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HP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估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 新 管 理
DOI:10.16661/ki.1672-3791.2106-5042-4244
基于AHP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估研究
王沫涵1 王盛凹2 黄璜2
(1.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武汉 430050;2.海军工程大学 湖北武汉 430033)
摘 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是根据生产经营单位的基本情况、事故危险性等内容制订的事故应急救援与处置方案。
预案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生产经营单位对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响应能力,科学合理地对预案进行评估有助于有针对性地修改与完善应急预案。
在分析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基本要素的基础上,从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完备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建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估层次化指标体系,并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体系的权重集,为合理进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估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应急预案 层次分析法 预案评估 生产安全事故中图分类号:U2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6(a)-0062-05
Research on Evaluation of Emergency Plan for Work Safety
Accidents Based on AHP
WANG Mohan 1 WANG Shengao 2 HUANG Huang 2
(1.Wuhan Institute of Shipbuilding Technology, Wuhan, Hubei Province, 430050 China;2.Naval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Wuhan, Hubei Province, 430033 China)
Abstract: The production safety accident emergency plan is an accident emergency rescue and disposal plan formulated according to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accident risk of the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operation uni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lan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emergency response ability of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units to work safety accidents. Scientif ic and reasonable evaluation of the plan will help to modify and improve the emergency pla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asic elements of the production safety accident emergency plan, the hierarchical index system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production safety accident emergency plan is established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scientif icity, pertinence, completeness, operability and f lexibility of the plan, and the weight set of the index system is determined based 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so as to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reasonable evaluation of the production safety accident emergency plan.
Key Words: Emergency pla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Plan evaluation; Production safety accidents
作者简介:王沫涵(1980—),女,硕士,研究方向为建筑信息化、工程造价、建筑生产安全等。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是针对生产中的具体设备、场所、设施和环境,为降低事故造成的人身、财产与环境损失,就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机构和人员,应急救援的设备、设施、条件和环境,行动的步骤和纲领,控制事故发展的方法和程序等方面,预先做出科学而有效的计划和安排[1],概括地说,安
全生产应急预案是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做有针对性的准备工作,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施性规划或方案。
对事故应急预案进行合理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邓晓衡等人[2]对人防预案评估进行了研究,从设备性能、空情保障、通信保障、工程保障、生活保障、
创 新 管 理
物资保障及事后恢复这7个方面建立了三级递阶层次型评估指标体系。
在进行指标权重分配时,首先根据专家估测法确定了初始指标权重集,然后根据各指标的指标值变异程度,利用信息熵对指标权重集进行修正,最终得到指标的综合客观权重。
范文迪等人[3]从预案的现实使用程度、预案的合理程度两个方面建立两级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对地方政府危化品应急预案指标体系进行权重赋值。
董少艳[4]从应急预案的编制、应急预案的评审及应急预案的实施3个方面建立多级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理论对指标体系建立权重集,实现了矿山事故应急预案的有效性评估。
薛元杰等人[5]使用完整性、可接受性、符合性等指标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阎凌宇等人[6]以应急预案实施过程风险水平为目标层,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应急资源的定期检查落实、应急演习训练、应急预案的实用性检验、应急预案电子化、事故回顾等过程要素作为策略层,实施方法科学高效、调动工作者积极的态度、领导的重视和能力、设备的完整性作为方案层,形成应急预案实施过程风险评估三级模型,并在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指标权重分配的基础上利用联系熵进行权重修正,最终获得较为合理的指标权重集;肖会敏等人[7]采用按照突发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基本流程及各阶段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构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再构建了基于模糊-证据理论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评价模型。
并结合河南省漯河市突发火灾事件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此外,马恒[8]等人使用属性数学理论对应急预案进行了评估;黄震等人[9]利用证据理论对盾构隧道施工风险综合评价进行了研究,证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苟敏等人[10]使用Vague集建立针对性、经济性、可操作性等指标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
该文在分析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建立应急预案评估指标体系,并基于层次分析法研究了指标体系权重的分配,为合理进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估提供技术支持。
1 应急预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是根据生产经营单位的基本情况、事故危险性等内容制订的事故应急救援与处置方案。
要客观地评价事故应急预案处置事故的应急能力,需要全面对预案进行评估。
该文从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完备性、可操作性、灵活性这5个方面建立多层次、多指标的层次化结构指标体系,具体如图1所示。
其中,预案的科学性重点评估预案的合法、合理与规范的程度,包括合法性、内容合理性、形式规范性这3个二级指标;预案的针对性重点评估预案对具体单位的适用情况,包含单位基本情况针对性、生产环境针对性这两个二级指标;预案的完备性重点评估预案对事故情况考虑的全面程度,包含事故类型的完备性、处置措施的完备性、事故应急组织体系的完备性这3个二级指标;预案的可操作性重点评估预案规定措施操作的实现难易程度,包括处置措施的合理性、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有效性A
预案的科学性B1预案的针对性B2预案的完备性B3预案的可操作性B4预案的灵活性B5
合法性C11内
容
合
理
性
C12
形
式
规
范
性
C13
单
位
基
本
情
况
针
对
性
C21
生
产
环
境
针
对
性
C22
事
故
类
型
的
完
备
性
C31
处
置
措
施
的
完
备
性
C32
事
故
应
急
组
织
体
系
的
完
备
性
C33
处
置
措
施
的
合
理
性
C41
应
急
资
源
配
置
的
合
理
性
C42
处
置
措
置
的
快
速
性
C43
处
置
措
施
的
经
济
性
C44
应
急
保
障
的
有
效
性
C45
事
故
级
别
变
更
的
应
对
灵
活
性
C51
自
然
条
件
变
更
的
应
对
灵
活
性
C52
资
源
消
耗
的
应
对
灵
活
性
C53
次
生
灾
害
的
应
对
灵
活
性
C54
意
料
之
外
情
况
的
应
对
灵
活
性
C55图1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估指标体系
创 新 管 理
应急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处置措置的快速性、处置措施的经济性、应急保障的有效性这5个二级指标;预案的灵活性重点评估当事故应急处置现场情况变化时预案执行的应变能力,包括事故级别变更的应对灵活性、自然条件变更的应对灵活性、资源消耗的应对灵活性、次生灾害的应对灵活性和意料之外情况的应对灵活性这5个二级指标。
2 基于AHP的指标权重集确定
层次分析法(AHP )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T. L. Satty等提出的。
它把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同时把人的思维过程层次化、数量化,并用数学为分析、决策等提供定量的依据。
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将指标两两进行比较计算权重矩阵,并且要通过一致性检验来排除指标重要性确定过程中的逻辑错误。
AHP法可以克服靠专家主观分析判断来确定指
标权重所造成的片面性与局限性,能够提高指标体系权重集的准确性与科学性[11]。
根据建立的评估指标体系,编制了指标体系权重调查表,请领域专家按照AHP方法的要求,对指标体系中某级指标相对上一级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两两比较,得到指标体系权重集确定的判断矩阵,然后求取矩阵的特征向量和特征值,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出权重值,见表1~表6所示。
表1~表6是某位领域专家基于AHP 法得到的该文提出的指标体系的权重集,为了使指标体系权重更加科学,可对多位领域专家对评估指标体系进行AHP 法分析,最终的权重系数可由各专家的指标权重的算术平均获得。
该文对5位领域专家进行了AHP的重要性对比标度,最终得出指标体系权重集。
各准则层指标权重为:预案的科学性(0.131 1)、预案的针对性
A B 1B 2B 3B 4B 5W 0B 1131/31/510.122 1B 21/311/31/51/30.061 4B 33311/310.197 2B 4553130.460 8B 5
1
3
1
1/3
1
0.158 5
表1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有效性的判断矩阵及权重
B 1
C 11C 12C 13W 1C 111350.633 3C 121/3130.260 5C 13
1/5
1/3
1
0.106 2
表2 预案的科学性的判断矩阵及权重
B 2
C 21C 22W 2C 2111/30.25C 22
3
1
0.75
表3 预案的针对性的判断矩阵及权重
注:λmax =5.201 2、CI =0.050 3、CR =0.044 9,随机一致性比率CR <0.1,满足一致性。
注:λmax =3.038 5、CI =0.019 3、CR =0.037 0,随机一致性比率CR <0.1,满足一致性。
注:λmax =2、CI =4.44×10-16、CR =0,随机一致性比率CR <0.1,满足一致性。
(0.042 5)、预案的完备性(0.217 4)、预案的可操作性(0.470 3)、预案的灵活性(0.138 7)。
预案的科学性准则层下各方案层指标权重为:合法性(0.582 9)、内容合理性(0.293 7)、形式规范性(0.123 4);预案的针对性准则层下各方案层指标权重为:单位基本情况针对性(0.25)、生产环境针对性(0.75);预案的完备性准则层下各方案层指标权重为:针对事故类型的完备性(0.050 8)、处置措施的完备性(0.238 7)、事故应急组织体系的完备性(0.710 5);预案的可操作性准则层下各方案层指标权重为:处置措施的合理性(0.324 9)、应急资源配置的合理性(0.184 5)、
处置措置的快速性(0.343 3)、处置措施的经济性(0.070 2)、应急保障的有效性(0.077 1);预案的灵活性准则层下各方案层指标权重为:事故级别变更的应对灵活性(0.501 2)、自然条件变更的应对灵活性(0.134 9)、资源消耗的应对灵活性(0.195 5)、次生灾害的应对灵活性(0.135 8)和意料之外情况的应对灵活性(0.032 6)。
3 结语
参考《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 29639-2013)、《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
(下转85页)
B 3
C 31C 32C 33W 3C 3111/31/50.106 2C 32311/30.260 5C 33
5
3
1
0.633 3
表4 预案的完备性的判断矩阵及权重
B 4
C 41C 42C 43C 44C 45W 4C 41131530.339 4C 421/311/3330.169 6C 43131330.312 8C 441/51/31/311/30.064 7C 45
1/3
1/3
1/3
3
1
0.113 5
表5 预案的可操作性的判断矩阵及权重
B 5
C 51C 52C 53C 54C 55W 5C 51133550.460 8C 521/311130.158 5C 531/311330.197 2C 541/511/3130.122 1C 55
1/5
1/3
1/3
1/3
1
0.061 4
注:λmax =3.038 5、CI =0.019 3、CR =0.037 0,随机一致性比率CR <0.1,满足一致性。
注:λmax =5.289 0、CI =0.072 2、CR =0.064 5,随机一致性比率CR <0.1,满足一致性。
表6 预案的灵活性的判断矩阵及权重
注:λmax =5.201 2、CI =0.050 3、CR =0.044 9,随机一致性比率CR <0.1,满足一致性。
或体验服务前,会去搜寻与产品相关或服务有关的信息,以此来降低自己购买时的决策风险,而KOL的推荐或评论是消费者较为在意的一个点。
二是由于KOL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涉入度比较高,其拥有丰富的专业的知和能力以及使用经验,故此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为消费者提供专业化的信息和建议。
尤其是有一定的知名度KOL,更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关注[7]。
例如:上市时,品牌可以联手汽车领域的KOL来一波车型亮点介绍或产品领先于同级别车的地方,或者邀请多个在汽车领域知名度较高的KOL试驾新车,然后让其感受撰写稿件在新媒体平台发布。
4 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衍生出的多个营销方式,改变了汽车营销的模式,提高了业务转化,降低了传播成本。
但是,面对我国巨大的汽车市场,车企的前景依然充满了挑战与机遇,车企营销人员还需不断钻研、总结经验、创新内容等。
尤其是需要全面分析新媒体技术能给营销战略带来的各种赋能,如何依靠新媒体技术打造出用户体验感满意的电商平台,加大新媒体平台上的售后服务以及各个营销媒介的完美融合,通过一系列的营销规划布局,将自己的品牌推向更多
的消费者。
参考文献
[1] 姚楠.新媒体环境下中国汽车营销模式及优势探究[J ].科技经济导刊: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版,2018,26(18):174.
[2] 李明德,王含阳.新媒体传播模式及对舆论治理的新要求[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2):153.
[3] 王开璇.新媒体时代汽车营销模式挑战与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4):234,236.
[4] 周玥,陈可.关于汽车行业的新媒体营销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7(24):49-52.
[5] 王云龙.新媒体环境下的车企品牌传播探析[J].现代营销·理论,2018(13):155-156.
[6] 互联网营销官.探索新媒体时代的内容营销,挖掘UG C传播的关键点![E B /O L].[2019-08-01].h t t p s ://w w w.m p.we i x i n.q q.c o m /s /-Q _-qN9TvdHPlv4w7fXUEA.
[7] 高丽娜.微博营销中意见领袖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20.产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指南》等相关法规、标准规范,在对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要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含预案的科学性、预案的针对性、预案的完备性、预案的可操作性、预案的灵活性这5个一级指标以及18个二级指标的层次化应急预案评估指标体系。
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应急预案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重要度对比与权重计算,得出应急预案评估指标体系的权重集,并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了分析,指出重点指标,为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定量评价及应急预案评估系统的软件化提供了技术支撑与方法支持。
参考文献
[1] 陈明,孔繁琦,张文勋,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评估[J].安全科学技术,2013,34(10): 11-13.
[2] 邓晓衡,刘雪芹,陈志刚.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人防预案评估模型[J ].计算机工程,2011,37(17): 252-255.
[3] 范文迪,王楷博,薄雨辰,等.基于A H P 的地方政府危化品应急预案体系评估研究——以A、B 两个区级安监局比较分析为例[J ].现代商贸工
(上接65页)
业,2020,41(13):157-158.
[4] 董绍艳.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估[J].中国科技信息,2015(9):22-24.
[5] 薛元杰,周建新,刘铁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评估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5(10):127-132.[6] 阎凌宇,程丽云,李威君,等.基于AHP-联系熵的应急预案实施过程风险评估[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20,16(2):130-135.
[7] 肖会敏,刘云鸽,翟婷,等.基于模糊——证据理论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评估[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21,51(2):321-328.
[8] 马恒,韩宝华.基于属性数学理论的煤矿应急预案评估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9,46(2):118-122.[9] 黄震,傅鹤林,张加兵,等.基于模糊—证据理论的盾构隧道施工风险综合评价[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9,58(2):694-702.
[10] 苟敏,李夏苗,赵杰群.基于Vague集的铁路应急预案评价方法[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12(1): 75-79.
[11] 樊自甫,魏晶莹,万晓榆.基于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估[J]. 数字通信,2012,39(1):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