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设题形式及解答PPT课件(上课用)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如果将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删去, 好不好?为什么?
四、谋篇布局类
解题方法:
(1)确认指定语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位置:开头段、中间段和结尾段,分析作用一般从内
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设置悬念,开门见山, 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中间段:过渡,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开启下文,埋 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四、谋篇布局类:
• 严格意义上说,谋篇布局也是表达 技巧,但为了训练方便,单列出来, 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会。 常见的有:过渡、衔接、照应、详 略、抑扬、线索、对比、点面结合、 卒章显志等。
四、谋篇布局类
设题形式
(1)本文开头写“ ”,这样写有 什么作用或好处?
(2)文章最后一段写“ ”,这种 写法有什么好处或作用?
现代文阅读设题形式及解答
以江苏卷、全国卷1、 上海卷为例解说
一、表达方式类:
设题形式:
(1)对“XX”表达方式举例加以说 明。
(2)这种写法的特点是什么?有什 么表达效果?
(3)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人称?有 什么作用?
一、表达方式类:
解题方法:
(1)确认指定句子或语段所用的表达方式。 文学作品中运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
话,拉近了两者的距离,便于感情交流,另外还可以使物拟人化。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一、表达方式类:
描写 描写对象: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
描写方式: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 写(间接描写)。
人物描写(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 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人物描写的作用:以形传神,增强人物形象 的鲜明性,揭示人物心理和性格,表明人物 的思想品质。
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烘托气氛, 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表 现主题,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
一、表达方式类:
场面描写:使人物情貌一览无余。
环境描写:能烘托气氛,揭示背景,为人物活 动提供场所,表达一种情感。
动静描写:创造出生动活泼、和谐完美的意境, 相得益彰,增强感染力。
虚实描写:引发读者联想,使描写对象特点更 突出、更丰满。
表达类修辞有设问、反问,作用是增强 语气。
三、修辞手法类
比喻: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 象为浅显具体。
拟人: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 生动。
夸张: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 想。
对偶:表意凝练,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排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三、修辞手法类
(2)依据所用修辞手法的作用并结 合文句作答。
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
二、表现手法类
解题方法: (1)确认指定句子或语段所用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渲染、抑扬、以小
见大等。 象征:能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使抽象的情理形
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 对比:能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事物的
特点,使形象鲜明。 衬托:在所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的陪衬下,烘托出
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渲染:能在浓墨重彩的描绘中营造氛围,为行文设
置铺垫,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 抑扬:能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以小见大: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
二、表现手法类
(2)依据所用表现手法的作用并结合文 句作答。
材料的剪裁方式、主题的显现方式、 情感的抒发方式、思维的运作方式、语 言的风格特点等诸多方面都属于作品形 式方面的要素,他们都是为表达一定的 思想感情服务的,因此,解答此类题目, 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绝不能就技巧谈 技巧。
结尾段: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睛,深化主题, 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
另外还有线索贯穿全文,线索通常有中心事件、感情、 人物、时间、空间等,线索往往有一定的标志。
四、谋篇布局类
(2)依据段落位置的作用并结合文句作 答。
• 要辨清题目指向是句、段方面的问题, 还是情节、材料安排设计方面的问题, 抑或是结构、线索方面的问题。
• 要十分熟悉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修 辞作用。
• 要同揣摩、品味语言相结合。 • 要结合文本内容作具体的分析。
三、修辞手法类
金题链接(2009年全国1高考卷第17题)在
文章最后,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 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8分)
• 答:作者采用对比、排比、比拟和想象来写克
间接抒情的作用: 能寓情于景, 寓情于事,含蓄地表达感情,韵 味悠长。
一、表达方式类:
(2)依据所用表达方式的作用并结合 文句作答。
答案中一定要包含“形式”、 “内容”两方面。“形式”指“是什 么”, “内容”指“怎么样”,即如 何表情达意表现内容,换言之,即不 仅要分析出运用了何种叙述方式或人 称,还要赏析其在文本中的作用。
二、表现手法类
设题形式: (1)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或这样
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从取材方面对文章做简要解析。 (3)文段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
什么好处?
二、表现手法类
• 表达技巧主要包含: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 ②表现手法:想象和联想、对比和反衬、
渲染和烘托、象征、抑扬、托物言志; ③选材剪材:以小见大,详略得当; ④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 解题须紧扣文本,尤其是该句、段或情 节、材料所处位置、所承内容及所用结 构技法。
四、谋篇布局类
金题链接
1、(2009年全国高考卷1第14题) 文章
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 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
• 答:答:第一问:①戈壁滩环绕的恶劣;②
戈壁滩色彩的单调;
• 第二问: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 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②为下文要描写的彩 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先抑后扬, 激发读者兴趣。
五、主旨表达类
概述型
(1)根据语言标志获得相关信息。 (2)根据反复照应确认重要信息。 (3)采用抽出关键词句的方法获得信息。 (4)根据命题要求或者题目暗示来筛选或获取
信息。
(5)抓住能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词语来获取信 息。
(6)找准与试题或选项对应的原句,将原文有 关语句与选项对照,从中找到正确的信息。
一、表达方式类:
外貌描写:抓住特征,突出性情。 神态描写:反映人物内心世界。
心理描写:细腻真实地突出人物思想,反映性 格特点。
行动描写:反映人物心理、情感和性格。
语言描写:反映人物文化、身份、个性、修养 及内心思想。
细节描写:强调人物某种特别之处,使形象栩 栩如生。
一、表达方式类:
景物描写(侧面描写):场面描写、 环境描写、动静描写、虚实描写、 对比描写
答: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 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 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 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 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 的哲学思想。
五、主旨表达类
• 2、(2009年江苏高考卷第16题)作者
指出人们往往对异类持什么态度?作者认为 应该持什么态度?(6分)
一、表达方式类:
2、(2009年江苏高考卷13题)⒔本文
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 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 答: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 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 的追怀;
• 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 的忧思;
• 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数,将其 “浓缩”为合乎要求的句子作为答案。 • 改写法:依据题目要求,将原文中的某个或某几个句子,
稍做改动,使其合乎答题要求。 • 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
一起,使之满足答案要求。 • 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
上与其相似、内容上合乎题目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 案。 • 活译法: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的句子含意的简答题,可 以采取翻 译(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说出这个比 喻的本体,就等于找到了答案。 • 分析法:分析句子层次、分析某个句子的作用或分析文 章层次、分析某种写法的意义。
二、表现手法类
金题链接
2、(2009年江苏高考卷13题)⒔本文
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 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 答: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 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 的追怀;
• 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 的忧思;
• 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三、修辞手法类
设题形式: (1)本文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
么作用? (2)赏析文中的“XX”句子。 (3)文中是否可以运用或不运用“XX”
修辞手法?
三、修辞手法类
解题方法:
(1)确认指定句子或语段所用的修辞手法 描绘类修辞有比喻、夸张、比拟等,
作用是生动形象;
结构类修辞有对偶、排比、反复等, 作用是强调突出;
要内容。
(7)结合全文,对作者的观点或态度作简要评 价。
五、主旨表达类
解题方法:
(1)确认指定句子或语段在行文中 的位置
(2)依据上下文作答。 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一般先
对例句做简要的语法分析,如果 是复句就按复句的格式来作分析, 如果是单句就要保持单句的形式。
五、主旨表达类
句子含意型
• (1)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 要句子,即“句不离段”。
议论和说明五种,其中记叙、描写和抒情是测试重点。 记叙的形式主要有顺叙、插叙和倒叙三种。 顺叙,能使读者容易把握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和人物性格的
发展过程。 插叙,能使作品内容丰富充实,波澜起伏,曲折回旋。 倒叙,能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增强艺术效果。 记叙过程中还有三种人称的变化。 第一人称,显得真实可信,有说服力,也便于直接抒情。 第二人称,显得亲切自然,仿佛读者和作品中的人物直接对
一、表达方式类:
金题链接
1、(2009年上海高考卷第10题)从 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分析第⑾段中作 者是怎样描写映山红的。(3分)。
答:空间上,作者选取多个地点,强调无论 何处映山红都能绽放着;
时间上,作者写出了映山红从盛到衰, 再到盛开的多次反复的过程,突出映山红 开放时间之长(一点2分,两点3分)
对比描写:使其中某一方的特征或情感更明显、 突出。
一、表达方式类:
细节描写: 是对人物的性格、肖像、 语言、行动、心理及其周围环境所作 的细腻、具体的描绘。
细节描写 的作用:准确传神地刻画 人物,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一、表达方式类:
抒情: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的作用: 能直抒胸臆, 淋漓尽致地表达感情。
四、谋篇布局类
2、(2009年江苏高考卷第11题) 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 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答: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 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五、主旨表达类
设题形式
(1)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 的感受或体会是什么?
(2)如何理解“xx”句子。 (3)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4)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 (5)“xx” 的特点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6)概括说明或分条陈述文章“ ”段的主
五、主旨表达类
形象型
①形象的特点。文章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有何个性特点和典型性。
②形象的塑造。作品的形象是用什么样 的手法塑造的。
③形象的地位和意义。形象具有什么样 的典型意义和社会意义。
五、主旨表达类
金题链接
1、(2009年江苏高考卷第12题)文中说都江
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 理由是什么?(6分)
• (2)根据句式特点来解释句子。 • (3)根据句子位置来分析句子的含意。 • (4)抓住相邻句,把握句子的语言背景
材料。
• (5)根据修饰限制成分辨析句意。 • (6)根据修辞特点把握句子。 • (7)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五、主旨表达类
句子含意型
• 摘录法:选摘原文原句作为答案。 • 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
• 答:(6分)排斥、打压,缺少起码的宽
拉2号气井。
• 第二问:①通过对克拉2号气井所在的雅丹地貌 和荒漠地貌的对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充满激情, 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②通过对不同劳动 情景的排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坚定的决心和一往 无前的气势;③通过对管道天然气声音的比拟, 表现了石油工人对西气东送所做的巨大贡献;④ 通过对远方亲人的召唤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石 油工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四、谋篇布局类
解题方法:
(1)确认指定语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位置:开头段、中间段和结尾段,分析作用一般从内
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设置悬念,开门见山, 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中间段:过渡,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开启下文,埋 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四、谋篇布局类:
• 严格意义上说,谋篇布局也是表达 技巧,但为了训练方便,单列出来, 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会。 常见的有:过渡、衔接、照应、详 略、抑扬、线索、对比、点面结合、 卒章显志等。
四、谋篇布局类
设题形式
(1)本文开头写“ ”,这样写有 什么作用或好处?
(2)文章最后一段写“ ”,这种 写法有什么好处或作用?
现代文阅读设题形式及解答
以江苏卷、全国卷1、 上海卷为例解说
一、表达方式类:
设题形式:
(1)对“XX”表达方式举例加以说 明。
(2)这种写法的特点是什么?有什 么表达效果?
(3)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人称?有 什么作用?
一、表达方式类:
解题方法:
(1)确认指定句子或语段所用的表达方式。 文学作品中运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
话,拉近了两者的距离,便于感情交流,另外还可以使物拟人化。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一、表达方式类:
描写 描写对象: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
描写方式: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 写(间接描写)。
人物描写(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 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人物描写的作用:以形传神,增强人物形象 的鲜明性,揭示人物心理和性格,表明人物 的思想品质。
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烘托气氛, 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表 现主题,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
一、表达方式类:
场面描写:使人物情貌一览无余。
环境描写:能烘托气氛,揭示背景,为人物活 动提供场所,表达一种情感。
动静描写:创造出生动活泼、和谐完美的意境, 相得益彰,增强感染力。
虚实描写:引发读者联想,使描写对象特点更 突出、更丰满。
表达类修辞有设问、反问,作用是增强 语气。
三、修辞手法类
比喻: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 象为浅显具体。
拟人: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 生动。
夸张: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 想。
对偶:表意凝练,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排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三、修辞手法类
(2)依据所用修辞手法的作用并结 合文句作答。
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
二、表现手法类
解题方法: (1)确认指定句子或语段所用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渲染、抑扬、以小
见大等。 象征:能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使抽象的情理形
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 对比:能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事物的
特点,使形象鲜明。 衬托:在所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的陪衬下,烘托出
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渲染:能在浓墨重彩的描绘中营造氛围,为行文设
置铺垫,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 抑扬:能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以小见大: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
二、表现手法类
(2)依据所用表现手法的作用并结合文 句作答。
材料的剪裁方式、主题的显现方式、 情感的抒发方式、思维的运作方式、语 言的风格特点等诸多方面都属于作品形 式方面的要素,他们都是为表达一定的 思想感情服务的,因此,解答此类题目, 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绝不能就技巧谈 技巧。
结尾段: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睛,深化主题, 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
另外还有线索贯穿全文,线索通常有中心事件、感情、 人物、时间、空间等,线索往往有一定的标志。
四、谋篇布局类
(2)依据段落位置的作用并结合文句作 答。
• 要辨清题目指向是句、段方面的问题, 还是情节、材料安排设计方面的问题, 抑或是结构、线索方面的问题。
• 要十分熟悉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修 辞作用。
• 要同揣摩、品味语言相结合。 • 要结合文本内容作具体的分析。
三、修辞手法类
金题链接(2009年全国1高考卷第17题)在
文章最后,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 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8分)
• 答:作者采用对比、排比、比拟和想象来写克
间接抒情的作用: 能寓情于景, 寓情于事,含蓄地表达感情,韵 味悠长。
一、表达方式类:
(2)依据所用表达方式的作用并结合 文句作答。
答案中一定要包含“形式”、 “内容”两方面。“形式”指“是什 么”, “内容”指“怎么样”,即如 何表情达意表现内容,换言之,即不 仅要分析出运用了何种叙述方式或人 称,还要赏析其在文本中的作用。
二、表现手法类
设题形式: (1)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或这样
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从取材方面对文章做简要解析。 (3)文段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
什么好处?
二、表现手法类
• 表达技巧主要包含: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 ②表现手法:想象和联想、对比和反衬、
渲染和烘托、象征、抑扬、托物言志; ③选材剪材:以小见大,详略得当; ④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 解题须紧扣文本,尤其是该句、段或情 节、材料所处位置、所承内容及所用结 构技法。
四、谋篇布局类
金题链接
1、(2009年全国高考卷1第14题) 文章
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 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
• 答:答:第一问:①戈壁滩环绕的恶劣;②
戈壁滩色彩的单调;
• 第二问: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 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②为下文要描写的彩 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先抑后扬, 激发读者兴趣。
五、主旨表达类
概述型
(1)根据语言标志获得相关信息。 (2)根据反复照应确认重要信息。 (3)采用抽出关键词句的方法获得信息。 (4)根据命题要求或者题目暗示来筛选或获取
信息。
(5)抓住能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词语来获取信 息。
(6)找准与试题或选项对应的原句,将原文有 关语句与选项对照,从中找到正确的信息。
一、表达方式类:
外貌描写:抓住特征,突出性情。 神态描写:反映人物内心世界。
心理描写:细腻真实地突出人物思想,反映性 格特点。
行动描写:反映人物心理、情感和性格。
语言描写:反映人物文化、身份、个性、修养 及内心思想。
细节描写:强调人物某种特别之处,使形象栩 栩如生。
一、表达方式类:
景物描写(侧面描写):场面描写、 环境描写、动静描写、虚实描写、 对比描写
答: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 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 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 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 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 的哲学思想。
五、主旨表达类
• 2、(2009年江苏高考卷第16题)作者
指出人们往往对异类持什么态度?作者认为 应该持什么态度?(6分)
一、表达方式类:
2、(2009年江苏高考卷13题)⒔本文
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 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 答: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 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 的追怀;
• 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 的忧思;
• 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数,将其 “浓缩”为合乎要求的句子作为答案。 • 改写法:依据题目要求,将原文中的某个或某几个句子,
稍做改动,使其合乎答题要求。 • 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
一起,使之满足答案要求。 • 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
上与其相似、内容上合乎题目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 案。 • 活译法: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的句子含意的简答题,可 以采取翻 译(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说出这个比 喻的本体,就等于找到了答案。 • 分析法:分析句子层次、分析某个句子的作用或分析文 章层次、分析某种写法的意义。
二、表现手法类
金题链接
2、(2009年江苏高考卷13题)⒔本文
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 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 答: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 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 的追怀;
• 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 的忧思;
• 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三、修辞手法类
设题形式: (1)本文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
么作用? (2)赏析文中的“XX”句子。 (3)文中是否可以运用或不运用“XX”
修辞手法?
三、修辞手法类
解题方法:
(1)确认指定句子或语段所用的修辞手法 描绘类修辞有比喻、夸张、比拟等,
作用是生动形象;
结构类修辞有对偶、排比、反复等, 作用是强调突出;
要内容。
(7)结合全文,对作者的观点或态度作简要评 价。
五、主旨表达类
解题方法:
(1)确认指定句子或语段在行文中 的位置
(2)依据上下文作答。 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一般先
对例句做简要的语法分析,如果 是复句就按复句的格式来作分析, 如果是单句就要保持单句的形式。
五、主旨表达类
句子含意型
• (1)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 要句子,即“句不离段”。
议论和说明五种,其中记叙、描写和抒情是测试重点。 记叙的形式主要有顺叙、插叙和倒叙三种。 顺叙,能使读者容易把握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和人物性格的
发展过程。 插叙,能使作品内容丰富充实,波澜起伏,曲折回旋。 倒叙,能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增强艺术效果。 记叙过程中还有三种人称的变化。 第一人称,显得真实可信,有说服力,也便于直接抒情。 第二人称,显得亲切自然,仿佛读者和作品中的人物直接对
一、表达方式类:
金题链接
1、(2009年上海高考卷第10题)从 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分析第⑾段中作 者是怎样描写映山红的。(3分)。
答:空间上,作者选取多个地点,强调无论 何处映山红都能绽放着;
时间上,作者写出了映山红从盛到衰, 再到盛开的多次反复的过程,突出映山红 开放时间之长(一点2分,两点3分)
对比描写:使其中某一方的特征或情感更明显、 突出。
一、表达方式类:
细节描写: 是对人物的性格、肖像、 语言、行动、心理及其周围环境所作 的细腻、具体的描绘。
细节描写 的作用:准确传神地刻画 人物,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一、表达方式类:
抒情: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的作用: 能直抒胸臆, 淋漓尽致地表达感情。
四、谋篇布局类
2、(2009年江苏高考卷第11题) 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 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答: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 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五、主旨表达类
设题形式
(1)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 的感受或体会是什么?
(2)如何理解“xx”句子。 (3)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4)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 (5)“xx” 的特点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6)概括说明或分条陈述文章“ ”段的主
五、主旨表达类
形象型
①形象的特点。文章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有何个性特点和典型性。
②形象的塑造。作品的形象是用什么样 的手法塑造的。
③形象的地位和意义。形象具有什么样 的典型意义和社会意义。
五、主旨表达类
金题链接
1、(2009年江苏高考卷第12题)文中说都江
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 理由是什么?(6分)
• (2)根据句式特点来解释句子。 • (3)根据句子位置来分析句子的含意。 • (4)抓住相邻句,把握句子的语言背景
材料。
• (5)根据修饰限制成分辨析句意。 • (6)根据修辞特点把握句子。 • (7)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五、主旨表达类
句子含意型
• 摘录法:选摘原文原句作为答案。 • 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
• 答:(6分)排斥、打压,缺少起码的宽
拉2号气井。
• 第二问:①通过对克拉2号气井所在的雅丹地貌 和荒漠地貌的对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充满激情, 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②通过对不同劳动 情景的排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坚定的决心和一往 无前的气势;③通过对管道天然气声音的比拟, 表现了石油工人对西气东送所做的巨大贡献;④ 通过对远方亲人的召唤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石 油工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