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测试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宜宾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测试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前景蒙上前所未有的阴霾。

许多方面都还处在粗糙满足阶段的中
国,应该确立什么发展目标?为此,笔者提出把“健康”作为社会发展目标。

健康不仅是个体状
态,更重要的是社会状态。

没有社会健康,个体健康就没有依托和意义。

“健康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在新形势下的升华。

健康是相对疾患而言的,人类罹病原因有经济和社会两方面因素。

传统社会中,贫穷是罹病的主要社会原因,进入工业社会以后,情况逐渐倒置。

现代社会高度融合,如果风气不正,便很难抵制国内外精神污染,体质健康也无法保证。

改革开放后蔓延的艾滋病等许多恶疾,如果主要归结于贫穷,是完全说不过去的。

相反,普遍高发的心脑瘀塞、恶性肿瘤等致命疾患,不少就被称为“富贵病”。

青少年的衰弱,与呵护过头紧关。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揭露了游戏泛滥所带来的人生痴迷和沉沦,该病已经浸染到穷乡僻壤。

促进社会健康发展,首先要保证物质文化的健康性质。

目前显性的生态破坏在道义上已无容身之地,而建设项目对原生自然的冲击却在上扬。

为了改善民生和增强国防,必须要力推技术开发,但即使是重大项目,也应当尽量减小代价。

坚决制止对城市规模的盲目追求,留下足够的自然空间。

高技术应按风险的可测、可控、可逆原则做应用选择,高风险技术以国家掌握为限。

应当警惕:在社会大面上过分采用智能技术,会导致体力脑力倒退!
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其次要保证行为文化的健康性质。

《本草纲目》早有野生动物毒性的记载,现代野味食用不能归咎传统文化,而是与猎奇炫富心理被商家利用相关。

生态文明已成国本,用它可以规范全部消费行为。

文明是从知耻开始的。

如果为寻求刺激而不懂收敛,是向动物倒退。

倒退的危害可能超过动物,以致山河暴殓与灾祸横生。

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再次要保证制度文化的健康性质。

制度的优势,在疫病抗击中已得到再次显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凡人只要经历过这场瘟疫都会明白:一个凝心聚力的中央政权,对全体国民的安危存亡是何等关键!但中国毕竟是发展中国家,体制只能在前进中完善。

完善制度文化,需要重视系统的负反馈机制,建设性意见属于负反馈信息,它有助消减信息输出偏差,促使系统稳定。

促进社会健康发展,最后要保证精神文化的健康性质。

健康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人的本质力量价值,本质力量的价值在自觉掌握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为所当为而不是为所欲为。

现代国家的魅力集中体现在高等教育,大学的灵魂在于一个朝气蓬勃的学术氛围。

历史经验证明,缺乏内生动力,制度约束只能化为创新思想的桎梏。

史上“科学救国”主张虽有局限,但的确造就了几代品学兼优的学术脊梁。

总之,把“健康”作为社会发展目标,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均有开创意义。

(摘编自欧阳志远《健康发展目标论》2020.09.08)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中国目前的发展现状还处在粗糙满足阶段,应当把“健康”作为当下社会发展的目标。

B. 根据健康的内涵,个体状态和社会状态健康,两者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C. 改革开放后的艾滋病等许多恶疾,同国内外精神污染和某些地区的社会贫穷因素有关。

D.《娱乐至死》书中揭露的游戏泛滥所带来的人生痴迷和沉沦,造成了青少年身体的衰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引用两本书的相关内容,为观点的论证提供了强有力的论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B. 在第四段段末,作者通过假设,用文学性语言描绘了不文明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C. 文末列举评述史上“科学救国”的主张,委婉提出希望我国高等教育要健康发展的建议。

D. 文章具体论证“促进社会健康发展”时,从四个方面的内容分析,有所侧重,思路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不少有致命隐患的“富贵病”,提醒着个人和社会,保持社会健康发展是何等的重要。

B. 人工智能技术方兴未艾,我国应抓住这个技术革新浪潮,在社会各个领域都需大力推广。

C. 食野味与猎奇炫富心理、商家炒作等不文明行为有关,不要轻易把责任推给传统文化。

D.只要经历过这场瘟疫的人都会明白社会体制的优越,也能认识到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必要。

(二)共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日前,由商务印书馆历经多年打造的《新华字典》APP 正式登陆各大应用市场,这也是目前市场上唯一正版的《新华字典》APP。

据了解,这款APP 提供了单字、词语、汉语拼音、部首、笔画数、四角号码等一框式检索渠道,并且支持手写、摄像头取字和语音输入等功能,全面解决了用户查字、输字需求。

它还具有两大特色功能,一是提供了动态和静态两种标准笔顺,并支持屏幕跟写,用户可识别、掌握3500 个基础汉字的笔画;二是由专业播音员对 1 万余个汉字进行播读,用户也可以点击“朗读”键测试自己普通话的准确性。

此外,该 APP 还开发了生字本、知识问答、汉字游戏等增值服务,并完整收录《新华
字典》最新纸质版全部内容,提供数字版与纸质版对照查阅功能。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二:
媒体行业专家魏武挥认为尽管新华字典的数字化有点姗姗来迟,但数字化还是有利于新华字典未来的业务拓展,“其实查词典从普通使用角度说,它是一种成品化应用。

比如我在看一段文章突然跳出一个我不认识的字或是词,其实我希望在文章的网页里或是电子书里直接选中就可以得到一个词。

所以 kindle 的 APP 它是有一个划线获取 kindle 字典的功能,我们
也不是独立使用而是在具体阅读里使用。


商务印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内容和功能创新,《新华字典》以更丰富的产品形式为广大读者和用户服务,以与时俱进的全媒体形式更好地传播汉字知识,传承中华文化。

商务印书馆将持续听取用户反馈,进一步改进产品服务。

(摘编自《中国经济报》)
材料三:
免费版《新华字典》APP 每天只能查询两个汉字,如若继续查询,则需付费 40 元购买完整版。

此外,除了字典要付费外,APP 内的课程练习等游戏内容也需额外付费。

有媒体认为《新华字典》的收费行为是“思维落后”“缺乏诚意”,单靠权威不足以赢得市场;也有媒体称,“通过有偿服务来维护版权以及促进软件研发是行业通行惯例,有其合理性”;“《新华字典》APP 的定价是否过高,完全可以交给市场决断”。

从手机应用现有市场来看,韦氏、柯林斯等国际流行的语言字典价格均在百余元甚至数百元人民币,远超《新华字典》的 40 元定价。

商务印书馆负责人孙述学告诉记者,《新华字典》凝聚了几代人心血,这款 APP 版研发了 3 年时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还有高昂的流通成本和运营成本。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张洪波认为,《新华字典》作为一本工具书,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功能,这款 APP 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产品,是商品。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数字出版运营部主任张新智说:“作为一个出版从业者,看到部分网友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价格上而不是放在内容、知识、文化上,有些难以理解。

”他说:“要知道,这里面包含着著名语言学家、诸多资深编辑、著名播音员、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平台运营者大量艰苦的智力劳动。


张洪波表示,知识付费近年来已被社会逐渐接受,知识付费是对知识的一种尊重,也是保持产品持续发展、服务用户的必要方式。

(摘编自新浪网)
4.下列《新华字典》APP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新华字典》APP 提供单字等一框式检索渠道,全面解决用户查字、输字需求,是目前市场上唯一正版的《新华字典》APP。

B.《新华字典》APP 具有提供动态和静态两种标准笔顺、专业播音员对汉字进行播读的功能,比纸质《新华字典》更加便捷实用。

C.《新华字典》APP 通过内容和功能创新,以更丰富的形式为广大读者和用户服务,有利于传播汉字知识,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

D.《新华字典》APP 的研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付出了高昂的流通成本和运营成本,凝聚着许多语言学家、资深编辑的心血。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利用《新华字典》APP 的特色功能,用户可字典练习,掌握标准笔顺,也能跟读标准读音,提升普通话水平。

B.《新华字典》APP 具有即时查询功能,能帮助读者在看一段文章突然跳出一个不认识的字或是词时,及时获取相关信息。

C.《新华字典》APP 每天免费查询量有限,如要继续查询,则需付费 40 元购买完整版,它的收费行为引起了媒体争议。

D.《新华字典》APP 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其价格的高低应关注,但我们更应关注其内容、知识、文化上的价值。

6.根据材料内容,如何看待《新华字典》APP收费行为的合理性?(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7-9小题。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

”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

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

“不要怕,娃娃!”她把灯点着了。

灶里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

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

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

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

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

洞口塌了。

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

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

有着①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
拿出来。

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

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
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

老太婆也扁着嘴笑:“咱一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5 进来。

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呯!”窑门被枪托撞开了。

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

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

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

“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

孩子被抓到跟前。

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

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

”老太婆嚎哭起来。

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搜他!”
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

纸票反面有一排字,“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

②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

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

“这么小也做土匪!”
“招来吧!”连长问他。

“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吧!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

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
“这小土匪真顽强,红军就是这么凶悍!”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许多尊敬。

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你怕死不怕?”这问话似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答道:“怕死不当红军!”
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一把汗。

连长不动声色,只淡淡地说道:“那末给你一颗枪弹吧!”
老太婆又嚎哭起来了。

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

但没有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

“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


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大家的良心在哪里?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

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吧……”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

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

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③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的对话描写富有表现力。

“你怕死不怕?”表现了连长话语的冰冷与震慑;“怕死不当红军!”则表现了孩子对革命的坚定信念。

B.小说题目“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推动情节、丰富人物,暗示主题的作用,表现了作者在创作上的驾驭能力。

C.老太婆一开始就了解小孩的身份,百姓也乐意与这个小红军亲近,他们在他遭遇危险时而揪心,反映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感情。

D.小说塑造了“小红军”的高大英勇形象。

在表现他落伍孤独无助时,显得真实可信;但在表现他面对东北军时,略显生硬牵强。

8.“红色五角星的帽子”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6 分)
9.请结合作品,赏析小说最后一段。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题。

哥舒翰突骑施首领哥舒部落之裔也蕃人多以部落称姓因以为氏年四十遭父丧三年客居京师为长安尉不礼慨然发愤折节仗剑之河西。

初事节度使王倕,倕攻新城,使翰经略,三军无不震慑。

后节度使王忠嗣补为衙将。

翰好读《左氏春秋传》及《汉书
..》,疏财重气,士多归之。

后吐蕃寇边,翰持半段枪当其锋击之,无不披靡,由是知名。

天宝六载,擢授右武卫员外将。

先是,吐蕃每至麦熟时,即率部众至积石军获取之,共呼为“吐蕃麦庄”,前后无敢拒之者。

至是,翰使王难得、杨景晖等潜引兵至积石军,设伏以待之。

吐蕃以五千骑至,翰于城中率骁勇驰击,杀之略尽,余或挺走,伏兵邀击,匹马不还。

翰善使枪,追贼及之,以枪搭其肩而喝之,贼惊顾,翰从而刺其喉,皆剔高三五尺而堕,无不死者。

其冬,玄宗
...。

仍极言救忠..在华清宫,王忠嗣被劾。

敕召翰至,与语悦之,遂以为鸿胪卿
嗣,上起入禁中,翰叩头随之而前,言词慷慨,声泪俱下。

帝感而宽之,贬忠嗣为汉阳太守,朝廷义而壮之。

翰素与禄山、思顺不协,上每和解之为兄弟。

其冬,禄山、思顺、翰并来朝,上使内侍高力士于京城东驸马崔惠童池亭宴会。

禄山以思顺恶翰,尝衔之,至是忽谓翰曰:“我父是胡,母是突厥;公父是突厥,母是胡。

与公族类同,何不相亲乎?”翰应之曰:“古人云,野狐向窟嗥,不祥,以其忘本也。

敢不尽心焉!”禄山以为讥其胡也,大怒,骂翰曰:“突厥敢如此耶!”翰欲应之,高力士目翰,翰遂止。

十二载,进封凉国公,食实封
...三百户。

时杨国忠有隙于禄山,频奏其反状,故厚赏翰以亲结之。

十三载,拜太子太保,更加实封三百户,又兼御史大夫。

至土门军,入浴室,遘风疾,绝倒良久乃苏。

因入京,废疾于家。

(选自《旧唐书.哥舒翰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哥舒翰/突骑施首领哥舒部落之裔也/蕃人多以部落称/姓因以为氏/年四十/遭父丧/三年客居京师/为长安尉不礼/慨然发愤折节/仗剑之河西/
B.哥舒翰/突骑施首领哥舒部落之裔也/蕃人多以部落称姓/因以为氏/年四十/遭父丧/三年客居/京师为长安尉不礼/慨然发愤折节/仗剑之河西/
C.哥舒翰/突骑施首领哥舒部落之裔也/蕃人多以部落称姓/因以为氏/年四十/遭父丧/三年客居京师/为长安尉不礼/慨然发愤折节/仗剑之河西/
D.哥舒翰/突骑施首领哥舒部落之裔也/蕃人多以部落称/姓因以为氏/年四十/遭父丧/三年客居/京师为长安尉不礼/慨然发愤折节/仗剑之河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

B.玄宗,是封建帝王的年号之一,文中指的是唐玄宗李隆基,杜甫《兵车行》“武皇开边意未已中的“武皇”即指的是他。

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C.鸿胪卿,古代官职名,掌管四夷朝贡、宴劳、给赐、送迎之事及国之凶仪、中都祠庙、道释籍帐除附之禁令。

D.食实封:古代封赐给功臣贵戚食邑的户数与实际封赏数往往不符,实际上赐与的封户叫实封,文中是指可实际享用其封户租赋的一种封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哥舒翰治军有方,仗义疏财。

王倕攻取了新城,交给哥舒翰经营,三军为之震服;他轻财重义,士兵大都归附他。

B.哥舒翰武艺高强,作战勇猛。

他常用长枪将敌手挑落下马;吐蕃曾率兵来抢粮,他率军将敌人斩杀殆尽。

C.哥舒翰赤胆忠心,报恩救主。

王忠嗣曾对他有知遇之恩,遭到弹劾后,哥舒翰极力营救,在皇帝面前慷慨陈词,声泪俱下。

D.哥舒翰耿直不阿,不同流合污。

他与安禄山不和,皇帝想撮合他们;安禄主动拉拢,他却破口痛骂,严词拒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后吐蕃寇边,翰持半段枪当其锋击之,无不披靡,由是知名
(2)帝感而宽之,贬忠嗣为汉阳太守,朝廷义而壮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2 小题,9 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秋暮登北楼
王武陵
秋满空山悲客心,山楼晴望散幽襟。

一川红树迎霜老,数曲清溪绕寺深。

寒气急催遥塞雁,夕风高送远城砧。

三年海上音书绝,乡国萧条惟梦寻。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交代登楼的缘由。

满山秋色使客居他乡的游子触景伤怀,于是诗人登楼望远,排遣心中的郁结情绪。

B.颔联描绘登楼所见。

层林尽染,秋霜中满山火红的枫叶映入眼帘;曲水回环,澄静的小溪环绕着山寺。

C.颈联抒发登楼所感。

秋暮天寒,塞雁急飞;楼高风冷,“远城砧”使人联想到杜甫诗句“白帝城高急暮砧”。

D.尾联寓情于景,韵味悠长。

多年漂泊在外,家乡的音讯断绝,萧瑟破败的家园,也只能在梦中找寻。

15.请简要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6分)
(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既表现边塞风光,又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

(2)庄子的《逍遥游》开篇尽显壮阔神奇,以大鲲巨鹏展开想象。

鲲之大,“”,鲲变化为鹏,振翅奋飞时,“”,遮天蔽日,声势浩大。

(3)李白的《蜀道难》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预警蜀地恶劣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通过以微博、抖音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追剧的现象,在年轻观众中越来越普遍。

只要在相关平台搜索剧集话题关键词,观众们就可以把新播剧集的“名场面”______。

更有甚者,会选择观看“一分钟看全集”的视频剪辑,把整集情节_______。

虽然从传播过程来看,“碎片化”追剧是在接收环节出现了问题,但其根本原因并不都在观众这一端。

大部分观众当初选择“碎片化”追剧,并非因为艺术鉴赏力,而是因为在“注水剧”泛滥的蚀害下,形成了一种审美上的自我保护机制所致。

因为害怕在一部“注水剧”上浪费太多时间,所以选择通过图文信息和短视频 _____ “精华”,久而久之便养成了“速食”习惯。

在观众这种“速食”习惯的______过程中,短视频平台的“流量经济”和剧集宣传方的营销手法也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注水剧”中的精彩桥段、金句台词是吸引用户的天然磁石,截取、上传再加上一些噱头式的标签,便可轻松收获大量关注。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网打尽囫囵吞下撷取养成
B.一网打尽打包带走汲取培养
C.一览无余打包带走汲取养成
D.一览无余囫囵吞下撷取培养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大部分观众当初选择“碎片化”追剧,并非因为没有艺术鉴赏力,而是因为在“注水剧”泛滥的蚀害下,形成了一种审美上的自我保护机制所致。

B.大部分观众当初选择“碎片化”追剧,并非因为艺术鉴赏力,而是因为在“注水剧”泛滥的蚀害下,形成了一种审美上的自我保护机制。

C.大部分观众当初选择“碎片化”追剧,并非因为艺术鉴赏力,而是在“注水剧”泛滥的蚀害下,形成了一种审美上的自我保护机制所致。

D.大部分观众当初选择“碎片化”追剧,并非因为没有艺术鉴赏力,而是因为在“注水剧”泛滥的蚀害下,形成了一种审美上的自我保护机制。

19.与例句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例句:“注水剧”中的精彩桥段、金句台词是吸引用户的天然磁石,截取、上传再加上一些噱头式的标签,便可轻松收获大量关注。

A.“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B.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

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着这“绿囚”出牢的日子。

C.4 时 40 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D.粥菜?是不可能有的。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6 分)
全中国有 60%以上的人都以水稻为主食。

①_________________:第一次通过水稻矮化育种;第二次就是有名的杂交稻时代。

②_______________,一是杂交育种随机性很大;二是杂交育种周期长,此外,杂交稻每年都要重新制作下一年农民要用的杂交种。

但如果要吃更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