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曲艺大亨郭德纲的生意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揭秘曲艺大亨郭德纲的生意经
赵本山是做产业,郭德纲则是真正在“做产品”。

其商业模式,即全力打造每一个具体曲艺产品来塑造郭德纲个人品牌,并通过各种渠道强化客户关系,最终在各领域实现品牌溢值并变现。

郭德纲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2009年,郭德纲独具创意的圣诞专场演出——《通宵达‘诞’》郭德纲亲自“跨零点”相声专场的演出门票,最高卖到8880元一张,最终仍一票难求。

郭德纲说相声三十余载,将“德云社”打造成北方曲艺市场的王牌剧场,如今已成和赵本山齐名的曲艺界大咖。

在《曲艺大咖如何玩转商业》系列的开篇之作《解密赵本山做大30亿资产的曲艺生意经》链接:/43564.html中,文化产业分析师布和提出,本山传媒以“卖人”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并未给旗下独立艺人留出足够寻求价值最大化的空间;而相比较而言,郭德纲同学的收益模式相对简单,但其巡演的收入却能比得上一线歌星的演唱会,如果说赵本山是个企业家和政治家,周立波是个精明的生意人,那么郭德纲可以说是个精湛的手艺人。

钛媒体今日推出第二篇:《曲艺大咖如何玩转商业(二):最具产品思维的曲艺大亨郭德纲》。

全文如下:
「布和/钛媒特约」在钛媒体上发表的上篇分析本山传媒的文章《解密赵本山做大30亿资产的曲艺生意经》中,笔者提到,本山传媒以“卖人”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并未给旗下独立艺人留出足够寻求价值最大化的空间。

而相比较而言,郭德纲同学的收益模式相对简单,但其巡演的收入却能比得上一线歌星的演唱会。

如果说赵本山是个企业家和政治家,周立波是个精明的生意人,那么郭德纲可以说是个精湛的手艺人。

为什么这么说?
本人在天津呆过多年,对相声有着莫名的情感,也耳濡目染多少了解一些相声的历史。

相声这样一门解放前被看不起的街头手艺,虽然在解放后逐渐进入主流文艺视野,但圈子里一直留有部分街头下三滥风气的余毒。

还好侯宝林和马三立等几位大师守得住灵台一直坚持走正路,给圈里带来一些新风,可惜后辈不争气。

从83首届春晚到九十年代初,相声走了一小段复兴之路,随后就头也不回向着主旋律相声的邪路撒足狂奔去了,致使相声进入了“失去的十年”。

若不是郭德纲的出现,估计真正的相声文化精髓就都被掐断了。

因此,从文化传承和复兴的角度讲郭德纲是值得尊重的。

不过客观公正来看,我们认可老郭的专业水准、艺德和其对观众的尊重,但业内对其在台下的德行却是褒贬不一。

老郭总说圈里其他人德行不好,但其实他创办的“德云社”
自己的风气也有提升空间(这一点似乎离赵本山的口碑有点差距)。

还是回到我们的核心话题: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如何在曲艺商业化的浪潮里逐上浪尖?
“德云社”背景及发展历程
公开资料显示,郭德纲8岁起就投身艺坛。

2005年底,借网络与媒体东风斩获名气;多年来,老郭不仅创作了许多新作品,同时继承了大量传统节目,不断的整理、演出许多传统节目。

2013年蛇年第一次登上央视春晚。

再说他的“德云社”,郭德纲创办的“德云社”和赵本山的“本山大舞台”对应,全称是北京德云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

德云社最响亮的推广是“让相声回归剧场”,做“真正的相声”,号称是力争“弘扬北方民族文化,培养曲艺人才,服务大众”。

郭德纲也曾经是典型的“北漂”,自1995年来到北京,找到搭档开始在京味茶馆、广德楼等地串场演出。

直到1998年,演出队伍扩展为十几个人,遂开办了“北京相声大会”;2003年,以天桥乐茶园演出为契机,更名为“德云社”。

而德云社的发展历程,看起来相对顺利,却因数次“成员退出”等事件蒙上一层阴影。

2008年首次成员(徐德亮、王文林)退出;2010年曾以“兄弟单位”身份加盟“德云相声联盟”的“艺馨社”成为历史,合并入德云社;而2010年,何云伟、李菁(李菁是郭初到北京时的老搭档)分别声明退出……
这些成员退社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其内部管理的混乱程度。

第1页第2页第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