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含
答案
一、选择题
1.隋文帝杨坚是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被尊为“圣人可汗”。
下列叙述中能够说明其“伟大”的是
①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②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
③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④厉行节约
⑤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⑤
2.下面有关隋朝大运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B.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C.隋文帝为巩固对全国的统治而修建
D.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3.“寂寞天宝(年号,742——756)后,园庐但(只有)蒿藜(蒿草蒺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这首诗反映的是
A.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B.宋夏战争造成的灾难
C.金军攻宋造成的灾难D.安史之乱造成的灾难
4.敢于直言,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的大臣是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5.“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下列对这一时期的介绍中,不正确的是A.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B.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C.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D.政权分立,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6.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认的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灭亡唐朝的人物是
A.黄巢B.朱温C.安禄山D.赵匡胤
7.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来形容素雅温润的唐代某种瓷器,这种瓷器可能是()
A.青瓷B.白瓷C.唐三彩D.青花瓷
8.唐朝对陶瓷业有“南青北白”之说,其著名的产地各是
A.越窑、邢窑B.越窑、定窑C.汝窑、邢窑D.汝窑、定窑
9.下列唐朝城市中,“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的是
A.长安
B.扬州
C.洛阳
D.成都
10.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调笑令》对某个生产工具描述道:“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
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
”此工具是
A.水排
B.风车
C.筒车
D.曲辕犁
11.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有一个以“遣唐使”为中心的展区。
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的是()
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B.两国之间有贸易往来
C.唐朝时期有十几批遣唐使来华D.日本按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1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这一制度的用意是在政府和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来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
”下列制度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郡县制B.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D.行省制
13.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中印交往的重要史实是()
A.玄奘西游B.鉴真东渡C.郑和下西洋D.张骞出使西域14.唐代出现了筒车。
它是用竹木制成立轮,轮的四周斜装若干小筒。
筒车安置在水边,立轮随水流转动,小筒不断把水舀起,倒入田间。
这说明筒车是
A.农业耕作工具
B.便捷的交通工具
C.农业灌溉工具
D.实用的生活用具
15.在举办“中国古代文化使者”的图文展览时,历城区某学校学生看到下面这幅图片,如果加以文字说明,应该选择
A.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D.主动请缨,征战海外
16.下列诗句中,能体现出李白诗歌特点的是()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7.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有修造乐器商店、金银珠宝店、茶肆、客舍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手工业生产发展B.对外贸易活跃C.商业经济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18.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说自己的功过。
下列是四位同学根据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为武则天撰写的碑文,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A.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提高了妇女地位,开启历史先河
B.重用人才,发展农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政启开元
C.善于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
D.开凿大运河,造福后世
19.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
武则天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
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A.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D.重用有才能的人
20.“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紧急的战报打破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歌舞升平。
促使唐朝形势急转直下的是
A.藩镇割据
B.安史之乱
C.宦官专权
D.黄巾起义
21.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在内容与风格上具有不同特点。
李白的诗气势磅礴,豪迈奔放,感情热烈,想象丰富;杜甫的诗感情真挚,笔触细腻,风格雄浑,语言精练凝重。
白居易提倡诗歌要更多地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的。
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A.阶级出身不同B.生活背景不同C.思想性格不同D.艺术追求不同22.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唐朝时期诗坛名家辈出,我们常说的享有“诗仙”“诗圣”之美誉的是
A.李白白居易
B.李白杜甫
C.杜甫白居易
D.李白吴道子
23.宋朝李纲曾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A.发展经济,编订户籍
B.建立考试选拔人才制度
C.灭掉陈朝重新统一南北
D.加强中央集权提髙行政效率
24.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这所造成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
“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25.“胡商云集长安城”“汉戴胡帽,胡戴汉帽”“胡饼、胡乐、胡舞盛行”,这些话描述的朝代是()
A.北魏B.北宋C.东汉D.唐朝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隋文帝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文帝厉行节约,①②③④项符合题意;⑤项是隋炀帝的功绩,不符合题意,需排除含⑤项的ABD三项。
故选C。
2.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和“……天宝……蒿藜……世乱各东西……一二老寡妻”可知,755年,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它造成极大的灾难,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故D符合题意;五代十国是在907年以后,故A不符合题意;宋夏战争造成的灾难,是在北宋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金军攻宋造成的灾难是宋金战争,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注重虚心纳谏,重用善于进谏的魏征,魏征先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所以C项符合题意;AB项是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D项是唐玄宗时期的贤相。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5.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属于反向选择题,按要求应选择“不正确”的选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因此C项说法错误,故选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的实质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使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6.B
解析: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末农民起义,经过黄巢的打击,唐朝统治名存实亡。
黄巢起义后,宦官所管理的禁军也损失过重,所以宰相与宦官争权不断。
后唐昭宗被朱温毒死。
朱温改国号为梁,改元开平,定都于开封,唐朝灭亡。
所以灭亡唐朝的人物是朱温,故选B。
7.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出自陆龟蒙的《秘色越器》。
“秘色”瓷最初是指唐代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秘色”是当时赞誉越窑瓷器釉色之美而演变成越窑釉色的专有名称。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越窑的青瓷很有名。
故A符合题意;BC出现在唐朝,和题干诗句无关,不符合题意;青花瓷在唐朝还未出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唐朝对陶瓷业有“南青北白”之说,其著名的产地各是越窑、邢窑,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9.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分别是居民的住宅区和商业区;唐都长安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北的大明宫含元殿,气势宏伟,富丽堂皇,它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禾苗待我灌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涉及的是唐朝出现的灌溉工具--筒车。
故C符合题意;A是东汉的冶铁工具;B用于谷物清选加工;D是唐朝的耕作工具,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解答本题需要灵活运用唐朝筒车的相关史实。
11.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玄奘西天取经,鉴真东渡弘扬佛法,是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
所以答案选A。
1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用意是在政府和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来掌握政治”,可知与科举制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料举制是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是把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为不具备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这就为“在
政府和社会间打通一条路”。
选项C符合题意;郡县制是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A排除;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B排除;行省制确立于元朝,属于地方行政制度,D排除。
故选C。
13.A
解析: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玄奘西游是唐朝时期的中印交往的史实,B项鉴真东渡是唐朝时期中日交往的史实,C项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时期的史实,D项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时期的史实。
BCD都不符合题意。
所以答案选A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对外友好往来。
14.C
解析:C
【解析】
【详解】
筒车是唐朝时期发明的灌溉工具。
材料中“筒车安置在水边,立轮随水流转动,小筒不断把水舀起,倒入田间”可知筒车是农业灌溉工具,C符合题意;耕作工具、交通工具、生活用具均不符合筒车的特点,A、B和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图像“鉴真像”结合所学知识,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C符合题意;西游天竺,求取佛经是玄奘,A不符合题意;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指的是武则天,B不符合题意;鉴真东渡到日本,弘扬佛法,与主动请缨,征战海外无关,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B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C。
16.C
解析: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人胸怀间”体现了李白诗歌豪迈奔放的特点,C项符合题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杜甫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白居易的诗句。
可排除ABD三项。
故答案选C。
17.C
解析:C
【解析】
【分析】
依据题干信息,唐都长安有修造乐器商店、金银珠宝店、茶肆、客舍,说明长安街上店铺林立,表明当时商业经济繁荣,C项符合题意,排除ABC,故此题选C。
18.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女皇武则天的史实的认识,曾有人评价武则天说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其含义是赞扬武则发展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又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由此判断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根据所学知识,武则天统治时期,重用姚崇宋景为相,发展农业生产,创立武举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继续向前发展,A项不符合题意,C
项是唐太宗的政绩,D项是隋炀帝的政绩,所以选B。
19.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
使人口明显增长,边境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故史学家肯定武则天, B符合题意;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属于客观因素,故A排除;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重用有才能的人属于武则天统治措施的一部分,故CD排除。
故选B。
20.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牵,宠爱杨贵妃,重用杨国忠、李林甫,朝政日趋腐败,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故B符合题意;藩镇割据、宦官专权、黄巾起义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2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反映不同诗人的诗歌风格不一样,主要是因为生活背景不同,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期,B符合题意;ACD项都会导致诗歌的风格不同,但不是导致不同的根本原因,排除。
故选择B。
22.B
解析:B
【详解】
依据题干“诗仙”“诗圣”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诗歌十分流行,诗坛名家辈出,例如李白和杜甫,都是当时著名的诗人,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B 项符合题意,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吴道子被尊为画圣,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3.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说的是隋文帝在南北朝后又一次实现了统一,故C符合题意。
题意是说隋文帝实现统一,故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4.B
解析:B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开创了科举制度,唐朝时期完善和发展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产生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所以这一制度指的是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词“文官”“读书人阶层”,由此可以想到科举制度,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度产生于隋唐时期,即可做出正确选择。
25.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胡商云集长安城”“汉戴胡帽,胡戴汉帽”“胡饼、胡乐、胡舞盛行”,长安是唐朝的都城,胡指的是少数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了唐朝实行比较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民族交往频繁,唐都长安成为各民族交往的中心,故D正确;北魏的都城是洛阳,北宋的都城是开封,东汉的都城是洛阳。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