎样将它作为一种标准去衡量真理、标准意味着什么,以及怎样去理解真理等等难题都有待进一步澄清。

马克思所关注的正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的问题。

他的这一思考,以各种形式并不同程度地展现在他的相关著述中,其中涉及他与黑格尔哲学的复杂关系、他对费尔巴哈的评论,以及他对19世纪资本主义各个方面的批判(如他的异化理论)等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论文)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论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观的思考摘要:1845年春,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这个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并把科学的实践观作为新唯物主义的基石,孕育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为随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逐渐成熟奠定了思想基础。

为我们提供一种真正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的实践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于我国哲学在新世纪的发展与建构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文本。

在这份提纲中,马克思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就是科学的实践观,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实践观的内涵,并运用科学实践观揭示了唯物史观一系列的基本观点,这些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彻底决裂,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建立起了一种崭新的哲学体系的框架。

实践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就引起了哲学家们的注意。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众多的哲学家们并没有科学地解决实践的本质、结构和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以及实践的地位和意义等问题。

恩格斯认为,这份提纲是“非常宝贵”的,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它第一次以崭新的姿态揭示了革命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阐明了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的有机统一,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从而不仅从整体上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唯心主义、同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而且还为制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提供了一个雏形和纲要。

这就有力地证明,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已经把自己的哲学思想同费尔巴哈哲学从原则上区别开来了,而且正是这一原则区别,才标志着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崭新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初步形成。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价值论文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价值论文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价值论文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在实践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

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抓住主要矛盾,同时也不能忽略次要矛盾。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价值相关论文。

仅供大家参考!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价值全文如下: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质,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对其的发展,对于我们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的指导地位,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由邓小平加以实践和阐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一次非常重要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会议,它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拨乱反正,彻底结束了“左”的思想束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方针,根据我国建设实际做出了把经济建设作为工作重心的重要决策。

邓小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这标志着作为一个有整体构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这个理论是邓小平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长期历史经验、全面分析当代国际关系形式,深刻认识世界经济、政治发展趋势和历史走向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它的提出,极大推进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基础性地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正活化了,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经过短短几年的实践和探索,中国共产党不仅迅速改变了中国的落后面貌,而且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马原论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原论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原论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案例在古代天文学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是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

地心说最初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后经亚里士多德、托勒密进一步发展而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

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

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转。

其中,行星的运动要比太阳、月球复杂些:行星在本轮上运动,而本轮又沿均轮绕地运行。

在太阳、月球、行星之外,是镶嵌着所有恒星的天球恒星天。

再外面,是推动天体运动的原动天。

地心说是世界上第一个行星体系模型。

亚里士多德的“地球中心说”: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着地球转动,符合了圣经上的“上帝创世说”的需要,为基督教教义提供了依据。

于是,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和基督教神学会合为一体了。

“地球中心说”成了不容怀疑的“天启真理”。

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和神学统治着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圣经成了检验真理的标准。

谁要是宣传同圣经相反或不同的观点,统统被视为“异端邪说力”。

一五四三年,哥白尼出版了《天体运行》一书,他提出的“太阳中心说”,立即引起了教会的极端仇恨。

教会还把坚持和宣传这一说的布鲁诺活活烧死。

真理的光辉是扼杀不了的,错误的理论迟早要为人们所摈弃。

这就是科学研究的实践做出的最公正的裁判,牛顿的万有引力,刻卜勒的“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伽利略的天文望远镜等科学的发展愈益证明了哥白尼学说的真理性,并且在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断言:“物体自由落下的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速度越快。

”一千多年来,人们一直把这个说法当成不可改变的真理,没有人敢怀疑它。

可是二十多岁的伽利略却大胆地向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提出怀疑,一五八九年的一天,在意大利比萨城的斜塔下。

只见年轻的伽利略带了两个铁球,健步登上了五十多米高的斜塔顶上。

只见他两手各拿一个铁球(两个铁球大小一样,重量不等,一个是十磅重的实心球,一个是一磅重的空心球),他同时张开两手:两个铁球平行下落,几乎同时落到地面上。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文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文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概述: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最根本的‎标志,它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

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是马‎克思的重要‎创造,他看到了实‎践作为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所具有‎的极其丰富‎的内容,赋予了实践‎以本体论的‎意义。

本文借鉴前‎辈观点,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以‎及发展历程‎,总结了其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

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这实践‎活动的进程‎。

咋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给为显‎著。

当然,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理论的作用‎只有掌握群‎众、最终通过群‎众的实践才‎能实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需要正确地‎理解已被实‎践所证实的‎理论的作用‎。

已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对于人们的‎新的认识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并不能把‎它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因为它的正‎确性和适用‎范围最终都‎依赖于实践‎。

对于实践来‎说,它依然是第‎二位的东西‎。

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

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文

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文

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文《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

写成于1937年(丁丑年)7月。

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极大的损失。

《实践论》就是作者借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

这篇著作原是作者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哲学时的讲义中的一部分。

以下是店铺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全文如下:摘要:关于实践的问题,历年来都是马克思主义者和我国历届领导人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从他们对于实践问题的论述来理解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进而找到他们对于实践问题认识的发展过程。

从根本上来说,实践观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精神文化发展战略的选择。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作完整的把握,在我们今天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容1.实践的本质实践在本质上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对立统一。

此处的对立并不是主客体外在的对立,而是统一中的内在的对立,也是对立中的统一。

实践的过程,就是自身内在的矛盾的自我运动过程,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不断发生矛盾又不断解决的过程,就是主观改造客观同时被客观改造的过程。

2.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物质的客观性。

实践活动和主观认识活动不同,从要素、过程和结果看,实践具有明显的客观实在性。

第二,能动性。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在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中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第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只有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从事实践活动。

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实践内容、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1.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实践观具有基础性的核心地位,作为理论先导,它的历史使命和社会功能不只是表现在它能够正确地说明和解释世界,它还能够有效地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论文-浅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两次结合及其所解决的根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论文-浅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两次结合及其所解决的根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论文-浅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两次结合及其所解决的根本问题【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革命问题建设问题【论文摘要】自上个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革命与经济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而且还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分别解决了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并从中产生了两大重要理论成果一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中国共产党8O年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际日益结合,从而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革命与经济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而且还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的革命和建设中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第一次飞跃及其所解决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之前,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推进中国社会的进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但都以失败告终。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

从此,中国革命逐步走上了正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看到了曙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飞跃,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并在随后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

(一)确立“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基础。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制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克服了从外国搬来的“城市中心论”,成功地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人农村,在农村保存、恢复和发展革命力量,建立红色政权,进而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取得了全国革命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范文(精选4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范文(精选4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范文(精选4篇)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以下是我整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1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160多年了,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其生命力却不断增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导致了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而它的思想,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历史的延续继续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世界上马克思主义者将会越来越多。

在接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之前,“马克思主义”这个名词在我脑海里恐怕是最独特的一个词了,非常熟悉但却无法对其做详细恰当的解释,这让我无法了解它的精髓所在,继而也无法得到它对于我的有利影响。

所以,我带着对它的好奇,积极地在老师的带领下去领略它的魅力。

这篇论文,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在这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的继承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浅谈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1)

浅谈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1)

浅谈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
主义哲学论文(1)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它强调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
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动力。

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谈马克思
的实践哲学及其当代意义。

一、实践哲学的基本概念
实践哲学是指以实践为基础的哲学思想,它认为人类只有通过实践活
动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人类的第一性质,是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所在。

二、实践哲学的历史渊源
实践哲学源远流长,它在古希腊哲学中已有体现。

唯有在马克思手中,实践哲学达到了全新的高度,成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和灵魂。

三、实践哲学的当代意义
实践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实践哲学
为我们深化对社会、人类和人生的认识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为解
决当前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实践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四、发挥实践哲学的作用
实践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
挥其作用:一是通过掌握实践知识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二是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社会、人类、人生的理解;三是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价值。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不仅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也在当今社会中体现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实践哲学的理解,把实践哲学的理论转化为实践行动,为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是一种否定性活动的理解
(1)段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

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的解放活动。

实践只有在自觉的意识下才是人性的、人格的。

人类基本的实践矛盾就在于内在的自我本质对于自我自然的发现及创新。

而人类由于实践的科学化,在生产力进步的社会化中外在矛盾的实践再反作用于自我本体形成对于自我本体的实践主导。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实践活动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实践矛盾产生物质及意识概念。

物质与意识的认识是实践的规律性规定。

实践的内在矛盾是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自我解放。

实践的基本主体是人,实践的基本矛盾就是人的基本矛盾,其规律就是人的运动规律。

人的行为范畴就是实践的行为范畴,独创性见解。

在我看来,实践并不是一种否定性活动。

一方面,实践是指为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活动的对象性质是以人为主体,以世界上任何事物为对象(客体)的现实活动。

与动物消极地适应自然的活动不同,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

实践的自主性表现在,人通过实践不但能够认识客观规律,而且能够利用客观规律,使客观规律为人所用,从而使物按人的方式同人发生关系,达到物被人所掌握和占有的目的。

同时,实践还具有创造性,它创造出按照自然规律本身无法产生或产生的几率几乎等于零的事物。

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本质上就是
创造。

没有创造,就不会形成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属人世界。

实践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一起,共同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特征。

实践是由人发动的同时又是为了人的活动,它使人与物的关系由物支配变成人支配物,由此确立了人对自然界的主体地位。

在实践中,人按照对事物运动规律的认识去改造事物,把它塑造成适合人占有和利用的形式,充分显示了人的主体能动性。

同时,人在实践中自觉地把自己和自然界区分开来,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具有发主体意识。

实践的发展,既是人的主体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的主体意识不断提高和弘扬的过程。

另一方面,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的性质和形式,这一含义把实践作为人以“感性”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用以区别人以精神的、观念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如认识、理论活动等等。

在这种区别中,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征。

所谓直接现实性,指实践是人把自己作为物质力量并运用物质手段同物质对象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这种“感性的”活动同感性的对象一样具有现实的实在性。

纯粹的自然存在物不包含人的主观活动,因此它们不可能证实或证伪人的理论与认识。

实践则不同,它既同人的主观活动相联系,又从人的主观精神的圈子里走出来,物化即外化为感性的客观实在。

人通过实践活动的多次进行,不但能使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得满足,而且也检验着自己的主观目的、愿望、意图和计划等等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检验着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随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资本主义经济也迎来了迅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三大工人运动的掀起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及它们的失败,表明了共产主义运动呼唤着新的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就此应运而生。

理论要能指导实践,还必须先由理论观念转变为实践观念,这一转化过程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能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否能对现实造成革命性的影响,关键就在于是否实现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而是否实现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则依赖于实践的检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实践要发挥作为检验标准的科学作用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虽然从(),每一步扬弃都有它自己的缺陷,但是,这是由当时的实际所决定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

没有这一步步的扬弃,就没有()
实践与思想相互共同。

从广义上来讲,实践是思想的内部斗争和与外斗争之总合,或者说实践是对于人的物质活动和思想活动的统称。

实践以思想为本。

没有思想参与的物质活动是不足以称之为实践的.思想是实践最基本的东西。

所谓思想的与外斗争,就是思想与物质的斗争。

从广义上来说,实践即思想,思想即实践。

实践为思外的实践,思外的实践与思内的虚践相区分。

狭义实践与狭义思想相区分。

狭义实践与狭义思想的区分错综而复杂。

从最根本上来讲,狭义实践指思想的与外斗争,即思想与物质的斗争,而最基本的则是思想与狭义物质的斗争。

狭义思想指思想的内部斗争。

通常所说的实践是指狭义的
实践。

实践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这就肯定了主体的能动性; 同时, 实践又是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 这又否定了抽象能动性, 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等关系在实践基础上统一了起来。

这也就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统一过程中去理解和诠释生产力。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在实践活动中对问题追求一种确定性的结果,这种结果能够带给人们以确定的信息,使得人们明确自己所做的事情的价值和意义,实践思维方式的逻辑基础是辩证逻辑,主张从对立统一中认识事物,要看到对立是在统一中的对立,统一是在对立中的统一。

这是与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相反的,是一种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即实践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仅重视结果,而且重视过程。

人和人的世界都是联系和发展着的,不存在“盖棺定论”的说法。

这似乎与人们在经验中追求确定性的结果相矛盾,不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把握。

实际上,用实践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不等于没有确定性的结论,而是这样的结论不是一个简单的对与错、是与不是的判断,它是在辩证逻辑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的辩证方法,得到对事物、感性、活动较为科学的认识,从而使得人们可以在这种科学的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

(结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

坚持科学的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观点。

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发展的劳动力和目的,是检验认识是否真理的标准。

行动起来,客观务实,从实际出发,从现在开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哲学是一门反思性的学问,是对实践活动成果的反思,是对实际的反思。

这个实际,既是历史的实际,也是现在的实际,又是面向将来的、以改造世界为目的的实际,对这个实际的认识,是一个实事求是的过程;对这个实际的反思,也是一个实事求是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