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太极拳-24式简化太极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说太极拳:24式简化太极拳
话说太极拳:24式简化太极拳
提到太极拳,一定要先说“太极”二字,老夫亦不例外,也从此二字说起。
“太极”的概念最早见于先秦时期的《易传》。
《周易・系辞》上最早提出了“太极”,说明太极、天地和八卦之间的有机关系,即“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个“太极”在我国古代哲学上指宇宙的始基或本原。
通俗讲“两仪”指天地,“四象”指春、夏、秋、冬四季。
“八卦”指八种自然现象,即天、地、风、雪、水、火、山、泽。
并用八卦形式推演或推测自然及人事变化。
人们还认为太极虽有,但未分两仪,故此有而无形,认为有意无形的内动外静之态就是太极。
因此有些拳家认为自己的拳内动外静、动作莫测,非常深邃,称为“太极拳”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古有歌谣说:“太极之先,天地根源。
老君设教,宓子真传……传与拳术,教成神仙。
”老君为春秋末期的老子,宓子即宓喜,为老子高徒。
以此为老子创拳说。
并把太极和拳术相并论在一起。
此后据传,在南北朝时有人创一拳术,后人称为程氏(太极拳)。
唐代有宋氏太极功和俞氏太极功较为出名。
总之以太极为名的拳或功夫大有存在。
但必须指出以上的“太极拳”和近代的太极拳不是同一拳路。
为什么说元代以前被称作“太极拳”的与近代流行的太极拳不是同一拳路呢?
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
主要是由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决定的。
人类历史,本来就是在人类与自然界的斗争和人类之间的战争中发展起来的。
尤其是人类之间的战争有时是局部的战争,有时是局部短暂的和平时期。
当今世界和平是主流,然而局部的战争从未停止过。
中华民族的历史非常悠久,本文仅从中华历史上选与太极拳产生的有关阶段说起。
唐代是中华历史上鼎盛时期,那时国家版图较大。
包含了很多兄弟民族小国。
那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文化、经济、军事和科学的中心。
但随着唐代的结束,到元
代建立的三百七十年之间,被唐侵占过的兄弟民族国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中原的侵犯。
还有从来没有停过的被压迫农民的起义,几乎时时都有,较大的农民起义也有过好几次。
这些农民起义带来无数次反抗战争。
总之,那时是中国历史上战争频发的年代,战争是那个历史时代的主要特征。
为了反抗,为了谋取政权,为了捍卫政权,大多数人为了生存,就必须适应战争,并提高自己驾驭战争的能力。
就必须练武术。
因为在冷兵器时代武术就是战争的技术,练好武术就能在实战中击败对手,保护自己,甚至置对手于死地。
当然要取得战争的胜利还得有诸多重要因素。
武术仅是技术上的保障。
不难看出武术在那个时期是以技击为主的。
因此那时出现的和能在那个历史时期流传的“太极拳”也只能是以技击为主的方能存在。
因此它和近代以健身为主的太极拳绝不是同一个拳路。
近代太极拳一般又是怎样的呢?
第一,近代太极拳从它创立的那时起就是以健身为目的的。
第二,它的练法要求慢,动作连续。
即要求上式转化到下式时不能间断,要连贯下去。
也就是式式衔接,连续不断。
第三,以健身为目的,慢而且连贯无间歇,故动作绝大多数不发力(个别处可发力)。
第四,练拳时要做到头容正直,不俯不仰,不左右歪斜。
同时还要沉肩坠肘,要松沉灵活。
胸部要舒松自然,不挺不收。
尾闾正中,即要求上体正直,不可歪斜,更忌扭曲。
以上的说法和练法都体现在近代太极拳的源流,拳歌和拳理中。
这样的太极拳与战火连天时代的以技击为主的拳路有根本上的区别。
所以形成“太极拳与明清间的内家拳均不相同,不应混为一谈”这一说法,就不足为奇了。
同时也说明近代练的太极拳,必是由特殊的历史年代、特定的人群及特定人群中威望极高的代表人物所创。
前面说过唐代灭亡到元代建立之间的三百七十年间是我国历史上战争频发、时间最长的年代。
那时引发战争的原因很多,形成战争的意义也不尽相同。
那时民族之间的战争是主要组成部分,三百七十年中从未间断。
直到13世纪初,我国北部的蒙古民族兴起,在成吉思汗领导下,力量迅速发展,灭了西夏和金朝,并远征欧洲,建立了威震欧亚的蒙古汗国。
至忽必烈时,灭南宋,建立统一南北
的大帝国元朝。
从那时兄弟民族建立政权的历史,不难看出极重视军事、以其狩猎放牧为主的生活方式及大漠草原的环境,决定了武事在其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他们壮者皆兵,军民合一,族内按军事组织编制,加上骑射精通及武器优良,故英勇善战,所向无敌,这都是杰出的军事武艺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其为巩固自身的统治,强化民族压迫,在朝廷及本民族内重视习武练兵的同时,在深知军事武艺具有强有力的作用的情况下,必然要严禁民间习武,并制有严律,对违规者加以治罪。
元代自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四年至元顺帝至正五年(公元1263~1345年)的八十多年间,统治者多次制定严禁汉族民间私藏武器及习武的禁令。
多次收缴民间武器。
发现民间私藏铁甲及弓矢等即处死之,更禁止民间围猎、练武等。
这些禁令意图用镇压的手段来处理民族矛盾,造成民间尤其汉族无公开练武的现象。
说这段历史的用意在于说明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不允许汉族练武术的唯一使用残酷镇压手段解决民族矛盾的特殊历史时期。
只有在这个特殊历史时代,才会出现有人把以技击为主、健身和观赏为辅的武术改头换面,变成以健身为主、练时把技击为主的招式变成缓慢动作。
势势连贯、衔接连绵不断,暗含技击大多不发力的和偶有发力的太极拳。
了解了当时的特殊历史时代,就会认定出现当时的太极拳是顺理成章合情合理的事了。
它确实和明清间的内家拳均不相同,这是特殊历史时代造成的。
但说它和内家拳不应混为一谈有待进一步说明。
介绍了特殊的历史时代,再看特定的人群,那就是武当道士。
他们从有道教那天起就有养身修道为一贯作风,养身是修道、是目的,为了传承,弘扬道教,首先必须有强壮的身体和有适应社会需求的便于生存的武艺,因此他们有很多有效的养身术和武术。
在宋末元初武当道士以张三丰为师,这样张三丰成为武当道士这一特定人群中的威望极高的掌门人。
宋末武当已是集武术大成的群体,甚至出现后人称武当创内家拳之说。
元初练武有杀头之祸。
道士们还是要养身修道,在公开场合下就必然要用与原来练武的不同形式去养身。
这样在张三丰的领导下,逐渐形成了近代太极拳的雏形。
又经过世代相传逐步丰富起来,直到如今形成各派太极拳。
因此把太极拳定格在元初武当道士张三丰先祖所创是有道理的。
所以形成自近代太极拳兴起以来,传统
的说法都认为是武当张三丰先祖创近代太极拳。
从前清时期及上世纪的一些有关太极拳的著作中,都能找到这样的说法:“武当张三丰老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养生,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就是说张三丰先祖,也只能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创一套延年养生之道的太极拳供天下练武人享用了。
近代太极拳定格在武当张三丰先祖所创是无疑的。
武当是内家拳为主的基地,在特殊历史时代创立太极拳时是变内家拳动作为缓慢练习而形成的,故被后人视为内家拳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以上是樊氏对近代太极拳产生的分析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