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二下学期开学历史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二(下)开学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2小题,共48.0分)
1.在西周时代,“姓”和“氏”是两个概念,“姓”表明血统,“氏”则为“姓”的
分支。

贵族男子的”字”全称有三个汉字:第一个表示长幼行辈(伯、仲、叔、季等),第二字任意,末一字为“父”字。

这说明姓氏名字制度在当时最主要的作用()
A. 强化宗族认同
B. 维护尊卑关系
C. 凸显贵族地位
D. 继承华夏传统【答案】B
【解析】A.依据血缘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而在同一家族中又根据长幼行辈来区分尊卑关系,所以不能强化宗族认同,故排除;
B.根据材料中“姓”表明血统,“氏”是“姓”的分支,只有贵族才有姓,体现了贵族和平民的尊卑关系;“氏”是区分贵族内部的贵贱尊卑;“字“是区分兄弟间的长幼尊卑,所以通过“姓”“氏”“字”来体现尊卑关系,B项正确;
C.虽然“氏”只有贵族才有,但是在贵族男子的字中,又按照“字”来划分老幼尊卑,所以“姓”“氏”“字”整体上不能凸显贵族地位,而是显示贵族内部的等级,故排除;D.题干是“姓氏名字的当时的最主要的作用”可以是“传承华夏传统”而非“继承华夏传统”。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宗法制的相关内容,这题的答题关键是掌握宗法制的知识点。

本题考查的是宗法制。

考查学生对于宗法制影响的把握。

2.战国时期重士之风兴起,士的地位大大提高。

许多诸侯国因能“得天下之士”而在
争霸战争中出尽风头,秦国因善于得士和用士而最终完成统一。

这一现象()
A. 使贵族政治更加巩固
B. 是“百家争鸣”的产物
C. 开始打破“学在官府”
D. 为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士阶层的崛起并受到重用,结合所学可知,士阶层的崛起并受到重用有利于思想的活跃,促进各国变法的进行,即为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故D项正确。

士阶层的崛起并受到重用不利于贵族政治的巩固,故A项错误。

士阶层的崛起并受到重用是“百家争鸣”的背景,故B项错误。

士阶层的崛起并受到重用与打破“学在官府”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

需要掌握士阶层的崛起并受到重用的作用。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士阶层的崛起并受到重用的作用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

考查对士阶层的崛起并受到重用的作用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汉代司法中有“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可以首谋藏匿犯
罪而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曾有父亲藏匿了犯了杀人罪的义子也不治罪的判例。

对此问题的正确理解是()
A. 普遍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现象
B. 儒家伦理在司法实践中强化
【解析】A.汉代“普遍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现象”,属于对题干所给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和程度失当。

B.根据题干所给材料不难得知,儒家的“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在汉代法律中得到初步的实践与强化,这是春秋决狱的一种重要体现。

C.题干所给材料所提及的只有道德而并未有法律,无法体现“兼顾”一说。

D.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儒家经典只是在司法判决中有了初步的体现而非成为法律的基本原则。

故选:B。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答本题只需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汉代司法中有‘亲亲得相首匿’原则”的主旨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

4.北宋思想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经典名言道了当时哲学家的使命。

材料表明当时哲学家的真使命是()
A. 应对北宋初年社会危机重建汉代儒学统治地位
B. 彰显儒家文化继承者的家国情怀
C. 为实现稳定的社会秩序奠定精神基础
D. 重新恢复先泰儒学民本思想构建理学的民生观念
【答案】C
【解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强调了社会责任感,为实现稳定的社会秩序奠定精神基础,故C正确;
儒学自汉代确立正统地位以来,从汉到宋一直是社会的主流思想,故A错误;
家国情怀、民生观念材料未体现,故B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发愤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现人性。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宋明理学,理学被曲解之后以三纲五常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

5.胡道静称“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李约瑟也认为:“理学
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

二者的评价主要基于朱熹()
A. 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B. 格物致知的方法论
C. 明道德之善的情怀
D. 求科学之真的精神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朱熹认为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这其中体现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精神,这与材料“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观点一致,故B项正确;
胡道静和李约瑟肯定的主要是朱熹的方法论,故AC两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D项说法错误,朱熹的主张属于唯心主义,故D项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朱熹为集理学之大成者,主张:天理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宋明理学,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6.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指出:中国古代的日食记录总体上是基本可靠的,但并
不完整和准确;除了因为天气不好导致一些日食没有被记录外,还与政治因素有关,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

这种故意增加或减少记录的行为,表明中国古代()
A. 天文观测手段落后
B. 天人感应影响深远
C. 科学研究主观随意
D. 专制皇权不受约束
【答案】B
【解析】A.天文观测手段落后不符合史实,A错误;
B.根据材料“除了因为天气不好导致一些日食没有被记录外,还与政治因素有关,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这表明天人感应的思想影响了对古代日食的记录,B项符合题意;
C.科学研究主观随意不符合材料的信息和史实,排除C;
D.古代专制皇权会受到某种程度的约束,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天人感应对科技发展的影响的相关知识点,是中国古代儒教神学术语,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

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本题考查天人感应对科技发展的影响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注意把握“天人感应”的含义。

7.中外艺术作品风格常有许多相通之处。

欣赏下列两幅绘画,它们的相同之处是
()
A. 注重写意,抒发个人主观性情
B. 大胆创新,采用夸张与抽象的表现手法
C. 注重写实,作品栩栩如生
D. 托物言志,表达对民间疾苦的关怀
【答案】C
【解析】从图画信息看,两幅图都属于写实作品,故C正确;
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中国画又称国画,是历史悠久的民族艺术形式。

作画使用特制的笔、墨、纸、砚、绢素以及矿物颜料。

以题材的不同,中国画又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

在表现技法上,中国画有工笔与写意、勾勒与没骨、设色与墨笔等区别。

在艺术风格上,中国画可分为错彩镂金的工笔重彩画与讲究笔墨韵味、自然清新的水墨淡彩画两大类型。

文人画多为山水画和花鸟画,从表现技法来看,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它特别讲究布局构图,画面普遍具有气势雄壮、意境深远的特色。

拘泥于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是一种写意。

在与西洋画的比较中,更能看到它不受视域限制和不讲光影效果的写意情趣。

8.百回本小说《西游记》的生成受元代“西游戏”的影响,而当小说问世后,在它的
影响下民间又产生了大量“西游戏”。

明清时期,“西游戏”在民间的流行实质上反映了()
A. 统治者重视社会教化
B. 传统价值观念的变化
C. 文学世俗化倾向明显
D. 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答案】C
【解析】西游戏是世俗间普通百姓民众的游戏,《西游记》受西游戏影响而诞生;西游戏又受《西游记》的影响而流行,正是说明了文学世俗化倾向明显,故C正确。

A项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明清时期,理学依然是官方哲学,传统价位观念并没有变化,B项不对,排除。

D项只是表象并非实质,故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明清小说的相关知识。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得出结论,难度适中。

9.文人画是士大夫思想、才情、与德行的自然流露,文人画审美以悟道、体道、践道
为终极理想。

以下各项与文人画体现的“精神境界”相通的是()
A. 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B. 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C.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D. 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答案】D
【解析】A.“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体现的是立法的基本准则,与题干所给材料的阐述不相符。

B.“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体现的是思想家的人伦道德情操,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相符。

C.“大道无形,生育天地”体现的是唯心哲学家的哲学理念,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相符。

D.“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实现天人合一的终极理想,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主旨相符。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绘画艺术,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本题通过古代中国文人画的特征,考查学生提取并正确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

10.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
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变……(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这反映了()
A. 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 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 北宋与契丹关系紧张
D. 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答案】D
【解析】题中多次出现“雕印”一词,说明当时雕版印刷术比较普及,但未提到活字印刷术,由此可排除A项;
B项有较强的迷惑性,但由“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可
项亦可排除;
由题中“大于朝廷不便”的信息,可知如当时“议论时政之言”广为流传的话,则对宋朝政府的统治会带来不利影响,故D项符合。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中,着重要求了解古代印刷技术的发展。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注意宋代尽管出现了活字印刷技术,材料中提到的是雕版印刷,注意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

11.晚清不少课本以“二十四孝”故事作为教学素材,民国之后逐渐减少,那些愚忠愚
孝之举不再成为儿童效仿的榜样,无条件服从不再成为儿童应具备的品质。

这主要是因为()
A. 民权和人权意识增强
B. 中国近代教育起步
C. 理学已开始遭到批判
D.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民主思想,人民的民权和人权意识增强。

材料“民国之后逐渐减少,那些愚忠愚孝之举不再成为儿童效仿的榜样”正是体现了这方面的变化。

故A正确。

B出现在洋务运动时期,故排除。

理学在明清之际就已经遭到进步思想家的质疑与批判。

故排除C。

马克思主义传播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故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儒家思想的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是:民国之后逐渐减少,那些愚忠愚孝之举不再成为儿童效仿的榜样。

本题是考查辛亥革命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材料设置有新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2.《四库全书》总目称: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逾前古,其议论
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

国朝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

这反映出编撰者()
A. 主张选择性地学习西方文化
B. 正确认识东西方文化优劣
C. 主张渐进式地变革中国文化
D. 天朝上国的观念彻底改变
【答案】A
【解析】对外来文化,士大夫们主张“禁传其学术”,对外国技能也只能是“国朝节取”,反映了编撰者主张选择性地学习西方文化,故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都不能反映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对外来文化的态度,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国朝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我国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13.有学者在研究新文化运动时指出:“《新青年》的作者们,在思想上所表现出来的
缺点,最严重的是,他们提倡民主、科学,可是在他们的思想和性格上,却具有反民主、反科学的倾向”。

下列言论中不可以作佐证此观点的是()
A. “新旧之间绝无调和和两存之余地,吾人只得任取其一”
B. “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
【答案】D
【解析】D与“具有反民主、反科学的倾向”不符,故D错误,符合题意;
ABC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旧道德主要是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由于旧道德是历代统治者用来束缚人们思想的枷锁,因此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14.陈独秀主张“崇实际而薄虚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伦理观念,力倡“生活神
圣……‘利用厚生’”,强调现代……社会利益由个人利益积合而成,自利心和公共心为经济学之两大砥柱。

对材料观点的准确解读是()
A. 导致社会私欲的膨胀
B. 肯定传统经世致用思想
C. 批判儒家重义轻利观
D. 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
【答案】C
【解析】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的主张“崇实际而薄虚玄”、“实利的而非虚文”“利用厚生”等明显带有对儒家伦理道德的批判,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由于旧道德是历代统治者用来束缚人们思想的枷锁,因此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提倡新道德是为民主与科学服务的,由于封建专制是建立在儒学旧道德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反对封建礼教,反对旧道德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就是摧毁专制制度的根基,让民主共和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让新道德成为广大民众自觉的日常行为规范。

15.据1913年2月23日《独立周报>第七期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有志于民主推广
的人常到出问“与农夫出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之善,及困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日而不解。

叩其故,则日: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


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
A. 民主人士已经广泛深人民众
B. 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C. 农民阶级急需进行思想启蒙
D. 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薄弱
【答案】D
【解析】A.说法无法体现题目中的信息“一些有志之士……与农夫田父……语以代议制之善,及国会选举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故排除。

B.中“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与材料不符,排除。

C.中说法过于表面,排除。

D.由题目中的信息“辛亥革命后,一些有志之士……与农夫田父……语以代议制之善,及国会选举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可知民国初年,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薄弱,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统治等。

本题以革命后民主政治为切入点,考查辛亥革命,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6.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康有为、粱启超、孙中山、章太炎等都大力鼓吹王阳明
的心学,以激励更多的人投入时代变革的洪流之中。

他们反复引述、极力椎崇的王阳明的思想观点可能是()
A. “知善知恶是良知”
B. 人皆可以为尧舜”
C.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但三纲五常的纲常名教,严重地束缚了人的思想和生活;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日本、朝鲜和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7.历史研究中强调的“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

分析下列各个选项,材料和结论之间
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答案】C
【解析】A项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主张与外国平等通商,这与清政府的对外政策不同,故结论错误,排除。

B项材料反映的是谭嗣同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故结论错误,排除。

C项材料反映的是反帝反封建,说明孙中山认识到军阀和帝国主义是实现和平统一的障碍,正确。

D项材料反映的是人民的权利,没有体现责任内阁制,而且责任内阁制主要是限制袁世凯权力,故结论错误,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吗民主革命。

需要掌握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材料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本题考查对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据吴虞称,1916 年底《新青年》初到成都时只卖了 5 份,此后一直未见大的起色。

1919年底,吴虞在华阳书报流通处,翻阅其售报簿,内中有两处记录令他讶异:一是守经堂亦买《新青年》看;二是成都县中学一次购买《新青年》等杂志 22 元。

《新青年》全年定价 2 元。

《新青年》销售情况前后反差巨大的主要原因是()
A. 民主科学成为时代潮流
B. 新文化运动遍及全国
C. 民主思想为各阶层接受
D. 白话文运动成效显著
【答案】A
【解析】“1916 年底《新青年》初到成都时只卖了 5 份,此后一直未见大的起色。

1919年底,吴虞在华阳书报流通处,翻阅其售报簿,内中有两处记录令他讶异:一是守经堂亦买《新青年》看;二是成都县中学一次购买《新青年》等杂志 22 元。

《新青年》全年定价 2 元”表明《新青年》在创刊之初销量非常少,到1919年底销量猛增,主要是民主科学成为时代潮流,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19.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
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这一时期()
A. 明确提出了农民是革命成功的保障
B. 毛泽东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C. 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D. 马克思主义理论初步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初步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故D项正确。

A项是国民大革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B项是抗日战争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合,应排除。

C项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

考查井冈山时期的毛泽东思想。

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和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历程及其代表著作的识记。

20.1938 年。

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
点相结合并通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这一思想强调()
A.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 反对教条主义宗派主义
C. 实事求是坚持抗战
D. 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学风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的大意是学习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搬照套,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之发展成为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

由此可以看
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毛泽东思想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材料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21.“民生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就是资本主义是以赚钱为目的,民生主
义是以养民为目的。

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制度便可以打破。

但是我们实行民生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对于资本制度只可以逐渐改良,不能够马上推翻。

”该段材料表明孙中山()
A. 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
B. 实现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
C. 主张用民生主义改造资本主义
D. 受苏俄影响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但是我_们实行民生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对于资本制度只可以逐渐改良,不能够马上推翻。

”,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主张用民生主义来改良资本主义。

故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材料均未体现。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2)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孙中山三民主义内容的理解,主要考查学生材料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①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专制统治(误区:主为推翻满洲贵族统治建立汉族统治)--前提。

②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核心。

③民生主义: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补充和发展(是孙中山思想中最富特色、最具创意的部分。


22.报载:1958年8月8日,经过北大东语系朝鲜语专业师生一周的奋战,一本2万词
条、100万字的《汉朝辞典》被作为“特大号卫星”放上了天,而这仅仅是3400多颗“卫星”中的稍微璀璨一点的一颗。

这说明()
A. 教育大跃进现象严重
B. “双百”方针全面贯彻
C. 新中国科技发展迅速
D. “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一周的奋战”“特大号卫星”“3400多颗‘卫星’中的稍微璀璨一点的一颗”可知,当时的教育领域出现了急于求成和浮夸风的“大跃进”的现象,故A项正确;
材料反映出极短的时间编出2万词条、100万字的《汉朝辞典》,显然与贯彻“双百”方针不符,故B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领域是教育,与科技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
“一五”计划完成于1957年,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58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事业受到大跃进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大跃进的特点的理解和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