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颅脑横断面CT解剖
颅脑断面解剖

大脑纵裂池
鞍上平面 CT 像:前 方为大脑额叶 ,双侧 双侧
外侧窝池 钩 侧脑室下脚 桥池
为颞叶 , 中央部为鞍 侧为颞叶海马, 上池 ,侧为颞叶海马, 侧为颞叶海马 小脑位于后颅凹 ,第 第 四脑室居脑桥与小脑 四脑室居脑桥与小脑 之间五角形。马蹄状, 之间五角形。马蹄状, 五角形
脑桥 第四脑室 齿状核 蚓垂
仁体的形态变化很大,有梯形, 桥池 仁体的形态变化很大,有梯形, 椭圆形, 椭圆形,三角形和不规则形等
脑桥 第四脑室 齿状核 蚓垂
多种。第四脑室居脑桥与小脑 多种。第四脑室居脑桥与小脑 之间,呈五角形, 之间,呈五角形,其后外侧可 见齿状核。 见齿状核。
鞍上池为蝶鞍上方的星状低密度区,多呈六角星形,当后界为桥脑时, 鞍上池为蝶鞍上方的星状低密度区,多呈六角星形,当后界为桥脑时, 则呈五角星形。 则呈五角星形
鞍上池 脑桥
1.7
第四脑室层面
在横断层中,大致可将第四脑室分为上 在横断层中,大致可将第四脑室分为上、中、 三部。第四脑室的上部横断面大致呈五角形, 五角形 下三部。第四脑室的上部横断面大致呈五角形,前 方为脑桥,后外侧为小脑上脚和齿状核;中部横断 方为脑桥,后外侧为小脑上脚和齿状核;中部横断 面,主要呈五角形,亦有呈三角形或新月形者,于 主要呈五角形,亦有呈三角形或新月形者, 五角形 CT图像上常表现为凹面朝后的新月形或马蹄形的低 图像上常表现为凹面朝后的新月形或马蹄形的低 图像上常表现为凹面朝后的新月形或马蹄形 密度区; 部横断面常显著呈菱形或三角形 菱形或三角形, 密度区;下部横断面常显著呈菱形或三角形,其前 方为延髓,后方为小脑扁桃体。 方为延髓,后方为小脑扁桃体。
脚间池 小脑上动脉
大脑纵裂池
于本断面上, 于本断面上,鞍上池表现 为五角形,由大脑纵裂池、外 五角形,由大脑纵裂池、 侧窝池、交叉池和桥池组成。 侧窝池、交叉池和桥池组成。 杏仁体在 的深面, 杏仁体在钩的深面,居侧脑室
颅脑横断层标本及CT解剖 (2)优秀课件

根据研究目的,沿某一方向所作的 具有一定厚度的切片或扫描,即断层标 本或断层图像;
颅脑断层解剖学常用基线
1、Reid基线(RBL): 为外耳道中点至眶下缘 的连线。头部横断层标本的制作多以此线为准,冠 状断层标本的制作基线与此线垂直。
2、眦耳线(CML)或眶耳线(OML):为外眦与 外耳道中点的连线。颅脑轴位扫描(横断层扫描) 多以此线为基线,依检查目的的不同使扫描平面与 CML向头侧成角0-25℃。
断层解剖学的概述
➢定义和特点: 用断层方法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及其相关功
能的科学。 在机体结构于原位的状态下,准确地显示
其断面形态变化及位置关系;经连续断层或 借助计算机进行结构的三维重建和定量分析
→ → ➢系统解剖、局部解剖 断面解剖学 影像 → 解剖学 影像诊断学。
包括横断层解剖、矢状断层解剖、 冠状断层解剖。
和终板池。 胼胝体池:位于胼胝体上方;外侧部称外侧裂
池;四叠体后方为四叠体池,内有大脑大静脉通过, 又称大脑大静脉池。
环池:位于双侧中脑大脑脚部,内有大脑后动 脉、基底静脉及滑车神经通过。
额上沟
额上回
中央前沟
中央前回
中央沟 中央后回
额中回 额下沟 额下回 外侧裂
眶回 颞上回 颞上沟
颞中回 颞下沟
颞下回
即所谓“三沟五叶”:是指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
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及岛叶。 中央沟:把额、颞叶分开;其前为额叶,后为颞叶。 外侧沟:把颞、额、枕叶分开; 顶枕沟:把顶、枕叶分开。
1、额叶:位于大脑半球的前上部,其内侧以大脑纵
裂和大脑镰与对侧分开,后方由中央沟与顶叶分开, 外下方经外侧裂与颞叶分开,前下方为额骨、眶顶。
垂体 嗅三角 பைடு நூலகம்结节 乳头体 大脑脚
解剖经典颅脑断层解剖图——横断面

解剖经典颅脑断层解剖图——横断面(图片资料来自影像园)1、头皮(S)皮肤(C)结缔组织(A)帽状腱膜(L)疏松组织(P)颅骨外骨膜2、颅盖(I)内板(O)外板(D)板障3、矢状缝4、硬脑膜5、上矢状窦6、大脑纵裂7、中央沟8、中央前回9、中央后回1、头皮2、颅盖3、额鳞4、顶骨5、冠状缝6、矢状缝7、大脑镰8、上矢状窦9、中央沟10、中央前回11、中央后回12、中央前沟 13、中央后沟1、大脑纵裂2、大脑镰3、上矢状窦4、中央沟5、中央旁小叶6、中央前沟7、额上沟8、中央前回9、额上回10、中央后沟11、顶内沟 12、中央后回 13、顶上小叶 14、额鳞 15、顶骨16、冠状缝17、头皮1、中央沟2、中央前沟3、中央后沟4、额上沟5、额上回6、额中回7、顶内沟8、顶上小叶9、顶下小叶 10、大脑纵裂11、大脑镰 12、上矢状窦 13、额鳞 14、顶骨 15、冠状缝1、头皮2、颞肌3、额鳞4、顶骨5、枕鳞6、大脑纵裂7、大脑镰 8、上矢状窦 9、半球髓质 10、中央沟11、额叶 12、顶叶 13、中央后回14、缘上回15、枕叶16、楔前叶17、中央前回18、扣带回 19、顶枕沟 20、中央前沟 21、中央后沟1、头皮2、颅盖3、大脑纵裂4、胼胝体干5、胼胝体压部6、上矢状窦7、大脑镰8、下矢状窦9、尾状核体10、侧脑室 11、中央沟12、中央前回 13、中央后回 14、外侧沟 15、缘上回 16、角回 17、顶枕沟18、楔叶l、胼胝体膝2、大脑纵裂 3、额钳 4、胼胝体压部5、枕钳 6、大脑镰 7、上矢状窦 8、直窦 9、穹窿 10、侧脑室中央部 11、侧脑室前角 12、侧脑室后角 13、侧脑室脉络丛 14、室间孔 15、尾状核头16、背侧丘脑 17、尾状核尾 18、毯19、视辐射 20、内囊21、屏状核 22、岛叶 23、中央沟 24、岛盖 25、额下回三角部和眶部 26、外侧沟 27、缘上回 28、角回 29、顶枕沟 30、枕叶 31、距状沟 32、扣带回 33、额内侧回 34、额上回 35、额上沟 36、额中回 37、额下沟 38、扣带回峡 39、丘纹上静脉 40、额骨 41、顶骨 42、颞肌肌43、枕骨1、胼胝体膝2、额钳3、胼胝体沟4、扣带沟5、扣带回6、额内侧回7、额上回8、额中回9、额下回 10、透明隔 11、穹窿柱 12、侧脑室前角 13、尾状核头 14、室间孔 15、第三脑室 16、背侧丘脑 17、前背侧核 18、内侧背核 19、外侧背核 20、豆状核 21、内囊 22、内囊前肢 23、内囊膝 24、内囊后肢 25、外囊 26、屏状核 27、最外囊 28、岛叶 29、外侧沟 30、额、顶叶岛盖 31、颞横回 32、胼胝体压部 33、枕叶 34、颞叶 35、侧脑室后角 36、毯 37、视辐射 38、禽距 39、距状沟 40、扣带回峡 41、舌回 42、侧脑室脉络丛 43、穹窿脚 44、尾状核尾 45、小脑蚓 46、直窦 47、上矢状窦1、胼胝体膝2、透明隔3、弯窿柱4、侧脑室前角5、尾状核头6、室间孔7、第三脑室8、背侧丘脑9、后丘脑 10、豆状核 11、苍白球 12、壳 13、内囊 14、内囊前肢 15、内囊后肢 16、内囊膝 17、内囊豆状核后部 18、外囊 19、最外囊 20、屏状核 21、岛叶 22、海马旁回 23、僵三角 24、僵连合 25、松果体 26、大脑大静脉池 27、枕叶 28、侧脑室三角区 29、脉络丛 30、海马、海马伞 31、毯、视辐射 32、侧副隆起 33、小脑蚓 34、直窦 35、上矢状窦 36、大脑纵裂 37、大脑镰 38、大脑内静脉 39、额上回 40、额中回 41、额下回 42、颞叶岛盖1、胼胝体膝2、扣带回3、额上回4、额中回5、额下回眶部6、大脑纵裂7、前连合8、终板旁回9、穹窿柱 10、侧脑室前角 11、尾状核头 1、第三脑室 13、中脑水管 14、顶盖前区 15、上丘 16、内侧膝状体 17、外侧膝状体 18、下丘脑 19、乳头丘脑束 20、内囊膝21、内囊后肢 22、豆状核 23、壳 24、苍白球 25、外囊 26、屏状核 27、最外囊 28、岛叶皮质 29、外侧沟 30、蝶嵴 31、颞叶 32、枕叶 33、小脑蚓 34、小舌 35、中央小叶 36、山顶 37、小脑幕 38、四叠体池 39、海马沟、海马 40、侧脑室下角 41、毯和视辐射 42、尾状核尾 43、海马旁回 44、海马伞 45、侧副隆起 46、侧副沟 47、枕极 48、直窦 49、窦汇 50、枕内隆突1、前连合2、穹窿柱3、第三脑室、下丘脑4、乳头丘脑束5、视束6、尾状核头7、内囊前肢8、豆状核壳、9、外囊 10、屏状核11、前穿质 12、最外囊 13、岛叶皮质 14、大脑纵裂 15、额叶 16、外侧沟和蝶嵴 17、终板旁回18、胼胝体下区19、扣带回20、额上回 21、额中回 22、额下回 23、海马旁回 24、海马 25、海马伞26、尾状核尾 27、侧副隆起 28、皮质脊髓束 29、黑质 30、红核 31、内侧丘系 32、中脑水管 33、管周灰质34、颞叶 35、枕极 36、小脑蚓 37、小脑半球 38、四叠体池 39、环池 40、窦汇 41、枕内隆突 42、小脑幕1、第三脑室2、视束3、灰结节4、乳头体5、大脑纵裂6、大脑前动脉7、颞叶8、侧脑室下角9、杏仁体10、钩 11、外侧沟 12、蝶嵴13、大脑中动脉 14、小舌 15、中央小叶 16、山顶 17、山坡18、蚓叶 19、齿状核 20、小脑幕 21、脚间窝 22、大脑脚 23、海马旁回24、额叶 25、直回26、眶回 27、眶沟 28、侧副沟29、枕颞沟 30、枕颞内侧回 31、枕颞外侧回 32、颞上回 33、颞中回34、额下回 35、小脑半球 36、横窦 37、窦汇 38、终板前池39、视交叉池 40、颈动脉池 41、外侧窝池 42、脚间池 43、环池44、中脑水管 45、管周灰质 46、小脑上脚 47、小脑上脚交叉 48、黑质49、脚底 50、滑车神经核 51、下丘 52、内侧纵束1、视交叉、视束2、视隐窝3、漏斗4、动眼神经5、颈内动脉6、大脑前动脉7、大脑中动脉8、基底动脉9、大脑后动脉 10、终板前池11、外侧窝池12、桥池13、小脑脑桥角池14、直回15、嗅束沟 16、嗅三角17、眶回 18、眶上壁 19、颞叶20、钩 21、侧脑室下角 22、杏仁体23、海马足 24、海马旁回 25、小脑幕 26、脑桥 27、脑桥基底部28、脑桥被盖部 29、第四脑室 30、正中沟 31、大脑纵裂32、外侧沟33、小脑半球 34、小脑镰 35、颞肌 36、小脑上脚 37、小脑蚓38、齿状核 39、横窦 40、乙状窦1、鞍结节2、前床突3、鞍背4、后床突5、腺垂体6、神经垂体7、视神经8、动眼神经9、颈内动脉10、海绵窦11、海绵窦间后窦12、基底动脉13、桥池14、小脑脑桥角池15、小脑幕16、眶上缘17、滑车凹和棘18、额骨 19、眉间、额窦 20、直回 21、嗅束沟 22、上斜肌23、上睑提肌 24、上直肌 25、泪腺 26、眶脂体 27、眶上裂28、蝶骨大翼 29、颞叶 30、钩31、颞骨岩部 32、颞肌 33、脑桥基底部34、脑桥被盖部 35、三叉神经 36、小脑中脚 37、齿状核 38、蚓锥体39、蚓垂40、小脑镰41、乙状窦 42、侧脑室下角43、杏仁体 44、第四脑室 45、小脑半球1、眉间2、额窦3、筛小房4、蝶窦5、筛骨眶板6、额骨颧突7、蝶骨大翼 8、视神经9、眼动脉 10、眼球 11、巩膜12、上睑13、眶脂体 14、内直肌15、外直肌 16、眼球鞘 17、泪腺18、蝶窦顶 19、斜坡 20、海绵窦21、颞叶 22、岩部尖 23、三叉神经腔24、颈内动脉海绵窦部 25、面神经 26、动眼、滑车神经 27、眼神经 28、展神经29、三叉神经 30、前庭蜗神经 31、内耳道 32、小脑半球 33、鼓室上隐窝34、乳突窦小房 35、脑桥基底部 36、基底动脉 37、桥池38、小脑脑桥池39、脑桥被盖40、第四脑室41、颞肌42、小脑蚓43、小脑谷44、枕内嵴 45、绒球 46、小脑扁桃体47、二腹小叶 48、下半月小叶 49、乙状窦 50、骨半规管 51、蜗螺旋管1、鼻骨2、鼻中隔3、筛小房4、筛骨眶板5、颧骨6、蝶骨大翼7、眼球8、巩膜9、巩膜筛板10、上睑 11、内直肌 12、外直肌13、眶脂体 14、眶下裂 15、蝶窦16、上颌神经 17、颞肌 18、颜肌19、颞筋膜 20、枕骨基底部 21、颈静脉结节 22、颈静脉窝 23、颈内动脉24、下颌神经25、蜗螺旋管26、听小骨27、外耳道28、乳突小房29、延髓 30、小脑半球 31、延髓前池32、基底动脉 33、脑神经 34、小脑延髓池35、第四脑室36、小脑扁桃体37、小脑谷38、乙状窦39、颞下颌关节40、枕内隆凸 41、鼓膜 42、枕动脉43、头后大直肌44、头上斜肌45、头夹肌46、颈内动脉47、锥体束48、下橄榄核49、下橄榄核门 50、橄榄小脑纤维 51、三叉神经脊束 52、小脑下脚53、孤束、孤束核 54、舌下神经核 55、前庭神经核 56、舌下神经 57、迷走神经1、角膜2、巩膜3、晶状体4、外毗5、眶脂体6、翼腭窝7、上颌神经8、鼻骨9、鼻中隔 10、筛窦11、鼻泪管 12、蝶窦 13、翼突14、蝶骨大翼 15、翼管 16、卵圆孔17、棘孔 18、颞肌 19、枕骨基底部20、颈静脉窝 21、颈动脉管 22、外耳道 23、颞下颌关节 24、下颌头25、延髓 26、小脑扁桃体 27、二腹小叶 28、乙状窦 29、颈静脉结节30、外耳廓 31、头后大直肌 32、头后小直肌 33、头半棘肌1、鼻骨2、鼻泪管3、鼻中隔4、上鼻甲5、上颌窦6、下直肌7、下斜肌8、颧弓9、翼突 10、翼腭窝11、腭降动脉 12、颞肌 13、翼外肌14、翼内肌 15、上颌动脉 16、上颌神经 17、翼静脉丛 18、鼻咽19、咽鼓管软骨 20、腭帆张肌 21、腭帆提肌 22、前纵韧带 23、头前直肌24、头长肌25、颈内动脉26、颈内静脉27、鼓部、茎突28、下颌头29、腮腺30、颞浅动脉31、下颌后静脉32、枕骨大孔33、延髓 34、枕大池35、椎动脉 36、小脑扁桃体1、鼻中隔2、中鼻甲3、上颌窦4、鼻后孔5、咽鼓管圆枕6、咽鼓管软骨7、腭帆张肌8、腭帆提肌9、咽隐窝10、咽扁桃体 11、颞肌 12、翼外肌13、翼突外板 14、下颌颈 15、翼内肌 16、乳突 17、腮腺 18、咬肌 19、颈内静脉 20、茎突21、颈内动脉 22、颈外动脉23、上颌动脉 24、枕骨髁 25、寰枕关节26、髁管 27、延髓 28、椎动脉29、枕动脉 30、头前直肌 31、头长肌 32、头后大直肌 33、头半棘肌 34、头夹肌1、鼻中隔2、下鼻甲3、上颌窦4、鼻咽5、咽鼓管腭襞6、咽隐窝7、咽扁桃体8、下颌支9、颞肌10、翼外肌 11、翼内肌 12、腭帆张肌13、翼突 14、腮腺 15、咬肌 16、头前直肌 17、胸锁乳突肌 18、二腹肌后腹19、茎突20、咽外侧间隙21、颈内动脉22、颞浅动脉23、下颌后静脉 24、上颌动脉 25、寰椎侧块26、寰椎前弓 27、寰椎横突 28、椎动脉 29、枢椎椎弓 30、齿突31、寰枢正中关节 32、寰椎横韧带 33、翼状韧带 34、寰枢外侧关节 35、脊髓颈段。
《颅脑断面解剖》PPT课件

背侧丘脑(qiūnǎo扣) 带沟
前连合
钩 直回
侧脑室三角区
红核
黑质
扣带沟已不连续,依其中 央旁沟和扣带沟缘支可确认;两 沟之间为中央旁小叶,中央沟位 于扣带沟缘支的前方。顶枕沟深 而易见。尾状核、壳与背侧丘脑 之间的白质是内囊膝,向前突入 尾状核头与壳之间的白质为内囊 前肢(qiánzhī),丘脑下方的白质为 内囊后肢。
著呈菱形或三角形,其前方为延髓(yán suǐ),后方为小脑扁桃 体。
第二十九页,共56页。
钩
侧脑室下脚
脑桥
大脑(dànǎo)纵裂池 鞍上平面 CT 像:前方
为大脑额叶 ,双侧为颞 叶 , 中央部为鞍上池 , 外侧(wài cè)窝侧池为颞叶海马(hǎi mǎ),小
脑位于后颅凹 ,第四脑 室居脑桥与小脑之间五
CT
第十二页,共56页。
第十三页,共56页。
MRI
第十四页,共56页。
1.3 胼胝(piánzhī)体压部层面
胼胝(piánzhī)体膝
禽距
侧脑室的前角位于胼胝体膝、尾
尾状核
透明隔
状核头和透明隔之间。侧脑室的三角 区出现,其前内方可见海马伞。屏状 核为一薄层灰质,在岛叶与壳之间,
分开外囊与最外囊。内囊呈“><”形,
第四脑室
第三十二页,共56页。
由于骨质伪影太重,CT对脑干、小脑和颅底结构的观察 受到很大限制,颅底附近(fùjìn)的小肿瘤,CT常不能发现。
第三十三页,共56页。
第三十四页,共56页。
颅底平面 CT像 即蝶鞍层面 , 多因颅骨复杂而引起伪影 , 中央为蝶鞍 , 左右 侧为锥体(zhuī tǐ)前部及双侧颞叶下部 , 后方为桥脑及小脑。
颅脑横断层标本及CT解剖

描述内容
对每个横断层的解剖结构 进行详细描述,包括脑组 织的层次、血管分布、脑 室系统等。
目的
通过对横断层标本的观察 和描述,深入了解颅脑解 剖结构,为医学教育和临 床诊断提供依据。
横断层解剖的特点
特点一
能够清晰地显示脑组织的层次结构和不同 区域的解剖特点。
大脑镰
硬脑膜向颅顶中线的凹陷, 分隔左右大脑半球。
脑实质结构
灰质
大脑皮质、脑干核团等神经元胞体密集区域,负责处理信息。
白质
大脑内神经纤维聚集区域,负责信息传递。
基底节
包括豆状核、尾状核等,参与运动控制和情感调节。
脑室系统结构
1 2
侧脑室
位于大脑半球内的空腔,内有脑脊液流动。
第三脑室
位于大脑中央的空腔,连接侧脑室和第四脑室。
硬膜外间隙
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潜在腔隙,内有疏 松结缔组织、脂肪和导血管。
骨性结构
包括颅骨、顶骨、枕骨等,构成动脉等,供应脑膜和颅 骨血供。
硬膜下结构
硬膜下间隙
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 的潜在腔隙,内有脑脊液 流动。
小脑幕
硬脑膜向颅底中线的凹陷, 分隔大脑与小脑。
颅脑横断层标本及 CT解剖
目录
• 引言 • 颅脑横断层标本 • CT解剖基础 • 颅脑横断层解剖结构 • 颅脑横断层解剖的临床意义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研究目的
探讨颅脑横断层标本与CT解剖的对应关系,为临床诊 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
研究背景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CT已成为颅脑疾病诊 断的重要手段。了解颅脑横断层标本与CT解剖的关系 有助于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颅脑横断层标本及CT解剖

顶枕裂与枕前切迹(枕极前4cm)旳连线为颞叶与枕 叶分界。
3、顶叶:经中央沟与前方旳额叶分开,下方与 颞叶
旳分界线为外侧裂与枕叶旳分界线为顶枕沟。
4、枕叶:经顶枕沟与顶叶分开,与颞叶分界为顶枕
裂与枕前切迹旳连线。
5、岛叶:隐藏于外侧裂旳深部,四面有环形沟,体
垂体 嗅三角 灰结节 乳头体 大脑脚
滑车神经 面神经 前庭蜗(位听)
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
橄榄
小脑
脑底面
嗅球 嗅束 视神经 前穿质 视束 动眼神经 三叉神经
脑桥 展神经 舌下神经
锥体
锥体交叉
脑旳主要沟回在断面上旳辨认
一、额顶叶分界(中央沟及中央前、后回):
额叶与顶叶旳界线为中央沟,故在断面上辨别中央 沟对确诊脑叶、脑沟和脑回具有主要意义。在横断面 上据下列几点可精确地辨别中央沟: 1、大部分中央沟为一不被中断旳沟,其较深,一般与 纵裂相连。 2、薄中央后回征:中央沟两旁旳脑回分别为中央前、 后回,一般中央前回皮质厚于中央后回;中央前回宽 而厚,中央后回相对窄而薄 。 3、中央沟较深,均自脑断面外缘中份处向后延伸,并 可有一条(中央后沟)或两条(中央前、后沟)与之伴行。
识,有利于提升业务水平,确保医疗质量。
对医学影像学图像进行判读,必须全方面观
察摄入内容。为确保此点,平时工作中应该 努力养成良好习惯,从未见异常变化旳影像 学图像开始,依次观察图像所反应旳全部构
造。
断层解剖学旳概述
➢定义和特点: 用断层措施研究人体形态构造及其有关功
能旳科学。 在机体构造于原位旳状态下,精确地显示
即所谓“三沟五叶”:是指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
颅脑横断层标本及C解剖

颅脑横断层标本及C解剖*颅脑横断层解剖bgq*目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方法影像学诊断正确与否直接关系患者的治疗和预后。
虽然我们的影像学设备不断更新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但是决定医疗质量的主要因素还是人如何使自己成为合格的医师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基础的认识有利于提高业务水平保证医疗质量。
对医学影像学图像进行判读必须全面观察摄入内容。
为保证此点平时工作中应该努力养成良好习惯从未见异常改变的影像学图像开始依次观察图像所反映的全部结构。
断层解剖学的概述定义和特点:用断层方法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在机体结构于原位的状态下准确地显示其断面形态变化及位置关系经连续断层或借助计算机进行结构的三维重建和定量分析系统解剖、局部解剖→断面解剖学→影像解剖学→影像诊断学。
包括横断层解剖、矢状断层解剖、冠状断层解剖。
横断面:水平面一般观测其下表面。
矢状面:一般观测其左表面超声观测其右表面。
冠状面:额状面一般观测其前表面。
二.常用的研究方法.冰冻切片技术:选材、固定、X线标记、画线、冰冻、切锯.生物塑化技术:固定、脱水、真空浸渍、硬化处理.电子计算机图像三维重建.激光共聚焦技术.超声成像.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磁共振成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根据研究目的沿某一方向所作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切片或扫描即断层标本或断层图像颅脑断层解剖学常用基线、Reid基线(RBL):为外耳道中点至眶下缘的连线。
头部横断层标本的制作多以此线为准冠状断层标本的制作基线与此线垂直。
、眦耳线(CML)或眶耳线(OML):为外眦与外耳道中点的连线。
颅脑轴位扫描(横断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依检查目的的不同使扫描平面与CML向头侧成角℃。
、上眶耳线(SML):为眶上缘中点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
经该线的平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有利于显示颅后窝结构及减少颅骨伪影。
、连合间线(AC-PC线):为前连合(AC)后缘中点至后连合(PC)前缘中点的连线。
颅脑断层面CT解剖分析

经右颈内静脉矢状断层
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一点 五十八 分。
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一点 五十八 分。
第三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一点 五十八 分。
基底节区解剖
第三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一点 五十八 分。
经 胼 胝 体 压 部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一点 五十八分。
经 上 丘 和 后 联 合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一点 五期四:二十一点 五十八分。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一点 五十八分。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一点 五十八分。
经 颞 下 颌 关 节
头部断层解剖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一点 五十八分。
经 中 央 旁 小 叶 下 份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一点 五十八分。
经 顶 枕 沟 上 份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一点 五十八分。
经 半 卵 圆 中 心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一点 五十八分。
经 胼 胝 体 干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一点 五十八分。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一点 五十八分。
经颞极冠状断层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一点 五十八分。
经胼胝体嘴冠状断层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一点 五十八分。
经三叉神经节冠状断层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一点 五十八分。
经乳头体冠状断层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一点 五十八分。
经红核和黑质冠状断层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一点 五十八分。
经 枕 骨 大 孔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一点 五十八分。
经 寰 枕 关 节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一点 五十八分。
颅脑CT影像断层解剖

颅脑CT影像断层解剖
收集制作:神经外科-陈杰
头颅CT扫描常用的扫描线
? 1、听眶下线。适合眼眶。 ? 2、听眦线。 是最常用的扫描基线。 ? 3、听眶上线。适合后颅窝检查。 ? 4、扫描技术:通常采用横断面扫描,必要
时可Hale Waihona Puke 采用冠状位扫描,层厚5-10mm。
? 2、窗宽和窗位:窗宽指所包含的CT值的数量和范围;窗位是窗宽的 中点位置。观察不同的组织结构和病变,要采用合适的窗宽和窗位。
颅底解剖结构
颅底CT影像
我们最常用的是听眶上线,优点是扫描线避开 眼球,避免射线对晶状体的损害;并且可以包括大 部分颅底,不易漏诊后颅窝病变。
CT检查的常用术语
? 1、CT值:CT值表示组织或病变的密度;其单位是HU,水的CT值是0, 软组织20-50HU,钙化60HU以上,骨骼1000HU,空气-1000HU,脂肪70—-120HU,血肿一般50-90HU不会超过94HU。
颅脑横断层解剖和CTMRI[可修改版ppt]
![颅脑横断层解剖和CTMRI[可修改版ppt]](https://img.taocdn.com/s3/m/8d56f3d6e87101f69e3195e1.png)
眶回 泪腺
额叶
蝶 窦
垂体
经 垂 体
海绵窦
基底动脉 小脑中脚
小脑扁桃体
额窦 眶脂体 外直肌 视神经 颈内动脉
眼神经 颞叶
三叉神经节 面神经、前庭 蜗神经 乳突小房
乙状窦
小脑半球 第四脑室 斜方肌
额叶
经 垂 体 CT
颞叶
小脑半球
蝶鞍 脑桥 第四脑室
经垂 体
MRI T1加 权
蝶窦 垂体
第四脑室
经垂 体
顶内沟
顶骨 顶上小叶
楔叶 枕骨
额内侧回 额上沟
经 半 扣带沟 卵 园 中央沟 中 心
扣带回
顶下沟 顶枕沟
枕骨
上矢状窦
额上回
额中回
额下沟 额下回 中央前回
中央后回
缘上回
角回 楔前叶 楔叶 枕叶
大脑镰 扣带回
上矢状窦
胼胝体沟
经 胼 胝 体 干 中央沟
脉络丛 角回
距状沟
额上回 大脑前动脉
额下回
尾状核 中央前回 中央后回 胼胝体干 缘上回
MRI T2加 权
内直肌
视神经 筛骨迷路
蝶窦
经
颈 枕骨基底部 动
脉
管/
颈内动脉 下颌头
经 外耳道
下
颌 头 延髓
小脑扁桃体
额窦 泪腺 外直肌
颞叶
三叉神经 鼓室、耳蜗
乳突小房 颈静脉窝
经颈 动脉 管
MRI T1加 权
颈内动脉
经颈 动脉 管
MRI T1加 颈内动脉 权
延髓 小脑扁桃体
经颈 动脉 管
颅脑横断层解剖和CTMRI
内容简介
1、观察、学习路脑部颅脑横断层解 剖标本和CT、MRI图片; 2、重点为:5—12断层;
颅脑横断面 CT解剖

尾状核头
额叶 外侧裂池
豆状核 丘脑 大脑内 静脉 侧脑室 三角区
上矢状窦
侧脑室前角
胼胝体膝
内囊前支 内囊后支Fra bibliotek外囊 大脑 大静脉
胼胝体 压部
额叶
上矢状窦
侧脑室 前角
侧脑室 脉络丛 大脑廉
髓质 白质
皮质 灰质
正常颅脑 C T 表现
1、 脑白质呈均匀等密度 2 、 脑灰质呈略高密度 3 、 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呈水样低密度 4 、 左右两侧结构对称,中线结构居中
第二章 头颅横断面解剖
眼球 颞叶 桥小脑 角池 四脑室 蝶窦 颞骨 岩部 小脑 半球
枕内隆凸
鼻中隔 筛窦 基底动脉 四脑室
晶体
内直肌 视神经 颞叶 脑干 小脑
侧脑室 颞角 脑干 中脑 导水管
后床突 角间池 大脑 后动脉
大脑 中动脉 鞍上池 中脑 导水管
大脑 前动脉 大脑 后动脉 四叠体池
额窦 额叶 三脑室 四叠体池 枕叶 上矢状窦 外侧裂池 颞叶 四叠体
颅脑断层面CT解剖共36页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颅脑断层面CT解剖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36
第2章 颅脑的CT解剖

第二章颅脑的CT解剖第一节颅骨的CT解剖 (1)第二节硬脑膜的CT表现 (4)第三节脑池的CT解剖 (5)第四节脑室的CT解剖 (6)第五节脑实质的CT解剖 (7)第六节脑血管的CT解剖 (11)第七节蝶鞍和垂体的CT解剖 (12)第八节颅脑正常差异和钙斑 (13)第九节颅脑伪影 (15)第一节颅骨的CT解剖-、颅盖骨的CT表现(一)颅顶部层面(图2-1-1)颅顶部颅骨不显颅腔,颅顶中央呈椭圆形的高密度区为颅顶部中央全层骨质显影,外周部分密度较低是因在层面内的骨质向外逐渐变薄,同时存在部分容积效应的结果。
(二)颅盖上部各层面(图2-1-2)颅盖上部是指除颅顶部以外的颅穹结构。
颅盖上部各层面中,居上位者颅环较小;居下位者颅环较大。
特点是颅环分三层:中层密度较高,是全层骨质的显影;内、外两层的密度较低,是因层面内的骨质呈斜面,同时存在部分容积效应的结果,不应误为软组织影像。
(三)颅盖下部各层面(图2-1-3)颅盖下部因骨结构与扫描层面垂直,故不出现内、外低密度的层次。
颅环较厚的部位能区分出内、外板和板障。
在较低层面上颅前壁内外板之间出现低密度的额窦。
自颅前壁中央有向后突出的额内嵴,自颅后壁中央有向前突出的枕内隆凸。
在颅盖最低层面上,可见自颅环前外部向腔内突入的蝶骨嵴影和自颅环侧部向腔内突入的岩上嵴外端影。
二、颅底骨的CT表现(一)眶板和鞍背层面(图2-1-4)层面前段由额骨构成,其前缘系额鳞下部,额鳞内仍见低密度的额窦。
自额鳞两侧部向后方延伸的三角形高密度区为额骨眶板,眶板后端的突出部为前床突,眶板后缘即蝶骨小翼。
两侧眶板后部之间有蝶平面相连,蝶平面后缘与两侧前床突之间可见视神经管影。
蝶平面后方有游离的鞍背。
鞍背呈横位,两端突起为后床突。
鞍背与鞍结节之间的空间为垂体窝。
颅侧壁向内的小突起为岩上嵴外端,颅后壁中央有枕内隆凸上延的枕内嵴。
(二)蝶鞍和岩锥上部层面(图2-1-5)层面前段中部为鼻腔上部,两侧为眶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