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分值:100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中、英文的姓名书写是不一样的,英语中姓氏的特点是名在前、姓在后,而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之前。
中国人姓名书写特点反映的实质是
A.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 专制王权强大
C. 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D. 个人观念淡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姓氏代表的是血缘,“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说明强调的是家族血缘关系,反映了家族宗法观念浓厚,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男尊女卑的思想,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姓氏的特点,与专制王权无关,故B项排除;“姓总是位于名之前”与个人观念无关,故D项排除。
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
”其中“立子立嫡之制”是指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礼乐制
【答案】B
【解析】
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继承王位的原则,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正确;A是原始社会首领承袭制度,A错误;C是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和宗法制互为表里,C错误;礼乐制是配合分封制的礼仪制度,故D项错误。
点睛: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3. 《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 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4.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
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又因“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征月”。
从中体现了
A. 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加强
B. 历法是为封建政府服务
C. 向社会宣扬天人感应观
D. 封建皇权至高无上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又因‘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征月’”可知这体现了皇权的独尊和至高无上的地位,故D
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央集权的建立,故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皇权的独尊,不是历法为封建政府服务,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天人感应观,故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皇帝制度的特点。
秦始皇嬴政“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又因‘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征月’”,都是为了避讳,体现皇权的独尊地位,说明皇权至高无上。
5.汉朝实行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制度,这个制度就是
A. 刺史制度
B. 察举制度
C. 三公九卿制度
D. 设立中朝机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汉武帝时期在地方设置了“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这一举措强化了中央集权,答案选A,B C D三项不属于监察制度。
考点: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他是为强化皇权而设立的,本质上是加强专制主义统治的手段,并形成了完整的制度体系。
但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官员的腐败,对现今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有借鉴作用。
6.《说文解字》中说:“宗,尊祖庙也。
”这说明维系宗法制的纽带是
A. 血缘关系
B. 财产制度
C. 宗教信仰
D. 地域联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祖庙”可知维系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故A正确;材料未体现财产、宗教信仰和地域联系,故BC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特点。
结合材料“宗,尊祖庙也”和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利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7.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和创设行省制的朝代分别是
A. 秦朝和唐朝
B. 秦朝和隋朝
C. 秦朝和元朝
D. 唐朝和元朝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是在战国时期出现,秦朝得以推广;行省制是在元朝创设的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了地方的有效管理,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因此C符合题意。
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
8.在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一座古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据考证这是墓主准备上报给秦始皇的有关当朝文武百官罪行的报告。
据此推断,该墓主人生前可能任职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郡守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该官员主要是向皇帝就百官的罪行情况进行汇报,这是御史大夫的职责,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故选B;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不符合题意,排除A;太尉负责军事,不符合题意,排除C;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不符合题意,排除D。
9.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
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来看,材料反映的是北宋初期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之后形成的中央政府官制。
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与材料反映的史实不符,排除A、B、C项。
10.钱穆指出:“在此分科考试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
”这一“制度”指的是
A. 察举制
B. 九品中正制
C. 科举制
D. 三省六部制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说明所有人都有均等的参与官员选拔的机会,科举制符合这一特征,故C项正确; A是注重品德和孝廉的汉代选官制度;B出现在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主要注重门第;D属于中央中枢管理机构。
11.“其留下的最深刻的遗产是: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从此后,历史上不再出现重大的暴力冲突,和平渐进的改革成为其历史发展的特色。
”材料中的“其”指
A. 英国的“光荣革命”
B. 美国的联邦政府
C. 法国的1875年宪法
D. 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不再出现重大的暴力冲突,和平渐进的改革成为其历史发展的特色”中可以得出,这个事件是英国的“光荣革命”。
所以答案选A。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光荣革命”
【名师点睛】光荣革命: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政变。
这场革命未有流血,因此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光荣革命”。
说明君主立宪制政体即起源于这次光荣革命。
12.“把新的内容装进传统的外壳,使古老的形式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这是该国国民性中最大的特点。
”近代以来该国政治体制的确立也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该国是
A. 美国
B. 法国
C. 中国
D. 英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但仍然保留了国王,只是国王统而不治,形成了君主立宪政体。
在该政体下体现了新的资产阶级民主内容,也保留了古老的国王的形式,因此题干中描述的是英国。
ABC都没有形成君主立宪政体,不符合题意要求。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13.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不论首相丘吉尔的演说如何出色,似乎仍然需要那位口吃的乔治六世,只有这位国王出现,才能使整个国家不分党派,不分种族,团结在一起。
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 国王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
B. 君主立宪制削弱了首相权力
C. 战时状态赋予国王行政大权
D. 国王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答案】D
【解析】
在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下国王尽管“临朝不理政”“统而不治”,但国王作为国家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国王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能够起到特殊的作用。
因此国王的地位不可替代,故答案为D项。
首相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排除A项;君主立宪制下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排除B项;在责任内阁制形成后,国王不再具有行政权,排除C项。
点睛:根据与议会、内阁的关系以及实际掌握权力的大小,国家元首可分为虚位元首与实位元首。
无行政权力即没有实权,只是作为国家象征的国家元首,通常称之为虚位元首。
在拥有虚位元首的政体中,掌握最高行政权的内阁对议会负责不对国家元首负责。
在英国,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政府的产生与存废以议会为基础,国家的行政权力掌握在内阁手中,
内阁对议会负责而不是对君主负责,君主只做一些礼仪性、程序性的工作,具有“虚位元首”的性质。
14.美国独立后,在1777年通过的《邦联条例》中,规定美国实行什么制?
A. 民主制
B. 邦联制
C. 立宪制
D. 君主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在1777年通过的《邦联条例》中”可知,美国建国初实行的是邦联制,故B正确;材料未体现美国实行民主制,故A错误;美国没有实行立宪制和君主制,故C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美国建国初的政治制度。
由材料“《邦联条例》”可知美国在建国初实行的是邦联制。
15.17世纪末,英国某法案规定:“法律由议会制定,法律一旦制定,国王就不能中止。
”该法案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 英国确立了代议制
B. 责任内阁制形成
C. 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D. 国王丧失全部权力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法律由议会制定,法律一旦制定,国王就不能中止”可以知道,反映的是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和法律的限制,结合时间“17世纪末”可以知道,该法案是英国的《权利法案》,该法案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故C正确;A明显不符合题意,应排除;责任内阁制形成是在18世纪初期,时间不符,故B错误;《权利法案》颁布时国王还有一定的权力,故D 错误。
点睛:题考查英国《权利法案》.需要掌握《权利法案》的内容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法律由议会制定,法律一旦制定,国王就不能中止”进行分析,结合时间“17世纪末”和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16.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位至今,共经历了13位英国首相。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曾经称女王是“政治不粘锅”,这表明
A. 女王掌握着国家实权
B. 女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 女王不关心政治
D. 女王没有全部政治权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女王实际上处于统而不治地位,故B正确;女王不掌握国家实权,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女王不关心政治,故C错误;女王没有全部政治权力中“全部”说法错误,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英国国王的地位。
英国国王“临朝不理政”,而且游离于党派政治斗争之外,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但是,国王作为国家元首,是国家的象征。
17.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特点是
A. 皇帝是世袭的象征性的虚君,没有实权
B. 首相由议会选举产生,对议会负责
C. 皇帝掌握了最高权力,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
D. 议会是立法机构,由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故C正确;德意志帝国皇帝掌握国家实权,故A错误;德意志帝国首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故B错误;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首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
18.“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此规定来源于
A. 英国《权利法案》
B. 《德意志帝国宪法》
C. 法国1785年宪法
D. 美国1787年宪法
【答案】A
【解析】
《德意志帝国宪法》保留了封建残余,皇帝权力大,宰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选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权利法案》是英国的,英国不存在皇帝,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法国1785年宪法是法国的,法国有总统而无皇帝,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1787年宪法是美国的,美国有总统而无皇帝,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9.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议出兵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的拨款,维多利亚女王同意对华宣战。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英王是虚君,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B. 英王可不经议会同意直接对外宣战
C. 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只对英王负责
D. 外交大臣是国家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答案】A
【解析】
在英国的政治体制中,英王是国家的象征,没有实权,议会不需要对他负责,议会掌握国家实权。
所以材料中对华作战的决定权在议会,英王遵照议会的决议,宣布对华作战,故A正确,B、C错误。
英国内阁首相是国家实权掌握者,故D错误。
【点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不能认为《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就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权利法案》只是剥夺了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及军权,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只是国家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手中。
后来,随着责任制内阁的确立,国王的行政权才逐渐被剥夺,英王才真正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0.法国宪法修正条文规定“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其作用是
A. 阻塞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
B. 开始确立法国共和政体
C. 肯定了君主立宪政体
D. 违背了民主共和原则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法国1875年宪法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
材料中“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说明法国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这项规定用法律阻断了保皇派的复辟图谋,使法国的共和政体得以巩固,A项说法最符合题意,正确;B项说法材料信息并不能够直接体现,排除;C项说法本身错误,法国确立的是民主共和政体,排除;D项明显不是法国1875年宪法修正条文带来的作用,排除。
故选A。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法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法国1875年宪法
【名师点睛】对法国共和政体的认识与理解。
法国共和政体的建立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此后法国国内各种政治势力围绕政体模式的选择进行了长期争论,但最终以总统共和制胜出,其确立的标志是法国1875年宪法实现了“一票共和”,此后法国政体没有再次发生更迭。
高考对其的关注,主要侧重于法国共和政体确立进程中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21.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曾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
这表明西方列强破坏了中国的
A. 司法主权
B. 贸易主权
C. 关税自主权
D. 外交主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的特点是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结合所学知识,西方在中国拥有治外法权,即西方列强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故A项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西方在中国的贸易与关税特权,故排除BC。
外交主权说法错误,当时西方并未完全控制清政府,故D项错误。
22.“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
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马尾海战
B. 丰岛海战
C. 黄海海战
D. 威海卫战役
【答案】C
【解析】
【详解】A是清代中法战争中的一场战役,参战的是福建水师,排除;丰岛海战是1894年,日本海军在朝鲜牙山湾口丰岛西南海域袭击中国海军舰船的一次海战,丰岛海战与致远舰无关,排除B;“东沟海战”、“致远”,知道此诗描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
1894年日本发动对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在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二百多名战士壮烈牺牲,故选C;1895年1月,日军两万人在山东荣成湾登陆,偷袭威海卫炮台。
由于李鸿章避战求和,陆上防备亦未加强,威海卫最后失守,至此,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排除D。
23.“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
A. 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 长期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
C. 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D. 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之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从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的角度进行解释的,而不是从其它角度解释。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近代以鸦片战争为开端的原因
24.钱穆先生在他的讲演中提出了一些对太平天国的看法:“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
”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是
A. 定都天京
B.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 发动金田起义
D. 提出《资政新篇》
【答案】B
【解析】
根据“想推行均田制度”,均田制度是国家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结合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原则,按人口和年龄
平均分配土地,故B项正确;定都天京、发动金田起义与“想推行均田制度”无关,AC两项排除;《资政新篇》没有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D项错误。
25.某条约缔结后,晚清重臣张之洞哀叹:“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水师,何从施展?”该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辛丑条约》
C. 《马关条约》
D. 《北京条约》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中可以看出这次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根据所学知识,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等地。
A是鸦片战争的结果;BC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
所以排除ABD,选C。
26.下列有关《辛丑条约》有别于以往的不平等条约最突出的、最能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确立的是
A. 签约国之多超过以往任何一个不平等条约
B.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C. 京津军事要地为外国派兵驻守,清政府被解除武装
D. 清政府必须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必须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标志着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正确;签约国多、划定使馆界、京津军事要地为外国派兵驻守不能体现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能体现“最突出的、最能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确立”的特点,故ABC错误。
27.《三字经》自宋代问世以来,随时代发展而增改,以下为节录部分:……道咸间,变乱起。
始英法,扰都鄙。
同光后,宣统弱。
传九帝,满清段。
革命兴,废帝制。
立宪法,建民国……其中“革命兴”、“立宪法”分别是指
A. 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
B. 维新变法运动、《钦定宪法大纲》
C. 义和团运动、《中华民国宪法》
D. 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革命兴”、“立宪法”分别指的是辛亥革命的爆发以及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ABC都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这里所说的革命是指辛亥革命而非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均非革命活动。
28.在《杂文报》上刊登过一篇文章《如果你有两头母牛》,其中写到:“美国人:你有两头母牛,在它们的身上,一头写着民主党,一头写着共和党,它们都很强壮,但永远都不可能相互结合。
”对这些话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美国是一党执政
B. 两个政党在本质上相同
C. 这反映出美国的政党政治
D. 美国是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在长期的演变中,美国形成了民主党和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政党政治。
因此A项不符合美国实际情况,是理解不正确的,符合题意要求,所以选A。
美国的两党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是相同的,B项理解正确。
民主党和共和党体现了美国的政党政治,C项理解正确。
两党是轮流执政的,D项理解正确。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美国的两党制
29.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政治制度,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 西周政治具有浓厚的集权色彩
B. 血缘政治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
C. 该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 该制度避免了周天子的决策失误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定之以天,争乃不生”中可以看出,“天”是指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即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王国维认为西周用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决定大宗小宗的政治地位可以减少争论,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集权”;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故C项排除;宗法制与周天子的决策之间无关,故D项排除。
30.下面这幅漫画反映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是
A. 间接民主
B. 轮番而治
C. 贵族执政
D. 直接民主
【答案】D
【解析】
漫画反映的内容是陶片放逐法,由公民投票决定结果,是直接民主的体现。
故答案为D项。
由公民投票决定而非选民代表投票决定,不属于间接民主,排除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雅典统治阶级除了贵族之外,还有工商业者和平民,漫画不能反映属于贵族执政,排除C 项。
点睛:陶片放逐法是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实施的制度。
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以及极具社会威望、广受欢迎、最可能成为僭主的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企图威胁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政治放逐。
因此属于直接民主的表现形式。
31.罗马法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清晰地反映了人类社会中法律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在罗马法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合乎逻辑的演变过程是
A. 习惯-习惯法-法
B. 习惯-法-习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