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间距的计算及碰桩与否的判断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桩间距的计算及碰桩与否的判断
作者:李溶溶
来源:《科技资讯》 2013年第5期
作者介绍:李溶溶、出生年月:1972年6月、性别:女、职称:工程师,
学历:本科
李溶溶
(嘉绍跨江大桥工程建设指挥部浙江 312366)
【摘要】出于质量、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在打桩工程开工前,须对设计的桩位作认真仔细的研究。
这其中,特别包括对一些相邻的斜桩,要考虑可能发生的打桩偏位等因素,分析、判断其是否可能会出现泥下发生碰桩的情况。
此外,由于施工等方面的原因,往往需要对个别桩的参数加以修改。
对这些修改参数后的桩与其相邻的桩之间也要进行碰桩与否的分析、判断。
发现问题,及时通知设计部门对桩的参数加以调整,应绝对避免泥下碰桩情况的发生。
碰桩分析的关键是根据桩参数,计算相邻两桩的桩中轴线在泥下的最短距离。
并根据桩截面、尺寸、允许偏位等因素,进行碰桩与否的判断。
本文对这一问题作详细讨论。
关键词:桩间距计算碰桩
中图分类号:U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2(b)-0000-00
1. 桩间距的计算
需要指出的是,从严格意义上说,在前面对相邻两桩的允许最短间距Sy的设定中,除了应考虑桩的允许偏位外,还需考虑桩的扭角和倾斜坡度的允许误差。
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扭角和倾斜坡度误差值的定量获取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也就难以在最短允许间距的定量设定考虑这两项因素。
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在按上述方法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考虑扭角和倾斜坡度误差的影响,并结合经验进行进一步的定性分析,以期得到合理的碰桩判断效果。
参考文献
[1]《2011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张喜刚
人民交通出版社
[2]《高等数学》同济大学数系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