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视角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本视角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摘要:从马克思主义人本视角出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以人的社会性存在为基本内容,以人的创价值活动为旨向,使其具有丰富的人本意蕴。

abstract: from the marxist humanistic perspectiv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takes the need of the people as foundation, takes the social existence as the basic content,and takes the person’s value activities as guidance, making it have rich humanistic implication.
关键词: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本视角
key words: value;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humanistic perspective
中图分类号:d0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1-0325-02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人的需要为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中,“价值”是“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1]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2]。

价值概念揭示人的需要和利益,表示主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

从价值的生成来看,具有多种属性的自然物并不会一一满足或自动满足人的需要,只有人改造某些客观属性为主体所需要,才能赋予自然物以现实的价值属性。

从价值评价来看,人意识
到自身的需要,并认识到客体价值属性,然后将事物的客观属性与主体的需要加以对照,给予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的总体评判。

从价值创造来看,价值创造是人通过实践活动及其结果来满足自身的客观需要,同时对需要是否满足以及满足的程度进行自我肯定、自我确认和自我评价的过程。

可见,人的需要、人的实践本质是理解价值问题本源性依据,脱离了人的需要,就谈不上有什么价值问题。

现实社会中,不同价值主体的价值追求、价值评价和价值创造往往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

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的总和。

不断变化的人的需要和利益关系决定着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性和历史性。

随着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人们日益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的思想领域,从而使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加之西方价值观强调利益至上,削弱了我们民族传统的价值认同,而新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还没有与相应地建立起来,大大加剧了人们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的难度。

所以,迫切需要一个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引导和调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人的社会性存在为基本内容
人是价值主体,而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不同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人有不同的需要、利益、思想和情感,进而使价值观具有了社会历史性。

作为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反映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党领导人民进行长期社会生活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现实性、民族性、时代性和
道德性。

①阶级性。

因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

”[3]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价值体系都是该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系。

人们在阶级社会中总是从自身的阶级地位出发来获得自己的价值观念。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乃至全世界解放的思想武器,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必须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②现实性。

人是具体的、现实的社会人,对社会存在反映的价值体系必然回应着特殊的现实需要和利益要求。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是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对理想建设方面的教训进行全面的总结,符合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是保证人民团结一致、战胜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

③民族性和时代性。

民族共同体和时代共同体是人的社会存在的表现形式,它决定着价值体系具有该民族的、该时代的特色。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

④道德性。

“德性”存在是人的社会存在的直接反映。

道德是规
范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其中的荣辱观是关于荣辱观念的总和。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党的价值取向结合起来,把广泛性和先进性结合起来,为人们明确价值取向、进行道德判断、衡量成败得失提供了基本规范。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人的创价活动为旨向
一切社会财富都是人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物化成果,人是价值创造的主体,因此,价值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价值创造问题。

众所周知,价值观直接引导和驱动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实现人的创价活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反映,它为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保障。

①引导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集聚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对人们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引导和定向作用。

它既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及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又引导社会成员正确处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关系,在奉献社会的同时增强自我价值意识。

②规约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定和约束人们的社会关系和创价活动。

它不仅为人们的社会关系和活动提供基本标准、规则,而且预防和调解各种利益矛盾或冲突,为人们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③凝聚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社会共同体的粘合剂。

社会主义社会价值体系明确了共同的价值取向,有利于社
会成员整合各方面的利益并形成价值共识,产生一股强烈的凝聚力。

④鼓励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承认每个价值主体合理的、正当的需要和利益,必然激发出人们从事创价活动的热情,保持战胜各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勇气,不断激励着价值目标的实现。

总而言之,以上四个方面的功能发挥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人们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转化为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

只有这样,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自觉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积极参与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1974.32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