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
在本单元前六课,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寻找到了一条物体 8 沉浮的规律:当浮力大与重力时物体上浮,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本单元的第7课,这节课将把注意力转向另一个变量的研究,即从液体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规律。
本课安排了三个活动:观察马铃薯的沉浮;观察比较两种液体;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随着这三个活动的展开,使学生得出结论: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
从而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
【学情分析】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我们教师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本单元前面六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解释沉浮现象。
但学生对沉浮的关注,一般落在物体本身,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性质。
所以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浓糖水、一块抹布、一双筷子、酒精灯、火柴、木夹子、2个铁片、滴管
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火柴、滴管、木夹子、2个铁片、浓糖水、40克食盐或40克白糖、2只烧杯、一双筷子、一块抹布。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个小小的魔术,魔术的材料就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蔬菜——土豆,又叫马铃薯。
老师的桌上有标有1号和2号的两杯液体,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表演这个魔术,谁愿意到前面来试一试?
〔1〕请一名同学上来演示,大家进行猜测。
〔请同学分别把一个马铃薯放人到准备好的1号和2号液体中,在放之前大家猜测马铃薯在液体中是沉还是浮呢?。
〔揭示课题、板书〕
〔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1号液体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谁猜对了?也就马铃薯在1号液体中会沉。
〔4〕把这个马铃薯放入2号液体中会沉还是会浮呢?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放入1号杯,马铃薯沉了,放入2号杯马铃薯浮了〕师: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
〔生得出:两杯液体可能不一样〕
二、探究发现,解释现象
〔一〕大胆猜测,找出验证方法
大家真有想法,那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证明你们的猜测呢?
首先请同学们来分析一下,你认为是什么原因改变了马铃薯的沉浮情况?
这只是同学们的猜测,我们科学讲究的是证据,那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比较两种液体的不同呢?
同时在此必须教育学生:对于不知名的液体,是不能随便用尝的方法区分。
要引导出做“液滴加热”实验。
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液滴加热:各取一滴液体来观察一下:把液体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加热后,其中一个不锈钢调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
观察两种液体加热后留下的痕迹,你发现了什么?〔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留下了白色的物体〕这白色的颗粒一定是盐吗?你觉得还有可能是什么?〔糖、味精……〕
也就是说你们认为溶解了糖、盐等物质的液体能让马铃薯上浮?是不是只要溶解了糖或盐等物质就一定能使马铃薯浮起来?怎样才能验证?〔实验〕〔二〕验证猜测
1、提问:你认为怎样加糖或盐等物质能让我们看清马铃薯浮起来的过程?
2、出示实验记录单。
3、好,我们就来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和糖水试试,看看马铃薯在盐水和糖水中能否上浮?
4、【教师演示】怎样做这个实验呢?取200毫升水,往杯子里先加1包盐或糖,用搅拌棒搅拌让食盐或糖充分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在实验记录单上做好记录,没浮起来请捞出马铃薯擦干,再放1包盐或糖重复上面的实验,反复试验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
5、在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什么?
6、教师出示温馨提示:A、每一次检验只能加1包盐或糖。
马铃薯浮起来后就不要再加了。
B、小组注意分工合作,一人加盐,一人搅拌,一人放马铃薯,一人填记录单。
C、实验时请大家保持安静。
D、音乐停止时停止实验。
〔提示:这里不要学生一下子把全部食盐倒人杯中,因为这样学生就探索不到液体浓度与马铃薯沉浮的关系了。
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浓度不够、液体的密度不够大,马铃薯是不会浮起来的。
学生在调制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加盐,马铃薯没有立即浮起来,当食盐溶液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
〕
实验记录
7、学生领取材料,分别用盐、糖做实验。
8、学生汇报。
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9、现在我们知道盐水和糖水都能使马铃薯浮起来,但是不是所有的盐水和糖水都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恰当小结:当液体中溶解了一定量的食盐〔糖〕等物质时,马铃薯能够浮起来。
除了溶解了一定量的食盐〔糖〕的液体能让马铃薯浮起来,溶解了一定量的其他物质的液体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吗?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条件,大家来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四、延伸扩展
师:在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有一个湖,它别说是马铃薯了,就连人都可以浮起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播放有关死海的录像片段。
〕
看完这段录像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讨论
生1:我知道了死海是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
生2:我知道了死海淹不死人。
生3:我知道了死海中盐的浓度太大了,海水的密度超过了人体的密度,就连不会游泳的人在水里也不会下沉,还可以悠闲地躺在水面上读书看报呢。
……
师:想不想去体验一下?
生:想。
师:希望同学们现在好好学习,掌握本领,等将来长大后有时机的话可以去那里体验一番,好不好?
生:好
师:下课。
【板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清水沉
马铃薯浓盐水浮
浓糖水浮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整体上感觉还是很成功的,教学目标达成的很好,教学任务很好的实现。
教学过程设计的也很流畅,课堂氛围也很好,大家也都能积极配合,课前准备的“托”完全没用,全是根据课上效果,随机叫的同学,整体上效果不错。
对于本
节课不足的地方,我做了如下的教学反思。
1.由于是一个微课的展示,介于时间的关系以及实验难度,并没有准备让每组的同学都去做实验,但是在上课当天看到第二组做实验了,效果也不错,所以临时决定我们组也做实验,让每个人都去尝试。
以至于导致了实验器材的准备上的一些不足。
从第一组借的容器,将马铃薯切成小块〔因为之前学习时,已经得出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沉浮与液体的体积大小没有关系,这里面直接就结合前面的知识,将马铃薯分割成了小块〕,随机分发了糖、盐,各个组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差异。
在正式上课的时候应该是每组除了盐、糖不同之外,其余应该都相同,便于做对照实验。
以后再做实验的时候,一定要提前准备好教具,防止慌乱。
2.实验效果本是想填写实验记录单,得出加入多少盐、糖之后马铃薯能够上浮,如果可能还会看出悬浮的瞬间。
但是在最后的教学中只是归纳出在清水中,马铃薯会沉底,在浓盐水、浓糖水中会上浮,孩子们感受到物体的沉浮与液体的密度有关系,但是并没有看到具体细节。
不过这并没有耽误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也不耽误对物体沉浮的原理的掌握,具体在后续的学习中会进一步掌握。
细节决定成败,应该培养孩子们科学的求真务实,不放过细节的精神,所以科学课哪一点都不能马虎。
在以后个教学中,必须时刻保持严谨的态度。
3.基于课上有同学和老师指出导课时用“魔术”来说是不是合适的问题,我后来也进行了一定的思考,我最开始做的一个小实验,主要是想激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说魔术会激发大家的好奇心。
但是从上课之后的反应来看,导课时只是简单的让大家看到一定的现象,算不上一个魔术,所以说一个很神奇的现象也许会更好。
不过对于科学课是否可以用魔术来导,我觉得还是可以的,只要老师最后告诉大家,魔术看起来很高级,让人感觉很神奇,是因为很多时候都用了科学现象罢了,我们要好好学习科学,不断探索科学中的神奇现象。
只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的导向,用“魔术”来导课也无可非议。
4.在做“滴液加热”的实验的时候,大家的兴趣很大,但是出于安全的考虑我只叫了2名同学上前面展示,如果条件允许应该每组都有一个酒精灯进行验证一下,或者让更多的同学感受一下这个过程,让同学们真正的学到这个技能,而不是只
会看老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