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其、之、而的用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其、之、而的用法
一、以的用法
以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译为:把,拿。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②译为:用,拿。

例:以刀劈狼首。

(《狼》)
③译为:凭,靠。

例:何以战。

(《曹刿论战》)
④译为:根据,按。

例: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⑤译为:因为。

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
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也可译为:以致。

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
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

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
二、其的用法
其1、作人称代词,代人,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

译为:他,他们。

例:百姓多闻其贤。

2、作人称代词,代人,作定语。

译为:他的,他们的。

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
3、作人称代词,代物,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

译为:它,它们。

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4、作人称代词,代物,作定语。

译为:它的,它们的。

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
5、作指示代词,近指。

译为:这(种)。

例:专其利三世也。

(《捕蛇者说》)
6、作指示代词,近指。

译为:其中。

例:其一犬坐于前。

(《狼》)
7、作指示代词,远指。

译为:那。

例: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8、作副词,常用于句首,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等。

译为:恐怕,大概,难道。

例:其真无马邪。

(《马说》)
三、之的用法
1.“之”作代词用
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
②、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2.“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雎》)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3.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①、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5.动词“到、往”
①、辍耕之垄上
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而”的用法
文言文中的而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1.表修饰翻译为:...地或不翻译
2.表转折翻译为:但是
3.表并列翻译为:而且
4.表承接翻译为:然后或者就
5.表因果翻译为:所以或者因而
初中生如果对于而的用法不清楚,很容易在考试中课内文言文的选择题中出错。

在课外文言文中的两道翻译题中出错,甚至对于整篇文章意思都搞错,因此,主要教给学生判断的方法。

先从课内几篇文章入手举例说明。

一:表修饰时看前后词性,往往是后面动词而前面是副词。

例1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例2 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
二:表示转折时,前后词语或句子形成一种对照或者反差,如:
例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例2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
例3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醉翁亭记》
三:表并列时词性也相同但是和转折的区别在于前后词语的含义没有对比,意思相近。

例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
例2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例3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四:表承接时前后两个动作往往是先后发生的顺序,或者是事件的先后发生顺序。

例1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例2 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陈涉世家》
五:表因果
例1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
例2 满目萧然,感激而悲者矣。

《岳阳楼记》
通过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来进行复习,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在课外文言文中翻译好“而”的意思,并且能正确判断出其用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