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考适应性考试语文答题分析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前后句的句式整齐划一,以短句构成, 增强语气,
更加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芦苇的喜爱赞美之情。
(2分,答到修辞或句式一个方面即可。 )
19.本文主要谈了什么问题?
• 主要谈了“读书是有无穷之乐趣的”。
20.文章写了哪些读书的乐趣?请你概括。 写了: ①读书之乐,乐在简单,随时可读,不论 什么情况,不受环境和条件的限制; ②读书之乐, 乐在书中领悟别人的真知灼见,认识好友知己, 获得精神的安慰和享受; ③读书之乐,乐在无形 中受到潜移默化,充实内蕴,提升自己的素质; ④ 读书之乐,乐在聪明健脑,懂得养生之道,化解 各种病痛和不良心理。(4分,每点1分,答到大 意即可)
21.请结合第3段谈谈作者是怎样运用事例来论说论 点的?
• 为了论说“读书乐在简单,随时可读,不论
什么情况,不受环境和条件的限制” , (1分) 作者举用了欧阳修“马上可读,厕中可读, 枕上亦可读”和“明代重臣宋濂不顾家境贫寒, 借书抄书苦读”这两个事例。(1分)举用前 者例子,意在论说“不论什么情况”;使用后 者例子,意在证明读书不受环境条件限制。 两例很好地论证了“读书乐在简单,随时可
• 1..也是飞翔着或者匍匐着的.. (加点词的表现力) • (1) “飞翔”和“匍匐”是两个动词,具体形象地描绘
出了芦苇在与台风争斗的英勇姿态,表现出了芦
苇的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2分)
• 2.芦苇的穗絮,白如夜霜;芦苇的茎叶,细如柳 眉。(修辞或句式)
• (2)比喻, 将芦苇的穗絮比作夜霜,茎叶比作柳眉,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穗絮洁白、茎叶细嫩的特点, 表达出作者对芦苇的喜爱赞美之情。
2015年中考适应性考试 语文答题分析
15.对芦苇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成这样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
. 前:忽视; (1分) 后:赞美、敬佩。 (1分) 原因:作者走近了芦苇,熟识了芦苇,从
芦苇身上感受到了它坚韧顽强的意志和美 好高尚的品格。 (1分)
16.文中第3段和第7段都写了胡杨树林,简要分析两 处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读”这一分论点。(2分)
23.综合性学习
• 请你为杜甫的《春望》写一段或若干段赏析文字, 向你身边的朋友简要介绍一下诗的作者、体裁、 内容、风格、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350字以内)
• 示例:这首著名的五言律诗 (1分),是唐代最伟 大的诗人杜甫所作(1分)。诗的前四句写春城的 衰败景象,饱含感叹; 后四句写心念亲人的境况, 充满离情。 开头两句:写望见到由“国破”带来的 满目凄然的荒芜之景,表达忧国忧民的思想; 三、 四句:把“花”“鸟”拟作人,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 事的艰难,连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五、六句则
. 第③段: 对比 (反衬),以胡杨的高大伟岸反 衬出芦苇的孱弱卑微;铺垫烘托,为描写 芦苇蓄势,侧面烘托出芦苇的清秀孤傲, 攫人心神。 (2分,答到其中一点即可)
. 第⑦段: 侧面烘托,以胡杨的顶天立地,
多句上很有特点, 请你根据括号内的提 示对下列句子作简要分析
(意同即可)
表达了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从侧面反映
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
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 结尾两句,写诗 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
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2分)全篇诗情景交 融,感情深沉,语言含蓄凝练,言简意多,(1分) 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1分)
更加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芦苇的喜爱赞美之情。
(2分,答到修辞或句式一个方面即可。 )
19.本文主要谈了什么问题?
• 主要谈了“读书是有无穷之乐趣的”。
20.文章写了哪些读书的乐趣?请你概括。 写了: ①读书之乐,乐在简单,随时可读,不论 什么情况,不受环境和条件的限制; ②读书之乐, 乐在书中领悟别人的真知灼见,认识好友知己, 获得精神的安慰和享受; ③读书之乐,乐在无形 中受到潜移默化,充实内蕴,提升自己的素质; ④ 读书之乐,乐在聪明健脑,懂得养生之道,化解 各种病痛和不良心理。(4分,每点1分,答到大 意即可)
21.请结合第3段谈谈作者是怎样运用事例来论说论 点的?
• 为了论说“读书乐在简单,随时可读,不论
什么情况,不受环境和条件的限制” , (1分) 作者举用了欧阳修“马上可读,厕中可读, 枕上亦可读”和“明代重臣宋濂不顾家境贫寒, 借书抄书苦读”这两个事例。(1分)举用前 者例子,意在论说“不论什么情况”;使用后 者例子,意在证明读书不受环境条件限制。 两例很好地论证了“读书乐在简单,随时可
• 1..也是飞翔着或者匍匐着的.. (加点词的表现力) • (1) “飞翔”和“匍匐”是两个动词,具体形象地描绘
出了芦苇在与台风争斗的英勇姿态,表现出了芦
苇的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2分)
• 2.芦苇的穗絮,白如夜霜;芦苇的茎叶,细如柳 眉。(修辞或句式)
• (2)比喻, 将芦苇的穗絮比作夜霜,茎叶比作柳眉,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穗絮洁白、茎叶细嫩的特点, 表达出作者对芦苇的喜爱赞美之情。
2015年中考适应性考试 语文答题分析
15.对芦苇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成这样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
. 前:忽视; (1分) 后:赞美、敬佩。 (1分) 原因:作者走近了芦苇,熟识了芦苇,从
芦苇身上感受到了它坚韧顽强的意志和美 好高尚的品格。 (1分)
16.文中第3段和第7段都写了胡杨树林,简要分析两 处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读”这一分论点。(2分)
23.综合性学习
• 请你为杜甫的《春望》写一段或若干段赏析文字, 向你身边的朋友简要介绍一下诗的作者、体裁、 内容、风格、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350字以内)
• 示例:这首著名的五言律诗 (1分),是唐代最伟 大的诗人杜甫所作(1分)。诗的前四句写春城的 衰败景象,饱含感叹; 后四句写心念亲人的境况, 充满离情。 开头两句:写望见到由“国破”带来的 满目凄然的荒芜之景,表达忧国忧民的思想; 三、 四句:把“花”“鸟”拟作人,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 事的艰难,连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五、六句则
. 第③段: 对比 (反衬),以胡杨的高大伟岸反 衬出芦苇的孱弱卑微;铺垫烘托,为描写 芦苇蓄势,侧面烘托出芦苇的清秀孤傲, 攫人心神。 (2分,答到其中一点即可)
. 第⑦段: 侧面烘托,以胡杨的顶天立地,
多句上很有特点, 请你根据括号内的提 示对下列句子作简要分析
(意同即可)
表达了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从侧面反映
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
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 结尾两句,写诗 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
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2分)全篇诗情景交 融,感情深沉,语言含蓄凝练,言简意多,(1分) 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